首页 > WORD文档 > 公文范文 > 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

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
2017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目录2017年《人民日报》人民时评 1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 4整肃旅游不能单纯“谈业务” 7推进医改需要“联动大招” 9堵住制度漏洞才有公共安全 12人民是最温暖的初心 15用睡眠调整好生活的呼吸 17让企业不再“抱着水缸喊渴” 20知识共享,要智慧不要狡诈 23经济升级,决不容假货横行 25民生政策当彰显价值关怀 28课后服务改革应追求多赢结果 31以司法公正赢取人民信赖 33民法典编纂,立下法治中国新标杆 36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39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 41感受“人民代表”的执政情怀 44以“精准灌溉”确保教育公平 47多元就业,敢做“不一样的烟火” 49让快递小哥有保障有尊严 52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55激发思想建党静水深流的力量 57青年人不能缺少财富观教育 60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制造业来 63让巡视回马枪杀出监督韧劲 65诗情,咏不完的“飞花令” 68系紧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带” 70以文化创新解救“山寨” 72把药价中的水分挤干净 75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77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 79“改革”,是名词更是动词 81社保一卡通,关键在“简化” 84正视“复杂现实”才能遏制欠薪 86主攻供给侧 打好攻坚战 89靠内生动力告别“山寨” 91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94携手世界,走出历史“三岔口” 97师范院校当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99“等风来”不如真督实干 102农业这条船要向“优质优价”调头 104篮球改革,看点不仅仅是姚明 106农村土地整合是个潜力股 109不让孩子迷失在网络丛林 111加钱抢票 技术创新还是马甲黄牛? 113激发活力,为科学家松绑解压 116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119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 121拆除海外受众的“心墙” 124同“95后”一起构建生活和价值 126让基层医疗脉络更通畅 128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9日 05 版)破解融资难,必须与“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相结合,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都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日,一起由高利贷纠纷引发的案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在情与法的争论之外,也折射出当前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  这几年来,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推动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个部门也频频出台文件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但这仍是当下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难以迈过去的坎儿。要破解融资难怪圈,不仅需要政府层面优化兼顾各方合理诉求的制度安排,更需要企业、金融机构等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北方某省省会有家小微企业,因为资金周转问题临时需要钱来“搭桥”,金额大约50万元。就是这样一笔不算巨额的资金,却无论如何找不到肯贷款的银行。企业负责人表示,因为企业缺乏银行认可的抵押物,只能找有关方来出面担保。结果是保险公司不愿担保,愿意担保的行业商会又得不到银行的认可,“各种申请表填了一堆,没有一张批准的”。  企业有企业的无奈,银行也有银行的难处。由于近几年实体经济面临转型压力,企业贷款违约情况增多,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考核标准日益趋紧。一旦发生不良贷款,业务员、信贷审批员、高管都会受到严厉处罚。有银行从业人员说,“现在银行贷款终身负责,对从业人员而言,尽可能地提升放贷标准是相对安全的办法”。因此,尽管各级部门层层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尽管有些银行推出对中小企业放贷额的达标标准,但落到具体办事人员身上时,能否及时足额收回贷款仍是他们最关键的考虑因素。  银行有钱却慎贷惜贷,企业缺钱但融不到资。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就容易助推资本脱实向虚,进而引发金融风险以及高利贷、非法集资等一系列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末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155.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含外资)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7%,房地产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新增房地产贷款5.7万亿元,同比多增2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44.8%。蛋糕就那么大,无非是彼涨此消,这样的数据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如此看来,一城一地的政策调整只是治标,融资难的破解,必须与中央“三去一降一补”任务相结合,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都需要切实推动自身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企业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在既有条件下提升盈利能力。这不仅需要采取合理安排资产负债机构、降低杠杆率、完善财务制度和治理体制等措施,也需要更加迅速地适应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的经营作出调整,通过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来提升盈利能力。  对银行而言,需要切实从体制机制上梳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难点和梗阻点,通过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改善服务等方式来完善中小企业贷款的业务,找到兼顾自身风险与更好地服务企业客户的平衡点。  对政府监管部门而言,需要建立起兼顾企业、银行等各方面合理诉求的制度安排,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在切实推动银行、企业防风险、降杠杆的同时,积极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牵线搭桥。此外,有关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帮助中小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稳步推进地方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建设。  健康的金融,仿佛是不停流动的活水。在市场条件下,用人力来主导流向只能平衡一时,而且还要付出一定代价;只有地势的高低,才是水流的决定性因素。说到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盈利压力,是破解融资难的根本。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组合,切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能不断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创造好的金融环境。整肃旅游不能单纯“谈业务”《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8日 05 版)旅游市场的整治,也需落实党政同责,管住乱伸手的权力,动动某些人的奶酪,从而带动行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    3月27日,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对社会公布,内容涉及购物市场、旅行社、导游、景区景点、行业协会、监管、政府责任等7方面22条新规。云南省领导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承诺的这些“云南史上最严治理措施”,能否尽快有效遏制云南旅游乱象,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近年来,因低价游和强迫购物所引发的负面事件,不仅让“彩云之南,旅游天堂”的美誉多次蒙垢,甚至对云南开放、和谐、安宁的整体形象造成直接伤害。虽然陆续采取了一些整治措施,但大多停留在治标阶段,未能触及旅游市场的深层次问题。据人民网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2月,涉及云南的旅游投诉占全国总量的34.8%,仍居全国第一。  治乱首先要找准致乱的根源。“不合理低价游,高额购物回扣”的顽疾经常在整治之后又出现反弹,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斩断灰色利益链条,以至于破除旅游市场潜规则,需要省领导发狠话,责问某些嚣张的购物店背后是否“有人”,直接要求工商、公安甚至纪检部门去查查。这清楚表明,市场乱象背后,有权力之手在寻租牟利;而在诸多旅游纠纷中,也不难看到权力不作为、懒作为、乱作为的影子,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由此被扭曲,市场秩序失范。  因此,就不能将旅游市场的整治视为一项单纯的业务工作,而要从落实党政同责,各部门齐抓共管,严肃党纪政纪,强化问责做起。从云南此次公布的整治措施看,除“取消旅游定点购物”“禁止不合理低价游”“建立旅行社黑名单制度”等外,特别强调建立旅游监管履职纪检监察机制,强化属地监管责任,明确州、市主要领导为旅游市场监管第一责任人,并明显加大了监督考核问责力度。这体现了管住乱伸手的权力,真正动某些人的奶酪,从而带动行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好转的工作取向。  治理旅游乱象,还要与促进旅游转型升级同步。应该说,观光旅游在云南起步早,经过20多年的发展,2016年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31亿人次。但与此同时,旅游业的体制、机制却日益陷入游客和门票收入增长的路径依赖中,难以适应旅游需求向高端化、特色化、多元化的转变,急需进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利益藩篱,释放创新动力,早日形成新型旅游业态,才能使云南旅游逐步从低价恶性竞争、靠购物高回扣维持的经营模式中走出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果这22条新规能真正落到实处,云南旅游市场有望逐步回归理性,赴滇旅游的报价将会提高,短期内团队游客人数可能下滑;同时,新旧经营模式转换,利益分配不断调整,旅游行业将迎来一段阵痛期,部分企业将被淘汰出局,部分不适应的旅游从业人员也将面临重新就业,这是产业转型升级必然付出的代价,业内外对此已有共识。政府和社会在以积极心态迎接新变化的同时,需要主动及时化解转型的矛盾和问题,努力将阵痛降到最低程度。  在3月2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云南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承诺,确保在一年内旅游市场秩序根本好转。决心如果能够化为转变,必将产生辐射效应。云南面临的问题,相关各省区市也多少存在。云南不应成为整治的孤岛,各地方也不应等着旅游热起来、问题疼起来之后才行动。全面小康,不能落下旅游质量和群众体验的提升,真心希望全国旅游市场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越来越少。推进医改需要“联动大招”《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4日 05 版)医改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实现统筹联动,也应在全国范围实现耦合协同    日前,北京医改放出大招:3600家医疗机构将于4月8日同步启动医药分开改革,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药品采购、医保支付、分级诊疗、服务价格等同步配套改革。作为全国优质医疗资源最为集中的北京,这一系列大动作也许将在医改史上留下闪亮一笔。  北京医改的亮点不仅在于覆盖的三甲医疗机构最多、一揽子推进的配套措施最多,更在于这是实现了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综合性改革。可以说,北京此轮医改直取以药补医顽疾的七寸,以统筹联动抓住了医改的关键,体现出壮士断腕的气魄、调和鼎鼐的智慧。  医改走到今天,最急需的正是“三医”联动的大招。医药分开的目的,是从经济上解除医院、医生对药品加成收入的依赖,切断以药补医机制的“根”。长达几十年的以药补医机制引发了诸多弊病,不通过联动改革一起根治,仅单兵突进很难解决。在一些地方,取消药品加成后,导致检查费、诊疗费虚高,产生了隐形的、变形的以药补医。正因此,北京此轮医改剑指以药补医,就采取“三医”联动的方式,可以说是充分吸取了以往的改革经验。  从前几年的医药分开实践来看,取消药品加成后,大部分地方采用的是“721”的补偿方法,即通过70%调整医疗服务价格、20%财政补助、10%医院内部消化的办法来补偿。由于配套措施不是很完善,药品采购难以量价结合、招采合一。于是,一些地方出现了“七日改革”,昙花一现;有些地方耗材、检查费用越来越高;有些医院特需服务越来越热,不断挤占基本医疗服务的空间;有些地方医疗定价迟迟不动,改革不了了之。如此种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并不少见。  由此审视北京此轮医改,就更能认识到“三医”联动的现实针对性。北京市医药分开改革采用的是价格补偿的“平移法”。设立医事服务费,进行全额补偿,同时也调整了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以体现医务人员劳务技术价值,建立激励机制。药品进行分类采购,推行联合采购、联动全国最低价、基层与大医院统一用药目录;医保进行总额预算管理,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医疗、医药、医保3个领域统筹联动,共同发力,既能扭转多开药、大处方的现象,又能通过配套改革防止隐形的以药补医,从而从根本上破解以药补医难题。尤为重要的是,“三医”联动还能实现总费用控制,增强老百姓的改革获得感,据北京市卫生部门对405个病种的静态测算显示,改革后门诊患者次均费用平均降幅为5.11%,住院患者例均费用平均涨幅为2.53%。全市医疗费用总量保持基本平衡,患者总体费用负担没有增加。  从5年前5家医院的试点,到今天3600多家医疗机构的改革推进,北京市医改彰显了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尽管改革效果有待检验,但是启动“三医”联动的综合性改革,既说明改革者已经认识到问题所在,也对全国医改起到了表率作用。同时,从“联动”的视角来看,地方改革的顺畅落地,离不开全国一盘棋改革的制度大环境。比如说,挤出药价的虚高水分,离不开药价的合理形成,需要改变药品生产小、散、乱的局面;再比如说,只有全国统一取消加成、各地推行分级诊疗、医保全国统一联网结算,才能降低外地、自费病人的看病支出。这说明,医改不仅要在专业领域实现统筹联动,也应在全国范围实现耦合协同。  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伤筋动骨的”。伤筋动骨的改革不能单刀直入,零敲碎打,而需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起来,医院管理、医保监管、药价治理齐头跟上,才能彻底跟以药补医说再见,实现真正的医药分开。堵住制度漏洞才有公共安全《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3日 05 版)公众所要的不只是涉事人的一次下跪、一声道歉,更多是建立制度保障、严防跑冒滴漏,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无虞    西安地铁三号线号称“西安最美地铁”,平稳与安全问题却引发社会关注。日前,西安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西安地铁三号线所使用5种规格的由陕西奥凯电缆有限公司生产的电缆取样送检结果均不合格。奥凯公司负责人承认,“总价4000万元左右的电缆,其中3000多万元的电缆存在质量问题”。  自西安地铁三号线电缆问题曝光后,西安市政府以公开处理、不遮掩的态度,召开新闻发布会说明相关情况,抽检三号线电缆,向全市人民道歉,第一时间对涉事企业奥凯公司展开调查,依法控制8名相关人员……相比过去一些公共安全事件处理的速度和态度,西安市政府直面问题、行动迅速,给处于安全疑虑中的市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也体现出解决问题、维护安全的诚意。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从人人追问的地铁安全问题,到一个公众皆可托付的安全环境,到底需要走多久?这是直面公众追问所必须回答的。处理西安地铁三号线电缆问题,除了就具体事件进行责任追究外,还有诸多疑惑需要解开。比如,公众所质疑的陕西奥凯公司,为何在投产仅仅两个月后,就能以低价竞标方式拿下西安地铁三号线的订单?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市场知名度的企业,如何被陕西省工商管理局认定为著名商标?对于这些质疑,相关部门同样应该调查到底,给大家一个交代。  种种猜测的背后,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责任认定及追究,更是安全环境如何构建的根本问题。如果不对其中的猫腻进行彻查,不管住可能存在的权钱交易,不堵住令人生疑的寻租漏洞,那么就算补救了一条地铁线的安全,也难以真正筑牢安全的堤坝。毕竟,涉及千万公众安全的问题,不能总是靠“网友曝光”来发现,而公众所要的也不只是涉事人的一次下跪、一声道歉,更多是如何建立制度保障、严防跑冒滴漏,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安全无虞。  城市公共安全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基本保障,也是政府部门应该提供的基本公共产品。追究责任比公开道歉更为重要,制度建设也远比危机公关更为根本,唯有针对安全隐患追查到底、问责到底,并以制度建设堵住漏洞,才能真正确保安全。社会公众有理由期待西安在有了公开处理、不遮掩的良好开端后,能够在追究责任和制度建设上做更多努力。同时,各地都应以此次事件为戒,把安全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让政府查处、媒体监督、公众参与在公共安全问题上形成良性互补、合理互动的局面,做到对不良企业和寻租漏洞“拉黑”。  强调,公共安全连着千家万户,确保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中来认识”。落实中央要求,不是将安全写在文件里、写在纸面上,而是要装在所有人的脑袋里,体现在硬邦邦的制度保障上。唯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更有安全感,让开往春天的地铁始终运行在安全的轨道上。人民是最温暖的初心《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2日 05 版)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这一路的选择、坚守,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变初心    带着思想印记的岁月,总能让人们驻足回首。近日,央视制作的系列微视频《初心》,截取在梁家河、正定、宁德等地生活、工作时的片段,为我们讲述了党的总书记一路走来坚守不变的初心。“深入人心,满满的正能量”“看了的确很受触动”,视频在热播的同时,打动了不少人的心。  几分钟的视频,能产生如此触动人心的力量,除了真挚的情感、淳朴的话语,归根结底,还在于一字一句、一言一策,都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无论是把奖励给自己的三轮摩托车换成对村民有用的手扶拖拉机、磨面机、粉碎机,还是掷地有声地说出“你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这种发自内心、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正是初心的真谛。  初心不改,在于始终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梁家河情怀”,是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念兹在兹的情感与牵挂,是对一种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是共产党人精神成长的原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曾说过,“在办公室里拍疼了脑袋想不出的办法,到群众中走一走,就会找到”;长在群众中的老县长独龙族干部高德荣,长期坚守在条件艰苦的独龙江畔,“自己的私事再大也是小事,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基层干部刘孝刚将全部精力投入村里发展,身患重病的他“晚上在床上疼得哼哼一夜,第二天又跑到村里去了”……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起点,也是不容偏离的根基。  初心不改,在于始终做到全身心为民服务。为民造福,是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指向与奋斗坐标。在正定期间,为减轻农民负担,和同事一起给中央写信,为当地减少了2800万斤的粮食征购任务;为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到正定,他给全国各行各业的一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写去一封封热情洋溢的邀请信。把百姓的获得感作为决策目标,更体现在近年来的改革发展实践中。建立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为亿万人民的生活兜底;攻坚脱贫的复杂难题,脱贫人数占世界总数的3/4;努力解决就业问题,连续几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当下,民生指标逆势上扬,体现了党心与民意的同频共振,彰显了执政者的为民情怀。  初心不改,在于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维护人民的利益,就要防止与民争利、遏制贪污腐败。一段时间,福建宁德机关干部乱占地建房现象严重,群众意见颇大。时任地委书记的决定以清房为突破口来惩治腐败。清房工作涉及几千人,面对后来记者“到底动还是不动,心里有没有掂量”的提问,说,“我们将近三百万人该得罪,还是这两三千人该得罪?”“我就是在那儿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今天,反腐败斗争持续推进,“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一以贯之的坚持与笃定,形成反腐败斗争的压倒性态势,这是对人民力量的深刻认知,更是对人民利益的有力维护。  初心不改,虽远不怠。说,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就是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所以每有新的挑战、新的考验,“脑海里翻腾的都是陕北高原上耕牛的父老兄弟的信天游”。信天游的背后,是心中挥散不去的人民情结,而从梁家河到中南海这一路的选择、坚守,标注的都是为民的底色,折射的都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不变初心。用睡眠调整好生活的呼吸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1日 05 版)走得再快也不忘停靠睡眠的加油站,让精神和心灵都找到歇脚的港湾;幸福生活既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身体强健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3月21日是第十七个世界睡眠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7年中国青年睡眠现状报告》。对近6万人的调查显示,只有11%的人能“一觉到天亮”,而76%的人表示入睡困难。“你睡得还好吗”,这样一句日常问候,正成为越来越多人在漫漫长夜的难题,也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社会现象。  人的一生约1/3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是人的生命再生产的过程;没有良好的睡眠,就没有清醒的头脑和健康的体魄。对健康而言,睡眠与阳光、空气、食物和水一样重要。放在以前,人们常认为失眠是一个隐私问题,说出来会被人认为“有心事”,因此往往羞于启齿。在睡眠日把睡眠作为一个“公共议题”,这本身就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在提升,而当很多人都遭遇失眠的困扰,就说明睡眠不仅是一个个人问题、健康问题,更是一个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现象。  相较于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并非线性的“与时作息”。不能睡的人,正在熬夜赶着明天要交的工作任务;不想睡的人,还沉溺于打电子游戏或刷朋友圈的兴奋之中;睡不着的人,也许在盘算着房价涨得太快又将失去购房机会。生存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工作任务重,生活习惯不健康……如果说现代生活方式把作息时间冲击得支离破碎,那又如何指望睡眠像驯化的动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说明,失眠有生理性、身体性的原因,往深层看,更是生活习惯、社会焦虑和生活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事实上,睡眠打开了一扇观察现代人生存现状的窗户。在调查人群中,创业人群存在明显的睡眠障碍,竞争的压力和不确定性更会加剧焦虑;有91%的受访者表示,“睡了却依然疲惫”。现代人在享受现代化红利的同时,也承受着现代生活带来的压力和焦虑。“感觉身体被掏空”成为网络流行语,“亚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担忧,而“累”则曾经当选为年度汉字……这些问题与睡眠问题一道,折射出现代人生活的另一面:在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和心灵还需要得到安抚和安放。  曾劝年轻人不要老熬夜。“那个时候我年轻想办好事,差不多一个月大病一场。为什么呢?老熬夜。经常是通宵达旦干。后来最后感觉到不行,这么干也长不了。先把自己的心态摆顺了,内在有激情,外在还是要从容不迫。”这段话戳中了无数人心里的柔软地带,也在倡导着一种健康的睡眠文化和生活方式。拯救我们的睡眠,同样需要有这种“外在的从容不迫”。在时代高歌猛进的步伐中,应该为自己找到一个调整呼吸的节奏,走得再快也不忘停靠睡眠的加油站,让精神和心灵都找到歇脚的港湾。毕竟,幸福生活既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身体强健和心理健康的全面提升。  名画《夜与眠》中,希腊夜神尼克斯盘旋在灰蒙蒙的天空,手挽着儿子睡眠之神许普诺斯,那是人类进入睡眠的时刻。今天,我们在奋力追求美好生活,更不能单方面追求物质而丢掉了睡眠、错过了健康。有人说,文明,就是停下来、等一等。与睡神邂逅,我们何妨停下匆忙的脚步,跟随生命的律动?让企业不再“抱着水缸喊渴”《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20日 05 版)在炉火纯青的技艺锤炼中,高级技工们不仅可实现自我价值,更为奔腾向前的创新时代注入动力    我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素质较高的劳动力,但不少企业却“抱着水缸喊渴”,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技工,更缺高级技工,“设备易得、技工难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后备产业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日前,人社部召开会议,要求贯彻落实《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指出,“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如何补齐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的短板、打造更多“大国工匠”,成为经济转型升级必须面对的课题。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大国。无论通过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还是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跨越,高级技工都不可或缺。企业的痛点正是改革的发力点,培养高级技工也需要来一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为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完善激励机制,为“中国工匠”的涌现埋下伏笔。  这样一个对比耐人寻味:读技校花费少、好就业,但是“选高校、弃技校”仍是不少家长的共同选择。这说明,在人们的价值排序中,技工教育仍然是相较于学历教育的次优选择。在高校招生的筛选机制下,那些高分考生大都被高校“收割”,考不上大学的学子,退而求其次,才不得不选择读技校。事实上,通过技工教育同样可以成人成才,同样可以获得体面生活与人生成功。在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颇有魅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高级技工能够更好分享国家发展的机会。可以说,培养高级技工,需要让高级技工有更多的回报、更高的认可、更好的预期。  职业院校,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在高级技工的成长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承担着相应责任。伴随中国经济的转型,早在很多年前,培养高级技工的呼声就不绝于耳,到今天为什么还处于总体不足的状态?一项调研表明,从校门到厂门,技校毕业生不可能一下子成长为熟练技工、高级技工;培养一名高级技工,往往需要历经几年乃至十几年的淬炼,企业需要耐心更需要投入。问题是,高级技工如果展翅高飞、另择良枝怎么办?一些发达国家为留住高级技工,实行终身雇佣制,有的还推行学徒制。我们未必要完全克隆别国做法,但为增加培养力度、减少企业顾虑,政府部门应该承担更多责任,并在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全链条进行机制改革。  两年前,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热播,那些在车间里的传承和钻研、专注和坚守,让不少网友惊叹,“原来还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火箭“心脏”的焊接人高凤林,他在0.16毫米宽度的焊点上,创造出神奇的“火花艺术”;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从业30多年,加工过数十万个飞机零件,从没出现过一个次品……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背后,都有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比如忍受着“铁屑飞下来烫到脸上就烫到一个泡”的痛苦。一部纪录片说明,高级技工的获得感,不仅应该体现为物质待遇,更应该体现在社会尊重上。少一些“好听点叫工匠,客气点叫蓝领”的偏见和戏谑,高级技工才能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社会也才能涌现出更多大国工匠、激发出更多工匠精神。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在炉火纯青的技艺锤炼中,高级技工们不仅可实现自我价值,更为奔腾向前的创新时代注入动力。拆掉技工培养的隔离墙,打破高级技工成长的天花板,当高级技工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多创造力,驶上快车道的中国制造,就能不断升级为中国智造,在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知识共享,要智慧不要狡诈《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7日 05 版)只有用更加谨慎的把关态度、更加规范的筛选机制,才能让知识流动转化成力量的源泉,而不会沦落成钓取金钱的鱼钩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当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时,我们会转头去网上检索,在权威的释义中理解。但如果有人告诉你,你所信任的网络百科词条,可以任由某个陌生人随意编辑,真假莫辨甚至无中生有,不由得让人陷入怀疑僵局。  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号称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遭到曝光。只需付费即可杜撰发布不实词条,这一知识共享平台竟成为虚假信息的放大器。尽管稽查大队雷霆出击、涉事企业紧急声明,但业已造成的信任危机,正顺着互联网密集的毛细血管不断蔓延。  互动百科的境况揭开了互联网知识分享业态的冰山一角。在知识问答社区知乎上,“抠脚大叔”化身“知乎女神”,诈骗网友得逞;“最有故事的男人”分饰244个角色,活跃数年才遭封停……有网友打趣,一些网上知识分享平台越来越泥沙俱下,在“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同时,也在分享着以假乱真的故事。显然,共享知识的网络业态正遭遇着几近相同的困境:无孔不入的广告植入,让这些平台越来越像路边的电线杆;日益沉重的盈利压力,使得收费发布成为不可言说的潜规则;内容生产的随意化,更是让知识分享、传播、使用链条上的很多人大失所望。一方面,我们依然相信创新的共享模式让人们醉心于知识的汪洋;但另一方面,利益架构起来的知识岛屿往往会误导人们求知的航向。  前不久,《2016年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图》发布,指出“在中国,社交媒体持续主导消费者的时间、注意力,及对于产品和服务的信任度”。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些在互联网风口飞起来的分享平台,集纳了论坛、社交、网站等多种功能,已经具备了媒体属性。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生活中一个女孩关注了一款化妆品,通常会带着兴趣在搜索引擎或者电商平台查询一下,社群内的网友评价会成为左右她购买的重要参考;反过来说,当她在网上写下自己的消费体验,又会成为下一个消费者的参考信息源。一来一往,传播力可见一斑。与传统媒体的行业规范相比,这种跨界平台尚存相当的灰色地带,一旦缺乏有效监管,就可能沦为刷好评、集赞、营销充斥的“故事会”。  “一切背离了公正的知识都应叫做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在众筹时代与共享时代并驾齐驱的浪潮中,平台的开放性与知识的真实性从来不是背道而行,更不容许贪婪的欲望在其中主导知识的传播。只有用更加谨慎的把关态度、更加规范的筛选机制,才能让知识流动转化成力量的源泉,而不会沦落成钓取金钱的鱼钩。进一步说,分享知识、共享信息,其实正是网络空间公共性的反映。知识的原野没有边界,但生长其中的作物却需要甄别。每个人不管是主动分享,还是被动接收,遵守规则、承担责任,用客观理性的观念培植知识的植株,做一名慧眼识珠的花匠、恪尽职守的护花使者,知识的花朵才会灿然盛开、传递芬芳。  无论信息手段如何日新月异,行业形态如何推陈出新,真知始终是标识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理性气质的媒介。让理性求真成为引领知识分享的航标,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岛间把握方向,在求知的海洋中行稳致远。经济升级,决不容假货横行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5日 05 版)进一步完善监管,打击假货,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海外代购猫腻多,监管如何突破瓶颈?山寨货横行乡里,傍名牌现象怎样整治?治理制假售假,如何走出“查了罚、罚了放、放了重操旧业”的恶性循环?一年一度,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再次与我们相遇。如今,“3·15”不仅是消费者权益主张的一个节日,也日益成为汇集打假智慧的一个契机。  没有谁愿意让自己的生活被假冒伪劣所填充。两会前后,打假成为一个热门议题。从全国人大代表黄建平以自身企业经历为例,呼吁电商平台加大网络打假力度,到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致信代表委员,倡议“像治理酒驾那样治理假货”,再到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主动回应,提出“天下少假”是努力的目标,会里会外的讨论、热议甚至是激辩,从一个侧面说明,天下无假,是全社会的朴素心愿。  假货面前,没有谁是赢者。消费者花了冤枉钱,买了心烦不说,甚至生命安全都可能受到威胁。有人曾调侃:“假烟假酒还配上假广告,假情假意还带着假微笑,假人假事还拿着假钞票,怎一个‘假’字了得!”虽是戏谑之语,却足以道出假货对消费者伤害之深。而反观企业,下了大力气研发新产品,往往成本还没收回来,便可能被伪冒产品挤占市场份额。放纵假冒伪劣泛滥,任凭劣币驱逐良币之风盛行,最终只会让企业蒙受损失、让创新的热情熄火。  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大众汽车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徐小平的一席发言引人深思。他曾去一家民营企业调研,发现其产品做得非常好,却连“一个国产螺栓都不敢买”。原因就在于,“市场上买到的很多螺栓,标号是对的,材质却不对”,使用这样的产品,时间一长便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面是企业、消费者有旺盛消费需求,一面却是产品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国内有效供给不足,最终只能逼迫人们到国外“扫货”、在网上“海淘”。从这个角度而言,进一步完善监管,打击假货,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  打击假冒伪劣,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问题不在于要不要,而在于如何打假。同样是治理顽瘴痼疾,不妨汲取正风反腐的治理智慧。正如有人总结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的形成,得益于我们党把握住了治标与治本的辩证法,一方面是从治标入手、以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另一方面则是标本兼治、以治本为治标巩固成果。解答好打假的“复杂方程式”,也需要在治标和治本上下足功夫。  在治标上,加大打假力度,坚持对假货“零容忍”,一个一个环节管、一个一个案子抓,积小胜为大胜;在治本上,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构建联合激励惩戒机制,让制假售假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以此倒逼企业自律、行业自律。而这需要解决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过宽、模糊、难以执行等问题,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将打击假冒伪劣纳入法治轨道。标本兼治,才能让质优者脱颖而出,从而弥合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裂缝。  百年老店胡庆余堂的生产车间外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忠于质量的诚心,或许顾客看不见,但自己看得见,时间也看得见。让更多的企业成为百年老店,让商业正义更深入人心,让市场供给跟上消费者的需求。民生政策当彰显价值关怀《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4日 05 版)一个公共政策能不能带来获得感,不仅要看当前可不可以给群众带来切实利益,也要看它和群众心目中的好日子是不是朝着同一个方向           日前的一份两会热门问题调查显示,关注度最高的5个关键词,4个与民生有关,分别是“社会保障”“医疗改革”“就业和收入”“教育公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迅速引起刷屏的热词,大到脱贫攻坚、蓝天保卫战,小到提速降费、全域旅游,也集中在民生领域。工资涨一点,雾霾天少一点,交通顺畅一点……群众的这些利益关切,寄托着生活一天更比一天好的希望。  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民生政策能不能让民心满意,关键看获得感有多强。分析一下不难发现,群众的获得感来自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让人心生满足感。另一个在价值层面,当政策目标与公众期待相吻合,群众也会因决策者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而提升满意度。  近年来,许多民生政策不仅注重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并且注重把人民群众的价值预期作为重要政策目标考虑进来,令人眼前一亮。比如近日印发的《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工作方案》,降低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医疗门槛,也回应了“救死扶伤乃医者天职”的社会期待,更彰显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价值关怀。其抚慰作用,无疑会超越具体的受益者而扩展至全社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久前征求意见的网络餐饮管理办法,直指“黑厨房”的安全隐患,但并未把“网上美食”一棍子打死,而是预留了成长空间。这样的政策尺度,体现了对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新生活习惯的尊重。不久前,江西南昌启动了儿童DNA数据库建设,以预防拐卖儿童违法犯罪。这种回应社会呼声的政策,也很解渴。  在利益格局复杂多样的当下,政策考量应该是多方面的,群众合理的期待不能忽视,现实条件的制约也不能轻视。量力而行,民生政策才能行稳致远。只不过,判断群众的某种呼声是否合理、相关政策有没有可操作性,不能被现有利益格局所束缚,还应该把改革空间计算进来。比如,农村贫困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的落地,也并非“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除了协调医保、民政、扶贫等部门,还要实行新的结算制度。可见,要有一股子闯劲儿,还要有一股子韧劲儿,群众期盼的公共政策,才不会被那些可以改革也必须解决的问题捆住手脚。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条件一成熟,具备可行性,民生政策还是应该顺应群众呼声,千方百计争取早日出台。  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党员干部有更多渠道和机会了解群众诉求。从地方领导留言板、舆情监测,到不少政府部门、领导干部开设社交媒体账号,民生政策的制定在频繁互动中日益贴近群众。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关注群众的具体利益,还可以把政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价值期待。两方面都解渴了,才能更精准地发现并维护好公众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凝聚更多社会共识。课后服务改革应追求多赢结果《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3日 05 版)课后服务政策调整,仅仅靠立规矩还不够,还必须做好配套能力建设。应追求多赢,不能把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损上        孩子下午三四点钟就放学了,家长没办法按时去接,长期为此揪心挠头。为解决这一现实困难,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学生课后服务责任。同时强调,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坚决防止将课后服务变相成为集体教学或“补课”。3月7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时也表示,为此将考虑实行弹性放学时间。  相比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托管班,让中小学校主动承担课后服务责任,或许更能让家长放心。然而,把课后托管的责任放到学校,还需要进一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防止变相“补课”,其次是如何厘清学校的责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过去几年间,包括南京、北京、长春、上海、成都、青岛等在内的多个城市已经开始了弹性离校的试点工作,通过把少年宫的活动搬入学校和课后一小时“课外活动计划”“家委会托管工作”等多种形式,探索课后服务的具体实施路径,切实解决学生放学照顾的难题,解了家长的燃眉之急,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但如何确保政策落实不走形,还是让教育主管部门颇费脑筋。尽管国家和相关部门三令五申,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但在当下补课还是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或明或暗的补习班许多都得到了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此前的试点中,如何对教师的额外劳动合理给予补贴,是一个尚未完全破解的难题。《意见》提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学校、单位和教师给予适当补助,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这一办法在实践中能不能立得住,还要看具体议价过程的合理性及当地政府的补贴能力。  可见,在这一课后服务政策即将在全国范围普遍推行之际,提前规避服务与补课界限不清、提防课后自主异化为学校做主,避免公共服务的初衷被消解或扭曲,并非多虑。事实上,这样的利益调整,仅仅靠立规矩还不够,还必须做好配套能力建设,应追求多赢,不能把一方的受益建立在另一方的受损上,否则就很难形成课后服务工作的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行这项工作的过程中,教师是最关键的角色。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对政策不变形、不走样的落实,不可或缺。确保补贴合理到位很重要,从制度上树立对教师劳动的尊重和信任,同样重要。  从深层次看,落实好这一政策,还要完成教育从管理向治理的观念转型。这件事,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保证投入、建章立制、督查考核、责任追究、规范管理,顶层设计要做好;合理完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要求,区分好集中学习与课后服务的界定标准,政府部门也责无旁贷。同时要意识到,没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只是政府一头热,这件事很难办好。政府不失位也不越位,促成共同参与、多元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多方共赢,让家长不再为接送孩子而发愁,教师不为额外加班而焦虑,而学校也能用最大的善意去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以司法公正赢取人民信赖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3日 05 版)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人民群众评判司法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去年受理案件22742件,审结20151件,比2015年分别上升42.3%和42.6%;制定司法解释29件,发布指导性案例21件……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对一府两院工作的年度大检。一年来,司法公正实现得如何?司法改革的成效如何?人民群众获得感如何?答案不仅能从两高报告里找寻,更可从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中发现。  公正是司法的灵魂,也是人民群众评判司法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张氏叔侄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一批冤错案件的再审改判,特别是聂树斌案的再审改判,不仅还了当事人及其家人一个公道,而且传递了人民法院勇于担当、实事求是、捍卫公正的坚定信念。同时,“由裁判者负责”的司法责任制改革,明确了法官与院庭长的权力与责任,建立了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干预、插手、过问案件的责任追究制度。  “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司法公开获得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一年来,通过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可以完整了解司法裁判形成的全部过程。利用中国庭审公开网,累计直播各级法院具有较大社会影响案件的庭审超11万件,访问总量达12亿多人次。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裁判文书超过2680万份,网站访问量突破62亿人次,成为全球最有影响的裁判文书网。借助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当事人可以更加真实地看到被执行人的实际财产状况和“执行不能”的真正原因,解决执行难迈出关键一步。  在鲜活的个案叠加中,能感受到司法公信力的不断提升。一年来,人民法院审理的首例大气污染公益诉讼案、快播公司传播淫秽物品牟利案、康菲溢油案、“狼牙山五壮士”后人起诉侵害名誉权案等一系列广受社会关注的案件,有力地提升了司法公信力。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乔丹”商标争议行政纠纷系列案件,迈克尔·乔丹本人来信对中国司法大加赞赏,美国《纽约时报》也给予高度评价。对中外当事人的平等保护彰显了中国司法的公信和气度。  “让社情民意弥补司法专业的不足”,司法民主制度日臻完善。10个省(区、市)的50个法院开展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让更多熟悉社情民意、社会阅历丰富、德高望重的普通群众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级法院由人民陪审员参审的案件306.3万件,当事人服判息诉的比例明显提升。实践表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丰富了司法民主的内涵,生动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司法便民举措,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价值追求。“有案必立、有诉必理”的立案登记制改革打开了司法便民的第一扇大门,全国法院当场登记立案率超过95%,有的地方超过98%,从制度上解决了人民群众多年来反映强烈的“立案难”问题。诉讼服务升级提速让“司法便民”触手可及,全国3300个地方法院通过最高法院视频接访系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办理网上申诉和评查案件,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真诚信仰,司法的公信源自人民的内心信赖。展望未来,相信人民法院将以更加有力的改革举措和担当意识,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民法典编纂,立下法治中国新标杆《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8日 05 版)民法总则的制定和通过,将为公民民事权利提供更为系统化的立法指南,大幅度提升民事权利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地位    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将听取关于民法总则草案的说明。对于酝酿已久的民法典编纂而言,这是令人期待的第一步。民法总则的出台,将更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并将成为公民民事权利的手册、法官裁判民商事案件的依据。  民法总则,可谓中国民法典的灵魂。如果说民法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那么民法总则便是这套百科全书的前言和大纲,体现着民法的精义与原则,折射着我们时代的民法精神与立法哲学。也正因此,民法总则草案从起草之初,便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  人们对民法总则草案的关注,背后是对中国民法典长久以来的期待。正如学者所言,民法是“万法之母”,关乎人类社会的市场规则、财产保障、纠纷解决以及权利捍卫。市井百姓、寻常洒扫,无不对应着民法规则。民法的精义与规则,既是人类社会千百年生活的结晶,也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精神。而平等、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影响也早已超出了民法的范畴,被其他法律沿用。正因如此,民法总则作为中国民法典的引领,其制定关乎整个民事立法体系的精神气质,兹事体大。  民法总则之于民法的意义,就在于它所确立的基本原则、民事主体、民事权利等内容,将覆盖到民法典分则的方方面面,也将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民事立法确立的各种规则,以貌似“高大上”的法言法语,调整着公民平日方方面面的行为与关系,如温柔母亲雨天撑起的保护伞。大到经济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居民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或者继承……从摇篮到坟墓,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都能在民法中找到依据。可以说,现代社会中,民法既饱含哲学思想和社会思潮,又是公民生活和商业活动体现出的惯性和规则。民法总则的制定,把我们和民法典的距离大大拉近了一步。  民法总则的制定,还意味着民事权利的保护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防范公权力恣意侵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利等,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群众来说,意味着有了公民权利保障书;对于企业家来说,意味着知道自己的哪些经营活动受到法律保护。如果说30多年前制定颁布的民法通则,从立法上确立了“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现代民法原则,开启了传统中国的民法精神嬗变之路,那么如今正在起草制定的民法总则,将更加清晰地厘定权力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公益与私益的关系。民法总则的制定和通过,将为公民民事权利提供更为系统化的立法指南,大幅度提升民事权利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加强民事立法建设的决心和信心,也为民事立法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民法总则能够弘扬法治精神,彰显时代担当,为整个民法典树立统领性的基本逻辑,构筑民法典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为法治中国立下新的标杆。民法总则的起草制定,开启了民法典编纂的大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将从立法时代走向更加深层次的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的时代。用改革之火点燃创新引擎《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7日 05 版)正是因为政府部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创新,才进一步去除体制机制积弊,激发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与发展潜力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3月5日,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并希望上海在更多方面“有新作为”。殷殷嘱托,谆谆教诲,再次唱响创新的时代强音,点燃全社会的创新激情。  曾几何时,一谈到创新,人们总会对中国形成“追赶者”的刻板印象。但这些年来,尤其是在互联网领域,却出现了“车轮倒转”的逆袭现象。虽然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但在一些技术更新、软件应用和管理方式上,中国已经迎头赶上。以至于仅仅一两年时间内,外媒一谈到这个话题,最多的声音从“C2C: Copy to China(拷贝到中国)”变成了“KFC:Kaobei from China(从中国拷贝)”。《华盛顿邮报》曾经刊文称,美国人仍希望中国不会创新,然而中国人却给美国人上了一堂课。新登记企业增长24.5%、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2%……这些数字,激荡着中国创新的铿锵节奏。  应该看到,制度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从矢志推进简政放权,到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到推进电信领域的提速降费,正是因为政府部门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改革创新,才进一步去除体制机制积弊,激发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与发展潜力。同时也要看到,可持续竞争的真正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我国在这些方面还有不小的短板。正如一些代表委员所言,“我们往前走,别人也在进步”。这恰恰说明,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不应该暂时歇脚,而应该继续向纵深推进。  在去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曾以“前进中的迷航”来形容他对重大创新的焦虑。因为闯入“无人区”后,“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事实上,这是进入领跑阶段后不可逾越的生存法则。当前,中国和其他国家一道,站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靠重大创新去赢得先机。这是不可失去的机会,也是输不起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在上海代表团着重强调,“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没有紧迫感,无法激发创新的动力;不占领创新高地,难以赢得未来。当前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改革,用改革点燃创新的引擎,用改革扫除一切阻碍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更适宜、更宽容的制度环境来包容创新。以上海自贸区为例,其核心任务就是制度创新,包括商事制度、贸易监管制度、金融开放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一些做法对现有管理制度都是颠覆性的。要撑起发展新天地,就必须赋予新事物引领改变的权利,管理者也要做创新的同路人,避免让先行先试者陷入单打独斗的局面。“新产品出来,消费者会问‘有标准吗,没有标准怎么用啊’,但去申请标准时,标准局又会问‘有案例吗’”,代表委员提出的“鸡生蛋,蛋生鸡”难题,只是阻碍创新的拦路虎之一。要除弊纠顽、扶正祛邪,无疑需要在制度上先松绑,以协同改革去拥抱创新。  正如指出的,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创新时代的每一分进步,源头都是我们的思想解放。时代的弄潮儿,就要以前所未有的改革力度,激发每一个人脑海里那些聪明的设想,不断开辟新行业、提供新职业、开拓新的经济社会活动面,使之成为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活力之源。惟有做到这一步,我们才能在未来基于创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6日 07 版)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伟大的事业来凝聚人心,对于人才成长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知识分子凝聚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3月4日,在看望政协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度重申凝聚人才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重大意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尚贤者,政之本也”“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选贤任能、群贤毕至,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是一条宝贵的历史经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将选人用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与政治智慧,更是推动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人才从来都是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无论是在一穷二白的建设年代,还是大国崛起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都十分注重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955年,被誉为“一个人顶五个师”的火箭专家钱学森回到祖国,为当时中国开展导弹研制打开了希望之门。今天,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走向复兴的中国已经站在了新的创新风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尤其是那些拥有世界眼光、游刃于时代前沿的创新型、领军型人才。  如果说爱才、惜才体现为一种价值观,那么如何聚才、用才更考验治理能力。列宁有句名言:“要研究人,要寻找能干的干部。现在关键就在这里:没有这一点,一切命令和决议只不过是些肮脏的废纸而已。”粟裕一步步由士兵成长至将军,既没上过军校也未曾出国留学,但在战争实践中积累出非凡的军事才能;解放战争时期,毛zd同志对粟裕大胆任用、充分信任,堪称使用人才的典范。这启示我们,不仅应尽可能敞开进贤之门,让有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还要放手使用,给他们创造一展所长的舞台。  激发人才优势、释放人才红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现实中,少数人对人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个别地方在选人用人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潜规则”;还有一种潜在的浪费,是只重视引进人才,却不注重人尽其才,甚至把费大气力引进的人才当成摆设。因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重视探索人才规律、不断创新用人机制,构建一整套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制度体系。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喟叹。今天,这样的困惑已一去不复返。在发展由创新标注、创新由人才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这一历史趋势,逐步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无论是万众瞩目的“万人计划”,还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归潮”,创造最佳条件去吸引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10年前,中国每送出去3个留学生只能迎回1人。如今,我们已越来越接近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只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空气充盈整个社会空间,我们就一定能引导人才汇集成奔流的江海,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感受“人民代表”的执政情怀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3日 05 版)高瞻远瞩的韬略、饱含真情的嘱托、亲切真诚的建议,不仅引领了会风,激发了众智,也为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开掘了思路,凝聚了共识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推出微视频《人民代表》,讲述一位普通而又特殊的人民代表的故事,迅速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另一则微视频《“两会”说》,则首次公开4年24次下团组的大量镜头、同期声。  “摊大饼式的扩张,都是一个个特大城市继续特大,大城市转而特大,小城镇变成大城市,乐此不疲,最后就变成难以为继,不可克服的城市病。”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表达,直指问题病灶,体现出对现实的深刻把握。“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真挚的感情、淳朴的话语,寄托了对困难群众的牵挂,闪耀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从2013年至2016年全国两会,这位人民代表每次参加团组讨论,都与人民心心相印。  处身信息过载的移动互联时代,情怀最能打动人心。一枝一叶总关情。视频背后,是执政党总书记夙兴夜寐、殚精竭虑的忙碌身影,也是人民代表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真实写照。有人说,最好的传播效果就是抵达受众的心灵。从这个意义出发,这些视频极大拉近了领导人与群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也正因此,有网友第一时间在社交平台热情转发,点赞“随和、亲切,极接地气”;有的人看完又忍不住重新播放,感慨“有情怀,有个性,真精彩”。  作为议政建言的殿堂,两会是观察中国民主政治的一扇窗口。每逢两会,国家领导人的言行又格外引人瞩目。从重申民族团结到强调精准扶贫,从谋划区域经济发展到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辨析新型政商关系到强调净化政治生态……四年来,在两会期间下团组24次,共参加了18个代表团审议,主题涉及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高瞻远瞩的韬略、饱含真情的嘱托、亲切真诚的建议,不仅引领了会风,激发了众智,也为进一步做好实际工作开掘了思路,凝聚了共识。  哲人有言,理论是实践的眼睛。在某种意义上,两会也是思想驰骋的疆场、观点激荡的舞台,对接着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议题,指引着改革创新最渴盼的答案。在这里,问题越理越清,真理愈辩愈明,为行动提供了可靠指南。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样板间”,“一个都不能掉队”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号角,司法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新医改、高考改革等一张张民生答卷次第展开……近年来身边的发展实绩表明,用好两会舞台、过好两会时间,不仅仅是代表委员必须履行的职责使命,更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精神成长。进而言之,推动改革向纵深迈进、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亦是两会应有的时代气质。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在这春风吐绿、草木初萌的美好时节,2017年两会的大幕已然开启。处身民主的殿堂,什么样的发言才更有温度、更有质量?怎样的表达才更有思想增量?人民代表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榜样。面向未来,梦想日益清晰,挑战与日俱增,道路就在脚下,中国社会正期待着两会讲述春天的故事。以“精准灌溉”确保教育公平《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2日 05 版)有了普惠性的政策,还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兼顾教育发展需求与群众便利需要,确保教育公平稳步推进    4年时间,1824个县通过教育督导评估认定。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报告》。数字背后,凸显的是教育公平的推进。自2013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督导评估认定工作以来,我国已经有超六成县(区、市)实现了教育发展的基本均衡。更多的农村娃,拥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  “为人生赋值,为社会定型,为国家和民族立心铸魂。”教育是人的现代化最核心的要素,保证教育公平,尤其是托起底部的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意义深远。自20世纪60年代掀起教育改革浪潮以来,教育公平一直是各国政府和教育界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我国而言,如何在“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中,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享有更好更公平的义务教育,更是一道前所未有的难题。  近年来,我国对教育均衡发展空前重视,从各个方面编织起教育公平的保障网。投入数千亿资金,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和校舍安全,实施城乡统一“两免一补”标准,设立专项资金,对在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工作的教师给予必要的生活补助……当然,一些地方还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此次公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接受督导的26个省份中,有8个省份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未落实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关爱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措施不足,特殊群体学生教育机会未得到完全保障,等等。  有去西部某省支教的学生回忆,在上第一堂课时,他拿出一幅印有动物的图片,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道:“牛!”但图中根本没有牛,后来才知道他们喊的是“鸟”。原来在当地方言中,牛和鸟的发音相似。因为缺乏师资,这里大多数学生不会讲普通话,甚至连听懂普通话都有困难。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一些地区,基本办学条件仍存在薄弱环节,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正如《报告》中所指出的,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必须在提升各地义务教育质量上下功夫,真正夯实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石。  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要做到“精准灌溉”。地区、学校、学生不同,存在的教育发展问题也是千差万别。一位教育领域的干部坦言,西部农村地区教学点多、小规模学校多,学校撤并往往面临两难:撤了容易造成上学远、上学难,甚至引起辍学;不撤又无法解决学校规模小、师资差、质量低的窘况。如果没有经过事先周密调研,政策上搞“一刀切”,盲目调整学校布局,看上去是扩大了学校规模,有利于学校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其实给农家孩子上学平添了不少负担。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普惠性的政策,还需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兼顾教育发展需求与群众便利需要,确保教育公平稳步推进。  “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以回信的方式与群众交流,从研制小卫星的中学生,到参训“国培计划”的教师,收信人很多来自教育界。精准发力、综合施策,补齐农村、贫困、边远等地区的教育短板,保障困难群体、残疾儿童、随迁子女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才有可能使教育的涓涓活水,润泽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多元就业,敢做“不一样的烟火”听从内心召唤,勇敢追求梦想,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这一代青年最鲜明的青春底色,也是活力与创造力的最好证明    3月,是高校毕业季的重要节点,大部分毕业生的择业都将在这段时间尘埃落定。同往年相比,尽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又创新高,较去年多出30万人,但很多人预想中的焦虑、烦躁、迷茫等求职情绪却并未在毕业生群体中广泛出现。“毕业季”没有变成“毕业急”。  从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我们能探究到“毕业不急”的部分原因。根据这份关于高校毕业生的整体就业情况分析,2010—2015年,本科应届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从82.6%下降到74.2%。伴随着这一趋势,读研的比例与自主创业的比例在持续上升。分析认为,这表明当下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正在从受雇全职工作的单一出口向多口径分流,“在国内读研”“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自主创业”多了起来。与此同时,因为对互联网经济更加熟悉,配音师、在线教育教师、游戏测评师、网店老板等新兴职业,也成为不少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从单一出口到多口径分流,从毕业即就业到慢就业、自主创业,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多元选择中,能够清晰地看到“95后”大学生们的择业观在悄然发生改变。较之父辈与以往的师兄师姐们,“95后”的毕业生们有着更多新奇的想法,他们敢于并乐于“在不可能中寻求可能”;他们更自我、更个性,不愿循规蹈矩,不愿完全活在父母的期望和别人的目光中,按照大多数人的意愿捧所谓的“铁饭碗”和“金饭碗”;他们不再那么看重稳定安逸,看重所谓体面和待遇,而是更乐于接受挑战,更看重工作的成长性;他们的目标和定位越来越明确,对人生规划和自身要求也越来越高。  大学生的就业观是观察社会变化的风向标,就业观念的变化正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与青年成才观念的变化。不再依赖于“过来人”的说教和指导,不喜欢在父母搭建的安逸窝中舒舒服服过日子,不为传统就业观念的条条框框所束,不羞于从网上售卖米粉和支煎饼摊做起,听从内心召唤,勇敢追求梦想,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是这一代青年最鲜明的青春底色,也是活力与创造力的最好证明。  青年人创造性的多元选择,离不开现实土壤作为支撑。例如,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强化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创造性,高校的创业就业教育须进一步强化科学性与分类指导、精准指导,大学生的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也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只有全社会共同营造尊重个性选择、支持理性选择的文化环境,才能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能够尽早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并在毕业季勇敢追寻梦想,也才能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纷繁复杂的选择中,淡定从容、理性明智,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在实现“小我”与为国家和社会献力的“大我”中,寻求最好的结合点与平衡点。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天空海阔,要做最坚强的泡沫”。多元就业,做“颜色不一样的烟火”,期待更多的年轻人走出与众不同的成才路,期待青年人的创造力进一步激发社会潜能。一个个青年人的鲜活选择,最终将汇聚成为一股洪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让快递小哥有保障有尊严《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8日 05 版)从行业层面规范制式劳动合同,从管理层面健全生产责任制,从协会层面创造职业归属氛围,才能让快递小哥不再只是车轮上松散的“流动大军”    100多万快递从业者中,90%的人没有劳动合同;有快递员每天只睡4小时,月工资只有两三千元……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快递行业的消息不断出现。所谓“线上流量动,线下车轮转”,互联网经济高歌猛进的今天,线下的资源和管理能不能到位,特别是人力资源能否保持稳定,再次成为观察相关行业的风向标。  “有这么一群人,一接到他们电话便心情愉悦,几日没消息,就牵肠挂肚,遇到刮风下雨,也焦虑担忧。”生活在互联网无所不“加”的时代,人们几乎每天都要跟连通着线上线下的快递小哥接触。据统计,2016年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300亿件,稳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快递业务量将达700亿件、收入800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经济社会上演“速度与激情”的背后,“城市骑士”的劳动权利、快递行业的扶持规范,却似乎还在慢车道上。  站在发展的角度,电商的繁荣以及快递业的健康不可能永远依靠资本的补贴,也不能总是建立在廉价人力的基础上。有位快递小哥平均每天送两次以上麦当劳,自己却干了大半年才舍得吃一次汉堡;有人送件途中遇到车祸,却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而不去治疗。管理者、平台、用户都需要穿过精美的网购界面,多去关心线下那些风里雨里的人。人海战术、薄利多销、赚快抢快的思路,占得了一时先机,却难为可持续发展之计。  关心人,首要的就是让快递小哥们“有保险,有休息,有面子”。每一位快递员的背影,映照的都是对生活的担当。高付出、低收入肯定难以持久,更弗论少数公司无合同、无社保的潜规则,以及来自政策、实操、规范等多方面的风险。“苦”不一定能够阻碍他们的“快”,但作为劳动者缺少权益保护和收入预期,则可能会导致“100人等待入职,而150人在隔壁办离职”的局面。从行业层面规范制式劳动合同,从管理层面健全生产责任制,从协会层面创造职业归属氛围,才能让快递小哥在人生之路、职业之路上一路畅通,而不再只是车轮上松散的“流动大军”。  更重要的还是职业荣誉感和尊严感。快递业归根结底是与人交往的行业,从屏幕一端到现实买家、从一个城市的仓库到另一城市的客户,传递的不仅是产品货物,更是情绪和人情味。换言之,不管是用户还是从业者,任何一方的不满或权益不彰,都会伤及商业环境和社会生态。“快递员”在2015年已经被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包括快递公司、快递业和用户在内的个人和社会,都应该多一分理解和关怀,一丝微笑、轻声关门、说句辛苦,就是用温情回馈服务、以善意换取善意。  前些天全国大范围降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一位小哥为了不耽误送货,骑上了自己的蒙古马,引起网上一片喊“帅”;“客户不能等太久,骑着摩的赶紧走,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时间总不够”,歌曲《成都》的快递小哥版也引来不少共情。没有一个稳定、专业、高素养的快递员队伍,很难确保送达质量;没有一个科学、健全、有激励的制度规范,也难让从业者安心舒心。正如《快递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所指,“教育体系不健全、人才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等问题”亟待解决。无论经济形势如何变化,人都是支撑其发展的根本,补齐行业保障的短板,从低人力成本的“红海”驶向高人力素养的“蓝海”,我们才能更长久更踏实地拥抱扑面而来的新服务。在“诗和远方”中涵养文脉《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4日 05 版)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    没有华美的舞台,没有绚丽的灯光,只是一尺方桌、一位读者、几封书信,却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在荧屏内外,收获掌声无数。近期,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持续霸屏朋友圈。“有多久时间,没有提起笔来好好写一封信了?”节目甚至不断激发起观众提笔写信的冲动。  引发共鸣的,何止是《见字如面》。这段时间,同样被誉为“综艺清流”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也以高而不冷的文化格调、温暖厚重的人文情怀,接连赢得超高口碑,捕获了一批又一批的“自来水”。典雅文化与大众娱乐的碰撞,不仅让观众得以在屏幕上邂逅诗和远方,更是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回望。传统的文化形式,何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长河,即便历经岁月冲刷,却依旧能散发光泽、触动人心?  见字如面,睹物相思。有人说,感情波动不分孰优孰劣,再笨拙的一支笔,即使写出内心万一,也足够令人感动。确实,人的情感都是相通的,最能打动人的无疑是那份最纯粹的情感。就拿写信来说,作为私人内心话语的承载,一笔一画、一字一符,无不灌注着写信人的真诚。而字迹又往往能印刻下书写人的性情,古人甚至有“尺牍书疏,千里面目”的说法,见信如晤,读信之人见字便能捕捉对方写信时的表情。字如其人,不加掩饰地将自己完整地展现在对方面前,正是这种纯粹和真诚,更令人神往。我们会被画家黄永玉给曹禺写的信所感动,恐怕就是“心在树上,你摘就是”的直白。而歌手蔡琴写下的“杨德昌,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走了呢”,让人直叹“看哭了”,也正在于其真挚的感情。  如果说,信件是人们内心的琴弦,那么,声音就是撩动琴弦的拨片。正如《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所言,“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当普通夫妇对念起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我们很难说不感动于斯;当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说到动情处,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我们心中也很难不起敬意。“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如一股清风唤醒了大众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这样的评价,也足以道出这几档文化节目受观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真情实感。  饱含书卷气,是这几档综艺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曾经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学习古代诗词?”一个得到最多人点赞的答案是这样回答的: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哎呀,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更重要的是,随气质改变的,还有人的精神生命。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传统文化之所以能散发恒久魅力,就在于它能滋养心灵,扩展精神疆域,是我们抵抗庸俗的利器。而这,恐怕正是“综艺清流”走红的另一个原因。  很难说,这几档节目受到热捧,就意味着综艺节目的格局就此改变。但这至少证明,诗和远方并非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更非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只不过,传承文脉也需要大众传播的载体。“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见字如面》导演关正文的总结,大概也是人们内心的呼唤吧。激发思想建党静水深流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3日 05 版)全面从严治党要避免形式主义、防止懈怠情绪,关键是激发思想建党静水深流、滴水穿石的力量,并培育与从严治党相符合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础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已经开展将近一年时间,这项工作创新积累了什么成功经验?未来的常态化制度化又对全面从严治党具有什么重要意义?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总结“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时,给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答案:要把思想教育作为第一位的任务,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不断改造自己,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纵览“两学一做”的开展过程,思想教育是一条贯穿始终的清晰脉络。一开始就强调,部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是要“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有理想、有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来看,随着不敢腐的目标初步实现、不能腐的制度日益完善,思想教育正是要构筑不想腐的精神堤坝;从管党治党的历史来看,思想教育赓续着我们党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为的就是在新时代重拾精神力量。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信仰与精神的力量,正在广大党员干部心中投下巨石、掀起巨浪。一位选择支教的大学生坦言,“从‘两学一做’的志愿服务中,体会到了奉献的乐趣”;一位宣誓入党的教师感言,“入党就像是回到了母亲的怀抱,党员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感慨,“‘党’这个字对我来说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含义,她不仅是一个政党,还是我心里一种最真实的信仰”……最朴实的声音,传递着最真诚的感动,由此可见信仰二字在党员干部心中重重的分量。  管党治党不仅要关注正风反腐带来的“看得见的变化”,也要看思想教育带来的“看不见的变化”,因为由此带来的“思想的升华”,能够从根本上筑牢价值基座、加强内心自律。常讲“慎独慎微”,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坚定信念,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也能做到暗室不欺、洁身自好。学习党章,只有弄懂吃透、内化于心,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只有领会要义、融会贯通,才能用讲话精神武装好自己。可以说,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是“两学一做”体现的重要方法论,从长远看也是管党治党的根本抓手。  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思想教育,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入脑入心却不那么简单,一不留意甚至可能陷入形式主义的陷阱。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手抄党章,从出发点来说是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但如果只是热衷于追求各种新奇形式,而不是深入学习内容,反而容易冲淡思想教育的效果。再比如说,学习系列重要讲话,是生硬地照本宣科、机械地转发传达,还是进行更深入、更生动的解读,让党员干部自觉遵循?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就要把“思想的升华”当作评判标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就要看看党员干部的精神面貌有没有改变、思想状态有没有改善。  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做到“常”“长”二字,关键就在于思想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思想是总开关,缺少发自内心的认同,制度设计再完善,也难以完全阻止问题的出现。法规的运转,制度的持续,都需要文化土壤和思想根基作为支撑,如果一项制度不是运转在心理认同的轨道上,就可能行之不远、半途而废。正因此,全面从严治党要避免形式主义、防止懈怠情绪,关键是激发思想建党静水深流、滴水穿石的力量,并培育与从严治党相符合的政治文化和心理基础。  古人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本”?这便是建党之初就写在旗帜上的理想信念。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思想的力量始终在时间的坐标上向前延伸,这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年人不能缺少财富观教育《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21日 05 版)大学是青年人走向社会、迈向成年的关键阶段,对获得财富避而不谈不现实,透支自己的人生财富更不可取   新学期开始,“开学经济”照旧火了起来。除了学习生活必备的“刚需”,如何引导学生理性消费,再次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  就在不久前,几家调研机构先后发布2016年大学生消费趋势报告。“三成以上学生生活费不够花,39%的学生身边有人使用校园贷,半数以上学生参与理财活动,高校连续多年成为金融诈骗重灾区”,联系曾引起全社会关注的“裸条贷款”新闻,大学生如何管理钱包的问题不可小视。正确看待财富、学会理性消费、规避财务风险,建立起健康积极的财富观,已成大学生们亟待弥补的一课。  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与财富有关的教育十分缺乏。传统文化中,财富观多以义利之辨反映出来,从“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到不可“怀利以事”、亦不可“怀利以相接”,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避免在公开场合过多谈及金钱与财富。直到今天,在整个教育链条中涉及财富观的课程仍然很少。纵观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体课程设置,只有少数大学在近几年开设了与财富有关的选修课,绝大多数学生在十几年的求学过程中并未学过与财富和消费有关的知识。  回避如何看待和驾驭“利”,现实中却被物质世界所包围,这反而造成了大学生健康财富观普遍缺乏。有的表现为盲目攀比、崇拜名牌,有的成为缺乏合理规划、冲动消费的“月光族”,有的幻想一夜暴富、瞬间成功,有的只顾打工兼职,不考虑是否对自己成长有利……近年来多起因校园贷引发的悲剧,正是大学生群体缺乏相关知识储备,金融机构和高校又缺乏及时科学的引导使然。  德国汉堡大学心理学教授迈尔思曾提出,青年人应该掌握至少三大财富能力:正确运用金钱的能力、处理物质欲望的能力、了解匮乏与金钱极限的能力。这三种能力背后所折射出的,正是对自己负责、独立解决财富问题的能力,这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仔细观察那些善于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民族,事实上从幼儿阶段就注重培养孩子与财富有关的观念,教导孩子自食其力,告诉孩子赚钱只有合法与否、没有贵贱之分等。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财富观念的变化,尽早培养学生的理性消费和财富观念,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共识。越来越多的老师、家长,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财富观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研究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的财富观,不仅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客观需要,也是关乎高校将培养怎样的人的大问题。大学是青年人走向社会、迈向成年的关键阶段,对获得财富避而不谈不现实,透支自己的人生财富更不可取,让大学生群体尽快补上财富观这一课至关重要。只有更具备独立意识、更具备自控能力的人才,能够理性追求财富、合理支配财富、防范个人财务风险、科学制定人生目标的人才,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把优秀人才吸引到制造业来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6日 05 版)焊接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缝隙,把优秀的人才吸引进来,制造业才能看到希望       提起国产产品,人们或许会想起“神舟”上天、“蛟龙”入海,也可能联想到水龙头漏水、圆珠笔漏油……的确,中国制造客观上存在着大而不强、创新力不足等问题,但究其底,仍缘于人才不强。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补齐这一短板。  环顾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中国制造站在了新的时代风口。面对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创新作出顶层设计。此次发布的指南,可说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一揽子专项规划的“人才篇”,也是系列规划指南的收官之作。该指南提出7部分重点任务、聚焦5项重点人才工程,致力于构建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无疑将为中国制造由大转强激发新的动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对于制造业而言,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也是人才。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现实中,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一些绝活绝技甚至出现断档。在一些精密制造领域,尤其缺乏能在牛皮纸厚的钢板上搞焊接、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在头发丝1/50这样的大国工匠。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真才难求,另一方面是技工找活不易、就业压力山大,制造业人才调结构、提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  如何让广大蓝领队伍追赶上现代化的脚步?怎样从源头上提升制造业人才的素养?这亟待我们重新审视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含金量,系统改进教学、实习等环节,焊接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缝隙。从实践层面出发,企业已经采用技术“5.0”版,可很多学校还围着“1.0”版转圈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对上人才市场的接口?打破适销不对路的窘境,就需要提高企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产教深度融合、学生真枪实练,最终让“学得好”和“用得上”无缝衔接。  也应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整体较低、发展通道不畅,导致行业吸引力不强。一方面,普通大学虽然门庭若市,但不少“文秀才”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虽然培养了不少学生,但人才结构失衡,不少企业招不到需要的“武状元”。一位企业家从德国访问归来后感慨:“市长邀请参加的活动,大牌技工坐头把交椅,董事长排在技工之后。”在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少行业的技工工资水平高于公务员、大学教授。事实证明,只有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制造业中来,制造业才能看到希望。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上世纪90年代,我国火箭技术已居世界一流,但却历经几次发射失败,原因之一就是火箭发动机的焊接点质量不过关。目前,“中国制造2025”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已全面转入实施阶段。以时不我待的姿态抓好规划落实,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中国制造的名片必将更加亮丽。让巡视回马枪杀出监督韧劲《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5日 05 版)通过深化再巡视、开展“回头看”,对发现的问题揪住不放、督促被巡视单位一改到底,能够鲜明释放“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       “一些领导干部执行外出报备制度不严格”“扶贫脱困存在数据失真、项目不准等问题”“存在领导干部以权谋房等问题”“上轮巡视发现的一些重点问题整改不到位”……日前,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中央第十一轮巡视的甘肃、广西、北京、重庆四省区市“回头看”反馈情况。聚焦现象精准具体、总结问题直击病灶,通过杀回马枪的方式,巡视工作的威力再一次引发关注。  巡视组可说是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通过各轮巡视,我们揪出了不少“老虎”“苍蝇”,同时也及时发现了问题、堵住了漏洞、形成了震慑,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的势头。然而在现实中,也的确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看见巡视组进驻就“颤抖”,等到巡视组撤离便“嘚瑟”。古人云,“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开展巡视“回头看”,无疑有利于将巡视所形成的震慑作用延续下去、巩固为常态。  既检查上轮巡视发现的问题是否整改到位,又查找新的问题线索,实践证明,巡视回马枪的确发挥了预期的作用。目前,中央已对12个省区市开展了巡视“回头看”。综观三轮“回头看”的反馈情况,几乎所有被巡视地区都存在对上轮巡视发现的问题整改不到位的问题。以新近公布的四省区市为例,四者均被指出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仍有发生,存在“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等情况;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共性问题。带着问题去、盯着线索查,这种针对性很强的巡视方式,让问题无处藏身,让震慑形成常态。  审视巡视中发现的诸多问题,有的积弊已久,整改难以一蹴而就;与此同时,各种新问题也时有凸显。譬如“四风”问题就具有相当的顽固性,尽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直对此严抓不放,但仍可能以各种隐蔽的形式故态复萌。去年8月,江西省在“回头看”期间就通报过一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案例,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陈阳霞、省委组织部干部教育处处长程子亮等干部因出入私人会所接受吃请受到处分。有人形象地用戒烟来比喻“四风”问题的惯性延续:一个抽烟抽了十几年的人,即使戒了烟还会日思夜想;习惯了大吃大喝、奢靡享乐的人也同样有瘾,一下子没了饭局、少了应酬就会浑身不舒服。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反“四风”需要久久为功、切不可松口气,巡视工作也需要持续稳定的制度落实来强化反腐预期。通过深化再巡视、开展“回头看”,对发现的问题揪住不放、督促被巡视单位一改到底,能够鲜明释放“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以此次巡视反馈为例,有的地方对个别案件后续处理工作不及时、开展警示教育不够,之后有关地方迅速对相关违法违纪人员进行全面审查,坚决肃清恶劣影响,体现出巡视“回头看”的积极效果。今年上半年,中央将继续对省区市开展“回头看”,重点检查党内政治生活状况,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换届纪律执行情况,这必将为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进一步拧紧发条。  作为巡视组织制度与方式方法的重要创新,开展巡视“回头看”,是对被巡视对象工作的又一次把脉会诊,也是对所在部门和单位领导干部的再一次政治体检。强化制度刚性、聚焦解决问题、用好回头战术,巡视这把利剑一定能为全面从严治党打开新的局面。诗情,咏不完的“飞花令”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5日 05 版)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       为你写诗,写一辈子。媒体报道,94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冯端先生,至今已给妻子陈廉方写了60年情诗。相知相守的温暖、诗歌传情的浪漫,感动了无数网友,也让单身族们艳羡不已。  光阴流转,日久最见真情。也许,写一首情诗并不难,但数十年的坚守与执着殊为不易,最终书写出沉甸甸的爱。也正因此,在妻子眼中,冯老先生就像一块“璞”,尽管貌不惊人,内心却晶莹剔透。在冯端夫妇爱到“欲罢不能”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有个“飞花令”环节,选手须按要求轮流吟咏含关键字的诗句。对于两位老人而言,他们既质朴又浪漫的诗意人生,不正宛若一场围绕着情字、吟咏不尽的飞花令么?  诗由情而生,情因诗更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吟咏优美诗句,堪称中国人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真情实感一旦与诗歌结合,便容易激发奇妙的化学反应。那些饱含真情的诗篇,不仅让天各一方的两颗心灵相互融通,更流传久远,让更多人感到温暖。如今,无论是风花雪月的元宵佳节还是源自西方的情人节,当热恋男女已经熟练掌握了互赠鲜花与巧克力的技巧,不知还会否有人送给对方一首真挚动人的情诗?  “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有的人因醉心于古典诗词而从传统文化中得到了滋养,也有不少人罹患了某种“春节综合征”。平时因为工作忙碌、生活节奏快,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深度沟通,无形中累积了不满和怨气,假期里相处时间相对长了,反而容易因琐事而脾气暴躁、触发矛盾。难怪有人直呼,“春节有毒”“感情经不起假日考验”。如果生活真的“有毒”,诗歌或许就是一味对抗浮躁的“解毒剂”。当你“想静静”的时候,不妨打开一本尘封已久的诗集,挑出几首,念给你的恋人,发给你的好友,寄给你的亲人。那么,不论五律还是七绝、中文还是西语,相信对方都能从中读出你的真情。  有人说,“中国人的诗心一直在,但需要被激活”。的确,未必人人都有诗才,但至少可以存有一份诗心。而真正的诗心,无关年龄,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它只关乎一点,那就是源自内心的对真善美的热爱。正如冯端夫妇,在他们的生命体验里,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享受永远不会居于主流;而从一位妻子的视角出发,丈夫创作的专属情诗远比钻石更美好、更珍贵、更恒久。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诚哉斯言。处身于社会生活中的广袤原野,如果每个人都愿捧着一颗真心、葆有一份诗心,在诗意中传递一份真爱,那我们就不难在喧嚣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大大拓展自我的精神疆界。系紧大型游乐设施的“安全带”《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4日 05 版)特种设备往往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针对安全短板,应善用第三方力量       鸡年春节前后,从游客被打、老虎咬人到游乐场坠亡、滑雪场意外,有关旅游安全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这当中,大型游乐设施事故因涉及人数众多,所潜存的安全风险尤须引起重视。  由于惊险刺激,近年来,类似大摆锤、极速飞车等大型游乐设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每逢假日更是排起长龙。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大型游乐设施已逾2万台。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未能及时排除隐患,相关安全事故便极易发生。不久前,重庆丰都一位女孩在乘坐“遨游太空”时被甩落身亡,就是因为乘客安全带断裂、安全压杠未有效压紧。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已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对“遨游太空”大型游乐设施隐患开展排查,突显了剜除类似风险点的紧迫。  大型游乐设施与锅炉、起重机械、电梯等一样,都属于特种设备。这类装置之所以姓“特”,是因为它们一般具有在高温、高压、高空、高速条件下运行的特点,潜在危险性较大,往往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为保证大型游乐设施安全运行,我国已出台《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监察规定》,对大型游乐设施的设计、制造、安装、检测、监督检查等作出了明确要求;在游人如织的节假日,有关部门通常还会组织专项检查。可以说,与十几年、几十年前相比,我们在设备制造水平、安全监管能力、社会安全意识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型游乐设施事故依然时有发生,原因究竟何在?  追求新奇、惊险与刺激,堪称游乐行业的基因。应当看到,技术的进步,为人们不断带来新奇的体验,但一些新应用缺乏技术标准和成熟经验,使保障设备安全的难度骤增。此外,在一些中小型游乐场,相当数量的游乐设施由私营业主租赁场地自主经营,工作人员未经培训就上岗,安全管理付之阙如。更不必说庙会等活动中流动的大型游乐设施,由于监管存在盲区,某些无生产单位、无制造许可的个人自制产品便趁虚而入。凡此种种,都成为新时期保障大型游乐设施安全的难点、痛点。  针对现实短板,能不能给游乐场多加一道安全保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有的发达国家,平均每天有100余万人到游乐场游玩,因游乐设施造成重伤的人数几率仅为两千四百万分之一,经验之一在于其大多数固定游乐公园的设施须经过第三方“独立检查”。目前,国内大型游乐设施的第三方服务应用还不常见,与电梯行业较为完善的第三方服务现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据报道,天津某大型游乐场通过政府采购途径与第三方企业签订服务合同后,通过年度对比,设施故障率降低了95%。充分释放第三方力量的专业性和独立性,有助于为大型游乐设施拧紧安全阀。  “祸患常积于忽微”。游乐设施安全事故的发生,说到底还是运营使用单位没有将主体责任落到实处。再先进的设备也得由人操作,再严格的制度也要靠人落实。在安全面前,人是最积极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变量,关键在于用制度的刚性提升所有参与者的责任心。扎实做到监管真到位、责任不留白,我们才能真正挥别“伤人”的游乐场。以文化创新解救“山寨”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3日 05 版)真正有抱负的创作者,往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创为己任      兵马俑何辜?一再被卷入是非。继陕西临潼山寨兵马俑景点被披露后,近日,某省另一文博园内出现的上千兵马俑又引争议。  相关仿制行为是否涉嫌侵权,自有法律最终认定,并非这里要讨论的话题。值得思考的是,在倡导创新精神、呼唤文化自信的今天,为什么一些山寨景观仍然时有出现?为何一些浅层次的模仿抄袭依然拥有市场?从天安门、故宫、天坛到埃菲尔铁塔、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在国内一些旅游景区,或是克隆、照搬,或是缩微、高仿,往往不难找到复制件。诚然,不能因为“看到一个地球仪,就大喊山寨地球”,但某些低水平拷贝所折射出的创新缺失与偷懒心态,的确是个问题。  如果放在30年前,人们在北京的“世界之窗”看到代表各个文明的标志性建筑仿制品,在西南省会的某条街道看到巴黎的咖啡馆、纽约的牛排店,首先想到的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然而今天,当成千上万的中国游客早已对这些耳熟能详,而我们的文化产业还停留在同样的层次,则不免令人叹息乃至丧气。无论是利益驱动下的“抱大腿”,还是暗中炒作中的傍名牌,拿来主义的方式看似节省了成本,却极易受到质疑。此前,河北某地按照1∶1仿造埃及狮身人面像,就遭到埃及文物部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投诉,结果该狮身人面像被拆除。事实上,作品的灵韵就在于独特性。一旦涉嫌抄袭,就算再惟妙惟肖、大气磅礴,观者也难以感到惊艳;相反,如果初衷是创新,哪怕生涩一点、粗糙一些,也胜过千篇一律。说到底,抄袭者不仅缺少敬畏,也缺乏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智慧和勇气。  借鉴与模仿,致敬与抄袭,有时未必泾渭分明。但真正有抱负的创作者,往往是坚定的文化自信者,常以原创为己任。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笃信“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的效果的美感”,坚持用独特的方式诠释建筑、理解人生;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被称赞“打开全新视野的同时,又引起了场景与回忆之间的共鸣”,背后正是持续而连贯的思考力。少一分走捷径的心态,多一分有脊骨的追求,自觉树立责任意识、精品意识,才能让自己的文化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创作箴言。当然,推陈出新,说易实难。尤其是当珠玉在前之时,后来者难免会感到难以超越,甚至心生胆怯。唐代书法家李邕说“似我者俗,学我者死”,齐白石则认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们的创作观看似迥异,内在逻辑实则一致,即鼓励创新,而不能止步于模仿。正因如此,我们呼唤文化创新,更渴望孵化创新文化,加快培厚创新的文化土层。  文化创造的进步,自然离不开文化管理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这个共同体的引导,比如强化创新的价值取向,完善制度设计与奖罚机制,让创作者以创新为荣。而在某种程度上讲,文化消费者的态度和需求分量更重,随着他们的品位越来越高、口味越来越“刁”,那些低水平的仿冒者必将寸步难行。把药价中的水分挤干净《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0日 05 版)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药品领域将迎来全链条、全流程重大改革。  在深化医改中,药品改革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几年前,媒体曾曝光一种名为“芦笋片”的药品,出厂价为15.5元,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后,最终以213元的价格卖给患者。这是我国药品乱象的一个缩影。药价虚高,成为民生之痛,百姓反响强烈。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药品企业“多小散乱差”,药品质量参差不齐、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等问题十分突出。2015年底,我国有药品生产企业5065家,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制剂生产国,产品的97%为仿制药,药品同质化严重,低水平重复问题突出。近期发布的过度重复药品公告显示,129种药品有100家以上的企业同时生产。全国有药品批发企业13508家,零售企业45.3万多家,前三强药品批发企业市场占有率仅为33%,与发达国家普遍在80%以上的占有率相比相差甚远。行业集中度低,具备现代化医药流通条件的企业仅占1.75%。药品流通环节多,流通秩序混乱,挂靠经营、过票洗钱、商业贿赂屡禁不止,推高了药品价格,腐蚀了医生队伍,诱导了大处方、开贵药。  药价虚高为何难以遏制?因为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是一个复杂的生态链,牵涉方方面面的利益博弈,哪一方都不愿意动自己的奶酪。只有打破既有利益格局,进行全链条、全流程改革,才能挤掉药价里的水分,让药品回归治病功能。如果各自为政,分而治之,必然越治越忙,劳而无功。因此,治理药品需要借鉴治水思维,立足全流域,突破关键点,上下联动,协同作战,才能标本兼治。  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是推动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意见》从药品生产、流通、使用三个环节进行规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在生产环节上,严格药品上市审评审批。优化审评审批程序,加快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短缺药品审评审批;加快推进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在流通环节上,打破医药产品市场分割、地方保护,推动药品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中小型企业为配套补充的城乡药品流通网络;推行药品购销“两票制”,减少流通环节,淘汰不规范企业,净化流通环境。在使用环节上,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型付费方式,合理确定医保支付标准,促使医疗机构主动规范医疗行为、降低运行成本。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提高药品供给质量、规范药品流通和使用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药品生产流通改革必须坚持不懈,打一场持久战。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精准发力,制定好落实政策措施的时间表、路线图,用中国式办法解决药品改革难题,才会让人民群众用上质量更高、价格合理的药品。发现每个人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10日 05 版)“感动中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而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    每一个寒冷的冬季,总会对温暖有着最深切的期盼。立春伊始,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如期播出。十位年度人物,或倾一己之力,或践一生之诺,用卓越的成就和感人的事迹,驱散着这个漫长冬季的寒意,传递着超越时间和地域的力量。  总有这么一群人,甘用毕生的心血,标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高度。从“东方红”“北斗”的声震寰宇,到“嫦娥”“玉兔”的飞天之旅,中国人仰望星空的伟大征程铺展开来;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成功发射,让中国傲然挺立在量子科研前端、通信领域前沿……正是孙家栋、潘建伟们的默默耕耘,才架设起一条横亘星空的天线,与星辰为伴、同宇宙对话,在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更迭之中,刷新着我们追逐梦想、探索未来的活力。  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不仅需要高耸入云的枝干,也需要茂密厚实的根系;一个拥抱未来的民族,不仅要有仰望星空的精神高度,也要有根深千尺的精神厚度。我们看到,面对千度烈焰,王锋在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无私无畏的生命赞歌;面朝泥洋大山,支月英用36年的美好年华,为两代人的童年送去希望;面对战机故障,张超在4.4秒的抉择中,用生命完成一个军人最后的使命,弥留之际依然执着“我还能不能飞”;不仅如此,耶鲁高材生秦玥飞扎根湖南农村、大国工匠李万君攻关高铁难题、医院院长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法官阿布列林捍卫法律尊严、大夫梁益建为病人奔走募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之所以能够“感动中国”,正在于无论是如涓涓细流的漫长坚守,还是惊天动地的辉煌瞬间,他们所迸发出的令人震撼的力量,回应着这个时代的精神渴求和信念坚守。  无疑,“感动中国”只是一扇窗口,在十五载里所诞生的上百位年度人物,也只是中华民族厚重精神的代表,更多拥有坚定信念、笃定信仰的人们,才构成了我们不朽的精神底座。刚刚过去的春节,一位边防兵“喝牛奶”的照片感动了无数人。照片里,由于天寒地冻,牛奶已经冻成了冰块,战士只能撕开包装用嘴唇的温热去融化。十年饮冰,难凉热血!一位战士代表了无数在春节期间仍然坚守岗位的人,他们以归途迢遥的坚守,换来了其他人回家过年的从容。其实,把视野从春节扩展到日常,无论是路边早餐摊位旁忙碌的夫妇,还是风里雨里永远在路上的快递小哥,抑或是在冷风中跺脚取暖的保安大叔,在每一个平凡人的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坚守,都有荣光闪耀的时刻。正是在普通人的坚守里,蕴藏着每一个人都有的价值和力量。  无数涓滴细流,最终汇成蜿蜒水道,奔向大江大海。当“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颁给中国女排的刹那,不知让多少人再次感慨“女排精神”的回归。女排姑娘们众志成城,把12个人的力量凝聚成一股劲,荡气回肠问鼎奥运,为“团结就是力量”做出了最生动有力的注释。这正如所言,“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从这个意义上,“感动中国”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发现个体力量的契机,而当每个中国人的力量汇聚起来,便是坚如磐石的中国力量。在诗意里追寻“文化原乡”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去年第一季,节目一经推出就收获好评如潮,如今第二季的节目“观众缘”更强,“诗词力”更猛。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为什么《中国诗词大会》能够以如此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  “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来形容《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选手再合适不过。观众为武亦姝、陈更、彭敏等选手的才华所折服,也为白茹云等普通参赛者的励志故事所感动。古诗词虽然“曲高”,但“和者众”,从50后、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中国诗词大会》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观众的参与感。尤其是在春节这个全家人围炉夜话、共享团圆的节日里,跟随节目一起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让团聚别增了思接千载的文化韵味。  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我们这样,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也很少有哪个国度,能像我们这样,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中国诗词大会》以其纵横捭阖的集纳,让观众不禁发出对传统文化的由衷钦佩。“铜雀台”是谁修的?“谢公屐”的“谢公”是谁?“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看”怎么读?类似“日用而不知”的知识,在丰富观众眼界学识的同时,也激发起不少人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既有丰富多彩的内涵,也注重切身感、共同性,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触发“传统文化热”带给我们的启示。  “诗词是小众的,但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一位观众的感触,引来许多人同声感慨。农民大姐白茹云曾患淋巴癌,诗词给了她用朴实乐观直面清贫家境和病痛煎熬的力量,也让人看到了文化滋养如何对抗命途多舛。65岁农民王海军,一边摆着修车摊,一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如果有人帮他改一个字,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生活的平凡,挡不住内心里对诗意远方的向往。而古典诗词的力量,正在于穿越千年而与普通个体的人生和命运发生关联,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他们平静的力量。诗心是个人的,而诗意是共同的,诗歌里有的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有的是慰藉人生的精神给养,有的是耐人寻味的审美趣味。正像一位参赛者所说,热爱古诗词,只因其中有太多“现代人完全给不了你的这种感觉”。  有人疑问,古诗文默写在高考语文中占比不多,为什么要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去背?以“应试心态”对待传统文化,难免会产生“划不划算”的困惑。一位大学生如此回应:“背诵的许多内容已经忘记,但在诵读经典时,心灵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汲取的养分,将受益终身”。我们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文本,不是因为它们行将消失、即将毁灭,也不是因为我们忧思古人、恋旧复古,而是因为它们记述着我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追求、人文精神和智慧力量,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滋养,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在今天这个文化多元、选择多样的时代,我们应有视通万里、贯通中西的容纳胸怀,也要激发返本开新、别开生面的时代创新力,但决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的根脉。说到底,现代中国人的心灵仍然渴望着古典诗词的甘霖,恰如现代中国的前行,同样需要从传统的文化原乡汲取精神力量。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文化是流动的历史,让古代的精粹流入今天的生活,让古人的哲思照耀今人的征程,我们才能怀着自信从容前行。“改革”,是名词更是动词《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8日 05 版)“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是抓改革的关键,要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来抓”。中央深改组在春节后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把改革落实放在重要位置,释放出明确信号。强调“扑下身子,狠抓落实”,为各级领导干部亲自抓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也为我们时代的改革行动者描绘出集体肖像。  改革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全面深化改革3年多来,中央深改组已经召开32次会议,接近于每月一次,平均每周出台一项改革政策,频率之快可谓前所未有。这既说明当前面临的改革形势之紧迫,改革任务之繁重,更说明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之大。对承担落实职责的各级政府来讲,这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重的责任。说到底,改革不仅是一个方案、一个举措,更是一项需要落到实处的行动;不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动词。各级政府的核心职责,就是优化改革方案的执行效果,让改革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管理学中有一句名言,领导者是执行的第一基石。领导干部能否“做到重要改革亲自部署、重大方案亲自把关、关键环节亲自协调、落实情况亲自督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成败。但现实中,一些地方对中央的改革部署仅仅停留在宣传回应上、停留在口头的表决心上,行动与政策的落地不明显,有的甚至与中央层面的改革设计不在一个节奏和频道上,出现明显的跑调。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一个重要方面是执行力不足。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日益清晰,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解决执行力不足的问题。  执行力不足,一方面是认识不足,不想执行。网上曾流传一份“N次转发”的文件,基层政府没有“把党中央要求和地方部门实际结合起来”,机械地转发上面下发的改革文件,让文件开头凭空多了好几个“关于转发”。事实上,正是因为领导干部缺少研究改革、执行改革的主动性,才会出现机械转发文件的情况。这正是为什么着重强调,“把调研贯穿改革全过程,做到重要情况、矛盾问题、群众期盼心中有数”。  执行力不足,另一面是担当缺失,不愿执行。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在正风肃纪的高压态势下,改革的主要阻力来自于“软抵抗”。比如表面上口号喊得很响,实际上雷声大雨点小,有其形无其实。有人做了一个形象比喻,在“软抵抗”之下,“只见改革的车子左右晃动,不见改革的车子前行”。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敢于拍板、敢于担当,坚定不移干”。  解决执行力不足的问题,需要领导干部树立责任意识,需要建立改革的督查机制,但核心问题既然是“人”,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解决用人问题、树立正确导向。让那些华而不实者靠边站,让那些有使命感的担当者、擅长应对棘手问题的敬业者、正能量的释放者获得提拔任用,才能塑造积极进取、崇尚实干、鼓励试错的政治文化,才能让领导干部敢于接烫手山芋,在正向预期的牵引下奋力把改革落到实处。  纵览中央历次深改组会议,从“提高改革方案穿透力”,到“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从“把改革落准落细落实”,到“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改革执行力,可以说是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一言以蔽之,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空谈客、清谈者,而是实干家、行动派。社保一卡通,关键在“简化”《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7日 05 版)异地就医报销流程太过复杂,让人望而却步;社保卡医保卡就诊卡名目繁多,不免张冠李戴……这些烦恼,今后将有望被生活的“小确幸”所取代。人社部日前表示,将进一步拓展社保卡应用范围,并在今年底基本实现跨业务、跨地域的“一卡通用”。“一人一卡,全国通用”将不再遥远。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社保卡的改革,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服务民生的必然。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社保服务,还停留在“划疆而治”的阶段。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迁移的加速,让医疗、养老等问题早已突破了地域的界限。社保卡不能在全国范围内互通互用,影响着社保作用的发挥,也让人们的获得感打了折扣。  实现社保卡的全国通用,打通异地就医和民生领域的“中梗阻”,无疑是此次社保卡改革的重头戏,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实现本地和跨地医疗保险费即时结算,为医疗保险实现全国漫游提供了有力的依托;整合挂号、就诊、结算、查询等服务,将有助于缓解看病难、挂号难;未来社保卡还将充分发挥身份凭证的功能,简化办事流程……可以说,社保卡由“本地通”变成“通天下”,在释放民生红利的背后,是人社、民政、公安、卫生等各个政府部门的横向配合、协同联动,是政府管理流程和服务能力的不断优化。这是一件民生大事,也是一项重要改革。  事实上,打通、并轨、异地办理、全国接续等,日益成为民生领域改革的关键词。可以说,简除烦苛、打通梗阻,对接发展需要、降低管理成本,让民众共享改革的红利,社保卡“一卡通”所体现的改革思路,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改革的基本脉络。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让“我妈是我妈”的“奇葩证明”销声匿迹;增加养老服务供给,让1.3亿老年人接受医疗服务更加便利;实现城乡医保并轨,报销从此变得“方便又实惠”……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人民的获得感越来越强,正是因为改革刀锋锐意剪除枝枝蔓蔓,让政府运行更加高效顺畅,以大道至简之政,惠民生改善之利。  正如强调的,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这一重要的改革方法论,也是促进民生改善、释放民生红利的重要抓手。管理学中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定律”,秉持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简单有效原理,主张化繁为简,将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民生领域的改革也是如此,通过减少政府部门的摩擦、简化繁复冗长的手续、优化政府管理的流程,就能大幅降低制度和管理成本,而政府的运行成本降低多少,群众的获得感也将随之增加多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社保卡“一卡通”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新的一年民生改善的一扇新天窗。目前,国家各部委也都亮出了各领域的民生“施工图”。从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从保障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到确保就业局势稳定,从公立医院改革在所有城市推开到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更宏大的目标,更多元的举措,呼唤更努力的奋斗,也需要更有力的改革。敢于拿起改革这把“奥卡姆剃刀”,进一步打通中梗阻、拆除玻璃门,打掉不必要的手续和流程,就能释放更多红利,让流动时代拥有“稳稳的幸福”。正视“复杂现实”才能遏制欠薪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6日 05 版)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需要基于道德正义感的舆论监督,更需要从制度改革上釜底抽薪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好欠薪问题”。春节黄金周过后的首个工作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部署建立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充分表明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民工群体念兹在兹的关心,也说明全面解决这一问题将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农民工欠薪问题。曾强调: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农民工,要坚决杜绝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现象,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些年来,从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到各级领导干部为农民工“讨薪”,再到户籍、异地高考等改革举措破冰城乡二元结构,应该说,党和政府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力度一以贯之,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制度篱笆也越垒越高。  然而,长年的顽瘴痼疾难以猝除,农民工欠薪形势仍严峻复杂。据人社部统计,仅2016年前三季度,全国即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17.4万件,其中涉及农民工231.7万人。每到岁末年初,农民工欠薪总会成为舆论焦点和社会痛点。这表面上是劳资关系问题,本质上却是建设领域市场秩序不规范、用工管理制度不完善、劳动监察和司法保障不力等综合因素的结果。因此,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需要基于道德正义感的舆论监督,更需要从制度改革上釜底抽薪。  建立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长效机制,可以说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落实欠薪发生地政府的属地责任和人社部门监管责任,有助于防止政府部门对欠薪问题视而不见、相互推诿;加快建立协调解决欠薪问题的地方政府横向网络,有利于形成跨地区的联席机制,让流动的农民工获得稳定的保障;建立拖欠工资“黑名单”制度,对长期拖欠工程款的单位不得批准新项目开工,将对相关企业形成强大震慑……这些举措,无不直指农民工欠薪的深层弊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针对性。  把长效机制落到实处,还应充分认识到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的现实复杂性。根据笔者实地调查,资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已大幅度减少,但因工程管理、用工管理等现实复杂性带来的欠薪问题还较为普遍。在当前的市场秩序中,一些管理方需要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维护工地秩序,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还有的工程项目,层层转包、分包工程,从而形成积欠、三角债、多头债等复杂问题。而各地劳动监察和司法部门普遍存在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少数地方政府在市政建设过程中要求承包商垫资施工,本身就为农民工欠薪问题埋下了伏笔。可见,农民工欠薪问题涉及政府监管、企业运营和市场秩序等各个方面,要把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就应该针对现实复杂情况出真招、见实效。  这也意味着,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将牵一发动全身,既需要彻底规范市场秩序及用工制度,也需要政府部门担当起监管责任,还需要企业树立社会责任。说到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是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一场深层次的关系调整,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才能结出公平正义的果实。主攻供给侧 打好攻坚战《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4日 05 版)改革已到中流击水处,不进则退,既要一仗接着一仗打,又要把握好节奏与力度,闯关夺隘、争取最后的胜利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中国经济朝向更高质量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四个重大关系,尤为紧迫。  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必须明确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周期性、总量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对此,广大干部已有比较清醒、准确的认识,本轮调控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也正源于此。但是,在具体的战术执行层面,如何因地制宜、拿捏好主攻的重点和难点,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与实践偏差。  比如,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有的地方“放”得比较好,服务意识也在逐步跟上,可是“管”的分寸却不明晰。到底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管要管到什么程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边界在何处,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实,政府作用不等于行政命令的简单下达,“看得见的手”要尊重市场规律,把“改革”“政策”“规划”“法治”四张牌组合好、打出效率与章法。  又如,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我们常说,战略上的持久战要坚持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战术上的歼灭战则要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但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地方顶不住短期的阵痛,受不了局部数据的波动,便又对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心怀不忍,甚至为一己政绩大搞“统计注水”。对此,不仅要鼓劲承受阵痛,更要激励大家在培育新动能上下功夫,找到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之处,从而让新的“增长点”早日取代旧的“阵痛点”。  再如,“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讲究的是“减法”。可现实中,有的地方做减法“一刀切”,误伤无辜;有的地方房地产的库存是减了,但信贷的杠杆却加了不少。而补短板、惠民生、培育新动力、扩大中高端供给等则需做好加法,但不能一拥而上形成发展虚火,也不能搞强刺激和撒胡椒面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历史经验表明,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体现责任与担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当前供给可以成为明日需求,脱离需求支撑的供给同样可能造成产能过剩。供给侧的改革与需求侧的管理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而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比如,利率的调整、银根的松紧可能一方面影响需求侧的消费能力释放,另一方面又关系到供给侧的企业资金成本。做事有度、处事有方,增强管理工具的灵活性、精准性,才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到中流击水处,不进则退,既要一仗接着一仗打,又要把握好节奏与力度。“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如今,无论钢铁行业“压炉”和安置再就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统筹部署,还是基层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深水攻坚,处处皆是“难”字当头。各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因困难而不为,不因风险而躲避,不因阵痛而不前,定能闯关夺隘、争取这场攻坚战最后的胜利。靠内生动力告别“山寨”一些“山寨”企业,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有真技术、好设备。踢它们一脚,当然会滚坡下山;但如果拉它们一把,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近日,一个产品网售额占全国超两成的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引发广泛关注:在福建莆田鞋城,白天门庭冷落,夜晚却进入卖假狂欢。不少厂商打着原单真标的旗子,装着阿迪耐克的盒子,但掩不住鱼目混珠的里子。“山寨”并非新话题,但痼疾不愈,引人忧思。  这些“山寨”产品,“假”得可恶却又“真”得可怜。与30年前温州“纸皮鞋”厂商不同的是,这些“代工2.0时代”的厂商,有的因有给国际大牌代工的经历,往往掌握了全套工艺流程;有的具备真技术、好设备,产品虽是仿冒却并不劣质。有时,仿品质量甚至优于正品,却仍走老路“蹭名牌”,这正是令人痛心之处。  做品牌太贵,搭便车划算,很多“仿造”企业的心态不难理解。其实这些企业,比谁都清楚品牌的价值,却又输在畏惧开拓创新的鸵鸟心态,没有动力弥补设计营销的短板,没有劲头在制造工艺上更进一步。一言以蔽之,它们有过错可“入罪”,但也有实力可“自新”。踢它们一脚,当然会滚坡下山;但如果拉它们一把,未必不能有所作为。  近年来,政府部门与电商平台的打假力度一年胜过一年,被抓的造假者人数大幅增加,公开销毁假货的示范活动也明显增多,高仿生意的空间受到空前挤压。但一些地方制假售假依然成风成片,地域性特征暴露出商业伦理的集体滑坡。这其中固然有制假者的贪赚快钱,但也有当地政府和电商平台的默许纵容。源头打假不力,销售地和网上的打假就会变成“打地鼠”,“监管发力”只会沦为一句空话,等到制假规模壮大之后,不仅连根拔起愈加困难,而且届时承担“差评”的不只是某个品牌,而是整个地方乃至中国制造的整体声誉。  当然,除了打假,也要正视“山寨”企业从夜幕下走到光亮处的现实困境。品牌设计缺人才、推广铺货的交易成本高、营销传播的渠道少……一块块拦路石挡在它们的品牌转型面前。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也曾假鞋横行的晋江,经过大力整治与产业转型升级,涌现出安踏、361度、特步等诸多知名运动品牌。晋江鞋企的成功转型,“看得见的手”功不可没,正说明告别“山寨”并非不可能,需要的是地方政府勇于壮士断腕,不因制假经济的蝇头小利而牺牲了地方发展的转型良机;善于运用政策、财税等综合手段,营造健康公平有序的商业生态。  当然,外力的孵化作用终究有限,企业要真正从市场竞争中破壳,归根到底要靠内生动力。这两年,“大疆”无人机靠技术飞往了世界各地;传音手机在国内无人知晓,却因为解决了黑人的自拍问题在非洲实现了突围,占领了非洲40%的市场;在国内只卖20多元人民币的国货“飞跃”,因为全新的策划和包装,飞越重洋在欧洲卖到50到120欧元,归根到底还靠自己。海尔冰箱是自己的榔头砸出来的,华为手机是自己的科研经费砸出来的,不在产品上用心,就没有人能释放出穿透平庸的光亮。  挣扎在高仿链条上,也许能苟延残喘于一时;但不主动跨入痛苦转型,前面的路只会越走越窄。尽管品牌的成功是一个充满变量的函数,但可以确定的是,脱下“假鞋”真正走上创新路,才有值得期待的未来。为全球健康提供“中国处方”《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0日 09 版)1月18日,国家主席访问世界卫生组织。作为首位到访世卫组织的中国最高领导人,主席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共同出席中国向世界卫生组织赠送针灸铜人雕塑仪式,为针灸铜人揭幕。执此为礼,寓意深刻。  针灸铜人始创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它既是针灸教学的教具,又是考核针灸医生的模型。小小铜人及释解图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首次由政府颁布的针灸标准。它所承载的最具中国特色的针灸治疗方法,国际认可度最高,也一直被视为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名片。  然而,“走出去”容易,“融进去”却很难。从当年尼克松访华引发美国针灸热,到英国王室政要推崇针灸等传统技能,再到针灸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外国人接受并欢迎中医针灸,视其为世界传统医学的瑰宝。不过,即便如此,一路走来,质疑之声如影随形。就在不久前,维基百科还在英文页面上称针灸属于“伪科学”。  疗效最有说服力,针灸的有效性不容否认。放眼全球,103个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匈牙利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法律法规,新西兰、瑞士等18个国家和地区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去年9月,我国针灸疗效的临床研究首次登上美国《内科学年鉴》,标志着国际权威医学界的认可。“中国针灸”风靡全球的趋势,是对各种质疑最有力的回击。  实际上,以针灸为代表的中医药,不仅仅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亦是“对世界有大贡献的”。进入21世纪,以征服心脑血管疾病等慢病为目标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受阻,医疗费用恶性膨胀加重医保负担,促动世人对现代医学模式的反思。而以一根针、一把草示人,以简便验廉著称的中医药,却解决了不少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以耐药菌问题为例,G20杭州峰会公报称,抗生素耐药性严重威胁公共健康、经济增长和全球经济稳定。而英国中草药注册局主席艾玛·费伦特表示,中草药在替代抗生素治疗某些疾病方面可能会扮演重要角色,并防止更广泛耐药性出现。更为关键的是,两千年前中国先哲“上工治未病”的理念愈发成为一种共识,世界医学正发生“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历史机遇来到眼前,中国应更加坚定发展中医药的信心和决心。去年,国家出台了首部中医药专门法律,发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和中医药白皮书,开启了依法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征程;今年,我国政府又与世卫组织签订“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等协议。中医药振兴发展需要紧紧抓住这个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形势,充分发挥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更要把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带到海外,让全世界人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最终心悦诚服地接受中医药。  “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主席的致辞,为传统医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也期待与世界卫生组织一道,为推动传统医学振兴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卫生治理提供“中国处方”,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愿景。携手世界,走出历史“三岔口”《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8日 05 版)世界各国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应势而为,勇于担当,才能走出历史的“三岔口”    兰德瓦瑟河畔,皑皑冰雪怀中,瑞士达沃斯小镇吸引全球目光。10年前,德国总理默克尔在达沃斯舞台作了著名的判断——“事实上,一个全新的世界力量格局已经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行驶了200年后结束了,达沃斯与西方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以求汲取全球化巨变下的灵感和引导”。10年后,当主席走进达沃斯会场,当年默克尔的判断,早已成为世界所习惯的现实,《金融时报》甚至称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治理的守卫者”。  “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在达沃斯论坛,主席再次展示了中国勇敢迈向世界市场的信念。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1979年中国代表团初次来到欧洲“最高小镇”,“接轨”二字恐怕最能道出中国人当时的心境。记得1980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在会场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世界说明中国引进和吸收外国资金的重点领域、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的重点行业;3年后,中国代表又在达沃斯“亮家底”:“中国有30万个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更换陈旧的技术设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融入世界、实现发展的紧迫感,在达沃斯这个开放窗口中闪现。随后行进的“中国轨迹”表明,正是毅然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一切机遇大胆开放,中国找准了自身发展路径,最终创造了发展奇迹。  伴随达沃斯“中国热”不断升温,中国贡献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当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惊恐期,中国在2009年达沃斯会议为全球打了强心剂;当2011年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达沃斯专门举办的讨论会上说:“谁赢了?事实是中国赢了,其他国家也赢了”;当全球经济持续深度调整、青黄不接之时,达沃斯论坛飘扬的声音已经把中国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以其稳健发展和锐意改革,在全球舞台上导入“中国力量”、分享“中国方案”。  如果说10年前默克尔更多从“力量构成”的视角看待中国发展带来的变化,那么如今世界看待中国的视线将伴随更多“理性而有远见的思考”。当前,世界不同角落正被影影绰绰的不确定性所困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让西方观察人士感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而众说纷纭中,从雁栖湖畔的“北京共识”到钱塘江边的“杭州共识”,再到在不同场合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系列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对症下药”,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2017年达沃斯会议举行之际,会场上的中国主张受到更多全球聚焦,不正是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期待吗?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是需要运筹帷幄、共克时艰。正如主席强调的,“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世界各国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应势而为,勇于担当,才能走出历史的“三岔口”。师范院校当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7日 05 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    坚守还是突围?继续深耕教师培养、将师范教育做优做强,还是寻求转型升级、从师范特色转型为综合院校?近几年来,这是我国教育领域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也是困扰很多师范类院校校长、攸关办学方向的发展难题。  1月15日,在中国教育学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王定华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来自管理部门的声音,为过往论争一锤定音,也让长期以来忧心我国教师队伍稳定的人们放了心。  时针倒拨至21世纪初,在世界高等教育综合化、国内教师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一批师范类院校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尤其是最近几年愈发多见。而在进行升格、合并等转型后,人们突然发现,不少学校的校名中已经难觅“师范”二字。更让人感到忧虑的是,在转型过程中,不少学校没有将精力放到强化师范类专业的质量上,而是热衷于建设一大批非师范类专业,忙于升格和扩大学校规模,拼命跻身综合院校之列,甚至有个别院校稀释师范类专业,将优秀教师充实到其他新增学科。这不仅削弱了学校的传统优势,模糊了师范院校教师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定位,也背离了教育改革的初衷。  没有教师质量的提高,也就谈不上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任。我国约有2.5亿中小学生,培养庞大而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石。而181所师范院校能否坚守初心、保持定力,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教师队伍的稳定,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的办学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  当然,也需要看到,当前师范类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一方面,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之后,许多综合性院校设置教育学院,在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以及学校品牌等方面都给师范类院校带来了较大压力。另一方面,伴随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定期注册制度的实施,无论是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须参加国考申请教师资格证,也让不少师范院校感到失去了“优越感”。  压力即为前行的动力。面对挑战,师范院校的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但转型的方向必须经过慎重考量,是在压力面前“去师范化”,盲目追求大而全?还是深耕特色专业,将师范教育做优做强,在更好地培养师范类人才和提升学校品牌上强能力、谋发展、做文章?答案显然应为后者。毕竟,教师不仅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是一个职业性、应用型极强的专业学科,如果基础教育师资不通过专门化的教育培养,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就将沦为空话。  《大学》中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人师表者,皆应有定,师范教育更是如此,须在浮躁与压力面前不忘初心、保持定力、恪守使命,让师范生“学得好、下得去、用得上”。“等风来”不如真督实干《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6日 05 版)督察不是今天来明天走的“一阵风”。环境治理既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遏止“你来我停,你走我产”的猫鼠游戏,又要把功夫用在平日里,科学、有序地采取治理措施    未来几天,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再次遭遇重霾天气。跨入新年的北方地区,正在经历“过山车式呼吸”,健康忧虑和环保焦虑同时涌上心头。为了推进雾霾治理,环保部近日派出13个督察组,分赴晋冀鲁豫四省开展交叉督察,核查应急减排措施的落实情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成因复杂,而非法排放、超标排放又加重了污染,长效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说打赢大气治理的持久战需要时间,那么遏制污染排放离不开看得见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治理尤其是环保督察既要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又需要落地有声的执法力度。  应该说,环保督察的成效有目共睹。但也有些地方心存侥幸、应付督查。去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巡视江西九江,彭泽矶山工业园仅仅停工停产一个晚上,原来浓重的烟雾、难闻的气味便在督察期间不知所踪,而等督察组走后又继续是隆隆机器声、滚滚烟尘气。“你来我停,你走我产”的猫鼠游戏让“督察蓝”昙花一现。  事实上,“应对督查,各耍花招”不限于一地一例。有的地方频出怪招,为了抑制浮尘,用水泥灌浇树根;有的专门“照顾”空气质量监测点的周边,频繁洒水喷雾、禁止货车通行,甚至堵塞空气自动监测采样口;还有的工作搞“一刀切”,发红头文件强制关停市区和县城的大多数中小餐馆,貌似态度“坚决”,却是脱离实际的应付式做法。倘若这些地方把对付环保督察的“聪明才智”用在污染治理上,把“督察组来了蓝天现”的小目标落实到行动中,就不会这般绞尽脑汁了。鉴于此,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稳步推进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全面收回1436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城市站监测事权,是对症下药的重要改革步伐。  督察不是今天来明天走的“一阵风”。环境治理从来不是靠突击蛮干,只有科学、有序地采取治理措施,才能以较小的社会代价换来较大的公共收益。既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又要把功夫用在平日里;既要用好卫星遥感、网格地图等监测创新手段有的放矢,又要发挥大数据预警和信息公开来引导预期。当然,不能蛮干不意味着不干或假干,一些地方表面“重污染警报”,实际却“应急不响应”。不管是“先说为敬”还是“表演过关”,都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隔甚远,要靠扎扎实实的督察行动认真纠偏。  环保督察不只是为了“揭短”,也是在创造新的社会治理起点;不只是下沉一级“督实干”,也是经济社会体制的“再理顺”。空气、土地、阳光和水是属于每个人最公平的生命资源。发展为了什么,治理为了什么?不让答案悬在半空就该用制度和行动去赢得未来。农业这条船要向“优质优价”调头《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3日 05 版)农业供给质量的改革,不是让一艘船调头,而是整个舰队要转向,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过渡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无疑是有的放矢。  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单指纯粹的质量达标问题,还在于农产品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以及农业投入不合理、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对未来收益的损害。  事实上,我国已经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近乎100%,近几年亦未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恶性事件。但客观地说,由于农业化学投入物的滥用,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的信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我国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超过世界20%的人口,却也使用了占世界30%以上的化肥。在一次有几十个农民朋友参加的座谈会上,笔者曾提出一个问题: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是否过多?在座的农民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过多了。再问:为什么要用那么多?农民反问说:不用那么多化肥农药,怎么长庄稼?  然而,使用多少化肥,不只是农民的价值选择题,还受许多因素限制或驱动。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走的是一条艰难的路,在农业资源受约束的情况下,还要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这导致了不断提高农产品数量的政策倾向。比如,为了避免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负担,设计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以提高积极性。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也明显地向高产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倾斜。现有的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最大目标都是提高产量。因此,农业供给质量的改革,不是让一艘船调头,而是整个舰队要转向。  此前进行的几轮农业结构调整,虽然要求农民面向市场调优生产,也解决了结构调整前的财政负担过重、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等难题,但基本上都是在农产品数量上做文章,并未有效地熨平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的问题。  发展到今天,改革形势也在悄悄地起变化。消费者对质量要进一步提高,农民需要寻求新的增收空间,加上国际市场影响加大,这几个因素合在一起,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农业发展方式,从单纯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过渡到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  农业供给质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发挥好政府作用。政府不推动,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发展方式还将持续下去。然而,政府部门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上。只要能守住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这三条底线,没必要过于细致地去干预农业产业结构。  与之相应,农业政策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充分体现出优质优价原则的核心地位。比如,在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可以根据质量差别适度拉开档次。托市收购价的影响因素,除了水分和杂质,还应把营养含量、纯度等体现质量差别的参数包括进来。在重金属污染和地下水消耗过度等不适宜生产地区,停止托市收购政策。这些地方的农产品,政府要积极推动品牌建设,设定严格标准,并重新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其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撑。总之,要把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让支撑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政策措施,整体转向有利于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的轨道上来。篮球改革,看点不仅仅是姚明《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2日 05 版)“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篮球改革能否激发中国体育的潜在动能,人们充满期待    “以后来北京的时间更多了。”1月9日傍晚,匆匆赶往机场的姚明和朋友告别。当天下午,国家体育总局宣布,姚明作为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之一,将为今年3月举行的篮协换届担负起具体工作。  应该说,这不是一次“例行”的换届。新思维、新体系、新活力,是此次换届的基调;“敢于自我革命、敢于创新思维”,是体育总局的自我期许。至于人们热议的篮协领导人选,也有这样的具体表述:“具有篮球专业背景、熟悉国内外篮球发展、运动成绩优异、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积极推动中国篮球事业发展的社会人士。”简言之,中国篮球改革将以换届为契机,推动篮协实体化落到实处。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动作,就是在换届筹备阶段,吸纳像姚明这样的著名篮球人,为深化改革进行资源储备。以此为标志,篮球改革将迈入深水区。  如果论受欢迎程度,篮球绝对是中国数一数二的集体运动。国家队和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拥有亿万热情球迷,而那些遍布城市与乡村的篮球场,证明了这项运动有着多么庞大的群众基础。不过与篮球发展的热潮相比,现有的篮球运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多少显得有些“不赶趟”。  目前,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篮球协会,几乎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中心实、协会虚,是其最明显的运行结构。前者作为国家体育总局的事业单位,担负着业务管理、后备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诸多工作。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有数百人的工作团队,支撑着这样一个世界顶级的职业赛事,专业分工和精细运作体现在服务球迷、经营市场的每一个细节中。而篮管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原先仅由下属只有四五个人的竞赛部负责CBA联赛运行。后来虽然成立了CBA联赛办公室,但增加的工作人员并不多,维持基本运转已忙得不可开交,编织一个更精密的联赛运行体系,实属勉为其难。  由此观之,政府一家办体育的模式,确实很难让体育成为“除衣食住行外的第五生活元素”,因此体育社团组织的充分发育,就成为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让篮球运动的行政管理、行业发展和社会资源调动等各方面,在运行匹配过程中不出现错位、失位、越位的问题,必须依靠改革来夯实基础、理顺体系、重塑平台。换句话说,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既是对体育体制进行的结构性调整,也是对社会需求、大众期待的积极回应。  姚明曾感慨,现在的CBA和20多年前初创时已大有不同,比赛的精彩带来了观赛体验的升级。为大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CBA联赛有这样的责任和能力。体育属于全民,理应造福全民。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大众体育的活力是一项基础性指标。在未来的体育发展结构中,由各级各类体育社团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更好普惠全民,实质上是对体育属性、体育规律的重新认识和价值回归。“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篮球改革能否激发中国体育的潜在动能,人们充满期待。农村土地整合是个潜力股《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2日 05 版)土地整合作为另一种适度规模经营的选择,虽然未来可能还是需要往更集约的方向过渡,但其权属划分更清晰,既可以为下一步的流转做准备,也能为城镇化留下转圜余地    规模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准备动作。目前,流行的做法是搞土地经营权流转。然而,也有些地方选择以不改变经营权的方式实现集约化经营,即土地整合。据报道,安徽、广东、湖南等地区的农户,近年来通过“互换并地”“结对并地”等方式,实现“一户一田”或“一户一地一田”,以便机械化耕作和兴修水利,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  各地做法不尽相同,目的都是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这个大问题。在农业尚未转型、农村有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时代,土地肥力的差别对农户利益至关重要,土地基本都是按等级组合分配,但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分散的“花插地”,越来越成为机械化耕作的“拦路虎”。  地块过小,机械化水平低,对农业利润的影响可能超过许多人的想象。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我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主粮综合人工成本10年间提高了3倍,部分经济作物人工成本上涨更快。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人工成本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加上近几年国内国际农产品价格全面倒挂,这进一步压缩了农民的种植利润。据统计,2015年我国三种主粮种植净利润不到20元/亩,部分经济种植净利润更低,棉花每亩净利润下降至-921.55元。这固然和市场周期有一定关系,但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水平的阻碍也显而易见。  解决土地细碎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土地流转一步到位,由经营户进行整合,但它的权属不稳定,也隐藏着后续问题。土地整合作为另一种适度规模经营的选择,虽然未来可能还是需要往更集约的方向过渡,但其权属划分更清晰,既可以为下一步的流转做准备,也能为城镇化留下转圜余地。而且,土地整合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比一般人想象中要大。据日本农业主管部门测算,规模为1公顷的地块生产1公斤大米成本为201.67日元,而规模为15公顷以上的地块生产成本只有120日元/公斤,成本可以降低40.5%。  从我国的情况看,土地置换整合无疑是个潜力股,值得认真谋划。根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高达2.28亿户,仍占全国农户的95%左右;而经营规模在100—200亩的农户只有74.8万户,超过200亩的只有31.1万户,合计占比不到5‰。事实上,所谓规模化经营,关键不在于提升土地生产率,而是劳动生产率。因为随着土地集中度的提高,其边际成本是递减的。某种程度上讲,只要适合机械化作业,土地集约度就已经达标。因此,无论从现阶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需求出发,还是从未来适应城镇化发展的角度讲,土地整合都称得上是一步先手棋。  土地权属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一步改革都应该追求蹄疾步稳。只要坚持农户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户意愿并调动其积极性,把分散的资金和政策资源整合起来使用,农村的土地整合,就有希望同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不让孩子迷失在网络丛林《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1日 05 版)让未成年人正确、适度地运用网络,准确认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别,是成年人理所应尽的义务     令很多青少年谈虎色变的“戒网瘾学校”,今后或将被立法禁止。正在征求意见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送审稿)》拟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虐待、胁迫等非法手段从事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活动。相关立法的推进,体现了国家监护制度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完善。  青少年沉迷网络,早已引起全社会的忧虑。严重者整日沉溺在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到了分不清现实世界的程度,一度被命名为“网瘾少年”。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戒除网瘾确实是刚需,但有些无良之徒从中看到商机,假借“戒网瘾”之名开办非法机构,侵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手段令人不寒而栗,引起广泛声讨。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有着复杂的成因,家庭缺位、教育失灵、社会失范都有可能造成。让未成年人正确、适度地运用网络,准确认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差别,是成年人理所应尽的义务,也是此次立法的重要目的。  对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既是奇异世界的入口,也隐藏着很多灰色角落,还存在着一些危险区域。根据统计,七成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因网络而起,网络欺凌、网络犯罪、网络不良信息等现象的存在,使网络空间成为未成年人保护的新领域,需要社会各界形成保护合力。此次公布的送审稿也涉及以上各个方面,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只是目的之一。除此之外,还包括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网络违法信息侵害、避免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保护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等等。总而言之,不让青少年成为互联网的受害者,是此次立法的基本出发点。  国家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方面发挥监护人的作用,仅仅意味着国家划出了底线,并不能因此而免除家长、学校以及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应尽的义务。比如引起巨大争议的网络游戏,提供者不能将青少年视为商业资源,而首先要考虑到他们的身心特点,这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在。此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多个条款规定了网络游戏提供者的法律责任,并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零点至八点玩网游。除此之外,还需要教育、引导等非强制性手段。在网络保护的意义上,青少年不仅是“国家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为他们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应该是社会文明的重要部分。  进而言之,防止青少年沉迷网络、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离不开成年人以身作则。客观地说,沉迷网络并不仅仅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以现代人对网络依赖之深,按照某些专家的观点,很多成年人都要被送去“戒网瘾”,更何况自控力远不成熟的青少年。不能简单认为把青少年身边的网线拔掉,就能保证他们恢复正常。某种意义上,孩子沉迷虚拟世界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现实世界的缺位。那些痛斥孩子深陷“网瘾”的父母,是否也应该反躬自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做到了足够的陪伴和关爱?人人低头玩手机的家庭餐桌,又怎能给孩子提供正确的示范?就此而言,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提高网络素养,捍卫现实的边界和人际的温度,不让网络劫持我们的生活。  从成长的角度,每个人的青春期都有曲折、有迷茫,偶尔也有歧路。互联网的存在,能让孩子们看见超出现实的更多风景,也让成长更像一场丛林中的冒险。帮助他们顺利走出这片成长的丛林,走向宽阔光明的人生道路,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加钱抢票 技术创新还是马甲黄牛?《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0日 05 版)每到春运,火车票就成为归乡小伙伴最揪心的牵挂。今年的手机抢票软件,突然多了“加价”功能,不加价的抢票成功率还没有12306官方网站高。网友吐槽“说好的免费真爱呢,还能不能一起愉快抢票了!”  抢票软件是随着铁路12306售票网站的出现而产生的。当初它们急乘客之所急“为人民服务”,不收分文帮人免费抢票,可惜鸡年一来,抢票软件也成了“铁公鸡”——一毛不拔、不再免费,想用就要交钱。20元的VIP抢票通道,30元的VIP极速抢票通道、66元的至尊光速抢票通道……还有更精准的,智行火车票APP,每多付1元钱就可以提高0.1到1个百分点不等的命中率,“小费”200元封顶。  面对纷繁复杂的加价抢票,公众不免生疑:这跟“倒票”有啥区别,不就是披着高科技马甲的“黄牛党”吗?根据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查处代售代办铁路客票非法加价和倒卖铁路客票违法犯罪活动的通知》,火车票销售、代售服务价格有硬约束:服务费5元封顶,除此以外,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名义、任何形式在客票预订、销售环节加收任何费用,地方有关部门也不得批准收取各种费用。一言以蔽之,代售车票过程中,加价或变相收费属于价格违法。  限制加价收费的初衷,为的是广大乘客能够买到“平价票”。但现在的抢票软件,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技术掮客。代理销售火车票得有资质,抢票软件没有;服务费不得超过5元,抢票软件收费最高的都上百元了。根据《通知》,不具备代办铁路客票资格的单位和个人,为他人代办铁路客票并非法加价牟利的;个人以营利为目的,变相加价、从中渔利的,属于倒卖铁路客票的违法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二十七条也规定,倒卖车票、船票,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抢票软件收费愈演愈烈,却没听说哪家被处罚,更不要说被刑罚了。那么,抢票软件是否构成一种代售?收费到底合不合法?不合法怎么没人管?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澄清说明、释疑解惑。  有人说,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了,抢票收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谁也管不着吧?听起来有理却不正确。票价不轻易上浮的现实逻辑是:春运回家是情感上的刚需,火车票售卖要照顾分配效率,更要侧重分配公平。换句话说,如果火车票可以随便加价,12306完全可以自己选择竞价。但如果真是选择了“拍卖”,让价高者得之,显然不会有抢票软件的存在,也偏离了分配的正义。  不得不说,抢票软件的出现本身是一种无奈的结果。它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春节期间总需求量太大,火车票供不应求,类似大医院的专家号,急着回家过年又买不到票,乘客只能“病急乱投医”。然而,这并不能成为抢票软件趁火打劫,并借此扰乱秩序、影响公平甚至哄抬价格的理由。代人购票收费与代人挂号收费到底有没有区别?真人版“票贩子”被严打,为什么软件版的“票贩子”可以存在?说到底,一种新现象的出现,离不开现实的需求,离不开市场的配置,轻易打死不是办法,但必须与时俱进地管理和规范。激发活力,为科学家松绑解压《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0日 05 版)既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1月9日,科学家们又一次站在聚光灯下。“赵忠贤、屠呦呦获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获奖代表颁奖”的消息迅速刷屏。两位科学家及其获奖成果也成为搜索热词。网友纷纷留言,表达对科学家的崇敬之情,并为科技创新的诸多进步感到自豪。  这种自豪是有底气的。英国《经济学人》、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去年曾刊文,专门讨论西方“借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成功创新,“山寨”中国移动应用产品的现象。角色的悄然转换,背景正是近年来我国科技整体能力的持续提升。一些重要领域方向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此次获奖的中微子物理、北斗导航、第四代移动通信等都居于领先地位。“中国创新”,正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容小觑的一支力量。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奇迹的诞生,靠制度革新解放生产力,也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今天,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性时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积累,人类正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门口。试想,如果可控核聚变能够实现,石油和煤退出历史舞台;如果新的超导材料被发现或合成,电力传输不再存在损耗;如果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人类平均寿命猛增至120岁以上,这个世界的格局将会发生多大的改变。而从我国经济面临的新形势看,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今天,更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创新供给能力。  同这些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创新还有不少“短板”。整体而言,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科技基础仍然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能力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仍不畅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还不突出,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让科技创新真正发挥“第一引擎”的作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障碍,刻不容缓。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回看今年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的经历,赵忠贤的团队一度艰苦到在被窝里打老鼠,累了就在桌椅上靠一靠,饿了就煮面条;屠呦呦入职时,实验室连通风设施都没有,除了在实验室“摇瓶子”,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今天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研队伍,科研条件已然大大改善,更需进一步调动和尊重广大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既要赋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自主权、更多的人财物支配权;又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为科学家撑腰,让创新者“名利双收”。  去年“科技三会”的成功举行,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欢呼“又一个科学春天”的到来。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千方百计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不负春天所赐,不误春天所期,共同吹响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共同努力,为了我们畅快的呼吸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9日 05 版)治理雾霾一刻也不能松劲,既要打好减少重污染天气的攻坚战,也要打好不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持久战    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持续笼罩华北等地9天多的雾霾,从1月8日早上起开始自北向南陆续消散。新的一年,蓝天和雾霾的较量不会停止,群众对于治霾的关注也不会降低。1月6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向媒体介绍雾霾治理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7日,北京市代市长蔡奇就雾霾治理与媒体、企业和市民代表交流;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雾霾健康防护知识;中央气象台就近期雾霾天气气象成因召开媒体通气会。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量几天来集中释放,传达了党和政府治理雾霾的决心,也摆出了治霾难点和今后思路、举措,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应对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央早已在战略上作出部署。“向环境污染宣战”“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是本届政府对百姓作出的郑重承诺。2013年9月,国家启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十个方面的35项措施,执行3年多之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有明显改善。在全国层面,与2013年相比,74个重点城市PM2.5浓度降低了30%左右。虽然改善速度还赶不上群众的期待,但坚定的决心与果断的行动毋庸置疑。  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大气环境质量在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改善,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究其原因,是一些治霾措施在冬季之前管用,进入冬季特别是供暖期,这些措施就不够了;极端天气引起的冬季气象条件变化,使治霾比预想的要复杂和困难。当此之际,提振信心非常重要。天不帮忙时,人更要努力。不能因为冬季治霾效果不理想,就怀疑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方向和技术路线,而应该检视在执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哪些措施还没有落到实处,哪些措施还存在跑冒滴漏,尽快补上短板。环保部提出下一步强化冬季污染治理的六方面措施,就是对症下药之举,只要各地照方抓药,扎扎实实行动起来,必然能够缓解冬季的雾霾局面。  治霾没有捷径可走,没有特效药,不可能一招制敌,一蹴而就。治理雾霾,既要打好减少重污染天气的攻坚战,也要打好不断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持久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需要有点耐心和恒心。治霾,是在负重前行。这个重,表现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多种污染物交织在一起。其根源在于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高消耗、高废弃的生活方式。以雾霾多发的华北地区为例,京、津、冀、晋、鲁、豫六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7.2%,却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30%左右,这些数字足以说明问题。何时能够减轻重负,取决于各地转方式、调结构的力度有多大。  治理雾霾,决心信心必不可少,责任心更是不可或缺。各级政府的责任,是狠抓落实;各类企业的责任,是达标排放;每个人的责任,是支持环保、参与环保。重霾之下,一时焦虑、抱怨,可以理解,调侃、自嘲一下,未尝不可。但也要看到,照明、燃油、采暖、制冷等现代生活方式创造了便利,同时也会付出代价,会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导致污染物排放。环保的每一分进步,都离不开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得到群众的支持,跟在治理雾霾上取得共识同等重要。  天上不会掉馅饼,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治霾也一样。刮风不由我们做主,行动却取决于我们自己。只有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多见蓝天,在全面发展的道路上畅快呼吸。提升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6日 05 版)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不断提升食品安全基准线    一根根五颜六色的胶带,捆住了生鲜蔬菜,却让甲醛超标10倍;超市里的活鱼,一方面是新鲜,另一方面可能有禁药残留……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场景,隐含着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问题,媒体曝光再次触动了人们紧绷的神经。  应该说,这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好转,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而且,从现实感受讲,“舌尖上的威胁”离得越近,人们的忧虑就会越大。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再到“瘦肉精”“皮革奶”……这些原本应该出现在化学课堂、化工车间或者科学实验室的专业词汇,却成了人们熟知的“常识”。据统计,食品安全已连续5年位居中国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之首。  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和群众期待对照起来看。品牌企业的信誉、监管规则的完善,是建立公众信心的关键因素。遗憾的是,近年来有许多大品牌在这个问题上得了负分。2017年1月1日起,台湾康师傅解散,这是从“油品事件”发酵以来的延续。近些年,上海福喜食品大量采用过期肉,一时间让不少快餐店噤若寒蝉;石家庄三鹿集团的牛奶,一度让中国奶业一蹶不振;南京冠生园的过期月饼,让节日的餐桌多了谨慎和担忧……品牌企业的质量失守,无疑会让人对监管缺位产生更大的忧虑。  无论从安全性和安全感的需求来讲,食品安全工作都不能有丝毫放松。日前对食品安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这是对具体工作的要求,更是对群众呼声的回应。  食品安全的整体水位,需要全社会涵养,但其解决之道,绝不是人人背诵安全口诀、人人成为食品专家。从治理角度讲,还是要以最严的监管体系来托底,在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格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程序、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制等方面下功夫,踏踏实实筑牢最基本的安全线。  食品安全保障,没有完成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有没有毒、有没有害,而是延伸到对健康、环保理念的追求。事实上,为了应对各种新的食品化学污染物、致病微生物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也在不断升级。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强婴幼儿乳粉监管,从每个季度抽样检验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国家卫计委印发《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提出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工作体系,制定、修订30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将形成近1100项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涵盖2万项指标,基本覆盖所有食品类别和主要危害因素……从满足群众期待的角度讲,只有从细从严抓好监管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的基准线,以食品安全形势的持续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只有时刻保持“紧而又紧”的态度,才能让人们紧绷的神经逐渐舒缓,让食品安全的水位不断提升。拆除海外受众的“心墙”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5日 09 版)下好对外传播这盘大棋,既需要敢于亮剑、及时回击,也要创新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  一位主持人与3位中外嘉宾围坐方桌,喝着咖啡侃侃而谈,品评2016年影响中国的那些大事。这是最新开播的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为“2016年盘点”策划的脱口秀第二弹,精彩的内容频频收获点赞。  表达中国,既要借船出海,借助发达国家现有传播途径;也要自己造船,创造中国自己的传播渠道。回想2011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登陆美国纽约时报广场,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向全世界发出“Experience China(感受中国)”的邀请。在“世界十字路口”的亮相,标志着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气象。如今,中国媒体借力海外华文媒体、脸书、推特等积极“走出去”,更进一步搭建起中俄、中拉媒体等国际合作框架;今年刚刚开播的中国国际电视台,面向全球打造一条系统、优质、权威的传播渠道,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从一条广告到一个媒体方阵,可以说,中国的对外传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好的条件。  然而,中国的对外传播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中国在阔步走向世界的同时,“失语挨骂”的问题如影随形。“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这些老哏也被翻来覆去炒作,境外部分媒体和有关人士不时有误解、歪曲、攻击中国的言论和谣言。而放眼国内,一些媒体还未掌握国际传播技巧,有的“唯政治论”,缺少情理支撑;有的内容刻板,“只凭动机,不问效果”;有的“自说自话”,习惯单向灌输式传播……凡此种种造成了“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正所谓“如果你不能表达自己,就将被别人表达”,我们今天既需要敢于亮剑、及时回击,也要创新传播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才能下好对外传播这盘大棋。  传播中国声音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曾经,一部《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人充满了对东方古国的美好向往,一部《西行漫记》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推向世界;今天,该如何用中国故事吸引人、怎样用中国理念影响人,进而通过大众媒介流传开来、影响世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从海外发行60多万册的《谈治国理政》,到外国网友纷纷点赞的网络视频《十三五之歌》;从在美国覆盖率达80%的中国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到有十余个国家主流媒体报道转载的视频《习主席来了》……这些对外传播的成功,得益于把“我们想讲的”变成“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进“我们想讲的”,找准了海外受众的阅读兴奋点。掌握国际传播主动权,我们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撸起袖子加油干。  强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而国际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不仅是媒体对外传播的金科玉律,也是一个国家自我表达、参与全球治理、建构话语体系的前进方向。我们有能力办好中国的事情,也同样有能力挖掘和讲好更多的“中国好故事”。同“95后”一起构建生活和价值《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4日 05 版)中国的未来必然属于“可爱、可信、可为”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构建共同的生活和价值,师长不可回避    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在日前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第一次点评了“95后”大学生群体。面对“可爱、可信、可为”的新一代青年,该如何向他们传递知识和价值,亟须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实践。  在笔者工作的教育现场,与“前辈”相比,这一代的年轻人显然更知道自己是谁,以及自己想要什么。他们多数人都能够与师长清爽自然地对话,而且往往超越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流内容,除了学习知识,从生活态度、人生价值到社会热点,几乎无所不包。当“80后”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中坚力量,“90后”纷纷结束学业奔向社会,占领校园的“95后”们,已经开始进入属于自己的时代,他们渴望去了解世界,也愿意去改造世界。  “95后”还算得上是中国第一波真正意义的“互联网一代”。互联网在全国范围普及始于世纪之交,而社交网络的兴起则又在10年之后。这也就意味着,很多对于“80后”“90后”来说要到几乎成年后才能了解的东西,“95后”在青春期便已了然于胸。由于经历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知识大爆炸,他们往往有着广阔的视野和胸襟。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过早祛魅的,也是高度部落化的。同时,网络化的成长体验,让“95后”与现实世界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勇敢地质疑在我们看来不言自明的东西,也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加笃定的把控力,但也缺少一些对现实世界的真正体察。这一代的崛起,意味着互联网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土壤,青年成长已经形成一种全新的模式,并开始自觉地接受历史和社会的检验。  我们这些“慢慢变老”的师长与日益年轻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日益变宽的代沟,但不应该认为代沟是个坏东西。恰恰相反,承认代沟的存在并积极、善意地与“沟”另一端的人展开对话,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事实上,“95后”的大学生,显然比“80后”的老师更乐意去做这件事。无论是“年轻人不可理解”,还是“不要去碍年轻人的眼”,都是看似自知之明之下的一种逃避。笔者的“95后”学生们,其实很乐意去倾听“老家伙”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哪怕与学业、专业毫无关系。互联网在联通了不同地理空间和时间线上的人的同时,也磨平了很多人际交往中的身份差异。我们民族的复兴之梦、我们国家的百年目标、我们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95后”成长的一部分,既然大家因为共同的话题和旨趣走到了一起,又何须在意谁是老家伙谁是新伙计?  谁又不曾是少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人正在触摸“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能够在人生黄金期参与这个伟大历史进程,实乃“95后”学生的人生之大幸。今天的教育者,应该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学习体会、生活历练,让他们感知到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让他们认识到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  少年强则中国强。“95后”是无差别心的,他们看似“无法无天”的一面,反而是家中长辈和教育工作者最需要去好好珍惜和引导的。任何一种文明的生命力,都体现在对新的思维方式的包容和滋养。中国的未来必然属于“可爱、可信、可为”的年轻人,走进他们的世界,找到他们存在的地方,构建共同的生活和价值,师长不可回避。让基层医疗脉络更通畅《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03日 05 版)理顺医疗机构分工合作这个大的脉络,才能安放好医院、医生和群众各自的利益   县级医院“吃不下”,一床难求,群众意见大;乡镇医院“吃不饱”,资源浪费,医务人员不满意,怎么改变这种情况?近日召开的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工作现场会上,来自安徽天长、福建尤溪、江苏启东、青海互助4个示范县(市)的改革经验,让人看到了基层医疗通过优化结构提升服务能力的现实途径。  县级公立医院,被视作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龙头,能否将大部分病人留在县里,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然而,熟悉基层医疗的人都知道,过去县域内无序就医的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县乡医疗机构各自为政、争夺病人并不少见。  解决基层医疗的这种结构性矛盾,首先要对医疗机构主体,区域信息平台,人、财、物等医疗服务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根本上改变基层各级医疗机构视对方为“竞争对手”的局面。否则,一切改革都将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是天长以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为载体,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还是启东组建医疗集团,完善县(市)镇村一体化管理体系,让大小医院成为“一家人”,促上下联动变成“一条心”,无疑是推进基层医改十分重要的基础保障。  理顺医疗机构分工合作这个大的脉络,才能安放好医院、医生和群众各自的利益。自2012年启动改革试点以来,相关地区已经探索了一些配套改革,比如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加快补偿机制、人事薪酬制度、医保支付制度等改革。这些改革多管齐下,不仅为老百姓带来诸多医改红利,也为医务工作者创造了更好的执业环境。一份有关2015年公立医院改革的报告显示,接受复评的县(市)公立医院药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医务性收入提高3.3个百分点。一降一升,体现的不仅是医院总收入向合理比例的回归,更是基层医改对各相关主体利益关切的精准把握。  当前,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但还面临着不少尚待突破的难点。比如,如何处理、协调医共体、医联体内部的利益关系,以及龙头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间的责任分配?改善村医队伍青黄不接、信息化建设未实现完全互联互通的现状,又该从何着手?如何改变“倒三角”关系,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有序下沉?有人说,哪里“三医”联动得好,哪里医改成效就好。解决这些问题,还是需要理清改革的脉络,提高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全局视角部署后续的改革方案,不断扩大医改的受益面。  医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改革中理清脉络的过程,无疑也是调整利益的过程。从各地反映的情况来看,“拣软柿子捏”、违背医改精神搞小动作、甚至直接抵制医改的情况依然存在。上面推一推,下面象征性地挪一挪,这种惰性也亟待克服。因此,要想充分发挥改革的叠加效应,还必须进一步厘清改革责任,防止部分人出于私利不想为、不敢为、慢作为,影响基层医疗改革的成效。  基层医疗收益小,服务面却很大,解决好他们的出路,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任务。只有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打好控成本、降费用、保质量、提效益的组合拳,形成“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县内、康复治疗回基层”的格局,才能以科学合理的就医秩序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破融资之难,当求供给之变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猜你喜欢

围绕客户需求细化银行服务和产品供给始终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前列包含

2023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ppt精美简洁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党员干部专题学习党课课件(讲稿)包含

坚守支农支小定位,扎实做强做优转型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村镇银行成为百年老店包含

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包含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调查包含

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严用监督执纪问责之权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微信登录 QQ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