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乡村振兴讲话调研文章汇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乡村振兴讲话调研文章汇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乡村振兴讲话调研文章汇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目录在大武口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上的讲话 - 1 -在全县实施乡村振兴“五百工程”暨开展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动员会上的讲话 - 16 -全省农技协转型升级 服务龙江乡村振兴战略经验交流会欢迎词 - 26 -在市政协四届八次常委会议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资政会上的讲话 - 30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述职交流会暨“百企帮百村”行动推进会上讲话 - 32 -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 - 45 -在全市乡村振兴大会上的讲话 - 59 -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 80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奋力开创陇原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 - 109 -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铸就乡村振兴之魂 - 110 -突出产业兴旺 做强现代农业 - 114 -坚定不移地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 114 -以组织振兴为保障 - 116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 117 -兴乡村文化之“魂” 筑乡风文明之“路” - 121 -做足生态文章 推动乡村振兴 - 124 -用好人才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 126 -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 129 -打造田园综合体示范点 - 130 -聚焦脱贫强攻坚 产业富民促振兴 - 133 -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 137 -在襄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 - 141 -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峰会上的致辞 - 146 -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 - 149 -在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 155 -振奋精神攻坚突破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发言摘登 - 168 -党建引领多维治理 - 169 -推进农业农村发展 - 170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 172 -打造“四美乡镇” - 174 -树立文明乡风 - 176 -关于千佛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 178 -河口区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 184 -关于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 192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 209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 215 -海东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 224 -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 240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引领作用的调研报告 - 253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调研报告 - 260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调研 - 270 -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 276 -昔阳县赴浙江省湖州市学习考察 - 283 -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 284 -关于赴南京、宜兴、杭州考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调研报告 - 289 -澄城县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 - 297 -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 297 -富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调研报告 - 302 - 在大武口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上的讲话大武口区委 书记张戈(2018年11月16日)  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大武口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主要目的是深入学习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刚才,会议书面传达了中央、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关会议精神,宏山同志就乡村振兴近期重点工作提出了讨论意见,请相关领导和责任单位认真研究讨论,定稿后尽快印发执行。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为统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区落实落地(一)要深刻领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长久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一招。党的十九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列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6项重点之一。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全党新时代7项战略之一。多次强调并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明确要求,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上,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刻阐述,明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7月5日召开的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上,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行动;9月21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区上下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尽快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上来,凝心聚力,破除当前辖区“重工轻农”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补齐农业农村工作短板。(二)要牢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路径。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们要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5个振兴”的总部署,按照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乡村善治、中国特色减贫“7条路”的总路径,紧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快制定我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明确从现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实化乡村振兴的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 明确具体的项目工程、行动计划等等,聚焦兴产业、补短板、抓改革、优环境、强机制等重点,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要求落到实处。(三)要正确认识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当前,我区星海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3个涉农片区、12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户13703户,农业人口5.3万人,耕地面积5.06万亩,农业人口总数与我区93%的城镇化率严重不符,自治区农业农村相关政策倾斜较少。1-9月,我区第一产业实现产值0.61亿元,增长3.5%,增速在五个市辖区排第2,但增加值排名末位,是排名第一惠农区(5.45亿元)的1/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728元,增长8.3%,位于五个市辖区末位。从农业看。一是农业体量小、投入不足。我区长期以工业经济为主导,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不到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不高,每年用于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投入较少,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不足,抓农业农村整体合力不够。二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我区现有耕地面积5.06万亩,除1.61万亩实行集约化经营外,其余约3.45万亩由农户自行耕种,且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水产、花卉、瓜菜等经济类作物不足0.5万亩,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不足50%,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90%)差距较大。三是农业特色优势不明显。作为城市核心区,在发展瓜果蔬菜培育城市“菜篮子”方面优势作用发挥不充分,没有形成鲜明的特色品牌。在设施农业方面,我区现有日光温棚约2100栋,除龙泉村绿尚鲜果蔬产销基地55栋温棚和兴民村八大庄生态农业观光园80栋温棚采取集约经营外,其余1965栋温棚由农户自行种植,且一定数量的日光温棚长年闲置,星海镇空棚数量达到780栋,空棚率为50%,长兴街道空棚数量达195栋,空棚率为56%,温棚利用率不高。四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现有温棚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力,80%以上温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常规蔬菜,品种极为单一,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含量较低。五是土地利用率低。部分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滞后,年久失修,排灌不畅,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要,造成大量耕地无法灌排,耕地效益下降,土地撂荒现象较为普遍,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从农村看。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设施配套滞后,部分村道年久失修,周边环境脏乱差,有些村的条件甚至还不如南部山区(我在固原时一些沟渠砌护修理了好几遍),这里一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来没有落地过。一些村级组织战斗力不强,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一些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部分村集体经济薄弱,集体收入渠道单一。1-9月份,辖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仅为1104万元。从农民看。2017年我区农村居民收入11185元,比城镇居民收入低2.2万元,且低于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元。与我区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4484元的目标还有3299元差距,三年时间补齐短板,每年人均增加1099元,增速达9.1%。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对标问题补短板,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好5万农民和5万亩土地问题,为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聚焦“五大振兴”,力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一是要发展特色种养业。要优化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科学编制我区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相关区域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方向,指导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要立足现有基础,重点抓好螺旋藻种植、稻蟹空间、八大庄创意农业、菌菇种植等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结合此次乡村振兴“大起底、大调研”活动,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产”在培育特色产业上做文章,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二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以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为统领,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按照“点-线-面”发展思路,规划打造星海湖-沟口银杏生态园-八大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森林公园-北武当-韭菜沟、归德沟峡谷-龙泉山庄等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带,开发精品旅游路线,形成旅游环线,促进旅游经济发展。要充分挖掘我区采摘农业、体验农业潜力优势,在培育壮大贺东庄园、龙泉村休闲观光园、兴民村八大庄生态农业观光园、星海镇祥和采摘基地基础上,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庭院养殖等关联产业,带动农家乐、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是发展适水产业。发挥新农村渔种场、富会荣专业合作社及泰嘉渔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施名特优新养殖项目,发展苗种繁育、设施化养殖等高效低碳设施渔业,加大休闲垂钓、水上娱乐等项目扶持力度,引导水产养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高端水产养殖基地。近期,由学军同志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及企业对鲟龙鱼产业进行考察学习。(二)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主要靠人才,没有人才支撑,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我区作为工业城市,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人才匮乏,据统计70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12人,知识结构普遍偏低,基本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培养、配备、管理、使用,充分发挥新录用公务员、“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者等人员专业优势,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其次,要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原则,围绕乡村旅游、乡村民俗、农家乐、特色种养业等开展专业培训。再次,要强化农技人才培育,围绕农技推广、环境整治、农技装备等专业人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能力。最后,要加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育,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对农村“土专家”就地培养成“专业人才”,让他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三)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兴则乡村兴,文化强则乡村强。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要大力推动“文化+”,依托五七干校、贺兰山下第一村、水街等特色文化资源,在龙泉村以民俗文化+旅游为抓手,打造休闲观光旅游的重要节点。在沙湖古镇规划建设契合相应历史的民俗文化展区、街区,将内涵丰富的地方文化进行场景化、主题化,为游客提供真实可见、可参与的文化体验项目;挖掘星海镇移民文化潜质,组建专业民俗社火队,定期开展社火展演,为沙湖古镇建设打造民俗文化“软产品”;推动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依托大武口民俗文化博物馆、潮湖瑞宝工艺葫芦专业种植合作社等平台,开展民俗文化展览、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开发葫芦烫画、手工八宝茶、景泰蓝工艺画、蓝孔雀根雕等原生态文化旅游纪念品。(四)扎实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当前,我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与国家、自治区、市建设要求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与宜业宜居宜游的目标有较大差距,要以山水林田湖草项目为统领,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要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市各类农业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道路、供排水、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问题,使农村居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要以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根据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再谋划实施一批农业项目。要结合自治区“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及改厕、改善村容村貌“两治两改”工程,强化农村扬尘治理,加强农业面污染源综合防治,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创建自治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区。(五)扎实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要深入开展“三大三强”行动和“两个带头人”工程,推动力量、投入、资源和工作向基层下沉,着力解决村级党组织缺人、缺钱、缺场地的“三缺”问题和村干部文化程度偏低、能力偏低、群众公认度偏低的“三低”问题,确保基层党组织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夯实筑牢基层基础,提高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完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选派、管理、考核、奖惩等机制,抓好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要深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大涉农领域资金使用监管,着力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突出抓好重点工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一是切实摸清农业农村底数。由区级领导牵头,成立15个工作推进组,抽调人员开展农业农村“大起底、大调研”活动,包村对产业发展、人口结构、农村“三资”、土地现状等基本情况以及制约我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短板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难点进行深入调研,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要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经验向农村领域进行推广,由村(居)牵头对涉及安全生产、生态环境、矛盾纠纷、移民管理、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经常性走访,动态掌握农业农村整体情况。二是抓紧制定乡村振兴规划。由区发改局牵头,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配合,根据自治区《规划》划重点、盯政策、定目标,制定《大武口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对我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阶段性安排,力求《规划》符合我区实际,指导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落实。三是抓好农业“双招双引”。去年,我区农业方面争取各类资金仅5000余万元,要进一步加大“向上跑”力度,以“乡村五大振兴”为抓手,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田园综合体、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等,积极谋划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大力争取国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和资金支持,以具体项目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要对谋划的农业项目进一步细化,明确资金来源,积极与自治区、市相关部门沟通,落实土地、资金、政策事宜。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担保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投入,并将农副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等项目招引作为“硬”任务,下放至各部门、各单位,着力解决农业投入不足问题。要用好用足各类涉农资金,尽可能打捆、打包使用,提高农业补贴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四要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完成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鼓励特色村镇建立“农户+合作社+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成立项目建设运营管理公司,将集体资产、政府投入等作为资本金,采取公司化、股份制、会员制、集体化的运作方式,充分调动老百姓积极性,提升农户主人翁意识和参与意识,主动融入特色村镇建设,拓展增收渠道。区园林农牧水务局要对标自治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做好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各行政村工作进展和信息,组织各涉农办、行政村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星海镇、长胜街道办事处、长兴街道办事处要严把时间关,根据自治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时间节点要求,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办法,11月25日前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及公示;12月3日前完成股权设置并召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选举产生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确保12月中旬完成全部改革任务。 五要加快劳务移民户籍迁转及房证办理。我区“十二五”期间隆德县自发移民2520户9451人,已完成户籍迁转201户830人,房产证均未办理。要按照《大武口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方案》要求,迅速深入农户排查农民户籍、土地确权、房产认定、集体资产清查备案等方面事宜,切实摸清移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同时,要深入贯彻自治区政策性移民工作会议精神,认真执行《关于解决政策性移民发展问题的实施意见》(宁党办〔2018〕86号)文件要求,对我区“十二五”劳务移民户籍迁转进一步摸清底数,由公安、财政、园林、人社、国土、民政等部门组成户籍迁转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制定户籍迁转方案,具体落实各项迁转工作。学军同志具体负责,抓紧与隆德县对接,尽快核实确定迁转对象花名册,对无户人员按照“成熟一批、迁转一批”原则,统一办理入户手续,确保11月底前工作有实质性进展,12月底前全面完成迁转任务。同时抓紧与市直部门沟通,加快推进户籍迁转后移民房屋的产权证办理。六是全力抓好农民增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抓好农民增收工作,补足农民增收短板,是我区农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5年我区农民收入保持年均9.1%的增速(2013—2017年分别为12%、9.5%、7.5%、7.3%、9%),2017年达到11185元,低于川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元,与我区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4484元的目标还有3299元差距,任务十分艰巨。从农民收入看,2017年,农民经营性收入约占75%,工资性收入约占21%,财产性收入1%,转移性收入约占3%,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为我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因此,要扎实推进脱贫富民战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培育增收致富动能。一是发展经营性收入。紧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着力打造田园特色小镇及美丽家园,鼓励引导距离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较近的村民利用乡村特有条件,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特色农家乐。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通过土地入股、合作经营、订单收购等方式,实现小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的有机衔接,把农民“粘”在产业链上,降低家庭经营风险,有效提高农民经营性收益。要鼓励扶持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家乐、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增收渠道。二是提高工资性收入。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强化“点单式”“配送式”培训,不断提升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使农民由短期工变长期工,由非技术工变技术工。要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培育壮大农村劳务经纪人队伍,通过劳务经济人带动、政府组织等形式,每年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市场紧缺的家政、养老等服务行业转移,加大劳务输出力度,让农民带上技能务工,稳定增加收入。三是增加财产性收入。要运用改革办法,通过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成员身份界定、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股权配置等工作,健全“三资”收益分配制度,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变资源为资产,变资产为资金,变资金为股金,让农民享受改革红利。四、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体制机制,强化工作保障一要强化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片区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尤其是分管同志要下大气力抓好“三农”工作,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二要建立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力度。三要强化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按职责分工,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农村片区每月向区委、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乡村振兴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将各部门、各单位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健全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四要营造乡村振兴良好氛围。由宣传部门牵头,涉农部门积极配合,广泛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工作,把新政策、新部署、新要求落实到农村基层一线,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宣传典型,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同志们,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让我们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扎实苦干,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开创大武口区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局面。在全县实施乡村振兴“五百工程”暨开展移风易俗 弘扬时代新风动员会上的讲话黄德泉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有关会议精神,全面动员部署乡村振兴“五百工程”和“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加快推进我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一、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实施“五百工程”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去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作出全面部署;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这些新理论、新思想,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月份,省委、市委先后召开会议,就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新部署、提出新要求。3月12日,县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就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会议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实施“五百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思路,“五百工程”是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有力抓手,更是创新举措。第一,乡村振兴“五百工程”,全面贯彻了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五百工程”在形式上蕴涵了乡村振兴“20字”要求,内容上体现了我县特色亮点,时间上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步。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后,部分乡镇、村立即行动、先行先试,效果已初步显现,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5月27日,全国政协考察团专程来我县调研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实情况,考察团对我县实施“五百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5月18日、25日,省委办公厅、市委办公室信息专报先后刊载了我县实施“五百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做法。3月份以来,我县多次在市里相关会议上汇报了“五百工程”的思路和举措,得到了市委领导的充分认可。因此,实施“五百工程”,是我县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以更有力的举措,确保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在我县落地生根。第二,乡村振兴“五百工程”,充分体现了“三农”工作的绩溪特色。从刚才牵头部门部署的情况可以看出,“五百工程”并非另起炉灶,而是我县“三农”工作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继承、发展和提升,是对县情深入分析基础上的提炼和创新,是我们完全能够做到,也是我县能够做强做优做好的优势所在。“百亿现代农业产业培育”,发挥了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品牌优势,通过发展“南桃中竹北油”、徽菜原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百个景区村庄创建”,利用我县“天人合一”的村居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基础,通过景区村庄创建,既推进了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发展,又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百村家风家训引领”,通过挖掘、继承和弘扬家风家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推进乡风文明;“百村善治示范”,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努力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百名能人带动增收”,依托农村致富能人,带动广大农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总的来看,“五百工程”,充分运用了我县基础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溪方案。因此,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绩溪特色。第三,乡村振兴“五百工程”,准确指出了我县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转化更突出表现在“三农”工作的各方面,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指出,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更加重视“三农”工作,更加重视乡村。未来一个时期将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期,以后的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向往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正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实施“五百工程”,就是通过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让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充分显现。因此,我们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二、主动拉高标杆,努力形成乡村振兴绩溪特色。5月11日,县委县政府已经印发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上周,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乡村振兴“五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刚才,各牵头单位又分别作了部署,实施“五百工程”的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都已经明确,各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要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狠抓落实。一要把握好三个关系。首先,要把握好“五百工程”内在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是“五位一体”的振兴,“五百工程”同样如此,既相互融合,又互促互进,是一个有机整体、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协调推进。其次,要把握好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坚持规定动作做到位,自选动作有特色,各乡镇、村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产业优势、社会基础,找准用力方向,狠抓任务落实。县文旅委要尽快制定景区村庄A级、2A级创建标准,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景区村庄创建有目标、有标准、成体系。第三,要把握好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坚持速度与质量并举,既要快速推进,又要确保高质量完成。“五百工程”对三年工作进行了明确,各乡镇、县直各有关单位要对照既定的时间表、路线图,进一步细化年度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推进举措,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一件抓落实。要坚持分类推进,科学把握不同村庄变迁的发展趋势,分类指导,分批实施,因村制宜,精准施策。二要做到三个结合。要把实施“五百工程”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这次会议对我市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宣城正式成为G60科创走廊的成员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于我县来说,就要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找准角色定位,充分借助杭州、黄山平台力量,以杭州市都市圈为重点,着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加强交流合作;“五百工程”突出了绿色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重点要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电子商务等产业上做足文章,努力让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着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旅游、休闲养生重要目的地。要把实施“五百工程”与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双百”工程结合起来。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双百”工程是指,通过若干年的锲而不舍、持续用力,确保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和“四上”企业(资质内建筑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企业、限上商贸企业、重点服务业企业)总数分别达到百户以上,文化旅游、机械制造、健康食品医药、电子商务四大主导产业年产值均达到百亿元。乡村振兴“五百工程”与经济更高质量发展“双百工程”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是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两大抓手,两者互为基础又相互联系,重中之重是加快产业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健康食品和电子商务等产业,目标方向一致、路径举措相同,要聚焦聚力“五上”企业,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实施“五百工程”与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结合起来。习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要紧紧抓住村和社区“两委”换届的重要契机,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要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要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农村改革实践证明,只有把改革进行到底,才能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要按照“扩面、提速、集成”的要求,纵深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让农村资源要素活化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要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深化农村“三权分置”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支持农村集体组织盘活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发展乡村旅游。要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切实提高村集体和农民收入。要巩固集体林权制度、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改革成果转化。要树牢底线思维,习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农村改革“四个不能”的底线,即农村改革不论怎么改,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底线必须坚守好。三、坚持破立并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塑魂。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是实施“五百工程”的内在要求,这项工作省委、市委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全县上下要以此为契机,坚持破陋习、树新风、作表率,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力营造良好社会风尚。一要立足“破”,坚决摒弃陈规陋习。习总书记在农村工作会议深刻地指出,“现在,农村一些地方不良风气盛行,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礼金让人‘还不起’”。这些陈规陋习在我县都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厚葬薄养、乱埋乱葬问题在我县农村比较突出,县政府已经部署了殡葬专项整治行动,各乡镇务必要按照方案要求,对照时间节点,确保整治到位。要旗帜鲜明反对天价彩礼,旗帜鲜明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要发挥“一约四会”的积极作用,约束村民攀比炫富、铺张浪费行为,引导树立勤俭节约文明新风。二要主动“立”,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以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扎实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不断提升农村文明创建水平;持续开展“道德模范”“绩溪好人”评选活动,引导群众崇德尚礼、向上向善。要扎实开展“百村家风家训引领工程”,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推动耕读传家、父慈子孝、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等祖传家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要按照新时代新要求,对全县村规民约进行一次修订,努力让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治的规范、约束自我的准则。三要注重“引”,突出党员示范作用。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严格执行《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带头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带头弘扬优秀传统美德,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以实际行动抵制不良风气;带头培养高尚情操,保持文明健康生活理念,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慎重交友,净化朋友圈,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以榜样力量引领新风正气,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四、凝聚工作合力,确保“五百工程”落地见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形成强大合力,奋力推进我县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一是责任要压实。县委将成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目前已经分别成立了乡村振兴“五百工程”5个行动小组,着力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实行县级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乡镇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要自觉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调度,确保“五百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把“五百工程”落实情况,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二是规划要先行。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必须科学规划、分类推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的理念,科学把握乡村多样性、差异性,因村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在推进过程中,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要素要整合。围绕人才、土地、资金要素供给,正确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和引回来的关系,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要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培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等机制。实现“五百工程”需要汇集全社会力量,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乡贤名流、技能人才等,通过各种方式回乡创业,建设美丽乡村。四是氛围要浓厚。县委宣传部要制定详细的“五百工程”系列宣传方案,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作用,在县内主流媒体开辟专栏,深入宣传解读实施“五百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内容,真正让“五百工程”深入人心。要及时总结提炼和宣传“五百工程”取得的成效,大力宣传在实施“五百工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着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同志们,实施“五百工程”,推进乡村振兴的序幕已经拉开、号角已经吹响,让我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勇争一流坚定信心,苦干实干的决心行动,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绩溪样板”!全省农技协转型升级 服务龙江乡村振兴战略经验交流会欢迎词中共尚志市委副书记 市长  孙德志 2018年9月7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农民朋友们:   大家好!   和风九月,硕果金秋。此时正值丰收在望的美好时节,省科协农技协转型升级、服务龙江乡村振兴战略经验交流会在尚志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尚志市委、尚志市人民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表示诚挚的欢迎。   尚志市风光灵秀,地广物丰,产业突出,经贸繁荣。作为一座英雄之城,它以抗日英雄赵尚志之名命名,是国务院确定的哈牡之间唯一的副中心城市,也是哈尔滨市加快建设的次中心城市,曾先后获得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的百强中小城市、“中国雪都”、“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国红树莓之乡”以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黑龙江经济最具活力市(县)、黑龙江和谐可持续发展典型市(县)等多项殊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制约的重要举措。尚志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工作,2008年成立全市农技协联合会;2010年和2012年先后出台了《加强基层科协组织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科协组织的贯彻落实意见》;2018年又制定了《尚志市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这一系列举措,为农技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尚志市委、市政府还将农技协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打造一支特色产业专家队伍,培育了一批富有活力的农技协群体,持续加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坚持开展农业技术科普培训活动,大大促进了全市特色产业振兴发展。当前,全市粮食产量已达到18亿斤,浆果种植面积10万亩,食用菌年栽培总量21亿袋,新培育注册特色农产品商标36个,培育农业专业大户2378户、家庭农场675家、农业企业75家,带动农户3.8万户,农技协在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起到良好的护航助推作用。   近年来,我市不断建立健全基层科协组织体系,不断加大“科普之冬”“科技周”“科普月”等宣传力度,深入基层开展科普培训活动,年培训均在1万人次以上,使农技协的凝聚、引领、示范、带动力大为增强。尚志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各类科普宣传活动的成功举办离不开省科协、哈尔滨市科协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此次培训交流活动在我市举办,更体现了省科协对尚志科普工作的关心与厚爱。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此次经验交流会融上级精神传达、经验交流、实地参观为一体,既体现了省科协对加强农技协转型的高度重视,又体现了服务大局的坚定决心,必将有力推动农技协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能力的提升及全省农技协工作的健康发展。我们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虚心学习全省各地的先进经验,认真贯彻农技协转型升级的要求,努力实现由技术示范推广型向全产业链服务型转变、由封闭粗放的服务方式向协同精准的服务方式转变、由传统服务手段向现代信息化服务手段转变,实施好“产业聚合领航行动”“农技协桥头堡行动”“互联网+农技协行动”“农技协精准扶贫行动”及“智慧农民引领行动”,以致力农民增产为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用科技领航发展,用科技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主导产业,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步伐做出应有贡献!   最后,预祝此次交流会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在会议期间身心愉悦,愿尚志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记和美好的回忆!并祝各位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在市政协四届八次常委会议暨“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振兴”资政会上的讲话陶方启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等一系列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迫切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市政协要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展现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新作为。更加自觉地维护核心,不断增强社会各界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保证。要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决维护的核心地位,维护中共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政协系统党的建设,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到到政协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政协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要继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引领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更加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更好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更加自觉地围绕中心,不断增强政协工作的向心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民政协的履职原则和工作主线。要围绕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推进乡村振兴、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生态文明、打赢脱贫攻坚战等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使政协工作更好地向中心聚焦、为大局出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了解和反映群众利益诉求,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要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讲真话、建诤言,促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改革发展见到成效。更加自觉地凝聚人心,不断增强协商民主的感染力。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联系,努力把更多的有志之士、有为之士动员起来,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推动各族各界像石榴籽一样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要坚持制度化协商,增加协商密度,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真正在全市营造有事好商量、遇事多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浓厚氛围。更加自觉地不忘初心,不断增强委员队伍的战斗力。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要按照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和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协委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要强化对委员的教育培训、服务管理,切实增强委员履职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履职本领。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引导广大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症结问题搞清搞透,把意见建议提准提实,不断提升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述职交流会暨“百企帮百村”行动推进会上讲话张占林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自治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精神和全市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精神,动员全区上下积极行动起来,以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更大力度,鼓足干劲推进乡村振兴,坚定信心打好脱贫攻坚战,切实组织实施好“百企帮百村”行动,推动东胜“三农”工作全面振兴、全面进步。刚才,罕台镇、泊江海子镇折家梁村、巴音敖包村驻村工作队和久科康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4位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大家讲做法、谈思路,讲得很好,思路清晰,举措务实。各镇、各相关部门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努力、改进工作,扎扎实实把工作往前做、往好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第一,深入学习领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最近,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重要指示,体现了强烈的“三农”情怀和责任担当,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作出了表率。8月14日自治区党委召开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李纪恒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统筹谋划、科学推进,确保乡村振兴开好局起好步,推动内蒙古农村牧区全面振兴全面进步。8月7日,市委牛俊雁书记在全市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上,围绕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繁荣发展农村牧区文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推进机制体制创新等6个方面的内容,对全市“三农三牧”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和新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既要吃透精神实质深化思想认识,更要结合实际强化工作举措,牢牢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进一步解决好我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信心、动力和思路问题,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企帮百村”行动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让群众在乡村振兴中享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二,突出重点工作,狠抓关键环节,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企帮百村”行动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贯穿脱贫攻坚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企帮百村”行动的主线。其中,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打好脱贫攻坚战能够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巩固脱贫成果;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乡村振兴的第一步;“百企帮百村”行动,是市委、市政府按照《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和中国光彩会关于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实施意见》相关精神要求,在2016年启动的一项助力行动,随着今年自上而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该行动也从单一扶贫转向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这三项工作都与乡村振兴战略密不可分,体现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实质和具体要求。我们要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2018-2022)》要求,结合自治区《规划》,委托有实力的规划设计院,尽快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在《规划》出台之前,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新部署新要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各环节重点工程、计划和行动,确保关键节点任务如期完成,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一要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具体到东胜,推动产业振兴,要立足东胜农业发展的实际条件和传统特色,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瞄准城市需求端的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绿色、有机、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围绕瓜果蔬菜、猪牛羊驴等主导种养殖业,培育龙头示范企业、鼓励专业合作社、支持种养殖大户,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物流基地。三个镇要立足现有条件,各有侧重,深度挖掘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价值,发展休闲、观光、创意农业。推动人才振兴,要正视我区当前“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较为严重的现状,着眼于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养殖”问题,重新审视、拓展农业农村功能,丰富农业业态,让农村不仅成为居住的空间,更要成为创业的空间。要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的新型职业农民。要以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退伍军人等群体为重点,引导和支持他们带着资金和技术返乡创业。要从现实出发,加强对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三支一扶”等人员的管理服务,千方百计解决他们生活工作上的难题,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推动文化振兴,要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行动,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依托村支部活动室等场所,以农民喜闻乐见方式广泛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大力弘扬孝老爱亲、扶危济困、诚实守信传统美德,坚决反对“争当贫困户”、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和陈规陋习。要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演出下乡活动,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帮助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打造东胜乡村文化品牌。推动生态振兴,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引导农牧民保护森林草原植被,严格执行禁牧制度。要大力发展林草产业,把沙棘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着力推进沙棘原料种植基地建设。要大力推进种养殖业清洁生产,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对秸秆、畜禽粪便进行回收和资源化处理,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推进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净化工程,加强农村公共绿地、进村道路及村庄周边山体绿化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动组织振兴,必须明确党支部的核心地位,创新党支部作用,让党支部成为乡村组织振兴的龙头与关键。要发展多元组织载体,通过产业、活动、产权合作、社区生活组织农民,使组织载体成为教育农民、服务农民、激发乡村活力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监督制度,推进“三务”公开,让村民全都参与到村里大小事儿中来,激发大家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二要不断强化脱贫攻坚举措。不论是与兄弟旗区横向比,还是从近年来我区农村扶贫工作纵向看,我们脱贫攻坚的任务量确实是比较少的,只要我们久久为功、强化举措,就一定能够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突出精准动态管理。要坚持实事求原则,时刻绷紧“不该进的进了是错评、该进的不进是漏评”两条“红线”,将“零漏评”“零错评”“零错退”贯穿于动态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工作成果经得起检验。要按照《鄂尔多斯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动态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按季度采集、整理、分析、录入、反馈贫困户相关信息,以便及时调整产业发展、就医指导、就业培训等帮扶措施,切实提高帮扶工作针对性、时效性。抓好产业精准选择。产业扶贫是我区今年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目前来看,点面还没有完全铺开、工作深度还不够。区级层面要抓紧出台《全区农业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三个镇要在已经确定产业扶贫项目库的基础上,着眼长远,一村一策拿出精准计划。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顺应自然环境。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可以培育散户,也可以公司+农户;二是正视基础现状。要尊重当地群众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习惯,顺势而为,积极引导。三是遵循市场规律。要强化供给侧思维,把准市场方向,精挑细选,不可盲目上产业项目。强化民生精准保障。首先要抓好教育精准扶贫,要根据精准扶贫群体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要确保贫困家庭孩子不仅能上学、而且能就近上学;要确保农村学校不仅硬件设施跟得上、而且师资力量也不差。其次要抓好健康精准扶贫,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下功夫,继续执行好“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和健康扶贫“六重”保障体系,既要“落实到人”,也要“精准到病”,既要让每一个贫困患者就医得到保障,又要杜绝过度医疗、资源浪费。三要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经过近几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我区3个镇及27个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提升,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有很多具体问题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长效机制进行管理维护,当务之急就是要抓好垃圾收集处理、厕所改造和污水处理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三个镇和城郊结合部街道办事处要紧盯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村庄边际、景区周边等重点部位,全面排查,集中清理陈年积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废弃秸秆杂物,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要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设施管护、卫生保洁、资金使用等制度,推动农村环境卫生长效整洁。要主动学习借鉴巴彦淖尔等盟市先进做法,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积分奖励、星级评比、以奖代投等多元举措。二是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在上个月刚刚出台了厕所建设管理三年实施方案,对城镇、农村牧区及景区旅游区的厕所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区政府要提前对照自治区方案,研究制定符合我区实际的工作方案。各镇要统筹各村区位、农户数量、聚居程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公共厕所数量、布局和改建标准,切忌不搞运动式、大拆迁,一刀切、齐步走。三是抓好农村污水综合治理。合理统筹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在农户较为集中的镇村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村庄,优先布局污水处理设施,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试点村建设,以点带面推进全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集中开展面源污染排查,加大力度实施农村清洁河道行动,逐步消除农村各类面源污染水体。四要扎实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近年来,我区广大民营企业以捐资助学、产业扶持、吸收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定点帮扶等形式,积极参与社会事业,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弘扬扶危济困传统美德的良好风尚。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对于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实现企业与贫困村互利双赢,推进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离不开各大民营企业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一是树立正确帮扶导向。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区委政府是主导、镇村是主体,企业是重要力量。企业帮扶不是包穷人、包穷村,而是要帮集体、扶产业;也不是“大包大揽”,不能把脱贫攻坚、村集体经济培育、乡村振兴等发展任务全部甩给企业;更不是“包办代替”,签约结对只是帮助贫困村发展,并不是代替贫困村发展,要坚持“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志并重,通过帮扶不断激发广大农民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精准选定帮扶项目。要坚持因企、因地、因村施策,灵活采取“一企帮一村”“多企帮一村”“一企帮多村”等形式,找对路子,选准项目,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既要抓与企业自身产业类型、规模能力相匹配的产业项目,也要抓适合乡村发展条件的项目。三是创新村企帮扶机制。开展“百企帮百村”行动,必须跳出以往给牛给羊、送钱送物的传统帮扶方式,必须站在产业发展和企业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要围绕“互利共赢”推动村企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积极探索民贷企用、入股分红和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的新途径,建立紧密多元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努力实现产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和贫困户增收。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取得实效同志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好“百企帮百村”行动,是我们解决东胜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顺应民心民意、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由之路。全区各级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全力做好上述工作,加快推动我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要强化责任落实。县处级包联领导既要带头抓好统筹协调、研究调度、督查指导等各项工作,更要深入一线、干在一线、抓在一线,带动和引领各级干部抓好工作落实。特别是在“百企帮百村”行动中,县处级领导要率先沉下身子,真正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积极组织镇村与包联企业对接跟进,主动帮助企业谋划布局帮扶产业。各镇村要落实好抓具体的责任,党政“一把手”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抓产业发展和重点难点问题上,亲自深入一线研究谋划和协调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找准各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百企帮百村”行动中的职责定位,主动研究、认真部署、积极行动,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光说不做现象。各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好派驻作用,扎实做好政策宣传、项目指导、措施落地等工作。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要强化对“百企帮百村”工作的统筹协调与跟踪服务,加快建立综合协调小组,畅通各包联部门、镇村与企业的沟通对接渠道,对企业帮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协调解决。二要强化要素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百企帮百村”行动,无一不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要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加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区属各大金融机构增加“三农”金融服务供给。要坚持“非禁即可入”原则,对符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项目优先审批,对贫困农牧户带动面广、增收效果好的项目,优先纳入扶贫政策支持范围。三要强化工作定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虽然明确了从现在到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将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要管到2050年。由此可见,我们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须保持稳扎稳打的战略定力,沿着正确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要根据我区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要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和力度,先易后难,先试点后铺开,杜绝一哄而上,搞成不切实际的冒进主义。要遵循乡村建设与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套用搞城市建设的做法,城市行得通,乡村未必能见效,尤其是不能动不动就搞大拆大建。四要强化主体地位。农牧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多听农民呼声,切实把好事办好、办实。要理清楚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界限,政府主要是支持和引导,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做“赶鸭子上架”的事。要在宣传引导上再发力,广泛宣传通过苦干实干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先进典型,不断激励动员群众自发地参与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百企帮百村”行动中来,努力形成齐心协力、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同志们,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百企帮百村”这几项工作,是我们当前抓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家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和区委的部署要求,咬定目标、真抓实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落实,鼓足干劲、迎难而上,努力开创我区“三农”工作新局面。在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杨维俊(2018年9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和农村“三变”改革现场推进会议精神,动员全市上下切实把心思和精力聚焦到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着力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推动“五个方面的工作”,努力把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解决认识问题,实质是观念和站位问题。思想认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认识到位不到位、深刻不深刻,站位高不高,决定了工作的态度标准和落实的力度效果。二是解决措施问题,实质是办法和机制问题。有了好的想法、好的思路,必须要靠好的办法、措施和机制来推进。三是解决落实问题,实质是作风和担当问题。抓落实是对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能力的重要检验,是衡量作风实不实、政治担当和责任担当够不够的重要标志,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作为,有什么样的作风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推动“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和省委对此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科学谋划、全面落实。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这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性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是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三是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最近,省上专门在甘南召开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大会,省政府唐仁健省长亲自作出安排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四是推动农村“三变”改革。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和体制机制保障,这项工作做好了,钱从哪里来、事情怎么办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去年以来,临泽、甘州分别作为全省、全市的试点县区开展了试点工作,其他各县也选择了一些基础较好的村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一步要在全市全面推开。五是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建立在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基础上,这是我们必须始终高度重视、持续有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今天的会议,我们利用多半天时间,对甘州区、临泽县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乡村旅游、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三变”改革等方面的10个点进行了实地观摩,甘州区、临泽县作了大会发言,其他四个县作了书面交流。总的感觉,大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识到位、思路明确,推进工作措施有力、富有成效,成果交流各有侧重、各具特色,较好地展示了全市乡村振兴先行先试工作中的亮点和成效,相信大家都会有一些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感受和思考,启发产生一些好的想法和打算。概括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五个特点:一是项目建设各有特色,示范性强。观摩点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上都体现了高起点、高标准,可以说大有大的气派、小有小的精彩。比如甘州区新墩镇双塔村美丽乡村建设、甘浚镇速展村特色街区建设、祁连村田园综合体和温泉小镇等规划建设的起点就很高,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实现了整村推进、整体改造;临泽县平川镇芦湾村、板桥镇红沟村通过改造农户住宅、村社公共用房等用于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农舍变旅馆、后院变庭院、牛棚变餐厅,效果也很好。二是资源利用充分,创意性强。观摩点能够深入挖掘和利用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民俗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进行合理化改造,让人耳目一新。比如平川镇四坝村在人居环境改善中,坚持就地取材,对人民公社、古树古居等进行修复保护,对河道水渠进行充分利用,留住了乡愁,体现了水乡特色,让人印象深刻;新华镇大寨村发挥葡萄产业优势,通过建设葡萄长廊、荷花观光垂钓基地等设施,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了资源充分利用。三是工作推进措施到位,创新性强。今天看的观摩点,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和首创精神,积极借鉴外地经验做法,在发展理念、建设方式、建筑模式等方面都有创新。如甘浚镇速展村、倪家营镇南台村,通过置换建设用地,划出专门区域对村民进行集中安置,其余土地进行商业开发的做法,以及两村在不改变耕地性质的前提下,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观赏农业的做法;新墩镇双塔村在住宅建设中引入商业开发模式,通过建设仿古式住宅发展共享农庄,实现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双赢”等等,都很有创新性和创造性。四是工作起步较快,主动性强。这些示范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这样的效果,反映出两个县区各级干部围绕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三变”改革等重点工作确实下了决心、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措施,是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五是基础工作先行一步,执行力强。突出表现为甘州区在城区出入口改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等重点工作上,工作安排早、行动快、力度大,勇于迎难而上、敢于动真碰硬,在短时间内拆除了大量危旧房屋、违章建筑,在工作一线锤炼了作风、锻炼了干部,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除了今天看的点之外,两个县区还有一些点也很有示范意义,其他四个县也都有一些好的做法和特色亮点,大家要相互学习、充分借鉴,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讲几点意见:一、坚持典型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推进乡村振兴。一要高站位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切实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各项工作优先位置,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原则和基本方法,有序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努力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面、做出示范。二要高起点规划。我市每个乡镇、每个村社在人口规模、发展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都有差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能齐步走、也不可能“一刀切”。要统筹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历史传统等因素,把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与“一园三带”国土绿化示范建设、全域旅游发展、农村“三变”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聘请专业化的单位和公司来策划设计,高起点、高标准编制概念性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实施计划,为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提供依据和样本。三要高水平示范。市级层面,要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张肃公路、张民公路沿线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示范工程。各县区要以城市郊区、旅游景区、乡镇街区、示范园区和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沿线、生态走廊沿线“四区四线”为重点,合理布点,精心打造,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带、示范区。要因地制宜、梯度推进,通过点上示范、线上开发,逐步向整体推进、全域提升扩展,有效发挥示范建设的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四要高效率推进。今年以来,结合实施城区出入口改造工程,两条示范带已经开始道路拓宽改造工作,但整体工作进度还不够理想,一些路段征地拆迁慢已经成为影响工程建设的突出问题。相关县区、部门及所在乡镇,要进一步加强衔接调度、强化工作措施,选派精干力量,一对一、点对点、精准化做好征地拆迁、道路施工和公路两侧土地整理、供排水设施、电力通讯管网配套等工作,确保示范带建设不受影响、不留堵点。五要多元化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财政资金支持,特别是争取和用好全省1000亿特色产业发展贷款、1000亿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贷款、500亿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及500亿农产品收购贷款“两个一千亿、两个五百亿”资金,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要坚持向改革要办法、向市场要资金,积极争取省建投、国开行合作开发小城镇建设相关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户参与进来,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六要高标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既要有村容整洁的“面子”、更要有宜居宜业的“里子”,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围绕各示范带、示范区的产业转型升级、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旅游发展,积极谋划、争取、实施一批农田改造、产业发展、科技推广、特色小镇、生态修复等方面的项目,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二、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夯实乡村振兴经济基础。一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把推动产业升级作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大力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富农“三大行动”,持续推进“四个百万工程”,着力在玉米制种提高质量效益、绿色蔬菜拓展市场份额、肉牛养殖延伸产业链条、优质牧草扩产增效上下功夫,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优质林果等区域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构筑“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格局。三要加快发展戈壁农业。建立完善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多方参与的发展机制,以蔬菜和食用菌产业为发展重点,以全市10个戈壁农业千亩示范项目建设为载体,既重视建好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等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后续项目落地;又广泛吸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主体进行开发,带动农户参与发展,实现高端引领与群众发展相结合,加快建设西北乃至中西亚、东南亚和中东欧的“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形成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四要扩大外向型农业规模。我市“农业向西走出去”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中新南向通道张掖农产品国际专列常态化运行,发展外向型农业有了好的基础、取得了积极进展。要保持和扩大这一良好势头,大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计划,积极创造条件在张掖设立海关监管机构,鼓励支持外向型企业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开展农产品贸易。特别要进一步扩大供港澳蔬菜基地面积,做大做强优质出口产品,不断提升外贸市场份额。五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好“产业兴旺”这篇大文章,发挥农业“接二连三”的作用。不仅要抓好产业发展,更要注重市场拓展。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销售、配送等各个环节错位发展、协同发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同时,要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饮食民俗、文化传承、健康养生、电子商务等产业嫁接,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不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六要积极培育发展扶贫产业。目前,我市五个“插花型”贫困县接受了省上退出评估检查,正在等待反馈验收结果。“摘帽”不代表扶贫工作终止,而是扶贫工作新的起点;只要有一户、一人没有脱贫,扶贫工作就一时不能停止。要把产业扶贫作为抓好脱贫攻坚的基础性举措、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性任务,通过政策倾斜、精准帮扶,支持贫困户加快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小杂粮等特色产业,促进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着力补齐全面小康短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三、立足自然资源优势,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一要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关于旅游产业发展,省上提出了“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主题宣传口号,强调要发挥“老天爷”赋予的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老祖宗”留下的独一无二的人文遗产、“老百姓”创造的独具风情的民俗文化、“老前辈”传承的独树一帜的红色文化等“四老”资源优势,打好历史文化、生态体验、民族风情、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科技“六张牌”;彰显农村“土气”、利用乡村“老气”、焕发农民“生气”、融入时代“朝气”的“四气”内涵品质。我们要坚持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的价值取向,突出富裕乡民、提升乡貌、留住乡愁、文明乡风的衡量标准,加强统筹谋划,科学搞好设计,走好特色化、精品化、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避免简单化复制、同质化竞争。二要精心打造特色村镇。坚持“一县一品牌、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深入实施“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加快推进通航小镇、喀尔喀小镇、祁连小镇等一批特色小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专业示范村,建设一批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的复合型乡村旅游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全域延伸的乡村旅游格局。三要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目前,一些旅游村的道路建设、景点标识等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要集中力量改善游客接待、停车、通讯等基础条件,加快完善导览图、标志牌等乡村旅游标识体系,利用闲置房屋空地、老旧传统民居等资源,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建设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户外运动等服务设施,提高乡村旅游便利性和舒适性。特别是要加快交通干道建设,推动大景区与旅游乡村的道路延伸联通,打通游客到乡村旅游的“最后一公里”。四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乡村旅游景点大多“深藏闺中”,需要更多的宣传推介和市场营销。要把乡村旅游宣传纳入全市旅游营销计划,在各县区、各部门网站设立旅游宣传专栏进行宣传的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运用微信、微博、微电影、手机APP等新媒体宣传乡村旅游,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吸引力。要组织实施周末休闲工程,积极举办乡村旅游节、美食节、采摘节、民俗文化展等乡风民俗活动,吸引游客,聚集人气,拉动消费。五要切实加强管理服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多为当地村民,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至关重要。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规范化建设,加强餐饮、住宿、卫生、购物等环节监管,加大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品质。四、全面整治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一要多措并举整治人居环境。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补齐短板与重点提升相结合、集中攻坚与全面整治相结合,发挥各方优势、凝聚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整治工作,确保群众住房安全、环境整洁,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有大的改善、实现质的提升。二要妥善清理处置农村空置房屋。坚持依法拆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区别农村空置房屋的不同情况,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坚决拆除一批危旧房屋和违章建筑,复垦还田一批废弃房屋和宅基地,改造利用一批空置房屋和住宅后院,用于开发餐饮民宿、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人居环境优化与经济效益增加等多赢效果。三要扎实做好农村垃圾污水和粪污治理。深入实施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行“户分类、村镇收、县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加快推进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村庄垃圾收集运输全覆盖。因地制宜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全面彻底整治农村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倒乱排现象,坚决杜绝污水向河流直排。扎实开展农村改厕专项行动和畜禽养殖小区治理行动,实现厕所粪污和禽畜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推动形成文明卫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加快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县区每个街区都有适当数量的清洁工,有条件的乡镇、村社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环卫保洁人员。四要着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扎实搞好村旁、宅旁、渠旁、路旁“四旁”绿化,加强庭院绿化和村庄公共绿地建设,加快村庄宜林荒山荒地绿化和环村防护林带建设步伐,建设村容整洁、田园美丽的“园林式”村庄。深入推进农村改灶、改炕、改圈、改厕“四改”工作,坚决禁止焚烧秸秆、垃圾、枯枝落叶和烧荒“四烧”行为,彻底清理废物堆、垃圾堆、柴草堆、粪土堆“四堆”问题,切实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五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尊重群众意愿,突出乡村特色,以“四区”为重点,以“四线”为轴线,着力抓好村组道路建设、庭院环境美化、建筑风貌提升、传统村落保护、村庄绿化亮化等工作,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建成一批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四美”乡村。五、积极推进“三变”改革,激发乡村振兴动力活力。一要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今年以来,全市各试点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了甘州区前进村“三变”+全产业链发展、临泽县南台村“三变”+大景区建设、高台县东联村“三变”+规模养殖、山丹县高庙村“三变”+乡村旅游、民乐县东寨村“三变”+订单农业、肃南县“三变”+生态移民等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一些模式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各县区要积极学习借鉴,因村制宜、全面推广,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二要着力盘活资源要素。扎实做好农村耕地、宅基地、林地及草原等确权工作,全面摸清村集体资产、资金和农村所有可变资源,通过“三变”改革转变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要严守政策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生态环境不破坏。三要培育壮大经营主体。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三变”改革的中坚力量,通过引进一批外地企业、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发展一批合作组织、培育一批专业大户、扶持一批经营能手“五个一批”措施,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四要务求改革效益效果。“三变”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一变”也行、“两变”也可,只要有利于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就要大胆变、大胆改,为农村发展提供新动能。五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我市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普遍薄弱,村级组织“无钱办事”问题比较突出。要以“三变”改革为契机,鼓励村级组织通过领办兴办经济实体、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有偿服务、入股发展乡村旅游等形式和途径,持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乡村振兴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乡村振兴领导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中央提出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强化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发挥好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作用,形成各级书记上下齐心、合力攻坚抓乡村振兴的工作局面。各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加强协调配合,充分履行职能职责,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二要突出强基固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基层“战斗堡垒”建设等党建工程,狠抓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提升,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学生村官中选任村干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要把农村一线作为锻炼、培养和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坚持下派“蹲苗”“穗选”后备干部到乡村挂职任职,继续向经济发展和党建工作基础薄弱村派选第一书记,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乡镇干部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展示能力、发挥才干的大舞台,加强谋划部署,狠抓任务落实,力争每个乡镇都做出成绩、做出亮点。三要推进乡村治理,营造和谐稳定良好环境。全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多元化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体系,全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不断增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打击“村霸”、宗族恶势力和农村非法宗教活动,确保农村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要引导群众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遏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四要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各项工作抓实见效。坚持从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看待抓落实工作,绝不允许定下的事不落实、讲下的话不落实、已经反馈了的问题不落实,对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项目化管理,严格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建立并落实日常督查、定期通报、考核奖惩、追责问责等制度,以严督实考激发和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在全市乡村振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攀枝花市委书记 贾瑞云(2018年10月12日)今天,我们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大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彭清华书记在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上的讲话和来攀调研重要指示精神,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动员安排,扎实抓好新时代攀枝花的“三农”工作。刚才,成钢同志传达了、**总理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仁杰同志传达了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大家一起观看了广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片和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专题片,以书面方式征求了对《“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工作方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的修改意见,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和市农牧局、市住建局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下来后,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感(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多次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9月4日,省委彭清华书记主持召开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对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大动员、大部署、大推动。9月27—28日,清华书记来攀调研,深入金河纳尔河芒果基地、青松林农业主题公园等地,详细了解我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指出“攀枝花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怡人,发展亚热带农业具有独特优势,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水平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抓好品种选育、技术改良和精深加工,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对我市“三农”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近期,省上陆续出台《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特别是为攀西地区“量身定制”的《安宁河流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5年行动方案》即将出台,该方案除了传统区域的米易外,还将仁和、盐边纳入其中,向我们释放出重大政策红利,同时也对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加快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攀枝花作为工业城市,农业规模虽然不大,但在稳定经济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关系着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特别是目前全市还有55万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加快农村发展依然任重道远。近年来,我们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展精准脱贫,狠抓幸福美丽新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一方面,我市总体地势山高谷深,“九山半水半分田”,可开发利用土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91亩,分别低于全国、全省;土地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流转率仅为9.3%,比全省低21.3%,标准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抗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由于受地形地势、资源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地农村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边远高寒山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较为滞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和利用农业发展要素,更好地激发和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能,更好地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村的竞争力,推动农业农村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攀枝花因矿而建,农业农村基础历来比较薄弱,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率位居全省前列,而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也比较突出,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三农”成了全面小康的最大短板。全市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额从2000年的4293元扩大到2017年的20284元;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32倍。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四化同步”发展中农业这块“短板”,实现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真正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二、抓住重点环节,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一)坚持科学推进,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正确方向一要明确总体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三农”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按照省委彭清华书记对全省、对攀枝花的指示要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精、农村美、农民富,推动攀枝花农业农村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二要注重规划引领。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及中央、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做好系统梳理、对接落实,统筹考虑农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实际情况,加快编制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因地制宜指导各县(区)编制好乡村振兴规划,特别是指导进入省上规划试点的米易县和仁和区同德镇抓好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构建更为合理的乡村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三要强化统筹协调。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清华书记强调要注重处理好“四大关系”,即:要处理好攻坚战与持久战的关系,既紧盯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症结和与农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利益问题,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确保今年完成脱贫退出任务、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保持战略定力,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要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创新的关系,既坚决贯彻中央、省委顶层设计要求,统筹起各方面工作、衔接起各领域政策措施,又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基层创造性,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要处理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到两者是实现现代化并行不悖、殊途同归的两条路径,充分发挥我市城镇化率高、工农互补性强等优势,推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同向发力、相互促进,实现城乡互补、融合发展。要处理好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运用市场办法和法治手段推动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又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统筹好规划制定、组织发动、政策执行、要素投入、服务保障等工作,把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二)坚持精准发力,加快推动乡村实现“五个振兴”一是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难以为继。实现乡村产业振兴,要按照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特别是省上即将出台的《安宁河流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5年行动方案》要求,把农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攀枝花土地流转率低、流转难度大,要通过发展“园区农业”,靠品牌营销和深加工来促进土地集中利用和规模化经营。要突出产业特色。着力打造中国特色农产品(芒果)优势区、早春喜温蔬菜示范基地等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特色水果、早春蔬菜、畜牧水产、优质烤烟、林业生物及特色花卉、优质桑蚕“5+2”特色产业。要加强载体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农机化道路、提灌站等建设,建好用好台湾农民创业园、省级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示范)县等平台,有效聚集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现代要素。要强化正向激励。按照省上方案要求,我市将出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考评激励方案》,对基地建设、产品加工、新型业态等7项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每年评定1个市级园区并进行动态管理,给予财政资金补助、用地保障等支持,特别是将过去的“先支持、后认定”修改为“先定标准、创建成功后再补助”,目的就是要进一步鲜明发展导向,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以上。各县(区)也要根据实际制定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方案,形成由点到线到面的农业园区发展格局。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运用。攀枝花的现代农业已有一定基础,要重点抓好“科技农业”。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深化与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及川大、川农大等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品种选育、技术改良等不断取得新突破。要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推广运用现代农机装备,完善科技特派员站点、专家大院等成果孵化转化平台功能,建立全域覆盖、运转高效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大力发展数字农业。用好大数据、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建好芒果大数据中心、农产品可追溯信息平台,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推动农业与电子商务、共享经济、创意经济等深度融合,使互联网成为助力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销。要注重优质产品生产。健全农产品全链条生产标准体系,用标准化引领高品质生产,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区)。要抓好特色品牌培育。坚持党委政府“政策引”、相关部门“合力推”、龙头企业“横向带”、产业协会“纵向领”、合作组织“利益联”,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巩固提升攀枝花枇杷、攀枝花芒果品牌,构建“一早一晚”的特色品牌体系,持续培育松露、国胜茶、米易红糖等品牌,努力争创一批国家驰名商标、省级著名商标。要加强产品营销推介。综合运用西博会、农博会、城市直营店等线下平台,淘宝、京东等网络平台,推广中央厨房+配售网络集成化、直供直销等营销模式,不断提升攀枝花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要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联结工农、沟通城乡、亦工亦农,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重要民生产业。要按照“生产+加工+科技”模式,建设集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科技示范、管理服务等为一体的加工基地。要引进有实力的加工型农业企业,发展清洗、挑选、烘干、保鲜、贮藏、贴牌、包装、冷链等商品化处理和标准化初加工,推动芒果、蔬菜、核桃、葡萄、桑蚕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带动小微企业、经营大户等实现配套发展,努力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到2022年,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5%。二是集聚和培育农村优秀人才,大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攀枝花农村人才在经历长期单向流向城市后,发生了一些新的可喜变化,特别是一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在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中发展成为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一些大学毕业生回攀从事农业科技和农村管理等工作,改善了农村人才的年龄和知识结构,为乡村人才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要在引进和培育农业农村优秀人才上多下功夫,吸引大量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要积极吸引人才“上山下乡”。用好用足《人才新政七条》等政策,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加大农业农村优秀人才引进力度。特别要以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退伍军人、退休职工等为重点,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干事创业环境,把有志于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类人才“引进来”,让真正想为乡村振兴出钱出力的人在农村有为有位、成就事业。要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深入推进“大地飘香”等优才项目,实施乡村人才导师结对培养计划和知识更新工程,采取导师带培、项目带动、专题培训等培养方式,大力培养乡村技术技能骨干人才。积极开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和青年农场主为重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作,以工业思路培育技术农民、科技农民、明星农民,开展农业技术大赛,建设农业农村技校,评选农民技师,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乡村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专家服务基地建设,让乡村人才在项目带动和专家引领下快速成长。要搭设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要搭建平台优服务。健全市县乡村四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完善创业园、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器功能配套。要倾力支持强保障。打破各种“门槛”,完善农村创业配套政策措施,特别是要采取财政贴息、融资担保、扩大抵押物范围等措施,解决融资难问题。要加强培训提能力。组织优质创业导师开展面对面培训或网络培训,充分发挥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等农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的作用,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实用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训培养力度。三是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独特魅力,除了青山绿水的外在形态,还在于天人合一、耕读传家、邻里守望的乡风民俗。当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村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村庄形虽在、神已散。乡村振兴,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清风正气充盈每一个乡村,让家教家风滋润每一个家庭,让乡村文脉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新时代讲习所等,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培育农民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等违法行为。制定完善和严格执行村规民约,引导群众移风易俗,坚决摒弃天价彩礼让人“娶不起”、大操大办让人“还不起”、厚葬薄养让人“受不起”等不良风气,坚决反对争当贫困户、不承担养老责任等不良倾向,让文明新风厚植于广大农村地区。要保护和传承好乡土文化。攀枝花这座城市虽然只有50多年的建市历史,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却很古老,特别是农耕历史悠久,沉淀了丰富的传统乡土文化,必须保护好、传承好。要让有形的乡土文化留得住,充分挖掘大笮美食、茶马古道等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对回龙湾遗址、迤沙拉村等文物古迹、民族村寨的保护力度。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彝族、傈僳族等民族文化,保护好苴却砚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办好彝族火把节、傈僳族约德节等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非物质文化传承,让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同时,要坚持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两手抓,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和景区景点、旅游线路。要加快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养身、养心、养智”,坚持全方位发展、全域化布局、全时段开发,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江沿岸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打造阳光生态经济走廊,加快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加快打造东区阿署达、米易青松林、盐边金河纳尔河等农业庄园、主题公园、科普园和田园综合体,探索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大力开发优质鲜果,鼓励农民发展民宿产业,推动产品变精品、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持续构筑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要深入实施乡村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文化下乡,鼓励城市对乡村进行文化帮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创作一批反映新时代乡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加强乡村文化院坝、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看,充分利用“金沙放歌”、全民读书节、市民讲坛等文化活动平台,积极开展农民丰收节、欢乐阳光节、芒果采摘节等活动,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按照中央、省委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部署要求,我市将出台《“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8—2020年)》,明确总体要求、重点工作、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市委考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彰显特色留住乡愁、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农民主体共建共享五大原则,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村容村貌提升“六化工程”等,抓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让农村更像农村。要扎实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和特色小镇建设。刚才,我们看了专题片,大家要学习借鉴浙江、广西等地和身边的的好做法好经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农村生产美、生活美、生态美。要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思路,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文化传承等行动,着力打造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农家美食等特色名片,让城乡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加快建设特色小镇,按照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功能“全而聚”、机制“新而活”、秩序“和而安”要求,因地制宜建设红格、平地等特色小镇,持续增强特色小镇承载力和辐射力。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抓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厕所革命“三大革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还农村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收运处置模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综合治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秸秆和农膜等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开展农村存量垃圾治理,健全行政村常态化保洁制度,提高乡村垃圾处置能力和水平。要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和处理能力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要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旱厕改造,在人口规模较大的聚居点配套建设公共厕所,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解决好当前农村如厕难、排污难、处理难“三难”问题。要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护工程。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由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乡村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实施山水林天湖草生态保护修护工程是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必有之义。要大力实施以矿山恢复治理、土地综合整治、森林及湿地生态保护、水土环境保护修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重点抓好宝鼎煤矿矿山区和攀钢兰尖及朱家包包铁矿区环境恢复治理、米易水土流失治理、安宁河流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与重建、二滩库区及上游河流生态恢复与综合治理等工程,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污染治理能力,持续改善水、土壤、空气等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攀枝花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功能。五是不断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大力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办好农村的事,靠的是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聚焦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战斗堡垒。要推动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健全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农村优秀干部人才递进培养计划,加大农村党组织书记培训力度,打造过硬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特别是要提早谋划2019年村“两委”换届选举,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要健全村干部报酬待遇、村级组织活动和公共服务运行经费定期增长机制,开展优秀乡村党组织书记评选表彰活动,引导干部在农村干事创业。要加强农村干部队伍监督管理,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廓清农村政治生态。要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要加强乡村自治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推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等做法,引导群众在党组织领导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要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扎实开展法律进农村活动,深化基层法治示范创建,完善农村法治服务,引导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和“雪亮工程”建设,建立集维稳、综治、信访、法治、民生为一体的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积极推广第三方调解、“遵法评理会”等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乡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还百姓以公道、还乡村以安宁。要加强乡村德治建设,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建村标、立家风、讲家训等活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三)聚力脱贫攻坚,坚决完成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下足“绣花”功夫。认真贯彻中央、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意见,深入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态扶贫“六大扶贫工程”,加快推进20个扶贫专项项目建设,扎实做好迎接国家和省考核验收工作,确保今年全面完成拟最后退出的15个贫困村、6636人脱贫的任务。同时,加快推进自发搬迁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脱贫工作,引导自发搬迁群众融入当地生产生活环境,确保小康路上不落下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不落下一户一人。要巩固脱贫成效。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健全脱贫长效机制,保持脱贫政策的延续性,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用勤劳双手拔穷根摘穷帽,防止因病因灾因学等返贫,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同步奔康。强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监管,深化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问题整治,坚决防止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问题,坚决防止“群众富起来、干部倒下去”。要抓好综合帮扶凉山脱贫工作。抓好干部人才支援、增收产业培育、民生事业发展等,持续为凉山彝区、木里藏区脱贫奔康和振兴攀西经济注入“攀枝花力量”。(四)深入推进改革,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活力。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源泉,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农村发端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一场推动农业农村全方位深刻变革的改革实践,特别是农村沉睡的土地、农民闲置的农房、村集体躺在账簿上的资产,一经改革唤醒,就能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要将农业农村改革持续引向深入,全面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不断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清产核资、身份确认、股份量化工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农民持续受益。建好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探索农村资源性资产抵押、流转、置换、交易的实施路径,让农村各类发展要素真正活起来、有序流转起来。鼓励具备条件的村集体组织通过物业租赁、集体资产入股、财政资金量化入股等方式创收,不断做大集体财力“蛋糕”,更好地带领农民共同致富。要丰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形式。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让农民吃上长效“定心丸”。在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统筹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一方面,大力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适度规模经营;另一方面,加强对家庭经营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等服务支持,推动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家庭经营水平。要健全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完善农业农村投融资机制,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加大财政投入,要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足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等,优化财政支农投入供给。特别是要集中财力从薄弱环节、突出问题切入,解决“撒胡椒面”的问题。鼓励金融投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健全对金融机构涉农服务和贷款的考核、奖惩机制,探索建立乡村振兴贷款风险金制度,完善担保机制,扩大特色农业保险范围,支持普惠金融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对涉农业务多投多贷。聚合社会投入,探索设立乡村振兴发展引导基金,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供地用地等扶持政策,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通过融资、入股、捐赠等方式投资乡村,做大农业农村发展“资金盘子”,蓄积乡村振兴“一池活水”。三、加强党的领导,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保障(一)狠抓责任落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落实好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四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各县(区)党委、政府每年要向市委、市政府报告乡村振兴实施情况。要压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县(区)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书要承担起前沿阵地的“指挥员”职责,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及时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履行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职能,加强协同配合,细化政策措施,形成工作合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今年底明年初,市县机构改革工作将陆续推进,涉农机构改革即将展开,要做好工作交接衔接,确保各项工作不出现断档。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进经验,会后,各县(区)要组织人员到成都相关县(区)考察学习,重点借鉴全省乡村振兴大会参会人员参观考察过的点位。要强化激励考核。我市将出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工作方案》,对考评范围和任务、考评标准、组织实施与考评程序、结果运用等进行明确和细化,对考评优秀的单位给予财政资金补助、土地指标划拨等政策支持,目的就是要通过考评,鼓励各地创先争优,积极争创全市和全省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县(区)、先进乡镇、示范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要落实好方案要求,动真逗硬、严格打表,公平公正开展考评,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充分发挥其“指挥棒”作用。(二)突出优先保障。坚持农业优先发展战略,制定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聚焦聚力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有效实施。干部配备要向乡村倾斜。把乡村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战场,不断吸引和选派愿意从事农业、扎根乡村的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工作,让实干担当、奋发有为的干部受到提拔重用,积极鼓励优秀干部在乡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公共财政要向乡村倾斜。健全财政投入保障制度,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同时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推动乡村振兴的“杠杆”作用。基础设施要向乡村倾斜。聚焦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建设更多高标准农田,完善水、电、气、网等基础设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公共服务要向乡村倾斜。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力度,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乡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持续完善乡村社会保障网络,更好地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主动对接,积极向中央部委和省级部门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努力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上推动乡村振兴。(三)营造浓厚氛围。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和“两微一端”等媒体作用,开设乡村振兴专题专栏,大力宣传关于“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宣传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宣传各地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好经验,充分展示乡村文明新气象、乡村发展新风貌,提升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知晓度和支持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新创造精神,广泛宣传、深入动员,积极调动社会各界特别是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持续凝聚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同志们,让我们坚定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打起精神干、撸起袖子干、真情实意干,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努力实现农业精、农村美、农民富,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良心的乡村振兴“攀枝花答卷”!在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议上的讲话市委书记 王建太这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三农”工作,研究部署今明两年全市“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刚才,我们传达学习了重要指示和**总理重要批示精神,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永昌县、金川区和市委组织部、市文明办、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分别作了表态发言,会上还书面印发了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全市“三农”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请大家认真学习思考,结合实际提出修改建议。稍后,建武同志还要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一、坚持用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指导推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就做好“三农”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的理论总结和创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这些重要论述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我们要深刻领会,结合当前金昌“三农”工作实际,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抓好贯彻落实。一要坚决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重要要求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这一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如何优先”“在哪些方面优先”等重大问题。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抓好“四个优先”的落实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把“重中之重”的要求切实体现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上,确保“总方针”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坚持把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作为基本要求,优先考虑“三农”干部配备,一是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乡镇长;二是选一批在外创业有一定积累、有回乡创业意愿、有情怀、有志向、有决心改变家乡面貌、有能力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三是以农村能人、致富能手、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为主体,选树一批新乡贤代表,探索给予适当的政治荣誉,发挥他们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完善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公务员、乡镇班子成员的机制办法,探索开展村级党组织带头人职业化试点;五是对选不出优秀村书记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及时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六是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有乡镇基层锻炼经历的优秀干部,树立重基层、重实践的鲜明导向。在要素配置上,坚持把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优先配置到农村,加大土地储备交易力度,盘活农村资产资源,探索引入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发展的途径和办法。在资金投入上,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和金融优先服务的领域,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向上多争取一批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在公共服务上,坚持推进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县、区党委、政府要认真抓好“四个优先”落实,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二要抓实用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三农”工作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举措。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又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准确把握“20字”总要求,深刻理解“五个振兴”的丰富内涵,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狠抓工作落实。具体工作中,要持之以恒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关键,把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培育作为重中之重,把特色优质作为主攻方向,把循环农业作为基本取向,把特色小镇作为重要抓手,把全面振兴作为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五个振兴”,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努力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需要强调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规律办事。县、区及各乡镇基础条件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方向定位也不尽相同,要遵循农业发展规律、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同时,要注意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我们要结合实际,把握客观规律,主动作为,抓紧抓实抓好各项工作。三要深入研究践行重要论述的具体路径和办法。全市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思考如何贯彻落实好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研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思路、路径、举措。一是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各级各相关部门要紧扣全市“三农”工作大局,根据任务分工,制定工作计划清单,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全力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县、区要把特色小镇建设作为重点,以产业为主导,将创新性供给与个性化需求有效对接,着力打造一批既保护生态、又留住乡愁、更造福群众的特色小镇。同时,要在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防沙治沙、领导基层治理、乡风文明和农村文化建设上出经验、创特色、建亮点。相关部门要立足各自职能,选准切入点,定点突破,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深入研究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探索建立完善市场、创新、政策等方面保障体系,运用市场化的机制和办法解决问题。这方面,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给出了好多政策“大礼包”,比如在乡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方面,都有大量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县、区和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把握,拿出具体贯彻措施。要研究具体可行有效的资金、人才、要素等政策体系,机制、平台、载体等推动运行体系,多争取国家和省级试点,以后要作为县、区和涉农部门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鼓励基层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开拓奋进,为“三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保障支持。三是深入研究解决制约当前发展的现实紧迫问题和影响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从当前看,要抓紧解决空壳村、土地流转后农民进城就业、产业衔接、住房保障、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问题,永昌县及西河地区各乡镇要深入研究。要抓紧解决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培育发展以及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问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一些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能力不足、团结动员群众的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空心村、空壳村以及优秀道德失范、公序良俗缺失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问题,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和赡养老人问题,等等。县、区和相关部门决不能对这些问题视而不见、顺其自然、放任自流,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创新举措,推进问题解决。从长远看,要及早研究解决水资源短缺、工农业用水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和节约用水等问题,土壤污染问题,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问题,传统畜牧业转型发展问题,等等。县、区及各乡镇和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教育等相关部门都要深入思考,每个部门单位都要确定1—2个重点课题,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分析症结,找准对策,取得实效。二、坚决抓实抓好“三农”工作硬任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切实抓好“三农”工作。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围绕做好“三农”工作,就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安排了8个方面35项重点任务,对完成今明两年的硬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可以说,“硬任务”是今明两年“三农”工作乃至经济发展的关键词。我们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市情实际,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把硬任务落实好完成好。第一,突出产业兴旺,着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要围绕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新定位,立足地域特色,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高原夏菜、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质量品牌、市场对接、冷链储运服务、农产品加工、风险担保等现代农业“五大体系”,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一要推进质量品牌体系建设。在两个“三品一标”建设上下更大功夫,选准重点产业,确定几个重点发展的乡镇和村社,力争实现突破。从产品产业的角度,要大抓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加快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构建覆盖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藏、销售、运输等各环节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业农村、市场监管部门要主动作为,推进蔬菜、肉羊等大宗优势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要研究传统畜牧业转型发展和支持奶绵羊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抓好金昌湖羊新品系繁育推广,加快奶绵羊育种繁育基地和奶制品品牌建设,永昌县要积极争取省上相关专项资金。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要狠抓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培育“金昌高原夏菜”“永昌羊肉”“永昌胡萝卜”“金川红辣椒”“怡泉新禾双孢菇”、供港蔬菜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性和地方性知名品牌。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要专门研究,专人负责,力争打造2-3个“甘味”知名农产品品牌。要深入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加强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构建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为主的质量品牌体系。二要推进市场对接体系建设。农产品产销对接是促进农产品供需平衡、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增加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市农产品产销对接不紧密、不稳定问题突出。蔬菜产业现在初步有对接,但还不稳定、主动性不强,产销对接形式单一;畜牧产业基本处于自发放任的状态,尤其是羊产业市场对接得不好。要多元化拓宽市场渠道,积极搭建对接平台,通过组织开展对接会、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网上销售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进一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畅通农产品外销渠道,建立蔬菜产业面向东部沿海和港澳及东南亚、优质饲草面向畜牧区、牛羊肉产品面向北方市场相对稳定的营销基地和营销网络等市场对接体系。要发展培育一批农产品流通企业与经销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全面、深入、精准对接,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等投资项目的对接,发展农批、农超、农社、农企、农校、农餐等各类产销对接形式,构建产销稳定衔接、利益紧密联结机制。三要推进冷链储运服务体系建设。当前,我市高原夏菜产业冷链储运服务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但畜牧产业冷链储运服务体系不配套的问题比较突出。要加快冷链储运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建设农畜产品冷链储运服务设施,加快实施一批优质蔬菜、优质肉羊产销一体化建设项目和冷链项目,推进覆盖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配送、销售等各环节的冷链储运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产、供、存、销各链条紧密相扣的物流格局。四要推进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瞄准特色种养产业,统筹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扶持发展牛羊肉、果蔬、乳制品、玉米、饲草、藜麦等农产品加工业,不断提高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要支持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经营的农产品初加工,支持县域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建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镇,构建以特色农产品精细化包装、功能化分割、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大力扶持小家禽、小庭院、小作坊、小手工、小买卖等“五小”产业发展,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让广大群众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环节得到更多的增值收益。五要推进风险担保体系建设。按照“增品扩面提标降费”的要求,认真对接上级政策,积极开展奶牛、生猪、马铃薯、玉米、中药材等大宗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降低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要结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肉羊养殖、高原夏菜等自然灾害风险和价格指数保险,涉农部门要认真研究,采取争取上级支持、市县财政补贴、农户自愿参保的办法,着力构建服务我市特色产业发展的风险担保体系。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积极与保险企业对接,尽快拿出具体的保险支持名录和具体操作办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把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培育作为重中之重,全面落实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用好产业化发展基金,采取贴息、奖补等办法,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学习推广“庄浪模式”“宕昌模式”,引进对农业农村资源、农产品、农业劳动力依赖度高的大型农业企业,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要通过要素集聚、政策支持,强强联合、强弱组队,引导大小企业、强弱企业、耦合度高的企业和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或产业联盟,形成全产业链条发展格局。要支持致富能手、外出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领办创办生产型、加工型、商贸型、物流型、乡村旅游型企业,并与村集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壮大经营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要加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和示范创建工作,积极发挥供销社的作用,完善经营主体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机衔接。县区都要新培育发展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永昌县要新创建示范性合作社10家以上,金川区要力争创建示范性合作社5家以上。第二,围绕宜居美丽,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年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金昌全面建成小康最大的短板是农村人居环境。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安排部署,全力以赴推动,取得了积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但一些地方在思想认识、思路方法、责任担当、政策措施、规划布局、投入机制、发动群众、综合整治等方面还都有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完善政策措施,落实责任担当,下更大的功夫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一要强化责任担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今年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会议,对贯彻关于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的重要指示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要求,从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学习借鉴浙江坚持领导重视、统筹协调,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久久为功的成功做法,切实解决思想认识不到位、责任担当不落实和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推而不动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各级干部群众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坚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信心和决心。二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梯次安排、循序渐进的原则,扎扎实实推进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村容村貌提升“三项重点工作”和“三大专项行动”。在“三项重点工作”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汲取凉州区教训,尽快摸清现有底数和实际改厕需求,合理确定改厕规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分年度安排农村改厕计划,让农民群众都能用上卫生厕所。这方面金川区要走在全省前列。永昌县要研究城郊、清河、西河不同地域,自然条件影响等因素的不同模式,在思想意识、行为习惯、文明素养上开展一次革命。二是持续推进农村垃圾处理。扎实开展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根据村庄分布情况、距离远近、垃圾产生量,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探索实行垃圾分类有效形式,实现垃圾治理全覆盖,路边(公路、铁路)、渠边、村庄边、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农户房前屋后是垃圾堆放、产生最多的地区,要重点治理。同时,认真研究保洁机制,有效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这方面永昌县要在引进社会资本开展市场化运作上取得突破,金川区要在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特别是地膜污染上取得突破。三是全面推进村容村貌风貌提升。结合村庄清洁行动、农村垃圾革命、农村厕所革命,以村庄干净、整洁、有序为底线目标,拆、改、建并举,全面整治村庄公共空间、农户庭院环境。永昌县要确定一批风貌改造重点村,抓好河西堡镇铁路沿线改造;金川区要全力抓好国道G570沿线风貌改造。在“三大专项行动”方面,一是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依据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进行试点,探索形成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投资小、见效快、管理方便、操作简单、运行稳定、易于推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路径和模式。在县、区各选择2—3个行政村开展试点,探索符合实际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二是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利用专项行动。强化农膜源头防控,完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全面提升回收利用水平。以田间地头为主要方向,以蔬菜种植基地、流通集散地、仓储库区为重点,深入推进尾菜处理利用。三是推进农村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县、区选几个村开展试点,形成经验。加强农村畜禽养殖废弃物及秸秆资源化利用,大力推行“种养结合”,就近就地转化利用粪污资源,加快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试点开展畜禽粪污处理全产业链建设。加强秸秆禁烧的监管,培育壮大秸秆产业化利用主体,积极推广粮改饲全株玉米青贮技术,积极创建秸秆收、储、运、用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整县推进示范县。三要完善政策措施。建立落实市县为主、中央和省级补助的政府投入机制,市级财政要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县、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拿出真金白银全力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尤其是在县级层面,要结合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整合利用好涉农项目资金,制定完善奖补政策,建立竞争性投入激励机制,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市直职能部门要加强与省级相关部门的汇报衔接,认真开展项目前期对接,最大限度争取项目资金支持。要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的融资模式,挖掘盘活各种资源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引进市场主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四要发挥主体作用。当前,我市特别是永昌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一个最大的困扰是:群众改善生活居住环境意识不强,参与改造整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整治工作存在“干部干,群众看”“政府一头热,村民冷眼看”等现象,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这反映出我们的工作机制还不够科学,思想发动、政策宣传、示范引导工作还没有做到位,村民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在村庄整治中,必须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通过培训和示范带动,让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县、区和各级宣传部门要强化舆论宣传,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让农民群众清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和意义,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要培育一些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的典型,总结宣传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适时在工作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镇村组织召开现场会,观摩交流、推广先进,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五要坚持因地制宜。做到有特色,不多村一面;重实效,符合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能配套,水、电、路、通讯都有保障;不铺张,坚决反对搞形象工程。中央明确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列入今明两年环保督查的重要内容,中央第二批环保督查将进驻我省,国务院也将对农村改厕等工作进行重点督查,各相关部门和县、区及乡镇务必高度重视,用心用情用力抓好这项工作,确保有突破、有实效,群众认可,经得起检验。第三,聚力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央明确指出,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硬任务,是必须首先完成的紧迫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当前,永昌县“插花型”贫困县已经摘帽,1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我们已经完成了历史性任务。接下来,要紧紧咬定既定目标,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举措。一要聚焦目标标准不变。紧盯剩余的27户91人贫困人口和特殊贫困群体,全面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和工作作风“五个基础”,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年内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要坚持现行扶贫标准,全面排查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实现的突出问题,既防止盲目拔高标准、吊高胃口,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把承诺的事一定要做好;又要用切实的措施,帮助解决问题,扶持走出困境。二要紧盯“一户一策”。摸清掌握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变化,进一步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及时跟进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精准对接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加大脱贫攻坚帮扶力度,措施要精准有效管用,工作要盯紧抓好抓实。要实行“一户一策”推进落实台账管理,一项一项跟踪落实,确保贫困群众如期稳定脱贫,实现全面小康“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三要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是政治巡视,体现的是党中央的政治要求。要把抓好整改落实作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主动认领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细化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建立整改落实工作台账,逐个对账销号,确保整改工作不留尾巴、不留死角。要坚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对目前能够解决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见底清零。对短时间内难以完成整改的,坚持分类推进、科学施策,紧盯整改时限,抓紧整改,确保三月底取得阶段性成效。要持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决整治脱贫攻坚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以务实严谨的作风不断巩固提升脱贫工作成果。四要补齐脱贫攻坚弱项短板。坚持把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建立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监测机制,按照国家和省上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建档立卡脱贫户“3+1”情况“回头看”核查工作,对返贫人口和新识别贫困人口,及时纳入建档立卡予以扶持。要坚决避免扶贫工作中出现新的短期行为,切实做到“四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多措并举防止返贫和出现新的贫困。要突出抓好住房安全保障,扎实开展农村危房排查摸底鉴定工作“回头看”,进一步核准核实农村危房底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精准落实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确保农村危房四类重点对象一户不落。近期,省扶贫办、省财政厅出台了因地制宜安排使用扶贫资金的政策,县、区要认真学习研究,在扶贫资金政策规定的使用范围内,统筹安排资金使用投向,集中解决农村危房。同时,要持续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着力解决局部饮水安全、红光易地扶贫搬迁遗留问题以及集体经济发展、空心村整治等突出问题,强化贫困人口脱贫后续措施,及时谋划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的工作思路,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提升整体脱贫质量。五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春节后我到永昌县部分贫困家庭走访调研,发现有些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动力还是不足、信心不强。贫困户脱贫,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乡村两级党组织要加强教育引导,帮助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形成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鲜明导向。同时,改进帮扶方式,采取多干多补、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鼓励动员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实施、参加劳务技能培训,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第四,激发动力活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也是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的一项硬任务。多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根本在于深化改革。40年前的改革破冰始于农村,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农村仍是重点难点。要抓住土地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深化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为乡村振兴不断增添动力活力。一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三权分置”办法,积极探索放活土地经营权的有效路径。认真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妥善化解遗留问题。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破解农村建设用地自己“用不了、用不好”的困局。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定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让土地资源活起来。自然资源部门、金川区及永昌县城关、河西堡、水源等镇要深入研究、走出路子。二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巩固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果,查漏补缺,完善台账,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量化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让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管理者、受益者。要认真研究落实中组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出台的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补助政策(中央每村一次性补助50万元),积极申报和争取中央补助资金支持,扶持发展集体经济薄弱村,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三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去年我们试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在个别点和个别环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事求是地讲,“三变”改革总体不理想,只是在形式上搞了改革,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实质,没有真正引入能激发动力活力的支撑点,没有建立起可行的政策机制。今年我们要围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规范操作程序,突出抓好选育产业、培育主体,股份合作、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真正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盘活乡村闲置的资源,积极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沉睡的资源资产要靠经营性资产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利益驱动来激活。因此,引入植入经营资产形成现实的利益链,是农村“三变”改革的关键,要坚决防止搞概念、不实用。要制定完善资源资产资金折股量化具体办法,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产权交易规则流程。注重防范改革风险,加强对承接经营主体的动态监管,建立健全股份合作、股权收益分配、风险补偿、股份退出等制度机制,有效维护村集体、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五,统筹城乡融合,补齐乡村基础短板。坚持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要强化乡村规划引领。中央将乡村规划作为一个硬任务提出来,并把加强乡村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要求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表明中央对规划非常重视。我们要高起点编制县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完善县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和修编县区域乡村建设规划,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依规推进、从容建设。要按照先规划后实施的原则,突出乡村特点、地域特征,契合山水纹理、道路肌理、林田地理,体现出村庄自有独有特有的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兼顾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鼓励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要加强金昌传统民居特色研究,设计体现地域特色的民居风貌,避免一张图纸建到底、一种样式盖到底、一个颜色刷到底。要借鉴四川等地培养、聘请乡村规划师的做法,加快组建乡村规划师队伍,培养一批熟知乡村情况、有志乡村振兴、精通乡村建设专业的人才,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二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已有但相对滞后的农村基础设施,要大力改造提升;对尚有空白的,要加快建设。要全面推进 “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通村组硬化路建设,切实抓好农村道路管护养护。加强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统筹规划建设调蓄水库和备用水源。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秸秆气化等新能源,推进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进提速降费,统筹完善公共场所宽带网络的覆盖。要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完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项目带动、信贷支持等政策,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要高度重视祁连山区植树造林、生态保护、环境修复工作,从今年起在适宜地区开展大规模植树活动。要开展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在认真抓好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防风固沙林建设的同时,研究现有林带林网管护问题,以乡村道路、农田林网、公共空间、农宅院落等为重点开展绿化美化,着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三要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网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很好地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织全、织密、织牢了这张网,乡村振兴的“里子”才能结结实实。要促进科教文卫齐下乡、多进乡、常在乡,特别是要谋划中心村镇改造建设后教育资源布局的问题,统筹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普惠全体农民,推动医保、社保、大病保城乡统筹全覆盖。要聚焦“三留守”、贫困户、病残弱等难点人群,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升农村关爱服务体系和建立多层次养老体系。同时,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发展,以及进城农民的教育、就业等问题,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让进城农民稳定就业、稳定增收、融入城市。第六,坚持共建共治,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实施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强调,要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一要求,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就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负着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重要职责。从当前我市实际来看,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不同程度存在宣传贯彻党的主张方法不多、领导基层治理能力不强、团结动员群众作用不突出等问题;有的基层党组织在重大敏感时期,过多依赖行政管理手段,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得不够,等等,这些都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不相符、不适应。要强化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强化政治引领,注重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基层各类组织自觉贯彻党的主张,自觉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要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多站在群众角度思考问题,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乡镇村干部经常性走访群众工作制度,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困难和诉求,看老百姓是否有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看基层有没有矛盾纠纷需要化解,真正把为群众办的好事办好办实。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行基层协商民主“六步议事”工作法,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立产养协会、种养协会、旅游协会、“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社会组织形式,充分发挥村社、农民协会的组织、协调、调节和教育功能,增强组织带动力。健全完善道德讲堂、志愿者协会等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党建文化以文聚人、以文悦人、以文化人的功能,提升社会组织在教育引导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探索建立党领导下的老年协会、乡贤理事会、红白理事会、业主委员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社会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有意愿和能力关心乡村发展的贤达人士聚集起来,引导他们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提高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水平,县、区要推出一批典型。二要着力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积极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推进“七五”普法教育,扎实开展“尊法学法用法守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为群众提供公益性、均等化、便利快捷的法律服务。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黑恶霸痞等违法犯罪,坚决防止黑恶势力侵蚀扰乱乡村组织,引导党员面对黑恶势力敢于发声亮剑,组织发动群众坚决同一切不良风气和违法犯罪作斗争。实施“雪亮工程”,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平安智慧村庄创建,抓好社会治安防控、矛盾纠纷化解、重点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等综治维稳工作,建设平安乡村。三要全面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全面、准确、生动地宣传阐释党的理论政策,巩固党在农村的思想阵地。全面落实“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乡村文明行动,深化“德润金昌”活动,组织实施道德涵育、乡村德治、弘扬新风、环境优化、文化提振、载体创新“六大工程”。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评工作,使广大村民在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中提升精神境界。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好儿媳、好公婆”评选表彰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等活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自觉抵制高价彩礼,破除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重点整治不孝敬老人的行为。这里,还要特别强调两项硬任务。一要坚决彻底整治“大棚房”问题,各级各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高度清醒,深入排查、深度清查,坚定拆违、坚决整治,对占用耕地违法违规建设非农设施行为,要毫不手软实施退房还地、恢复农业生产,对相关责任主体要依法依规从严查处,坚决遏制农地非农化乱象,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整治任务。二要大力做好非洲猪瘟疫病防治工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周全部署,健全防疫制度,夯实基层工作基础,严格落实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杜绝使用餐厨剩余物喂猪,确保疫情防控万无一失。另外,抓好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等也是“三农”工作的硬任务,要确保如期保质保量完成。三、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多次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切实做到农业工业一起抓、农村城市一起抓。一要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职责要求。习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我们要把“三农”工作摆在优先位置,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健全完善工作推进、规划实施、政策支撑、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领导责任体系,推动乡村振兴各项目标任务落细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重要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推动,把“三农”工作牢牢握在手上、扛在肩上。特别是县、区委书记及各乡镇党委书记要当好一线总指挥,把主要精力盯在“三农”工作上,把工作重心放到乡村振兴上。二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大力推进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下功夫解决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提高基层党建质量。特别是县、区党委要切实担负起扶弱培强的责任,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采取“一村一策”加以整顿,坚决改变部分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空壳村党支部疲软的现状,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研究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的机制和办法,在突出政治功能上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推动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特别是通过以村为单位评选表彰致富能手、守法先进个人、道德家庭等机制,各乡镇要积极探索,不断丰富提升组织力的途径。着力抓好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和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分级分类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建立健全履职能力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及时调整那些工作不在状态、不胜任现职的村党支部书记。严格落实好农村基层党组织运转经费、活动场所、报酬待遇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措施,培育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可推广的示范点和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提升。三要靠实各级各方面工作责任。这次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将党委农办设在农业农村工作部门,这是强化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硬招。农业农村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好牵头抓总的工作职责,加强涉农政策的学习研究和解读宣传,密切关注国家政策的新动向新导向,深入挖掘政策红利,做好统筹协调指导,切实把中央和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靠实责任,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同志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使命光荣,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们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不断巩固“三农”持续向好的形势,以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奋力开创陇原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发言摘登11月14日,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在兰州召开。省委书记、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长林铎出席会议并讲话。林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奋力开创陇原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省上下要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学习领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要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正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主动担当、乘势而上,扎扎实实把这件关系广大乡村和农民群众的大事办好。本期选编在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会上8个市、县、乡的生动实践和经验探索,以供学习借鉴。大力推进移风易俗 铸就乡村振兴之魂中共庆阳市委员会 庆阳市人民政府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突出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有效遏制了高价彩礼等不良风气,文明淳朴健康的新时代乡风正在形成。一、坚持党政齐抓,确保移风易俗“有人管”。深入学习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坚决扛起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制定出台了《庆阳市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关于整治解决高价彩礼问题的工作方案》《关于发挥群团组织优势遏制高价彩礼倡树婚俗新风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体系,作为宣传思想精神文明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保证了移风易俗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县乡党委、政府和各级群团组织也立足基层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实施意见、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为常态化推进移风易俗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形成了多层面、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突出村民自治,做到婚丧嫁娶“有章程”。各县区、乡镇按照“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宜于落实”的原则,制定修订村规民约,规定最高彩礼不超过10万元,婚丧事宜宴席不超过25桌,每桌标准(含烟酒)不超过450元,宾客随礼一般不高于50元,让群众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按照新乡贤文化建设要求,把德高望重、热心服务的退休干部、致富能人、老教师、老模范组织起来,在全市普遍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在有条件的村建设红白理事大厅,群众的婚丧嫁娶事宜统一由理事会按规定操办,有效防止互相攀比、大操大办之风。庆城县结合开展精神扶贫建立爱心超市,对移风易俗做得好的群众给予积分奖励,以积分兑换日常用品。环县在全县推行婚丧事宜亮牌提醒制度,群众在举办红白喜事时,由村委会在醒目位置摆放村规民约和移风易俗、节俭节约提示牌,既解决了群众“不想办而又不得不办”的难题,又起到了很好的警示约束作用。三、抓住“关键少数”,要求党员干部“守规矩”。在推进移风易俗中,我们紧紧抓住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这个“关键少数”,从严格遵守党员干部重大家事报告制度做起,严禁大操大办、借机敛财,随情搭礼农村不超过100元、城区不超过200元。强化监督检查,做到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婚丧嫁娶情况报告及时、监督有力,对大操大办、索要高价彩礼、借机敛财等行为严格问责处理。同时,将党员干部办理婚丧事宜纳入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内容,激励党员干部发挥正风化俗的模范带头作用,自觉宣传移风易俗的政策规定,引导亲属邻里坚决抵制各种不良风气,培育好家风,形成新风尚。四、聚焦“重点人员”,推动社会风气“起变化”。坚持依法治理与尊重民俗相结合,对在群众婚丧嫁娶、修宅建房中起“特殊作用”的阴阳先生、乡村媒人等“重点人员”,以村为单位排查登记,由统战、宗教部门集中监管教育,引导他们依法从事民间礼仪和婚介等活动,引领推动移风易俗。对那些坑蒙拐骗、借机敛财、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的,依法予以严厉惩处。宁县专门组织对婚介人员、“民间阴阳”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个别不法媒人有意抬高婚嫁彩礼及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行为进行全面整治,收到了明显效果。五、强化正面引导,确立舆论宣传“新导向”。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和“新时代农民讲习所”、乡村文化大院、农村大舞台等阵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移风易俗好做法、好典型,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宁县拍摄的微电影《春回桃花湾》、环县拍摄的微电影《哑井》、西峰区编排的秦腔剧《月亮湾》等戏曲影视作品,对抵制高价彩礼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今年五四青年节,市上举办了“五四精神革故鼎新、移风易俗青年先行”集体婚礼,表彰奖励了一批抵制高价彩礼移风易俗“好青年”,市委、市政府领导出席活动并致辞证婚。庆城、宁县、正宁等地采取补贴奖励的形式,先后为308对低彩礼和零彩礼新婚青年举办集体婚礼12场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引领效果。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推进移风易俗取得了明显成效,婚嫁彩礼由过去的最高20多万元下降到现在的6万元左右,彩礼过高、大操大办、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务实节俭、文明健康已成为乡村风俗的主流。突出产业兴旺 做强现代农业坚定不移地走好乡村振兴之路中共酒泉市委员会 酒泉市人民政府今年以来,酒泉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八个走在前列”的目标之一,建立重点优势产业常委包抓责任制,构建完善“高端、高产、高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助推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前三季度,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57.9亿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08元,增长8.2%,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一、突出质量兴农,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全要素生产力。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以节水高效、绿色有机为目标,坚持不新打一口井、不新增用水量、不改变地表结构的原则,开工建设戈壁农业示范点91个,新建温室、大棚3.8万亩,戈壁生态农业已成为绿色崛起的“靓丽名片”。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高效蔬菜、现代制种、优质林果、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占耕地面积的84.2%,羊饲养量达到750万只,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和质效明显提升。加快农产品品牌培育,紧盯高端需求,加强“三品一标”认证,新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24个,“酒字号”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扩大。二、突出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从厘清现代农业发展上游、中游、下游的关系入手,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补齐精深加工、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坚持改革推动,扎实开展农村“三变”改革,48个试点村基本完成“三资”清核,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坚持创新驱动,扶持敦煌种业、大禹节水等创新型企业做大做强,引进推广新技术346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坚持龙头带动,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39家,加工增值率和订单化率分别达到64%和80%,开通中新南向通道酒泉洋葱专列,为优质农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广阔平台。坚持旅游拉动,巩固提升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示范点28个,新建田园综合体15个,乡村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实现两位数高增长。三、突出产业扶贫,全力以赴打赢脱贫攻坚战。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因村因户精准施策,瓜州县已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脱贫。全面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计划,聚焦933户2909人未脱贫人口,落实精准脱贫措施,对存在返贫风险的2883户逐户制定巩固提高计划,33个贫困村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切实抓好富民增收产业培育,新增特色经济作物2万亩、温室大棚880座、光伏扶贫2800户,拓宽了贫困户稳定增收渠道。着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和各类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转2.4万人次,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四、突出绿色兴农,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坚持产业兴旺与生态宜居相结合,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全域无垃圾专项治理行动,实施“第一印象”工程,紧盯公路、铁路、景点景区沿线和城乡接合部“三沿一部”重点区域,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1075个,改造农村危旧房2185户,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共场所和景区高标准厕所、农村水冲公厕、家庭卫生户厕,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以组织振兴为保障全力推动乡村振兴中共临泽县委员会 临泽县人民政府临泽县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努力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系统谋划推进乡村振兴。认真落实党管农村工作基本原则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县委常委会定期研究乡村振兴工作,县镇村各级党组织把主要精力向乡村振兴倾斜,每镇由1名县委常委和2名县级领导联系指导,选派284名党员干部组成71个乡村振兴工作队蹲点帮扶,切实做到干部配备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优先安排。注重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谋划安排,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市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示范、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和以“两带四区四线”(张肃公路、张民公路乡村振兴示范带,城市郊区、旅游景区、乡镇街区、示范园区和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旅游景区沿线、生态走廊沿线)示范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建设一批示范带、示范区,并逐步向整体推进、全域提升扩展的工作安排,以贯穿县域的张肃公路、张罗公路、312国道、临平公路四条“井”字形通道为轴线,着力打造四条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力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前面、探出路子。二是突出强基固本,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把建强基层组织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深入实施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基层“战斗堡垒”建设等党建工程,严格落实村“两委”正职县级备案、个人事项报告等制度,全县82%的村级党组织创建达标。按照“双高双强”(政治觉悟高、群众威信高,服务能力强、纪律作风强)标准,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村党组织书记中产业大户和致富能人占到91%。加大村级组织素质提升、经费保障力度,坚持每年对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全员培训,村级办公经费达到3.4万元,村社干部报酬分别达到人均2.5万元和7500元,村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有效增强。改进绩效考核方式方法,进一步加大主导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重点任务考核比重,激励基层干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勇担当、善作为。三是坚持党群共富,着力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完善拓展农村“三链富民”模式,围绕打造“枣乡党旗红”党建品牌,发展农村产业党组织47个,建立“党群共富示范基地”261个,扶持“带富先锋”党员500多名,农村党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931个,全县种、菜、牛、果四大主导产业基地更加稳固、效益不断提升。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413元。发挥丹霞大景区资源优势,在景区管委会、旅游协会建立功能型党组织,推动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发展倪家营镇南台村等旅游专业村5个,建成红桥庄园、德源农庄等田园综合体,形成4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3200人。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抓发展、促增收中走在前、干在先,积极发展戈壁农业,加快建设扎尔墩滩戈壁农业小镇,带动全县发展戈壁设施农业7500亩。抓好农村“三变”改革省级试点工作,盘活土地资源3.24万亩,连接农户3778户,分红255万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村村都有集体积累的基础上,近一半的村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四是提升治理水平,营造和谐文明良好环境。大力推进基层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全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模式,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扎实推进核心价值引领、文明乡村创建、村规民约修订、移风易俗巩固、道德风尚涵育、文化惠民普及“六项行动”,全县98%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化解,荣获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7个镇全部创建为省级以上文明乡镇。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检验基层组织号召力、战斗力的重要内容,扎实推进“畜禽进小区、后院改庭院、民居变民宿”试点建设,就地取材建设小广场、农耕园、乡村记忆博物馆等32个,农村党员带头开展垃圾分类处理、废旧地膜捡拾,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善。兴乡村文化之“魂” 筑乡风文明之“路”中共金昌市金川区委员会 金昌市金川区人民政府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和重要支撑。近年来,金川区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一部署,牢牢扭住文化建设的“魂”,紧紧抓住文化振兴的“根”,在“铸魂强根”上精准发力,不断繁荣乡村文化,传承文明乡风,以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一、努力实现“两个全覆盖”,不断夯实乡村文化振兴基础。一是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指导各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编制、项目实施、组织建设、集体经济、乡风文明等工作,实现指导力量全覆盖。二是完成所有行政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乡村舞台等建设,实现文化阵地全覆盖。同时,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突破口,结合“全域无垃圾”治理,大力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积极开展“美丽我家·美丽我院”示范评比活动,加快推进“厕所革命”、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城乡供水工程建设,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础条件得到根本改善。二、着力丰富“三项活动”,不断激发乡村文化振兴活力。一是大力培育发展民间文化社团,积极开展“唱响金川”“书香金川”“翰墨金川”“古韵金川”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树立农村文化新风尚。二是积极举办吃头节、美食文化节、传统月饼大赛等地方乡土节会,通过展示金川传统美食,传承乡土风味,留住文化根脉。三是广泛开展送文化下乡、文艺“轻骑兵”下基层、送春联进万家、百姓文化大舞台和小戏小曲展演等系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化业态,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三、推动实施“七大行动”,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振兴内涵。一是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行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培育优良家风、文明乡风、新乡贤文化有机结合,精心打造乡村主题公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推动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实施移风易俗行动。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着力整治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农村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三是实施道德信贷示范行动。大力选树星级文明户,并将其纳入农村小额贷款授信范围,优先享受农商银行低利率道德信用贷款,让有德者更有得。四是实施“孝善基金”引领行动。探索建立“子女自愿交纳赡养费+财政补贴+帮扶单位资助+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助+‘文明股’奖励”等孝善养老新模式,推动形成了家庭孝心养老、社会行善敬老的浓厚氛围。五是实施“婆媳互夸”引领行动。普遍开展“给婆婆一个赞、夸媳妇一声好”为主题的婆媳互夸会,用平凡故事讲述有德有礼的良好家风。六是实施先进典型表彰行动。组织开展全区首届文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把现场设在群众当中,敲锣打鼓入户授牌,努力营造家家争荣誉、人人讲文明的良好风尚。七是实施农村志愿服务行动。推广使用“志愿汇APP”,积极动员党员干部、教师、乡村医生加入农村志愿服务队伍,围绕“学雷锋活动日”“我们的节日”等,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造就了一支传播乡风文明的先锋队。四、精心打造“两园”,不断释放乡村文化振兴动能。立足金川区两镇地处城郊的实际,着力将农村打造为“城市后花园”和“市民的休闲乐园”。完成了《金川区田园综合体暨乡村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建成“十里花海”景观带、戈壁香草园、戈壁百草园、大漠营盘、三角城遗址、龙景野狐湾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持续推进香草小镇、乡村客栈、民俗文化体验区等文旅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让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同时,以节促游、以节促销,借助节会载体,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今年以来,全区接待乡村旅游人数28万人次,实现收入1.61亿元。做足生态文章 推动乡村振兴中共甘南州委员会 甘南州人民政府甘南是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我们紧紧围绕生态功能定位,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崛起为总目标,以生态振兴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农牧村面貌焕然一新,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空前提升。一、纵深推进环境革命,打胜乡村振兴第一仗。按照州委抢占绿色崛起制高点、打造环境革命升级版的部署,我们聚焦农牧村主攻方向,打响环境综合整治歼灭战,以摧枯拉朽之势、脱胎换骨之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坚持把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发展之计、脱贫之策、稳定之举,做到了政策上全链条、主体上全参与、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全天候、考核上全过程,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着力推动整治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坚持上下联动,层层建立责任压力传导落实机制,把政府组织引导和群众主体作用相结合,创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管理方式,彻底铲除了卫生顽疾,还原了自然生态底色,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绿水青山大草原全域无垃圾目标,使甘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农牧村生态环境更优美。近年来,新增环境保洁人员3334名、配发垃圾清运车1299辆、配置垃圾箱21784个、清除垃圾237万吨;坚持依法治理,颁布实施了《甘南州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条例》,出台了整治的总体规划、实施方案、工作标准、考核办法等配套措施,不断推动全域无垃圾治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二、聚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坚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立足州情,超前谋划,大胆探索创新农牧村发展新模式,在“十三五”期间,以自然村为单元,规划建设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着眼于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乡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以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为统揽,建立了“965356”标准体系、保障体系、考核体系,坚持以“六化七改三治”为着力重点,整合农牧村各类涉农项目,累计投入资金90亿元,已建成7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在建300个,释放出了巨大的政治效益、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面夯实了农牧村发展基础。三、全面实施四大生态工程,筑牢乡村振兴支撑点。实施生态人居工程,按照统一的规划和标准,突出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改造提升村级水电路房网等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危旧房改造,配套建设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绿化庭院和村庄周边环境,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实施生态经济工程,以培育生态产业为目标,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大力发展牦牛、藏羊、奶牛养殖、中藏药、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有效促进了农牧民增收。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倾力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建成157个旅游专业村、1112家农家乐,3.6万农牧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增收。实施生态环境工程,合理划定村级生态保护区域,有效实施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生态护坡35万平方米、生态护墙16.6万米、护村护田河堤358公里,退耕还林4.6万亩,划定基本草原3899万亩,禁牧草原887万亩,核减超载牲畜42.6万个羊单位。实施生态文化工程,深入挖掘传承创新民间民俗、民族历史中的生态文化基因,打造弘扬传统生态文化重要阵地。委托清华大学分类编印藏汉双语《甘南州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分层次对干部、群众、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提升生态道德水准。用好人才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中共天水市麦积区委员会 天水市麦积区人民政府麦积区认真贯彻落实“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的要求,紧盯全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强化投入、落实措施,激励各类人才在基层一线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是强化能力培养,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近五年投入资金450万元,分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466人;建立实用人才培训基地21处,整合3个大中专职业院校和23家社会机构培训资源,培训各类乡土人才3.23万人次,全区农村乡土人才达到1.62万人。实施4个省市重点人才培训项目,投入资金170万元,建成乡村旅游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和中药材立体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实训产业人才1100余人;选拔893名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提升各类人才引领乡村振兴的水平。深入推进东西扶贫协作人才交流,与西青区互派挂职干部人才22名,组织164名专业技术人才和45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赴西青区考察学习,两地开展项目对接、学习交流达800多人次。二是注重扶持引导,充分发挥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近三年落实各类奖补资金9000余万元、政府贴息创业贷款7000余万元,扶持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发展龙头企业30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39家、家庭农场135家,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依托致富带头人创办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吸纳782户324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入股,让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与贫困户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支持引导企业家到贫困镇村创业,创办“扶贫车间”14个,带动3834名农村劳动力掌握技能、就近就业。大力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做法,在我区南山脱贫奔小康15万亩产业园,960多名农民党员带动25村2400多户1.01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三是树立基层导向,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智力优势,先后选派科技特派员7批1200人次,在田间地头答疑解惑、科学示范,培训指导农民15万人次以上,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区林果、蔬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5.4万亩和16.1万亩,畜禽饲养量达到369.8万头(只),实现产值36.4亿元,三大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树立“凡提拔必帮扶”的用人导向,将近两年新提拔的科级干部、单位推荐拟提拔的干部、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调整充实到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740名帮扶干部到209个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推动教育、医疗人才向农村流动,将近三年录用的178人特岗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选派130名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全区有3052名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书育人;选派386名城区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开展服务,抽调36名副高级医疗专家,联合镇村两级医务人员组建47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累计诊疗贫困群众11.85万人次,提升了农村教学教研和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强化资金保障,激励人才服务“三农”。制定《麦积区领军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评选区级领军人才30名,每人每年发放5000元津贴,支持他们实施区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83个。每年投入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00万元,择优扶持5个区级人才项目,推动农业科技人才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发挥作用。今年投入450万元,整合资源组建3支培训团队,对全区209个贫困村的4333名贫困群众,开展惠农政策宣传和实用技能培训,贫困群众的增收致富技能不断提升。近三年投入75万元,对530名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基层一线人才进行健康体检,并积极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留在一线、发挥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人才优势,不断完善区域金融服务体系,累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达25亿元,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奏响乡村振兴主旋律 打造田园综合体示范点中共榆中县城关镇委员会 榆中县城关镇人民政府2017年7月,兰州市榆中县城关镇李家庄村成功获批为全国首批8个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我们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总体要求,把田园综合体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全面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一、紧盯一流,以走在前列的豪气争当试点建设“先行者”一是“走出去”取经探宝。市县主要领导带队先后赴成都天府源战旗村、南京巴布洛田园东方、河南孟津县、陕西袁家村等地实地考察,学习他们在经营管理、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做法,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和方向。二是“高标准”科学规划。省市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高度重视该项目,多次现场协调指导工作,指出“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推进,及时总结推广,榆中县务必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建设”。我们聘请北京喜阙、田园袈蓝等设计公司,规划了烂漫花海、智慧农业等十大板块25个重点项目45个具体业态,一期规划投资9.8亿元,核心区面积6500亩,在发展壮大的基础上,引领带动周边的分豁岔、上蒲家、朱家湾3个村共同发展。三是“引进来”增强合力。为加快推进试点建设工作,榆中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总指挥、县长任第一副总指挥的项目建设指挥部,下设4个专门协调小组,分工负责试点建设日常工作。成功引进省城乡发展投资集团,成立了栖云田园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有效破解了融资难、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与莫干山西坡民宿协会合作,打造占地90亩的特色民宿。开工建设占地350亩的栖云田园小镇,力争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特色风情小镇。二、精准施策,以干在实处的意气激活产业发展“动力源”一是以整体效益为目的,打好“整合拳”。从2017年开始,该项目每年由中央、省市县整合资金1.1亿元,连续投资3年,榆中县多渠道筹资4.65亿元,配套实施兴隆山大道(三期)6公里。建成长13.6公里的最美田园路2条。引进社会资本2亿元,实现了项目资金整体效益最大化。二是以现代农业为依托,把好“方向盘”。建成占地600亩的高效设施农业大棚155座,占地100亩的生态停车场基本完工,有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水上餐厅、作坊一条街投入运营,游客接待中心主体完工,农耕博物馆、民俗小吃城等项目有序推进。三是以乡村旅游为先导,激活“产业链”。千亩花海初具规模,正在配套景观廊道、婚纱摄影雕塑等基础设施,明年将高规格全面开园接待游客。建成长150米、高60米甘肃境内最大的山体土雕,展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飞天、大漠、嘉峪关城楼、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汇集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三、勇于创新,以蓬勃向上的朝气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一是“多元融资”撬动资金入股。按照“要把田园综合体建设与‘三变’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的要求,我们整合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占股85%。市县财政配套支农资金200万元,村民按照1∶1比例入股200万元,带动150余户农户入股合作社,8户贫困户由榆兴公司爱心配股,流转土地2600余亩,全村803户家家是股东、户户可分红。县上计划把财政投资的1亿元量化到全县20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年可分红5000元。二是“三大整合”盘活资源要素。按照自主创业、农业生产、三产服务、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五部分化”法,把全村2400人可用劳动力进行细化分解,整合了人力资源;把全村6000余亩耕地,按每亩100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了耕地资源;实施棚户区改造,把全村60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按户均0.4亩入股,整合了集体建设用地,有力推动了资源变资产。三是“四级分红”助力农民增收。按照土地流转、合作社持股、业态众筹、单个业态盈利的“四级分红”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民资产,将全村农户带入增收致富的快车道。聚焦脱贫强攻坚 产业富民促振兴中共静宁县原安镇委员会 静宁县原安镇人民政府原安镇属于全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辖14村3626户1.8万人,耕地面积8.8万亩,人均4.9亩。2017年底贫困人口1141户4683人,贫困发生率为25.85%。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决战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认真学习贯彻关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远抓果业近抓牛,当年脱贫靠劳务”的思路,在省委宣传部和省审计厅等单位的大力帮扶和精心指导下,整合力量、攻坚克难,全镇牛产业呈现出规模扩张、增势强劲、质效提升、转型升级的良好态势和贫困群众赶着“红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为产业振兴奠定了良好基础。.一、谋准产业坚持抓。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群众致富,制定《全镇牛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谋准产业,一抓到底。落实“补助建棚、贷款引牛、良种补贴、新增奖补”的扶持政策,对新建暖棚的贫困户,每户补助4000元,近三年共补助932户372万元,引导贫困户用好用活5万元扶贫贷款,引进基础母牛,扩大规模总量;对贫困户饲养的基础母牛每头每年补贴500元,今年补贴3890头;对贫困户新增1头基础母牛奖补4000元、2头奖补6000元,今年新增奖补498头。目前,全镇牛存栏1.2万头,贫困户户均4头,建成养牛专业化村5个,百头以上养牛场7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267户。二、党建统领持续驱。坚持融合理念,突出固本强基,以党建统领精准脱贫和产业振兴。按照“把支部建在牛产业链上、党员聚在牛产业链上、群众富在牛产业链上”的思路,坚持“选强、育能、管严、用活”方针,调整村班子3个,新选8名养牛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注重发挥党员示范户和能人大户的传帮带作用,全镇培育致富带头人487人,其中党组织带头人28人,党员致富带头人84人,群众致富带头人375人,结成“党带群、师带徒、强带弱、富带贫”帮扶对子246个,形成支部带企业进村、党员带群众入社、群众带土地入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培育龙头牵引带。围绕“牛”字建龙头,镇政府注册成立国有性质的产业扶贫公司,由村党支部领办养殖合作社14个、草产业公司1个、农机合作社1个,由致富能人建办大型牛场7个,吸纳贫困户1141户入社,形成“村村都有合作社、户户都能全加入、人人年底能分红”的新格局。围绕“牛”字调结构,种好玉米养好牛,每年玉米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沟道荒坡苜蓿面积1.5万亩,大念“牛字经”、培育“牛经济”。围绕“牛”字延链条,坚持“粮经饲统筹、种养加协调”的理念,推动玉米种植、饲草加工、肉牛改良、有机肥加工链条的形成,更多贫困户靠牛产业鼓起钱袋子、告别穷日子、走上富路子。四、聚焦“三变”全力促。探索总结“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抱团发展、对接市场的五环链接模式,破解贫困地区“三变”改革难题,解决贫困户养牛无资金、无技术、无能力的问题和村集体经济无发展项目的难题。一是低价赊销,由合作社向65户贫困户低价赊销优质基础母牛120头,解决群众无钱买牛的问题。待母牛繁育产仔后回购、冲抵赊销借款。二是高价统卖,合作社无偿提供称重和预售价格咨询,根据群众意愿高价回购后统卖,解决好牛卖不上好价的问题。三是保本托管,为36户贫困户保本托管代养基础母牛和育肥牛54头,解决特殊困难家庭无能力饲养的问题,预计年底贫困户户均能实现保底分红1000元。四是多元入股,贫困群众以劳务、土地、草料秸秆、生产机械等要素入股,取得分红收入,全镇共有闲散土地3120亩入社,吸纳富裕劳动力116人就地就业,村上将大型机械37件入股合作社,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五是村财企蓄,镇产业公司整合有关帮扶、支农资金和物资入股合作社共计820万元,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无项目、无基地的难题,通过大力发展牛产业,有效加快了全镇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进程。在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上的发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们将严格按照省市乡村振兴推进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县委提出重点打造“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美丽村庄示范带、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带、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和通道经济示范带”的推进思路,聚焦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按照“一轴两线三片区”、的发展格局(以陈马路为中轴,紧盯G312辅线、S315两条主线,以岸头村为中心将全镇分为上中下三个片区),突出“四个重点”的人居环境改善,认真谋划“两个交点”生态产业带,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一是繁荣乡村振兴之“根”,着力在产业特色上下功夫。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围绕S315旅游专线,加大周坑村、焉支村中药材等种植规模;依托寺沟村农业综合种植示范园,做大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特色产业,融合以肖家园子为主的休闲采摘、农特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综合体,逐步打造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借助范营村生态农业观光园、张庄村综合养殖合作社,大力推行以种植业、养殖业、菌业为循环链条的“三元双向”农业循环模式。紧紧围绕G312辅线改造,升级完善1号农民创业园,打响下片“长城王”特色农业品牌。借助长城服务区升级改造、汉明长城遗址修复工程时机,打造G312辅线通道经济示范带。二是留住乡村振兴之“人”,着力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坚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从吸引城市人才进乡下村、培育开发乡村人才、激励乡村人才创业就业、完善乡村人才服务保障4个方面入手,引进外来专业技术人才,就地孵化本土经验人才,加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通过“半农半读”接受职业教育,支持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创新创业,构筑多元人才梯队,着力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传承乡村振兴之“魂”,着力在人文素养上下功夫。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公共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全民文化素质提升工程,坚持“三个倡导”,建立完善“一约一会”。抓住党员干部“关键少数”引领作用,倡导简礼厚情、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引领文明新风尚。大力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乡士文化传承行动、文化阵地建设行动、文化惠民服务行动、文旅融合示范行动“五大行动”,重点发展东门村“露天长城博物馆”旅游文化等项目,努力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特色文化乡村,提升乡村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是塑美乡村振兴之“形”,着力在生态宜居上下功夫。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以镇政府驻地岸头村为中心,打造以产业鲜明、商贸流通、美丽宜居、服务完善的特色小镇。紧紧抓住新马路这一轴线,深入开展“拆房插绿”“厕所革命”等专项行动,持续加大三十里堡至东门村、岸头中心集镇、寺沟至范营村、陈户至周坑村四个重点路段“美丽乡村”建设力度。认真谋划S315旅游专线和新陈路、S315旅游专线和陈花路两个交点生态产业带建设,逐步实现村内道路林荫化、基本农田林网化、公路两岸风景化。按照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五有”要求,制定符合实际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制度和标准,合理规划布局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统筹推进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转运和处理模式,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五是夯实乡村振兴之“基”,着力在组织建设上下功夫。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抓好农村党支部“七个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升村级阵地规范化建设水平,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四议两公开”、村干部坐班等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切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不断提升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龙头和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实施“能人进村班子”工程,对软弱涣散村党支部书记集中调整优化,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继续深化拓展村干部“创业带富”工程,提升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富能力,带动群众创家业促脱贫。会后,我们将以这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强化工作举措,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确保乡村振兴取得明显实效。在襄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余 涛(2018年5月25日)尊敬的徐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学员:上午好!经过一周的紧张学习,我们襄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研讨班即将圆满结业了。时间过得真快,此时此刻,我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觉,既兴奋又难舍。毛zx他老人家在一首诗词中说“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那么这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瞬间。在这短短的一周里,通过学、思、悟,我们学到很多,看到很多,感触也很多。此时,我想说的有很多,但重点是三句话,也就是三个“一点”:第一个“一点”是谈一点感受。概括起来说就是“三个不够”:一是学的不够。习总书记“三农”思想、乡村振兴战略是个大课题,包罗万象,涵盖方方面面,是一座“富矿”,是一座 “金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华南农大的教授、专家对此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新颖的理念、深入的体会,这几天我们虽然想多学一点、多交流一点,但是苦于时间太短,还是只能在华南农大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大海中攫取了几朵浪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二是看的不够。在座的有很多学员很多年没有来过广州,还有一些是第一次来广州,来之前,大家都想来一次看个够。这几天,我们看了4个点,有民主自治比较好的村,有乡村旅游发展比较好的村,还有村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看了这么多精彩的点,很震撼。广东不愧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乡村振兴的先行区,有太多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看,但是这次感觉看得不够,以后有机会我们还来,还要看更多的地方。三是相处不够,班里的学员,有些之前就认识,有些只见过没有交流过,还有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大家平时工作都很忙,相处的机会也不多,市委组织部、华南农大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大家作为一个团队,一起学习、一起考察、一起活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结下了宝贵的同学情。我曾经在农委机关干部会议上讲过,人生有“三分”,相识是缘分,相知是情分,相处是福分。大家从相识到相知又到相惜,既是缘分又是情分更是福分,但是集中学习的时间太短了,大家伙刚刚熟悉就要结业,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了,我想大家也一定同样感到相聚太短、别离太快、相处不够。第二个“一点”是讲一点收获。短短的一周,收获还是很多,我用“三个冲击”来总结这次考察的收获:一是视觉冲击。这几天我们看的4个村,村庄美、设施全、经济强,看了很震撼,如下围村以村民议事大厅为平台打造了阳光下的乡村治理体系;大浦围村集村史馆、创客基地、花海等为一体,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紫南村依靠能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现了脏乱差到全国最美乡村的华丽蝶变。我们还看到了广州的巨大变化。二是听觉冲击。几天的学习,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获益良多。胡浩民教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授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谭炳才教授的授课高屋建瓴,站位很高;方凯教授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透彻,见解独到;罗明忠教授诙谐幽默,贴近实际,生动活泼,很接地气;胡武贤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把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讲的很透彻;陈燕明教授对美丽乡村和新型小镇建设分析透彻、研究深入,听了很受启发。各位学员的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听得出来,大家都很认真,很用心,听了之后触动很深。这些,潘部委最有发言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是心理冲击。我们研讨班的学员都是分管农业或者从事农业工作的,在其位,谋其政,负其责。通过这几天的学习,特别是通过学、思、悟,我发现与广东、浙江等先进地区相比,我们有沉重的掉队感,既有思想、观念上的差距,也有环境、投入等方面的差距。我觉得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为激励,奋起直追。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思考,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襄阳实施我也有一些感悟。就拿乡村治理来说,下围村除了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以外,他们的乡村治理有一套完善的议事制度,事前、事中、事后严格按程序操作,全程公开透明,并长期坚持下来,真正做到了治理有效。这为我们襄阳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路径。第三个“一点”是提一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不断学习。乡村振兴是一个新课题,短短一周的学习不可能解开大家心中所有的困惑,回答所有的问题。所以,要把这一次学习作为一个引子,不断地把乡村振兴的方方面面,包括理论、政策、本质、内涵等进一步通过学习弄懂弄通、真信真用。二是希望大家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当前的当务之急是要谋划好各地的乡村振兴大局,要抓紧启动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编制,另外还要抓好乡村振兴示范点、片、线等工作,迅速打开工作局面。下周市委市政府可能就要召开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大会了,会上将印发市委一号文件、乡村振兴实施纲要和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我一直有个观点,干工作要有方向、思路和措施。规划明方向,方案明思路,措施明方法。三是希望大家相互保持联系沟通。短短的一周学习,大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大家都是三农人,乡村振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襄阳的乡村振兴重点靠在座的同志们来推进。以后在工作中要加强联系,加强沟通。特别是县市区的同志们,要把好的经验、好的典型及时向我们市农委反映,遇到问题也可以向我们反映。希望大家珍惜缘分、情分、福分“三分”,多联系、多沟通、多交流,将来有机会我们再聚,再续同学缘。最后,再次感谢华南农大继续教育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时,我也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教授到襄阳来看一看,走一走,讲一讲,让各位专家的理念和广东省的先进经验在襄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谢谢大家!在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峰会上的致辞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区长 刘印勇今天我们相约四川,相聚郫都,隆重举行四川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峰会,这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的务实举措,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聚力行动,峰会选择在郫都召开,既是对我区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难得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此,受郫都区区委书记杨长升同志的委托,我在此代表郫都区委区政府向各位领导,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振兴乡村,农业强大,农村美丽,农民富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提出了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也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年来,郫都区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落实一个愿景,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四项重点工作战略谋划,和四位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签约引进陌上花开等重大农业化项目18个,成功引进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总业硅谷等项目52个,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62个,培育农民农业合作社287个,探索形成了全域覆盖的城市治理新模式在全市推广,并纳入全国农村治理实验区,83%社区成为幸福美丽新村,两个镇成功创建全国特色小镇,22个村获得省级四好村,青杠树村等四个村获评省百强名村。2017年,全区实现经济生产总值525亿元,连续21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十强县,位列2017年综合实力百强区44位,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47倍。 2018年2月12日,在视察我区战旗村时,对战旗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给予“继续走在前面,起示范作用”的殷切嘱托。当前,郫都区委区政府正全面贯彻落实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战旗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个方面,制定出台了郫都区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和郫都区2018年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方案,建立了领导小组加乡村振兴委员会加功能区管委会加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工作运行机制,创办了乡村振兴干部人才培训学院,在全区社区开办新时代乡村振兴讲息所和系列主题讲习班,规划建设都市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等五大功能区,着力打造三道堰等一批特色小镇,提出了“1+4泛战旗”、青杠树水乡旅游、功能高端总业为核心的八个组团示范区规划编制,确立了33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扎实推进农村产业再造,村镇形态再造,集体经济再选和基层治理再造。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空间结构优化和经济地理重塑,积极构建共治共享,着力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力争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现代化。本次峰会内容丰富,含金量高,是一场县域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学习革命,头脑风暴,我们真诚的期待通过本次峰会的举办,搭建起专家教授,经营主体与政府部门沟通交流合作的平台,共同参与郫都区乡村振兴工作,我们衷心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畅所欲言,为郫都区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言献策,支招把脉,郫都区委区政府将认真吸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持续有效的推进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努力创造出乡村振兴郫都经验,让更多的农民富裕起来,让更多的农业兴旺起来,让更多农村美丽起来,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贡献郫都力量。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 曹清尧(2018年5月26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会议的时机很关键,会议很重要。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今天的会议不讲成绩、只找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切实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刚才,会议传达学习了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和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专题培训有关情况,区农委汇报了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基本情况,审议了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分解、乡村人才振兴十四条和相关工作规则。下面,为进一步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我再强调几点意见。一、坚定“四个意识”抓实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政治上来认识、来抓落实。全区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好“三农”思想,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既对标对表中央、市委各项要求,抓好工作落实,又创造性地从全局中谋划一域,不能光是上面有什么东西,我们就依样画葫芦,搞上下一般粗,而是要始终站在高处、立足长远、做好当前,真正做到吃透上情、明白外情、掌握内情,不当和事佬,不当看客,切实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效。二、实施“五个工程”抓实乡村振兴中央有部署,重庆有行动,荣昌有落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个振兴”要求,这是针对全国来讲的,中央定方向、省一级管宏观,到了区县一级就不能再宏观了,要从微观上抓工作落实,关键看我们在“五个振兴”中能做什么,要突出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城市提升、乡村振兴是荣昌两个基本工作面,城市提升就是要狠抓国家高新区建设,农村工作就是要抓乡村振兴,我们要把实干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多出实干家,少要口号家,对标对表“二十字”总方针和“五个振兴”总要求,结合荣昌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乡村振兴战略各项任务,重点要抓好交通便捷工程、产业振兴工程、人才组织工程、乡村文明工程、青山绿水工程“五大工程”,要把这五大工程作为落实“五个振兴”要求的具体抓手,切实将总书记要求全面落实在荣昌大地上。第一,大力实施交通便捷工程。马路再多、再宽,农村群众上不去,就会影响获得感、幸福感。建设好农村“四好公路”是我们推动乡村实现振兴的基础工程。当前全市正在大力实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这为我们加快搞好交通建设提供了机遇。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如果不努力,就会错失良机。必须积极主动向上对接沟通,加大资金、项目争取力度,抓紧实施一批交通建设项目,以农村便民路、四好农村路等建设为重点,打通农村交通基础建设“最后一百米”,着力解决群众出现“最先一百米”问题,切实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第二,大力实施产业振兴工程。产业不振兴,乡村振兴就是空话,这是推动乡村实现振兴的根本。农村产业做什么?有的种茄子、有的种辣椒、有的种蘑菇、有的搞旅游,每个镇街、村社都有不同的特点,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市场条件等实际情况,发展一批特色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决不是大家都去搞物业管理,千万不要走偏了,更不能搞一哄而上、千篇一律。安富通安村结合陶文化抓产业、吴家双流村结合蔬菜种植抓产业、清江河中村结合旅游抓产业,这些都很好。今年财政已安排3000万元发展村集体经济试点资金,为全面振兴乡村产业,财政再增加投入2000万元,请分管、联系区领导抓好落实,确保资金尽快投下去,并见到效果。现在很多镇街、村社不报项目,资金安排不下去,有钱没人要,问题就出在没有找到发展集体经济的切入点。各镇街、各村社一定要多担当、多想办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确定并做好产业发展规划,把产业做起来。第三,大力实施人才组织工程。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人才、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政治保障。组织部门要牵好头,基层组织建设不是天天让他们来开会,而是着力找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着力点,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把每个村社党组织做强起来,建好基层战斗堡垒,让基层党组织“一呼百应”。搞乡村振兴,人才特别关键,一个能人能带动一个产业,带动一个村。必须坚持以人才为驱动,落实好各项人才扶持优惠政策,营造好良好环境,吸引留住一批返乡人才、外来人才、本土人才、大学生村官等,促进各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第四,大力实施乡村文明工程。一个村社乡风民风不好,发展也就不可能很好。大力实施以素质提升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是区委确定的“10+3”实施方案之一,必须牢牢抓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个薄弱环节,强化教育引导,大力提升农村居民素质,大力培育良好家风、文明乡风。比如农村院坝卫生问题,如果一个家庭连自家卫生都搞不好,脏得无法下脚,一屋不扫,何以美环境,乡风文明从何谈起。又比如赡养老人问题,有的人就是在母亲节那一天,在网上或者微信朋友圈晒一晒图片、发几段文字,在家却不能付诸行动,这叫什么,叫自娱自乐。因此,各级干部肩膀要硬起来,扛起事儿来,一定要教育引导农村群众从清洁自家庭院等“小事”做起,善于用法治手段解决农村不赡养老人等问题,切实把推进文明乡村建设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和树立新时代文明新风。第五,大力实施青山绿水工程。荣昌是传统农区,以畜牧业而闻名,不管是养猪、养鹅、养鸭还是什么,必须把处理好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作为第一道关口。全区上下一定要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正确处理好环境护与用的关系,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解决好农村环境问题。特别是要以濑溪河流域、高升桥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污水、农村垃圾、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抓好生态保护,着力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切实让农村净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三、强化试点引领抓实乡村振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做好农村工作要少一点书生气,多接一点地气,力戒形式主义,坚决避免以文件落实文件,多在一线现场办公,突出工作方式方法,坚持统筹推进、以点带面、渐次推开的方式,抓好试点示范,推动乡村振兴全面铺开。区级层面确定在3个镇街、7个村社实施乡村振兴试点,每一个点要由联系镇街的区领导挂帅,尽快把亮点、重点做出来,起好示范引领作用。除此之外,每个镇街都要立足自身实际,尽快确定搞一个乡村振兴镇级示范村,由镇街主要负责人亲自推动,并通过经验交流、考核评比的方式,推动全区把乡村振兴搞得红红火火。每个区级部门都要认领并对口定点联系一个村社,发挥自身优势,切实为村社支招、想办法,着力形成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集中力量办好乡村振兴这件大事。四、严格考核督查抓实乡村振兴有工作部署就要有工作督查,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纳入督查工作的重点,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等相关责任单位,要建立健全常态化工作督查机制,并真正把抓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作为评优评先、干部选任等的重要依据,确保“责任钉在硬墙上、板子打在人身上”。同时,要把乡村振兴工作与农村“三变”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等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善于弹钢琴、转盘子,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志们,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政治任务,大家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保持战略定力、强化责任担当、做好“五个工程”,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县委书记 刘国文(2018年10月29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在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和视察黑龙江时重要指示精神,对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动员全县上下统一思想,科学谋划,聚焦重点,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我县乡村振兴发展新局面。年初以来,15个乡镇在推进实施乡镇振兴战略的工作中,想实招、下实功、使真劲,工作可圈可点,成效可喜可赞,在特色产业、环境整治、文明新风、基层党建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起色、取得较好效果,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在产业兴旺上,以马铃薯和鲜食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大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以稻米、蔬菜、食用菌、苗木为特色的“一村一品”小产业逐渐兴起。北兴天瑞米业、古城二龙眼米业、古北蔬菜园区、西建苗木经济等产业发展势头很猛、潜力很大。在生态宜居上,秸秆焚烧得到有效控制,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垃圾房灭迹全面实施,河北乡秸秆压块站建设数量最多,进展也很快,古城镇厕所革命成为全县典型,西联乡垃圾房灭迹数量最多。在乡风文明上,深入开展“志智双扶”和“三好家庭”、“五星农户”评选活动,河南乡和双河镇已经成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特色小镇。在治理有效上,向华乡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扫黑除恶”专项活动,清理机动地力度最大,省里专门发了通报予以肯定。在生活富裕上,北联镇新兴村依托新兴合作社、立成食品、嘉禾盛种业和天木麻业等主体,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2018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4750元,远远高出全县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虽然我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高。乡村振兴是一个大概念,涵盖内容非常广,有的同志把乡村振兴理解的过于片面,认为治理乡村环境,硬化些道路、拆除些垃圾房、栽些花草树木,就振兴乡村了,这只是乡村振兴的一部分,大家要深刻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要义,不仅要在硬件基础上下功夫,还要在文化内涵上做文章,二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二是总体谋划不够。县里已经下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和方案,规划正在编制中,从目前来看,部分乡镇还没有制定乡村振兴规划和方案,对本乡镇实施乡村振兴没有宏观设计、缺乏远景打算,只是推进眼前的具体工作,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问题,这既容易打乱仗,又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三是工作推进不均。从目前来看,大家多在脱贫攻坚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推进力度较大,而在乡村产业、乡村文明、乡村治理等工作上主动性不强,落实力度不大,工作进展滞缓,存在重点轻面、结合不紧等问题。四是人才严重匮乏。我们不仅缺乏振兴乡村的“智慧型”人才,而且还缺少年轻有劳动能力的“体力型”人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十分突出,专业的经营管理、农技推广、畜牧养殖等“实用型”人才少之又少,本土人才大量外流,外地人才不愿进来,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这些问题,全县各级领导干部都要高度重视,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谋划,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解决。下面,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讲三点意见。一、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以来,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是指引新时代“三农”工作的科学指南,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全县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乡村振兴上来,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一要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当前,虽然我县已经顺利实现省级贫困县脱贫摘帽,但没有脱贫的贫困户还有2656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8.8%,在已脱贫的11436人中,还有部分群众收入水平仅仅略高于国家标准,特别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占贫困户总数的70%,如果没有持续增收的产业带动,巩固脱贫成果非常艰难。所以说,我县脱贫攻坚工作压力依然巨大、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只有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得机遇,同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切实解决好农村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让全县所有的贫困群众全部如期脱贫,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二要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调优产业结构的最佳路径。我县是农业大县,经过多年发展,在现代农业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产业发展上还存在结构不优的突出问题,农业独大、工业不强、三产比重低的现状始终没有改变,去年年末我县一二三产之比为43.5:20.7:35.8。由此可见,我县的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带动能力不强,这是影响和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所以说,从当前发展形势和我县经济转型实际来看,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主导产业,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用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村全面振兴发展。三要深刻认识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加快克山发展的重要契机。我县的马铃薯和鲜食玉米两大主导产业虽然发展较快,均有龙头企业带动,并已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但实事求是地讲,这两大产业还处在成长期,拉动效应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显现,资源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豆、麻、畜、酒、水等其他产业发展差距更大。所以说,我们的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新上项目特别是高赋税、支柱型大项目不多,中小项目发展也不尽人意,可以说,项目建设就是我县的短板,就是我县发展缓慢的主要问题,做好“三篇大文章”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因势利导,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对上搞好衔接,对外抓好招商,对内建好环境,找准差距,补齐短板,加快推动我县振兴发展。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阶段性任务前不久,中央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第一个五年进行了系统谋划,我县也在制定当中。全县上下要按照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结合我县实施意见的部署要求,有重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加快推进。2019年,在原有31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基础上,以乡镇所在地为重点,再推进3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同步捆绑推进党建示范村和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力争三年内全县122个村全部焕然一新。一要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结合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村屯垃圾清理、污水处理、秸秆综合利用、庭院洁净、柴草垛出村、垃圾房灭迹等“六大行动”。在村屯垃圾清理上,要完善收集、运输和处理综合体系建设,目前我们已在122个行政村分别建立固定垃圾收集点,但运输和处理环节还比较薄弱,要加快推进8个闪蒸矿化垃圾处理场建设,做好设备安装调试,力争11月中旬投入使用。同时,要建管结合,建立健全管护机制,以农村公益岗位为主体,成立保洁队伍,明确管护责任和监督责任,确保垃圾清理常态化、制度化。在农村污水处理上,要加快推进厕所改造,采取以点带面、渐次推进的方式,今年计划投入资金56.2万元,完成1124户改厕任务,目前仅完成837户,还有287户没有完成,留给我们的有效施工时间已经不多了,各乡镇要抓紧推进,确保年底前全部完成。在秸秆综合利用上,要落实落靠秸秆禁烧责任,加快推进70万亩的秸秆还田,完成10个秸秆压块站建设和2000台生物炉具安装,进一步推进秸秆肥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力争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7%。在庭院洁净上,按照“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的理念,以明年新确定的3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试点,充分开发利用乡村农户庭院、房前屋后空地资源,开展果、菜、花、草、苗木等特色经济,打造和建设一批以庭院经济为主的特色村庄庭院。在柴草垛出村上,要合理规划柴草垛位置,扎实做好农户工作,尽快实现柴草垛出村,避免出现火灾隐患,实现村屯整洁有序。在垃圾房灭迹上,按照因村制宜、因房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借鉴已完成的农村“垃圾房”灭迹经验,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补贴的方式,进行垃圾房彻底灭迹,利用闲置后的土地,种植有机蔬菜、特色杂粮等作物,并通过电商平台网上销售,促进农民增收。二要巩固扩大脱贫成果。9月29日,省政府发文批复我县正式脱贫摘帽。虽然我县已经摘掉了省级贫困县的帽子,但这并不等于精准扶贫就此结束,相反,我们还要继续抓好剩余的2656名贫困群众尽快脱贫,更要巩固提高脱贫成果,确保已脱贫的11436人稳定脱贫,使我县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我们要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契机,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成果。要加快推进产业项目。围绕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这一核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雪川薯业、长明食品、力维康优贝乳业等重点企业,增强对贫困户的持续带动能力。2019年全县扶贫产业收益增幅要力争达到35%以上。要全力抓好政策落实。继续完善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政策,突出解决好脱贫家庭大病、慢病问题,继续免费为贫困户缴纳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和大病保险,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医保全覆盖,使每个贫困户不因重病致贫或返贫;深入落实国家各学段奖补政策,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困而辍学;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做到应改尽改,提高生活质量。要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向上申报和争取扶贫资金,加快推进道路、饮水、乡村旅游、文体设施、电子商务等建设,全面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进一步抓好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非贫困村与贫困村同步发展。三要做优建强乡村产业。要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做优乡村一产。今年,农业生产形势比较好,经县农业中心测产,全县粮食总产突破10亿公斤,实现了丰产丰收。要根据形势变化,以市场为导向,坚持效益为先,调优明年种植结构,推进农业“三减”,扩大绿色有机种植面积,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走农业优质化、绿色化、特色化发展道路。2019年,全县大豆种植面积增加到170万亩,其中高蛋白大豆102万亩。玉米调整到100万亩,其中鲜食玉米增加到1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稳定在243.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稳定在1.8万亩,全县高效作物种植比例达到48%。要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做强乡村二产。依托雪川马铃薯、立成鲜食玉米加工等企业,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抓好产业项目谋划,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上多下功夫,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同时,跟踪对接山东禹王集团,采取合资、租赁、参股等形式,盘活我县昆丰集团加工企业闲置资产,就地加工转化我县非转基因大豆,促进大豆产业重焕生机。要围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做大乡村三产。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在现有民兴村、新民村、二河村等基础上,以明年新确定的3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建设一批“电商村”、“众筹村”。充分利用农户的房前屋后和“垃圾房”灭迹后闲置土地,采取订单形式,发展庭院经济、菜园经济,打造“一村一品”,扩大种植规模,利用“克山印象”电子商城和农村电商网点,把农户的“小产品”推向全国的“大市场”,带动更多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致富。四要强化完善乡村治理。建立健全现代农村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要建强基层组织。以明年新确定的3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深化村民自治,建设法治乡村,提升德治水平,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乡村治理逐步走上法治化轨道。要抓好平安乡村建设。强化法治乡村建设,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和宗教势力,依法清理各类违规发包土地,深挖背后“保护伞”,还乡村清清朗朗的政治生态。要加强乡村干部监督管理。县纪委监委要加大对农村基层监督检查力度,重点查处农村党员干部在基层管理中截留款物、贪占挪用、弄虚作假、优亲厚友、雁过拔毛等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通全县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五要积厚培实乡村文明。认真学习借鉴通河县经验,结合乡村实际,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制定《培育文明乡风提升村民素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三年行动方案》,力争到2020年,县级以上文明村达到55%以上,文明乡镇达到65%以上,文明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达到20%以上。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依托乡村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广泛开展农民文化节、丰收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提升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鼓励引导村镇文艺社团自创自演文艺节目,每个乡镇至少打造1个文化活动品牌。要提倡勤俭文化。以明年新确定的30个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为重点,强化思想引导,推动移风易俗,组建红白理事会,倡导村民红白事新办、尊老敬老、厚养薄葬,弘扬勤俭节约传统美德,狠刹讲排场、比阔气、奢侈浪费的歪风,努力营造节约、简便、文明的办事风尚。要传承德美文化。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从思想教育入手,大力实施德美工程,把孝亲敬老作为文明村、文明户评选的重要条件,每个乡镇至少确定1个精神文明创建典型示范村、挖掘培树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等典型,搜集整理其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感人事迹,编写励志故事,评选“最美克山人”,广泛宣传典型事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在生动具体道德实践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六要吸引留住乡村人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凸显,形成了“年富力强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这对乡村振兴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要留住和吸引人才,必须建设有利于人才生长的“生态环境”。要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深入落实我县制定的《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建立有效及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名校优生、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律师等各类人才,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挂职锻炼、法律服务等形式服务乡村发展。要强化人才服务保障。完善《克山县人才发展政策》,从人才发展基金、住房保障制度、人才服务机制、引进优惠政策、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对人才发展给予扶持,建立引进人才的配偶及子女安置和落户、就医绿色通道、免费体检以及专家用车等方面政策保障机制,落实好减税、降税政策,解决好用地、信贷等困难,县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用于兑现人才政策,让有志从事农业、愿意扎根农村的人有待遇、有舞台、有回报、有信心。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一要强化组织推进。为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宝柱同志和川山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负责日常组织推进,领导小组设6个专项小组,各小组牵头领导要切实发挥作用,统筹推进全县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实施。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尤其是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要结合机构改革,科学设置工作机构,加强工作力量。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县目标考评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评价,建设一支坚强有力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二要强化规划引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盘大棋,慢不得,也急不得,要一步一步地把这盘棋走好。国家已经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我县已经着手编制规划,各乡镇也要编制规划。要成立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川山同志和宇光同志牵头负责,把熟悉农村工作、有思想、有想法的干部吸纳进来,制定规划要与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规划有机结合,并与其他规划逐步实现多规合一。制定规划不能照抄照搬,要充分考虑乡情农情,体现各自特点,合理确定工作时序,科学把握工作节奏,不能设计一些不切合实际、明显超出承受能力的目标。各乡镇规划要不拘一格、突出特色,古城镇、西城镇、北兴镇要重点突出小城镇建设,河南乡要重点突出农村改革,双河镇要重点突出沿路经济,克山镇、古北乡、河北乡要重点突出城郊优势,北联镇要重点突出胡耀邦、赵紫阳两任总书记考察调研,西河镇、西城镇、西联乡、西建乡、发展乡、曙光乡要重点突出区域高产示范。要坚持远近结合、控详结合、多规合一,确保规划不争嘴打架。要体现规划的权威性,树立规划就是法的观念,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执行,一切以规划为准。三要强化资金保障。要补上乡村建设发展的多年欠账,光靠农村农民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要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金融支农、用地供给力度,确保及时拨付到位。要广开投融资渠道,持续增加投入,加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先保障“三农”需要。要加大金融保险支农力度,撬动社会资本进入“三农”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要采取有力措施,破解工作难点,切实解决好贷款利率高、用电价格高、物流成本高等实际问题,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身份界定等后续工作,确保改革有序推进。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由宇光同志牵头,县农经总站负责制定集体机动地管理办法,指导农村机动地规范管理。四要强化氛围营造。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充分利用县电视台、政府网站、“魅力克山”公众号、“黑土明珠·克山”快手政务号等宣传载体,广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方针政策,及时报道我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经验、好典型,让“乡村振兴战略”深入人心。各乡镇、各部门要坚持以点带面,重视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亮点工作,集中力量扶持和培育一批示范典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提高乡村振兴覆盖面。宣传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抓好乡村振兴先进典型选树宣传活动,讲好克山乡村振兴故事,振奋基层干部群众精神,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浓厚氛围。同志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民生大计。全县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东北考察和沈阳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新成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新克山做出新的更大贡献!振奋精神攻坚突破 扎实推动乡村振兴——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发言摘登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场推进会在福清市召开,对我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进行再推动、再落实。会上,福清市、永泰县、闽侯县白沙镇、晋安区寿山乡、长乐区长安村等单位,分别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作典型发言,现将发言内容予以摘登。党建引领多维治理福清市近年来,福清市紧扣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坚持以党建引领为保障,以问题导向为抓手,以共建共享为基础,以改革创新为路径,推出“党建引领、多维治理”行动,实施治理架构优化、清风正气护航、平安福清提升、文明文化强基、群众动力激发“5+N”工程,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实施治理架构优化工程。围绕提升农村治理水平,建立“1+3+N”组织架构体系,即一心(村党组织核心)、三会(村民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N个配套(群团等组织),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推动农村事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制约,实现各村级组织联动、互补、共促,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实施清风正气护航工程。以整饬净化农村党风政风为目标,规范基层权力运行,严惩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实施平安福清提升工程。探索平安建设新理念、新方法,推出万名党员问平安等“十项行动”,“平安三率”提升至全省前列,历经10多年首次进入全省平安县(市)行列。实施文明文化强基工程。通过深化移风易俗活动,开展文化惠民行动。实施生态文明工程,搭建有效载体和平台,增强群众文明意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村生态品质,打造文明健康、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实施群众动力激发工程。注重发挥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搭建有效平台,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产业发展,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推进农业农村发展永泰县今年以来,永泰县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新的进展。以三产融合为抓手,致力乡村产业振兴。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格局,规划发展青梅村、藤编村、民宿村等30个主题产业村。致力打造品牌农业,获得“三品一标”产品29个,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以聚才引智为支撑,致力乡村人才振兴。以庄寨保护、乡村旅游、农村建设为平台,把“大咖”招进来,把乡贤引回来,让创客留下来,让乡建人才沉下去。比如,一群“90后”女大学生,利用中山村旧村部进行重新设计改造,开设了嵩口古镇第一家民宿。以庄寨保护为特色,致力乡村文化振兴。设立中国第一个乡村复兴基金会,保护和开发152座保存完好的古庄寨。挖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历经千年的“赶墟”习俗、武术文化,竹编、藤编、木匠、瓦匠等传统工艺嫁接到嵩口古镇旅游当中。以生态宜居为准绳,致力乡村生态振兴。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县环境指数长期位于全省前列,空气质量排名全市第一,今年9月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打造同安茶旅文创、功夫影视、蓝城康养、大湖森林等一批田园特色小镇。以机制创新为重点,致力乡村组织振兴。在全县255个行政村设立乡村振兴服务站,出台《永泰县农村闲置房屋使用权流转指导意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美丽乡村建设闽侯县白沙镇近年来,闽侯县白沙镇先后投入资金8500万元,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福州近郊乡村观光休闲游主要目的地之一。科学规划引领,分期逐步实施。编制《白沙镇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全镇分为文化休闲游体验区(孔元片区)、山水休闲扩展区(大目溪片区)、健康养生度假区(汤院片区)、田园采摘区(汶溪片区)、滨江活力区(上岐片区)等5个区域。找准发展定位,体现个性特色。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品”的思路,注重田园风光特色和传统文化传承,突出乡村味道和传统文化,力求“原汁原味、特色美味”。比如,孔元村突出做好“花”的文章,建设“四季花海孔元”;井下村突出做好“红”的文章,建设“知青文化井下”;新坡村和上寨村突出做好“历史文化”文章,依托古民居和古村落群,建设“民俗新坡”和“古村上寨”。注重产业培育,夯实发展基础。在培育壮大橄榄、脐橙、油茶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近年来,全镇先后流转土地7360亩,引进了珊瑚海等16家农业观光休闲企业。整治人居环境,提升城乡面貌。围绕解决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础问题,全面开展“一革命、四行动”。按照“整洁整齐整治”的工作要求,以“垃圾不落地”为抓手,以自然村、背街小巷、房前屋后为突破口,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常态化抓好各村环境卫生整治,确定每月的最后一天为全镇卫生大扫除。打造“四美乡镇”晋安区寿山乡晋安区寿山乡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的“四美”要求,通过“四个抓手”,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质扩面、提档升级,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绿色乡镇”、福州市“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抓统筹重协调,构建“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三位一体协作模式。坚持党委领导,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印发《致广大村民一封信》等形式,激发广大村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引导社会共建,逐渐形成区直部门和平原镇街、村(社区),与北峰山区乡镇、村结对帮扶的工作传统。抓目标重规划,搭建有机衔接的工作格局。突出目标引领,制定改变村庄生活环境、改变村民生活习惯、改变群众生活状态三项任务;突出规划先行,参与编制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全域旅游规划等;突出考核导向,坚持“一套标准、捆绑考核、动态管理”。抓管理重指导,完善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分年度实施推进,到2019年全乡22个行政村将全部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既通盘考虑又因地制宜,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注重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既要提速增效又合法合规,对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建设管理、资金使用全面审核把关,着力提高项目绩效。抓建设重长效,增强内外联动的发展能力。注重长效管理,建立污水、垃圾、村道、河道、供水供电等公用设施长效管护制度;注重产业带动,如前洋村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家庭农庄,石牌村、九峰村发展乡村民宿等。树立文明乡风长乐区长安村长乐区营前街道长安村着眼乡风文明,以移风易俗为抓手,努力建设文化长安,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16年11月,长安村重新组建红白理事会,制定了理事会章程以及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利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乡风文明。作为长乐移风易俗的先行村,长安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带头签订承诺书,带头抵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歪风,涌现出了林友海、林松官等先进个人。他们将原打算用于操办婚丧喜庆活动的资金节省下来,捐给村医养中心。为了更加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长安村成立了光盘行动领导小组,倡导宴席上“光盘”,倡议全体村民厉行节约。移风易俗活动开展至今,长安村举办的30场红白喜事共节约资金400多万元。长安村还大力挖掘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还原提升了村内古石桥、古驿道、古河港及其周边环境,新建了一个富有乡土品味的白石桥文化公园。同时投入30万元修葺大齐书院,书院内开辟“农家书屋”等廉政专柜,建设村党员干部提升廉洁自律、锤炼党性的“健身房”,打造长乐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近几年,长安村还实施美丽乡村及幸福家园工程,开展以裸房整治、垃圾处理、村道硬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大整治;对敬老院进行翻修,建成500平方米左右的老年活动服务中心——幸福院;村医养中心成立以后,党员干部带头募捐筹集资金,目前已筹得善款70多万元,主要用于本村老人医疗费补助以及幸福院老人伙食费等开支。关于千佛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它是关系全局性、长远性、前瞻性的国家总布局,它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在千佛镇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关系到全镇能否从根本上解决镇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关系到全镇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为此,根据千佛镇实际,在全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一、千佛镇基本情况千佛镇位于巴山南麓构溪河畔,距阆中市区60余公里,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居民委员会,千佛场因构溪河绕场而过素有“小保宁”之称。全镇有农业户6356户,农业人口25000余人,是传统的农业大镇,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油菜籽,兼产林、桑、桐、果、杜仲。养殖生猪、家禽、蚕,现在主产生姜,是川北生姜第一镇。二、工作思路及具体做法(一)工作思路全镇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南充市委以及阆中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同时,全力实施市委145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落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镇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二)具体做法 1.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形成产业兴旺发展态势。千佛镇在产业发展方面始终坚持走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品牌农业之路,通过招引业主,培育大户,提升效益。如今全镇生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6000亩,毛叶山桐子种植面积6100亩,果药年种植面积6500亩,生猪年出栏稳定在5万头,四大亿元产业经济带已经给千佛镇的种养殖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同时,在持续发展壮大“生猪、生姜、果药、山桐子”四大亿元产业带的基础上,围绕千佛镇“竹根姜”“千佛窖酒”“千佛泡菜”三大特色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品牌产业。一是成功完成“千佛竹根姜”国家地理地标产品的申报和认证工作,“千佛竹根姜”正式走出四川,走向全国。二是“千佛窖酒”“千佛泡菜”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下,年销量保持高速增长,千佛镇的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广,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高,产业强镇的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 2.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路,努力打造生态宜居小镇。近年来,千佛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切实把环保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千佛镇位于构溪河的上游,发展的定位是打造成“秦巴山区最具品味的山水田园生态小城镇”,山水田园追求的就是青山绿水,因此,在工作中,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命线”的理念,强化责任抓环保,突出重点抓整改,着眼长远建机制,坚决打好环境保护攻坚战,深入实施“蓝天 碧水 青山”工程,完成辖区扬尘治理和落后产能升级淘汰,推进全镇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提高,实现了全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效益和谐统一。3.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乡风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龙吟山村、乐里庙村、华严寺村集中力量开展以“净化、绿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贫困户积极开展 “六顺六净”大行动,引导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积极创建省级“四好村”。4.保经济、促发展,全面小康已愈来愈近。千佛镇在过去的5年时间里,坚持以促进镇域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为第一要务,保耕地、稳产量,全镇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9%,达到5.8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年增长11%,达到1.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年增长10%,达到17600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万吨,人均年占有达到800公斤,全面小康生活已近离我们愈来愈近。三、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总的来说,我镇在乡村振兴上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我镇在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改善了基本农田较为集中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但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在我镇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 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具体到千佛镇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一直以来的优良传统和重大原则,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基层党员干部“三农”知识培训,使农村一线锻炼成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把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培养成行业领头羊,充分发挥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刻不容缓。针对当前我镇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3.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全面小康之路。2018年是阆中市脱贫攻坚决战全胜的关键之年,千佛镇还有1个省定贫困村要退出,462户1143人今年内要减贫,时不我待。在下步工作中,全镇将坚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走产业扶贫之路。以各村的脱贫奔康产业园和全镇规划的1200余户的庭院经济为基础,在全镇强力推进畜禽养殖、生姜、果药、毛叶山桐子木本油料植物四大亿元产业带建设,以产业大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二是坚持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项目建设。对全镇所有脱贫攻坚项目落实了责任领导和责任人,并将工作进度分解到每个月,坚持“定时通报,双线督查,专项调度”的督导模式,保证了全镇项目建设措施到位,推进有力。三是坚持扶贫先扶智。通过进一步办好“农民夜校”,做好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工作,今年全镇共计划举办80余场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劳动技能,促进脱贫增收。   千佛镇人民政府 2018年6月12日河口区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重大战略部署。今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方案》等文件,明确了新时代我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和实施路径。近期,河口区统计局组织开展了乡村振兴专题调研,采取调研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农村居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期盼。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近年来农村发展变化体会深刻,对乡村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均较高,同时也反映出当前乡村振兴的一些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关意见建议,供参考。一、农村居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和期盼本次调研在全区六个镇(街)五个村,对1080个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本次调研深入农村住户,采取与村干部、乡镇干部座谈和入户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全区223户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访问。从性别来看男性占比54.3%,女性占比45.7%,从年龄结构来看,35-50岁年龄段人口占比较大,占41.2%,其他年龄段从高到低分为50-60岁、20-35岁、60岁以上、小于20岁,分别占比29.0%、13.0%、15.7%、1.1%。调研对象的学历水平在各层次均有分布,初中学历的最多,占47.5%,未上学的占5.8%,小学占29.0%,高中(中专)占16.1%,大专以上的1.6%。从调查对象的身份来看,主要以村民为主,占92.8%,乡镇和村干部占7.2%。(一)乡村振兴战略的知晓率较高。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从问卷调查情况来看,受访者知道“乡村振兴”的知晓率达92%。但通过走访了解到,大多数受访者只是在媒体上看到过或是听人说过,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内容不很清楚,融入感不强。(二)农民对乡村变化感受深切。近年来,全区各级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加强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体系,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大农民对道路建设和医疗保障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在这次调查中,当问及“您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时”(多选),有68.1%的受访者认为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村里道路变好变宽了,有53.0%的受访者认为医疗方便了,有32.5%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机会多了,有25.7%的受访者认为房子大了。 (三)对乡村振兴战略最感兴趣的是“生活富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乡村振兴实施成效的衡量标志,乡村振兴要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切实感觉到生活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改善。在问及“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您最感兴趣是什么”时,选择人数最多的是生活富裕占比43.5%,其次为选择生态宜居占比为22.2%,产业兴旺人数占比16.4%,而对于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选择的人数较少,选择的人数分别占比10.7%、7.2%。生活富裕和生态宜居在乡村振兴的五项构成中关注度居前,是广大农民最大关切。 (四)农村居民最期盼得到资金及技术扶持。在“影响乡村振兴制约因素”多选项中,农村居民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方面,居前3位的是资金、人才和技术,73.0%的农民认为资金是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51.1%的农民认为人才是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45.8%的农民认为技术是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列第4、5位的是市场和土地。在“您最想参加培训的项目” 多选项中,56%的受访者希望通过参加农业生产管理技术培训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有27%的受访者希望参加外出打工技能培训,有8%的受访者希望得到国家有关政策的培训。农村居民对提供资金、人才、技术扶持的选择比重最高,与各级政府推进乡村振兴的认知不谋而合。二、实施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一)农村居民参与度不够。通过调研走访了解到,受农村教育经济条件限制,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是上级的要求,“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存在政府投入就干,不投入就无法运作,缺乏积极主动地融入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二)人才流失严重。目前农村普遍缺乏有学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青年骨干人才,农村广阔的舞台、政策和资源不足以吸引他们返乡务工或创业,他们大多选择在外奋斗,很少有人愿意在农村的地盘上打拼。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高中(中专)学历占16.1%,而大专以上的农民仅占1.6%。全区农业劳动力主体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农村受过较高教育、年富力强的农村精英人才大多流出就业,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的劳动力,使得乡村发展缺少活力和后劲。(三)农村发展环境还需改善,农民增收问题仍需加强。农业生产周期长、回报慢,抗风险能力弱,一般的农业生产企业生存较难,调查显示,资金、人才、技术是当前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我区也出台过有关政策措施,但人才回流农村的效果不明显。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最多的期盼就是生活富裕,尽管2017年我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7%,2018年上半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也在8.2%,但受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上涨、居民医疗教育支出大等问题的影响,农民增收问题仍需加强。(四)乡风文明建设有待提高。乡村文明建设,是“铸魂强农”工程和新时代文明传习中心建设的有力抓手,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培养时代新农民,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问卷显示,只有10%的农民比较关注乡村文明建设。我区目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质量有待进一步增加和提升。三、实施乡村振兴的几点建议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应形成组合拳,以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为基础,实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点加强基层组织、人员、产业三个关键性建设。(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选好基层党支部领头人,一个好的带头人,能抓出一个好班子、建设一个好村子。配强支部班子,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充实乡镇农业干部队伍,提高农村干部专业技术水平,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科学素养,培育职业农民,增强创新创业和就业本领。四是壮大返乡创业队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高起点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二)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优化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和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健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长效管护机制,创造可持续的良好人居环境。三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良好的教育水平才能使年轻人不用担心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从而安心在农村就业创业。要加大在农村的教育投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促进乡村教育振兴。(三)加强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收入。产业发展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一是相关部门要指导和帮助村级找准产业发展着力点,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二是依托本地农业特色资源,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三是根据地域特点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一是继续加大财政资金对乡村基础设施、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二是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民。三是进一步健全涉农投融资政策,切实解决农民、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激发金融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积极性。四是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五)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对于乡村文明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特别是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宣传员角色,逐步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风气和环境卫生意识。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村民行为,开展村民小组乡风文明、环境卫生等评比活动。关于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年,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告,并就该项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确定为年度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震宁将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关的省人大代表建议作为重点处理建议,牵头督办,并多次带队开展专题调研。6月初,省人大常委会召开专题汇报会,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魏国强听取了省政府及省发改委、农委等15家部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汇报。随后,带队赴徐州、南通、盐城等地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基层干部、人大代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建议,实地考察了邳州市、如皋市、建湖县农业农村发展、镇村建设情况。7月11日,带队到省农委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如何做好专题询问工作开展了走访调研。同时,13个设区市和26个县(市、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了上下联动调研,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39份调研报告。此外,我委还赴湖南省、广东省开展了调研;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函,在江苏人大网、中国江苏网设立征求意见专栏,全面征集代表、网民对专题询问的建议;创新调研方式,与部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道设计针对工商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基层干部、各级人大代表四类主体的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措施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提出的为全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示范引领的要求,研究谋划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定位、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并逐步付诸实施,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开局良好。(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全面落实职责任务。以思想解放提升谋全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明确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的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徐州市贾汪区建立了党委统筹协调工作机制,每季度召开一次乡村振兴战略分析研判工作会议。二是细化实施方案。出台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收入新增万元、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方面5年的量化指标和政策措施。三是落实工作责任。明确了全省重点工程建设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了行动计划,形成了任务分解表。连云港市构建了市县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制度。(二)加大推进实施力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加大力度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是制定专项计划。编制全省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打造优质稻麦、绿色蔬菜、休闲观光农业等8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逐个细化实施方案。泰州市下发《农产品品牌建设三年(2018-2020)行动计划》,着力培育省内外有影响的“泰”字牌绿色农产品。二是开展专项活动。举办农村公路创意设计大赛,推动打造溧阳旅游1号公路、睢宁淘宝小镇产业路等一批资源路、旅游路、产业路。开展涉农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农产品电商“双万人培训”行动,推动各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举办新农民新技术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三是注重典型选育。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采集、分析、研究典型案例,深入挖掘乡村振兴中整合人、地、钱等资源的典型模式,总结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和经验,编印成册供各地学习参考。(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重点解决长期以来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的问题。加强财政支农。2018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农林水支出”233.78亿元,同口径增长7.1%。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着手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合理确定约束性任务和指导性任务。注重金融惠农。无锡市级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各县(市、区)也给予专项财政支持,对符合政策的工商资本投农项目可优先获得“富农贷”、“金农贷”、“新农贷”等农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贷款,同时在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开展人才认定。着手建立乡土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乡土人才技能等级评定。将乡土人才纳入国家和省特贴专家、大工匠等重点人才项目的评选表彰范围,组织认定省级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四)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以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为重点,推进涉农领域体制机制创新,增强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一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统筹协调武进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征地制度改革试点全面覆盖、深度融合。二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出台关于深化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召开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会议,推进整省试点工作,部署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创新集体经济运行机制,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三是探索农村综合改革新路径。邳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全市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决定》,动员全市深化对农村道路、河道、集体资产资源等公共空间治理。对梳理出的集体土地进行统一发包,进入产权交易平台成交总额6.2亿元,进而有效激活了乡村“沉睡”的资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稳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民增收致富增速良好。围绕产业兴旺,启动“百园千村万点”休闲农业精品行动,推进休闲观光农业精品村和主体创意农园建设,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制度,上半年休闲观光农业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推进“一村一品一店”示范和省级乡镇电子商务特色产业园建设,上半年全省农产品网络营销额235亿元。围绕生态宜居,推进全国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工作,省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与各市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全力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今年全省实施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新增1200多个,开展50个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省级试点镇建设。围绕乡风文明,总结推广徐州市贾汪区马庄村经验,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着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组织实施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提升行动,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已确定28座村落为“中国传统村落”,列入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范围。围绕治理有效,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意见》,为完善农村社区治理与服务,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重要遵循。围绕生活富裕,大力实施农民收入新增万元工程和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持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提高到1.91万元,今年上半年为11192元、同比增长了8.9%。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研中,省各有关部门,各设区市及部分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基层干部群众也通过座谈、邮件、电话等形式反映了一些关于多规合一、要素下乡、环境整治、考核评价等方面的问题。一是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还不够,特色不够鲜明。不少设区市及县(市、区)的调研报告中提出,镇村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历史文化村落保护等规划之间相互衔接不够,缺少一县、一镇的总体规划整合。现有村庄规划编制进展缓慢,特色不够鲜明,融合农耕文化、民俗风情、人文资源、建筑风格等要素,进行区域功能、居民住宅、产业发展、休闲旅游等发展定位不明确,“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不够鲜明。规划在引领村庄合理布局、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发挥不够,现有的省级规划保留村庄数量太少,很多有历史文化传统特色的村庄未能作为保留村庄纳入规划。苏北一些县(市、区)在调研中反映,农村房屋多是砖木结构,构架相对简单、功能单一,安全舒适性差,改建住房势在必行,但现在政策对农民自建改建住房的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高度都控制太严,不利于农民居住环境改善和乡村面貌提升。二是本乡本土人才不足,引进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基层普遍反映,缺人才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农村产业发展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能够承接网络经济时代的旅游文化产业、新业态电商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更少。从农村技术支持看,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很多县(市、区)及乡镇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的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也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从农村有效管理看,大部分村(居)的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不足。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选调的大学生村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不够。从乡村人才提升看,现有农村人才、乡土人才评价机制还不健全。农业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工作在基层一线,“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评定职称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要进行英语能力测试,影响了基层人才提升职业能力的积极性。三是建设用地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力度还要加强。基层普遍反映,现有政策将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休闲采摘、仓储等设施建设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但这一政策没有完全落地,一些地方还是按非农建设用地管理。对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等项目建设,应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但由于地方有限的用地指标基本上用于县城房地产、开发区或其他非农产业,政策实施不到位。基层普遍反映,村庄综合整治、集中居住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土地增减挂钩、占补平衡获得的收益,村里得到的很少。部分设区市反映,产权制度改革中涉及的资源变资产、变资金的通道还未真正打通,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民宅基地和住房等改革试点还在进行中,推广试点经验的步伐慢,“盆景”变“风景”的办法不多,力度不大。有些基层干部反映,省委一号文件提出允许县级政府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优化村庄用地布局,有效利用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但目前省级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实际操作难。四是财政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有待加强,金融产品支农作用发挥不够。财政涉农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还不健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部分县(市、区)财政支农投入有所下降。各部门对财政资金使用方向规定过于具体,缺乏灵活性,地方无法统筹使用。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省级农业开发、粮食产能规划等涉农项目资金分散、多头管理,部分项目存在建设重叠。财政投入道路、住房、环境等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也较为分散,多个部门各自为战。部分省人大代表指出,有些类似送电影下乡这样的支农做法是流于形式,基层群众看的不多,认可度不高,造成财政资金投入浪费。部分省级贫困县反映,扶贫资金使用对时效兼顾不够,扶贫项目精准落地慢。家庭农场主、创业大户普遍反映,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难。大部分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规定单户原则不能超过2万元;期限偏短,一般不超过1年,满足不了农户发展农业项目的需要。基层干部反映,农业保险对地方特色农产品覆盖不够,不能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足够的风险保障。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代办机构存在办事拖拉、勘灾理赔不及时等问题,有的农户反映,春节前大雪压倒蔬菜大棚,到5月底赔偿还没有到位。五是农村产业发展还有待加强,带动农民致富作用发挥不够。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科技、装备等基础条件较好,但农村产业质量效益不高、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结构相对还比较单一,粮食等传统产业占用全省80%的生产资源。新型职业农民少,大部分农民创业致富能力不强,农村创业创新氛围不浓。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不够,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加工转化效率不高,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品牌,支撑和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作用不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还处于培育阶段,且大部分是工商资本创办,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健全,带动农民分享现代农业发展收益的办法不多。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创办民宿存在消防设施审批门槛高、审批难的问题。六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环境治理层次水平还不高。由于历史欠账比较多,大部分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相对落后,农村道路、供排水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是农村发展短板。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的政策不活,办法不多。农村河道管护资金来源单一,特别是苏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河道还大多停留在“以河养河”阶段,管护保障严重不足。基层普遍反映,现有村庄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低,村庄污水治理全面覆盖推进难度很大,县级财政压力大。另外,农村居住分散,水系发达,沟塘众多,部分地区地下水位高,管网建设难度大。基层干部反映,部分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收集不到污水,设施难以运行。有些县(市、区)在调研报告中指出,环境整治工作中没有充分发挥村民主观能动性,杂物乱堆放、垃圾乱抛洒等现象给黑臭水体整治、美丽村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管护的长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三、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建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强调,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为了更好地推动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走在全国前列,提出以下建议:(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站在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进一步压实责任,完善机制,强化考核,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体现到各个方面,真正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统筹整合各类要素和政策,推动资源力量下沉,强化对乡村组织振兴的支持和引导。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培养,选优配强工作力量,提升乡镇干部整体能力水平。建立健全抓镇促村机制,强化对市、县、乡党委的指导考核,督促基层党委聚焦主责主业,抓好乡村组织振兴。关心关爱乡村党员干部,调动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顶层设计。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广泛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主动适应新变化新形势,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牵头部门,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振兴协调领导小组制度。一是尽快出台我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科学谋划,进一步细化实化工作职责和政策措施,形成今后五年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政策框架。规划编制要注意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二是全面开展镇村规划编制。赋予设区市及县(市、区)更多镇村规划自主权,科学合理地确定“一般村”、“重点村”、“特色村”,稳妥推进乡村人口集中居住、项目集中落地、土地集中经营。尽快研究出台镇村规划编制指导性意见,并对规划编制费用提出解决办法。三是加快新一轮城乡统筹规划编制。明确相关部门主体责任,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优化细化乡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城与乡、人与自然、产业与生态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空间形态。四是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评价体系。区分村(居)的资源禀赋、地域差别,率先形成以村(居)为单位,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治理等不同指标在内的评价考核标准。制定评价标准过程中,应坚持系统化,全面反映“五个振兴”情况;坚持标准化,全面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情况;坚持人性化,充分考虑群众的获得感。(三)进一步优化结构,实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高质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积极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现代化、智能化设施装备补贴,形成专项工作实施意见。推动更多种植大户、农业企业主动参与绿色蔬菜、应时鲜果等高效作物生产。尽快出台产业兴村强县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加快引导培育年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二是加大品牌农业培育力度。支持大品牌建设,对销售额超亿元的区域公用品牌、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产品品牌给予资金扶持。设立“农业大企业”培育基金,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技术改造、对外合作。通过专项资金扶持、政府性基金投资推动一批农业中小企业做精做专。三是加大科技兴农支持力度。形成具体实施办法,推动企业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创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制定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具体办法,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向企业流动,促进我省更多科技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四是创新产业融合模式。制定“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农耕体验、健康养生、文化传承的融合发展。大丰区恒北村,以梨为媒,不仅梨产品网上销售红火,还给村里带来了温泉度假村、精品民宿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相关经验值得省级层面总结推广。吴江区在调研报告中建议,出台省级消防等专项审核办法,对农村闲置房、农民空心房等有规划、有条件改建为民宿的给予支持。(四)进一步育才引才,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将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纳入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制定乡村人才振兴实施方案。一是注重本土人才培养。依托基层党校、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职业院校等教育平台,立足现有农村人才资源,开展系统培训。尽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重点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分类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培训。二是注重专业人才培育。加大财政对有涉农专业高等院校、大中专职业学校的支持力度,引导其扩大招生规模。总结推广部分设区市及县(市、区)开展的农业人才定向委培模式,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尽快制定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的指导性文件,为基层农技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农技推广提供政策支持。三是注重服务人才引进。把地方引进农业产业发展相配套的高学历人才纳入人才工作考核体系,把农业人才指标纳入地方发展指标。近年来,宿迁市遴选1324名本乡本村的创业型大学生(平均年龄29.7岁)到村挂任副书记或副主任,进一步增强了村支两委发展活力,缓解了大学生留不下来的问题。要总结相关做法,研究鼓励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返乡就业的财政支持办法。制定公职人员回乡到村任职实施办法,发挥省、市、县各级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提升村(居)发展水平。(五)进一步用足用活政策,推动更多要素下乡。以推进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政策制定上为乡村发展松绑,在激活要素上为乡村注入活力。一是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加快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形成省、市、县各级涉农财政资金可整合目录,切实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开展分散在各部门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权下放到县级试点,实行目标、任务、资金、权责落实到县,推动各地集中力量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村。总结盐城市阜宁县等地整合资金投入康居工程的有效做法,全面推动乡村居住条件改善。二是落实好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建议对各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督促相关政策执行到位。出台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政策,加强工作指导,确保单独选址的农业休闲旅游设施等有预留规划建设用地。三是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形成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性文件,扩大财政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投入规模,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切实缓解“三农”领域的融资难题。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根据各地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重点开发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四是妥善引导工商资本下乡。以现代农业园区、特色田园乡村、特色小镇为载体,引导支持工商资本、社会力量深度参与乡村发展。总结无锡市开展“百企建百园”工程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推动更多工商企业建设农业园,吸引更多的资金、人才投入农业领域。(六)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乡村生产生活水平。一是高标准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村庄布局优化,把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通讯网络、污水处理等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与“重点村”、“特色村”打造相衔接。二是统筹建立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预留一定比例的管护经费,并形成制度性规定,确保基础设施建好、用好。在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程中,提留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长期管护。将乡镇、村(居)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管护等岗位设置与促进失地农民、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就业结合起来。三是高质量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瞄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形成推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农村养老等服务进村的实施办法。建立教育、卫生人才在县城与乡镇、村(居)之间定期流动机制,提高在镇村工作人才的待遇。四是注重乡村环境的长期维护。加大对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重要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的保护,重点是加大破坏环境行为的检查和打击力度。围绕5年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的目标任务,制定年度河湖联通和疏浚清淤工作计划。出台农村环境管护实施意见,形成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的管护办法。总结推广邳州市开展公共空间清理方面的有效做法,对河道护坡乱耕乱种、道路两侧乱搭乱建、村庄内乱堆乱放等加大治理力度,切实打造农民认可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五是更加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加大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定期不定期抽查兜底保障的公平性与覆盖面,督查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增收措施落实情况。(七)进一步强化农村治理,夯实农村基层基础。一是加强涉农法制建设。坚持法规立改废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制保障。今年内,省有关部门要对涉农法规和规章进行一次统一梳理,逐条逐项进行研究,对不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一些条文进行修改。各级人大要继续完善涉农法律法规,发挥乡村振兴立法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宣传推广徐州、南通、淮安等地动员各级人大代表助力脱贫奔小康的有效做法,动员更多人大代表深入群众倾听意见,参与到项目推动、政策制定中来,通过人大代表之家等多种载体,搭建法律法规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平台。三是完善自治机制。引导村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村民自治。开展农村道德宣讲活动,传承发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最美乡贤选树、表彰等活动,充分发挥乡贤在矛盾调解、民情联络、敦风化俗中的作用。四是培育特色文明乡风。制定农村健康、科普、法治等文化活动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加快推进运动健身设施建设。尽快启动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试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评活动,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五是激发镇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细化针对基层干部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贯彻落实的工作方案。形成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的具体办法,加大工资及考核奖励向基层干部倾斜的力度,形成选拔任用优先考虑基层干部、涉农干部的良好氛围。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按照县委《关于开展“我为金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调研活动的通知》的要求,党校近期组织教职工并成立乡村振兴调研小组深入花石乡、吴家店镇、斑竹园镇以及桃岭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采取访谈、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等方式就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调研的基本情况调研发现,全县以脱贫攻坚工作为抓手,围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如茶产业、猕猴桃产业等),加大农业创新驱动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产业脱贫有成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发展绿色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传承红色基因,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移风易俗等活动,倡导乡村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农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作为引航,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开展对标创争,突出政治功能,构建完善村民自治、农村法治、农村德治三个体系,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推广应用综治信息化系统,进一步推进网格化服务管,乡村治理得到了改善;以金寨职业技术学院(金寨技师学院)为依托,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积极组织各领域的专家人才到村开展现场指导、科技培训等活动,扶持培养一批农业农村实用人才。二、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县在乡村发展方面取得了成绩,但同时也发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根本解决,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也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基础设施而言,底子薄、欠账多。作为贫困山区,我县农村基础建设成本很高,困难重重。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均衡,农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有很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也有很大差距。2、就发展水平而言,经营主体分散、业态少。一是农业大而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像华润这样知名龙头企业少,绝大多数农业企业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少,分散经营大多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难以建立,质量难以取信于人。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全县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四是农业专业技术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农村留守人口基本是老弱病残,青年人少,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更是严重匮乏。五是一家一户经营与市场需求不平衡,农业技术指导、管理服务没有统一标准,服务水平跟不上。3、就农民主体而言,未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工作推行难。由于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发展不足、农民素质不高,有的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一些惠及自身的项目,政府或者政策无偿的就入股,自身出钱出力的事情从不考虑,从而出现上头热、下头凉,中间基层干部急的现象,农民缺乏积极主动地参与脱贫致富,没有乡村振兴的主人翁意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施起来较难。4、就乡村人居环境而言,环境污染突出,整治压力大。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全县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村很少,农村村民将生活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沟渠、河道、池塘等水体中,废水中有机物质直接溶解在水体之中,特别是在夏季容易形成黑臭水体,破坏水体的生态环境,危害人居环境。同时,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薄弱,对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整治的压力大。三、意见和建议1.做好顶层设计,统一规划。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突出以城带乡。主要在优化人口与生产力布局,从产业、居住、文化、教育、保障、公共服务等层面综合考虑乡村发展,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顶层设计各个乡村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结合乡村出台每个乡村的整体规划,统筹乡村产业布局,确立适合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的优先及重点产业。三是统筹乡与乡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发展。统筹规划有产业、产业发展比较好的乡村带动一些没有特色产业或者没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的乡村,避免让这些乡村闭门造车,反而浪费资源、精力和时间。四是统筹经营主体,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一些企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农家小院之类的,积聚起来,对农产品的标准、售价、品牌进行统一规划、监管,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2.加快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完善农村的交通设施建设、农民饮水安全、农村电气化、农房及庭院绿化美化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县域内农村文化、教育、卫生、养老、通讯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继续加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农户房前杂物、柴草、乱堆乱放清理及无功能性破旧房屋拆除工作;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积极引导和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行动中。3.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乡村的发展必须依靠产业,科学规划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一村一品”或“一村多品”;产业的发展又必须有龙头企业带领才行,像大湾村有一笑堂茶叶有限公司带动,推动了茶产业的发展,带动贫困户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吴家店古塘村有华润企业的带动,猕猴桃从种苗、栽种、结果、产品销售都有一条产业链,猕猴桃产业发展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山区自然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创意、文明公益等新型业态,不断增加群众收入,旅游产业、休闲养老产业反过来又促进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三产融合。4.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抓手,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和革命传统教育,推动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教育和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从老区红色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要以户为抓手、以村委为基础、以乡镇为龙头,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断丰富“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创建载体,做好“振风超市”的可持续工作,不能让“振风”变成“阵风”;进一步健全好人评选、道德模范、能人大户引领带头作用,在乡村形成崇德向善、干事创业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凝聚乡村振兴的力量。一是加强村班子队伍建设。拓展村班子队伍的培训渠道,加强专业培训力度,提高村班子队伍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增加村后备干部人数,壮大村班子队伍;现在村班子队伍人数少,乡村振兴任务重、压力大,急需充实村班子队伍人数;提高村班子薪酬待遇,不能让他们干的多、获得的少,打击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育乡土人才,围绕主导产品和产业,积极组织各领域的专家人才到村开展现场指导、科技培训等活动,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农村实用人才,把乡土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现代农业,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构建完善村民自治、农村法治、农村德治三个体系,尤其是在现在乡村振兴开始阶段,关键是以法治为抓手,德治慢慢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村民能够自治,从而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是统揽“三农”工作的系统工程,涉及“三农”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都很迫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下发后,县委、县政府积极作为,迅速研究制定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十大工程的意见》,配套制定了一系列推进落实措施,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成效已开始显现。通过平时走访、相关会议了解到,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和投入成为关键要素,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最为关注关心的重点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头由谁来带、事由谁来干、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本着为县委、县政府有效破解这些问题提供决策参考的目的,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到迎丰镇、池河镇、后柳镇、饶峰镇,通过座谈走访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部分乡贤能人、镇村干部的形式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问题及原因以下这些问题一定是当今整个农业农村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我县也不例外。(一)思想认识不清晰。调研中发现,一些部门、镇村干部面对众多且相互交叉的工作任务感到迷茫,对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与新农村建设等内在联系认识不清,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抓起,由此工作思路不清,行动观望,尤其对推进乡村振兴脑子里无思路、工作上无计划、行动上无措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思维和统筹安排。究其原因还是对党的十九大、中央〔2018〕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学习领会不够。 (二)人才缺乏较严重。调研中普遍反映,人才缺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最大制约因素。而当今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会管理、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较少,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村(居)的“两委班子”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后备干部严重不足,不少的村就连一个像样的支书或村主任都难选出,勉强选出的也只是个“菩萨”,缺乏管理能力和发展思路,能够承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尽管全县不断开展各类人才培训,但稍有点头脑和能力的大多数外流,扎根本村的屈指可数。目前,农村技术支持上缺少能够长期扎根农村、从事农村技术研究推广的“土专家”“田秀才”,农技推广队伍多年没有新人补充,面临断层困境。农村教育、卫生等人才数量不足,学历层次不高,服务能力有限。乡村人才提升评价机制不尽合理,农业农村少有的各类专业人才工作在基层一线,“论文写在了大地上”,而评定职称要考核论文发表数量和英语能力测试,影响了基层人才职称晋升和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受政策限制,公职人员回乡兼职任职、带资带头、技术承包难。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传统农业效益低、成本高、风险大,由此导致乡村吸引力不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减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入镇或外出务工,乡村人才外流不可避免。有的村庄只剩老人、孩子和妇女,成为“空壳村、老龄村”。与此同时,人才培育、引进、引回等方面缺乏系统配套政策支持,乡村大学生不愿回乡,城里干部、各类专技人才不愿到乡村工作,整个乡村人才呈单向性外流, 少有向内进入者。因此,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很难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近年来, 党和政府虽然加大了向乡村输入人才的力度, 让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倡导和激励年轻人到乡村接受锻炼等, 虽切实可行,但因时间过短、流动性大,加之非本地本土人才,留不住心、扎不下根,致使乡村人才仍处于少且不稳定、有但低效的状况。农村人才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且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难以实现系统性、实用性、复合型的培训。(三)投入保障很有限。乡村要振兴,投入要保证。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投资很有限,涉农资金投入各自为阵、支离破碎且稳定增长机制尚不健全,支农投入不足。金融支持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创业大户普遍反映门槛多,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没有渠道,缺乏后续流动资金,大部分农户反映小额贷款额度偏低,规定单户原则不能超过2万元,时间不超过2年,期限偏短,满足不了农户发展产业项目的需求。农民自身实力不强。工商资本下乡因农业产业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还要承担用地难、用工难、流转难的制约,缺乏吸引力,积极性不高,担心顾虑多不想进、不愿进、不敢进。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尚未形成,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不够深入,激活工商资本下乡的投资环境、激励政策不够优化和完善,农村缺少建立林、地承包经营权评估及抵押贷款机制和平台,农村资源转化为资本虽有试点,但基本上没有推开。二、对策与建议(一)强力实施人才振兴,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人就是决定因素”,乡村振兴也是如此。要有效实施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没有一支各具特长和能力的人才队伍,那规划只能是写在纸上、战略也只能是喊在口上。而面对农业农村目前缺管理、缺技术、缺理念、缺智力、缺实力的人才状况,怎么破解?县委、县政府对此虽明确了“以育才、引才、用才、励才、留才为着力点,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的“人才保障工程”,但需要从实际出发,细化实化。乡村振兴,农村最需要的是三个方面的人才,一是管理型人才,即肩负乡村治理职能的管理型人才。二是专业型人才,即从事教育、卫生、信息、技术方面的人才。三是经营型人才,即从事开发、建设、经营等方面的人才。怎样才能建设起这样一支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呢?首先,要留住人才。虽说农村当前人才奇缺,但在调研中也发现乡村也还多少有一些如乡贤能人、返乡工人、退伍军人、毕业学生等,要想方设法把他们留下来,利用好当地这些乡贤能人参与协助村务管理、社会治理及产业发展等工作。其二,要引进人才。引进人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进,二是引回。先说引进。因为地理条件、工作环境、待遇差异等原因,想要引进高端人才进入乡村,短期内难以实现,只能通过优化营商和政策环境,通过引进工商资本业主进入乡村时,乡村所需的第三类即经营型人才是完全可以引进的。再说引回。现在乡村之所以缺人才,是因为大量的人才外出和流出去了。这些外出和流出的大都是乡村振兴所需的上述三种类型的人才,各有特长。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的影响,“外面的世界也不精彩”,已有个别人才开始回流,这是好现象、好机遇。建议县上研究制定相关鼓励激励政策,积极引导他们怀抱理想,带着经验、智慧、资金、信息、市场、技术回乡创业。其三,要培育人才。乡村人才培育还是要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培育本土、“草根人才”,因为他们才是永不走的人才,这样才能确保人才队伍的长期性、稳定性、实用性。一要通过实践锻炼育才。对留住、引进、引回的人才采取因人而宜,具有乡村管理潜力的人,通过逐步培养锻炼进入村级干部班子,使其成为乡村发展领路人;具有开发经营能力和实力的人,帮其选定发展项目,制定扶持政策,促其发展壮大,使其成为乡村发展带头人。聘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锻炼;建立城镇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才等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变农村人力资源单向外流为双向流动。二要通过专业培训育才。依托县委党校、成教中心、远程教育站点、职教中心等教育平台,围绕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及有创业计划的大学毕业生、退伍返乡军人等群体,采取统一计划、分类培训的办法,开展订单式线上、线下系统培训。县域教育培训机构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乡村发展需要灵活设置培训内容、培训课程和培训方式,为乡村振兴培养实用型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其四,要用好人才。近年来,我县政策性退休和退居二线的本乡本土干部职工中年富力强、身体健壮、还有干事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同志不少,他们的“乡情”和“乡愁”尚存,有不少人都还有回报家乡的愿望,除了用好用活留住的、引进的和培育的人才外,充分调动这部分人的积极性,对乡村振兴将会产生很大作用,因为他们回乡回村,可以兼职任职从事乡村管理治理、可以带资带头从事开发经营、可以技术承包指导村域发展。继续大力实施我县创新探索且已取得显著成效的“能人兴村”战略,不断壮大现有能人队伍、发挥能人引领作用。其五,要激励人才。制定详尽的鼓励激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政策措施,发挥县、镇机关干部懂政策、会管理的优势,鼓励公职人员回乡到村兼职、任职、志愿服务、带资带头和技术承包等,提升村(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允许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到农村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取得合理报酬、职称晋升向基层一线专技人员倾斜,优先保障他们在工资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让他们在乡村发挥特长、创新创业、大显身手。(二)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破解投入瓶颈制约说,“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要加大真金白银的投入”。那么“真金白银”从何处来?按照“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投融资格局,建议从以下四个渠道破解瓶颈。第一,政府投资。一是财政预算。公共财政坚持每年预算一定量的资金,主要用于乡村公共文化、公用设施、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配套建设和具有较强引领示范作用产业的奖补。二是归并整合。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解决“三农”资金因各管一摊、撒胡椒面而形成“九龙治水”问题,集中资金办大事。三是发行债券。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项目融资及收益自平衡的专项债券,用于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乡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建议县上抓住机遇,探索突破。第二,政策筹资。首先要做足土地利用文章。一是通过改田造地、占补平衡,利用增减挂钩指标跨县域调剂增加收益;二是超前规划好建设用地指标,放手用活农村宅基地政策,减轻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成本。其次要做足农村改革文章。盘活农村具体资产,大力推进农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以解决资源闲置和“手捧金碗无饭吃”问题。第三,金融贷资。国家层面已明确了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职能职责,并将出台《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县级层面要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沟通衔接,明确相关金融机构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中的目标任务,制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具体考核评估办法,确保金融机构在乡村振兴中做到真服务、硬支持。第四,社会入资。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金融资金撬动引领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目的是要有效地撬动社会资本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一要积极引导本地民间资本参与。中央已明确将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已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因此,要积极引导当地农民舍得投入、放心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条件、闲散资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休闲旅游,使其就地就近增收致富。二要积极引导异地工商资本进入。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工商资本下乡,乡村有需求,资本有动力,不失为“引鸡生蛋”的好路径。对此,要真正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环境,深入研究解决工商资本因机制梗阻、农民保守而进不去,因担心政策调整、农民不讲道理而不敢进、因市场不旺不活不稳定担心失败而不愿进等深层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极具吸引力的鼓励激励政策,打通梗阻环节,鼓励异地工商资本进入乡村采取租赁入股合资、独资开发经营等形式,利用土地、民房、农场、田园等资源发展农业产业、乡村旅游、文化体验、养生养老、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海东市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鸟成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据省委安排,我就海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做了调研和一些思考,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海东乡村发展的现状 海东虽然已经撤地设市,但是大农村、小城市的格局没有改变,农村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因此,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是海东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重要基础。海东农村发展基础条件良好,平均海拔在2300米左右,总土地面积13160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土地面积1.9%。其中:农用地面积1578万亩,占国土资源面积的80%,农用地面积中耕地面积318万亩。全市乡村户数32.38万户,农业人口134.26万人,乡村劳动力总资源85.09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7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23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达到4214家,省级示范社总数达到17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级1家,省级21家,市级126家。省级认定现代农牧业产业园4个,分别是海东富硒现代产业园、互助县塘川现代农业产业园、乐都区果蔬产业园、海东“黄河彩蓝”高原现代菜篮子产业园。 海东市乡村星罗棋布、农业人口集中,是我省发展农业的重点地区,乡村振兴优势明显。一是区域地位不断提升,海东市是联结“兰市-西宁城市群”的纽带,区位重要性和交通优势明显,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开展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市群内部联动,区域分工逐步明确,进一步摆脱兰市、西宁对我市产生的两头虹吸效应,促进海东市快速崛起。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有后发优势,海东市是兰西城市群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河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带和休闲度假地、特色农副产品生产供给基地,旅游、物流、康养等行业的发展优势明显,黄河彩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创建,“种养+”模式不断深化为海东市大范围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自然禀赋日益凸显,海东市属于我省海拔最低的地区之一,湟水、黄河灌溉着富硒富鍺等高质量土地,加上独特的冷凉气候,共同造就了“黄河彩篮”农牧业生产基地,为西宁、海东等市县源源不断地供应着高质量农产品,随着我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不断发展,河湟流域生态环境改善十分明显,为高质量、放心农产品夯实了基础。四是乡村文化积淀深厚,作为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历史上物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较为频繁和集中,民俗文化的延续性较为完整,乡风民风热情淳朴,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交织绘就独特的百利河湟文化图。五是地方财政能力较好、民间投资也相对活跃,有利于形成多元化的农村牧区发展的投资渠道,形成相对有力的资金保障。 但是,我们也看到,海东在乡村振兴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海东市是国家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和脱贫攻坚重点地区,是全省贫困面积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全市177个贫困村几乎都分布在地处干旱山区的黄河谷地北岸山区和湟水河南北两山山区。这些地区生态脆弱,群众文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贫困群众脱贫难度大,难以形成以农养牧、以牧促农、以农促牧工业、以工业带动农牧业的产业良性循环和产业格局,贫困群众脱贫后进一步巩固提升难度大。二是农村农业发展的驱动要素紧缺。突出表现在“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缺产业”上,导致农村农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足,农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城结构不合理,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缓慢,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新兴支柱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尚未兴起。三是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农民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和畜禽污染日益严重,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成为新的污染源。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资源转化利用率不高。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导致土受到污染,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耕地地力持续下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房屋修建、道路河道设施建设、乡村企业选址等缺乏长远打算,严重缺乏规划意识,往往排列无序,随意修建,导致后期调整和实施时困难重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明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要求。乡村道路建设仍需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农村通讯网络不健全,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条件还比较薄弱,看病上学远、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公共文化设施不健全,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较少。五是农村劳动力明显不足。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加速向城市地区转移,“空壳村”、“老龄村”等成为普递现象我区的部分山区,农村贫困户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参与本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产业发展政策在一些村难以落实,产业发展受到人力限制。六是党的基层组织作用发挥还不到位。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动引领和战斗堡垒作用发挥还不够强,农村年轻人因常年劳务输出在外,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村级组织带动缺乏活力,少数村出现“无人可选”问题,村级组织建设上缺乏新鲜血液。 二、海东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 指出,“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海东已经建成了617个新农村,但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去看,这些新农村标准、档次明显不够,乡村生产、生活、生态没有充分衔接起来,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迫切需要升华。我们将认真领会乡村振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标准,积极谋划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和具体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着力构建有“奔头”的乡村。强调,“走质量兴农之路,要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海东作为全省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最多、农村规模最大,是脱贫任务最重、民生改善压力最大的地区。我们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做大做强“高原、富硒、绿色、有机”品牌,结合脱贫攻坚产业扶持,因地制宜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扶贫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特色种养业、农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来发展农业,有效扩大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效益,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同时,紧扣“短期有收入、中期有产业、长期有就业”目标,结合农村产业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链条式”推进精准脱贫工作,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让人民群众脱真贫、真脱贫。着力推进与无锡市东西部协作援建工作,全力实施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助医助学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项目。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村面貌改变的有效途径。省委王建军书记在海东调研时强调,“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旅游发展理念,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海东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宗教等多种资源十分丰富,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注重把河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好互助县油嘴湾田园综合体、乐都卯寨景区、民和七里寺花海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全力打造黄河沿线的循化撒拉尔水镇、化隆“拉面小镇”、民和喇家遗址、官亭特色小镇,湟水河沿线的平安光伏小镇、乐都凤山新城和柳湾古镇、乐都瞿昙镇等一批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文化传承、田园风光的美丽村镇,使传统村镇、自然风貌、文化保护和生态宜居等诸多因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广大农民幸福地生活在美丽家园。 着力构建有“颜值”的乡村。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海东是青海的东部门户,山清水秀,气候适宜是较为突出的资源优势,也是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的金色名片。近年来,海东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屏障、绿河谷、绿城区”建设,高标准开展南北山生态绿化,持续开展百万人植树造林绿化“大会战”,下大气力实施青海湟水规模化林场试点项目建设,扎实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强黄河、湟水河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掀起了一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生态环境建设,确保青海东部门户天蓝山青水绿。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制定乡村发展规划体系,划定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红线。坚定不移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引进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持续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坚守环保底线,坚决杜绝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村转移。坚持“三绿”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春秋两季造林大会战,实施120个高原美丽乡村和10个美丽城镇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1.66万户,守护和建设好黄河、湟水河两条母亲河的生态,扮靓城乡颜值,提升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品质。 着力构建有“乡愁”的乡村。多次强调,“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海东是河湟文明的发祥地,文化内涵丰富而厚重,在传统村落保护、特色文化传承等方面有很好的优质资源和潜力空间。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利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积极发掘推广优秀传统文化、河湟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持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整治宗教迷信活动、“红白事”攀比消费等不良习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实现山美、水美、城乡美的同时,实现人更美,不断提升海东的美誉度。同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作用巨大,我们将大力培育和重塑新乡贤的重要作用,包括离退休人员叶落归根指导发展,大学生毕业后返乡创业,农村能人带头示范引领,推动新乡贤在公共事务决策、矛盾纠纷调解、乡风民俗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着力构建有“和美”的乡村。强调,“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乡村稳,基层才能稳,才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从海东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农村地区基层组织体系健全,作用发挥也比较正常,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基层组织形同虚设的现象。我们将始终坚持把加强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以“三基”建设为抓手,持之以恒抓好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组织建设,既实现体系健全,又实现作用发挥,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切实整顿软弱涣散农村基层党组织,解决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我们将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切实强化对“三农”干部的培养、储备、管理和使用,全面向农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选派好“第一书记”,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去年的村级换届中,我们选派14名机关年轻干部担任14个软弱涣散村的党支部书记,效果良好,我们将继续选派机关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充分保障和发挥好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是农村发展的关键,我们将积极引导各村级组织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成立适宜乡村建设发展的理事会、保洁协会等群众自治组织,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全力提升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一个个美丽和谐的平安乡村。同时,继续紧盯惠农项目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严惩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黑恶势力,营造良好的基层政治生态,打造祥和安宁的和美乡村。 着力构建有“活力”的乡村。强调,要“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让农村资源要素活起来,让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出来,让全社会支农助农兴农力量汇聚起来”。对于海东来讲,现在农村有大量闲置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资源、空闲民房是资源、民俗文化是资源等等,让这些空闲资源活起来,加快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步伐,持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是我们必须着力推动解决的题中要义。我们将紧紧抓住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机遇,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扩大农民资产性收入。实施好农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整合财政、扶贫、农牧等部门涉农资金,采取项目化推进、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运用金融信贷杠杆放大资金投入,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加大适合农业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供给,逐步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规模和覆盖面。我市农信社改制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实效,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这项工作,积极筹建平安村镇银行,组建海东信保集团,为乡村振兴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金融保障。 三、破解海东乡村振兴的瓶颈问题 就海东近几年农村发展的实际来看,乡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信息化建设和开放程度低、人才匮乏等问题较为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乡村发展的瓶颈、解决乡村发展中的难题,是当下必须解决的重点课题。 着力夯实基础设施保障。强调,“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一些农村‘脏乱差’的面貌必须加以改变”。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必将对推进乡村振兴起到重要作用。海东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农副产品种类繁多,气候环境在全省有着很大的比较优势,但由于乡村基础设施落后,好的产品推向市场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宜居宜业的优势也没有充分展现出来。就拿一些县区的乡村旅游产业来讲,路和水成为提升品质,扩大影响力的最大短板,垃圾处理成为最棘手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为突破口,紧紧抓住农民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气”以及住房、产业发展这些重点来补短板、强弱项,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排污、垃圾处理等问题,大力实施“厕所革命”,特别是在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中,兼顾农民生产生活和游客休闲旅游双重需求,统筹规划建设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休闲场所、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优化乡村服务功能,持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为推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着力强化乡村信息化建设。强调,要“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上做足文章”。乡村经济发展要追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必须实现乡村发展信息化、现代化,加快城乡信息化协同发展。海东农村面积大,很多农民都居住在脑山浅山地区,信息化程度低,很多农产品没有销路、市场空间狭窄,进而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只有大力发展乡村商务经济,打开销路、扩大市场,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进城市,才能保证农民增收。我们将积极推进农村“互联网+”模式,加快优势农产品与电子商务等新兴市场对接,加强农产品产后分级、包装、仓储、物流、营销等,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拓展农民增收渠道。这些年,我们在加快农业对外开放上迈出了坚实步伐,效果也比较好。我们将继续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加大农产品对外出口力度,着力提升青海高原暨河湟农产品展交会品质,打造全省“农”字号一流展会,充分展示和营销海东乃至全省的优质农产品,倾力打造外向型农业。 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强调,“乡村振兴要靠人才、靠资源”。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实现科学决策、创新发展,才能强有力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几年我们着力培育的互助油嘴湾田园综合体、乐都卯寨景区、民和七里寺花海,以及养殖专业户、品牌电商企业等等,都是一些有创业精神和聪明才智的各行各业人才示范实践的结果。今后,我们将积极推动大学毕业生和先富起来的农村能人返乡创业,不断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优秀企业和团队,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模式,推动建立乡村发展多元机制。同时,下大力气培养农村能人,精心遴选一批乡村发展的带头人,加强培训,重点支持,使能人带动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 四、抓住海东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去年海东市委市政府组团到西宁湟中卡阳、大通边麻沟学习考察乡村旅游,到海北州学习考察全域旅游,又先后派县区、乡镇干部分批考察学习。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住关键因素,注重核心要素,才能牵住乡村振兴的牛鼻子,重点突破、全面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强调,“要科学把握不同村庄变迁的发展趋势,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海东组团学习考察和自身发展实际来看,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特别是在我们全力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农村产业培育、农民工就业培训等过程中,时刻注重在发展中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切实从广大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要出发,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入手,做好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统筹与协调,制定切合乡村发展实际和城乡一体、城乡融合的政策措施。对具备条件的村庄,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统筹兼顾保护和发展。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村庄,加大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推动乡村特色化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不追求速度,更不能刮风搞运动”。我们将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注重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典型引路,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指导性、操作性。在规划建设中,突出海东民族民俗丰富多彩、人文历史悠久深厚、自然地理斑斓多彩等特点,根据不同县区、不同乡镇的地域特色,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体现乡土风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特别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统一规划至关重要,我们围绕景观打造、产业培育、基础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委托有资质有实力的专业机构,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力争一步到位,绝不搞一哄而上、无序开发,更不搞低水平、低档次重复建设。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保持历史定力,扎实稳步高效推进工作,使规划建设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给后续发展留下空间。 注重城乡融合。强调,“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为代价”。近年来,我们注重融入全省全国发展大局,重视统筹黄河、湟水河两大流域发展,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还存在很多不足,无论是进城还是下乡,渠道还没有完全打通,要素交换还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方面。针对海东农村人口比重较大、城镇承载力较弱的市情,我们既要放开政策、打破城乡阻隔,推进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又要解放思想、敢于实践,积极探索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构建县城、城镇与农村新型社区梯度适中、协调发展的就地城镇化体系。重点是加快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建设星罗棋布、宜居宜业的小城镇,让广大乡民在当地安居乐业,留住农耕、田园、土地这些基本元素,留住乡村的“根”。同时,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紧扣共享发展。现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突出最直观的依然是公共服务不平衡,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保障方面短板问题较为突出。我们将下更大的功夫,统筹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均衡配置,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均等服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将全力推进全民参保计划,不断加大社保扩面力度,实现应保尽保。全面落实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制定住房、落户、发放补贴、提供创业用房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更多外来优秀人才和回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推进“拉面经济”发展,强化品牌打造和示范引领,提高示范店、连锁店的影响力,让青海拉面经济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全力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持续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好高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重复、资源分散以及特殊教育“小散弱”等突出问题,依法依规加大“控辍保学”力度,集全市之力打造海东优质教育品牌。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合理整合现有办学资源,提高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水平。加快三级甲等医院建设和市人民医院提档升级,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卫生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真正实现从有到好的转变,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从形式上的普惠到实质上的公平,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中共阳城县委书记 窦三马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小康的七大战略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优先项。阳城县90%的人口是乡村人口,90%的地域是乡村地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重关重要。为此,我围绕阳城如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专题调研。一、情况与问题阳城县辖10镇7乡,426个行政村,国土总面积1968平方公里,总耕地54.6万亩。户籍人口383518人,其中乡村户数141447户、乡村人口数317490人。全县基层党组织1291个,党员25792名,其中农村党组织547个,农村党员14609人,分别占比42.4%、56.7%。2016年,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6518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62万元,占比仅为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89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8元,高于山西10082元13.9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12363元7.1个百分点。总体上而言,阳城县乡村面积大、人口多,但一产经济体量小、农民收入低,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强国,农业、农村、农民是重点、是难点、是短板。经调研,发现阳城县乡村存在六个突出问题:一是人口流失。人口呈现出向县城所在地(凤城镇)、向各乡镇镇区所在村、向经济条件较好村、向交通干线沿线村集聚的现象,导致边远乡村人口流失,出现一大批“空心村”,特别是三四百口人以下的村庄,平时只剩下一二十口人。像我所包的牛心温村就是典型的这种情况。二是土地撂荒。乡村青壮年基本上不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靠外出打工、煤矿企业上班、经商等获得收入。多数乡村留下中老年和农村妇女从事农业劳动、农地耕作。劳动力的缺失导致边远乡村土地撂荒现象突出。像横河、蟒河、东冶、董封乡镇等一些自然庄虽然依旧有户籍人口,但其实已经人去村空,抛荒地已飞籽成林。同时,由于生态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现代科技手段,耕地面源污染也较为突出。三是产业空虚。一方面,去年之前,全县80%以上的村没有集体收入来源,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或各类拨款维持村级组织的运转。另一方面,农业效益低下。除蚕桑对寺头、次营、芹池以及小米对驾岭等部分乡镇部分农民有带动致富效益外,其余的产业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不高,带富效益不明显。75%以上耕地以种植玉米等大田农作物为主,农业种植副业化突出。四是治理乏力。农村支部书记中,55岁以上有109人,领头雁年龄大,学历低,翅膀软,创业劲头不足,带富能力不强,治理方法乏力。农村党员中除去老弱病残和支村“两委”中的党员,其余很多在外打工或居住,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好。一些村“两委”班子不团结,信访矛盾突出。一些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纠正“四风”不彻底,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特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反弹回潮的势头和现象。一些好的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被遗忘没落,乡村凝聚力下降。五是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脏问题还比较突出。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还不够便捷。网络、无线信号、银行网点、购物、健身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够建全。物流梗阻现象突出,影响了“互联网+农业”的实效。六是人才缺乏。大学生读书毕业,很少再回到农村。村里一些能人走出去经商、创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在县城或集镇购房置业,很少再回到农村。大量农村的人、财、物形成一个“抽水机”模式,都单向流向了城市。二、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阳城县委、县政府就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就业增收、富民强县”为核心,实施“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在谋划推动乡村振兴上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按照时间顺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提出“农业突出抓蚕桑”的发展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挥蚕桑产业的传统优势,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行直补政策,大力推广省力化新技术,蚕桑产业链条拉长、效益增长。2.5~3万户农户、6~7万农民稳定增收。二是推进以旅游为导向的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1+4”大县城建设,将田园城市的范围扩大到凤城、西河、演礼、白桑四个乡镇,让县城的风貌向田园靠近,让县城周边的乡村向城市聚拢,构建城田相融、山水相映、产业相生、人城相宜的现代田园。划定美丽乡村建设四大片区,实施了宜居示范、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完善提质四大工程,保留了乡村的自然景观、生产方式、民风民俗。三是主攻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建了一批农业创意园区、特色小镇和特色农业村,发展各类观光园圃及大地景观15000多亩,建成了串联5个乡镇的磨董乡村旅游专线,财政每户补助1万元,扶持发展农家乐1600多户,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四是启动了六大圆梦计划。围绕“道路、供水、供气、供热、信息、古城”六个方面,加大民生投入,落实民生政策,办好民生实事。特别是集中供气惠及11个乡镇13.2万户居民,集中供热让“一城七镇”的22万人实现温馨取暖,更多乡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倍增。五是实施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两山”理论,提出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和“全国重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确立“全域整合、全景打造、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和“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四季旅游、全民旅游”发展战略,制定“五十百千万”旅游振兴计划,围绕旅游抓农业,围绕农民抓旅游,推动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纪念品,让“种农田”变为“卖风光”、“美丽风景”变身“美丽经济”。特别是南部山区一些生态环境优美的偏远乡村再现生机和活力,像横河镇集中连片农家乐、董封乡东哄哄村“金月花溪”等项目就是典型例证。三、思考与打算党的十九大不仅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且指明了总要求和具体路径。结合县情实际,阳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田园城市、美丽乡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战略,统筹用好各方力量,抓住关键进行突破,锁定目标不断前行。(一)统筹好三方力量。乡村振兴实施的重要主体既有村庄本身,也有乡镇一级,还有城镇城市;既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市场的力量,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一是搭建有形之手。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县乡两级成立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精心组织、高位推动,协调解决各种重大问题。特别是要从科学规划的角度优化乡村布局,不能脱离城镇化的大背景,不可能让全县所有村庄都振兴,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下村庄出现的分化,依靠有资源、有活力、有希望的村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对于南部边远山区一些条件不具备、人口流失的空心村应退宅还田还林、恢复生态,或采用整体租赁、入股等方式发展乡村旅游等。农字号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的基础上,加强组织管理服务,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推进农村改革做好制度设计和基础工作。二是用好无形之手。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谋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在投资、管理、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市场的事情依靠市场来做。比如,“三权”分置的核心要义是放活土地经营权,“再延长30年”为土地经营权入股提供了保证,要把经营权更多地交给市场,依靠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三是拓展社会之手。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和促进行业联合新机制,健全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形成有个人参与、家庭参与、企业单位参与、事业单位参与、党政机关参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工作体系,各自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和能力范围内作出重要贡献,形成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比如,依托供销联社或其他组织成立新的农业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推动农业成为“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二)解决好四大问题。一是“人才怎么来”的问题。实施“乡村人才”工程,加快培育基层农村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造就一支“一懂两爱”的专门队伍;实施“农村人才回流”计划,引导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科技员下乡,发展功能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等增收富民产业。二是“地权怎么确”的问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解决农业公园、特色小镇、休闲农庄、田园综合体、精品民宿等项目用地问题,促进项目落地快、见效快。三是“资金怎么用”的问题。用足用活上级扶持资金,科学设立县级专项资金,并努力整合涉农资金、融通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金,树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引导、以工商资本和村集体及村民资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投入为支撑、以其他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服务乡村振兴。特别是通过挖掘存量、优化增量、增加总量,不断加大财政支农投入,统筹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改变分散建设和重复补助,以项目整合促进资金整合,集中财力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实现“集中财力办大事”。四是“方向怎么定”的问题。推进乡村多功能性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对乡村进行分类,明确未来发展定位,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退则退、宜居则居。在凤城、芹池、河北等农作物播种面积在2000公顷以上的粮食主产区,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提高规模效益。在演礼、固隆、次营、驾岭等农产品生产区,把特色农业做强做亮,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横河、董封等不适宜发展粮食生产和不适宜发展农业产业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农业生产,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三)聚焦于五个方面。一是抓住产业兴旺这个根本。突出“有”。利用国家、省、市促进产业发展、引导和推动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的机遇,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省农业厅关建勋厅长在十九大后提出,山西要发展特色产业,“继续实施杂粮、鲜干果、蔬菜、中药材、饲草作物五大替代玉米行动”“打造晋东南生猪产业优势区”“努力将山西特色有机旱作农业打造成全国现代农业发展重要品牌”等,这些无疑为阳城发展农业产业提供了更具体的方向。突出“新”。结合农村实际,研究发展农村现代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光伏发电等项目,加快与互联网结合、与服务业融合。特别关注农村电商带来产业升级机遇,打造培育阳城蚕茧、小米、陈醋、高妆馍等农产品品牌,扩大网络销售,促进农产品在网上变成金山银山,用电商大数据倒推产业转型、促进农村创业、带动就地就业。突出“全”。农村产业的综合发展,不是单纯的农业发展,不能一直在“光种不加工、光养不加工”等这些低端的、没有附加值的老路子上走,要突出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建立国家级“融合发展先导区”。突出“改”。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调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比如,现在由于人们担心食品安全,对有机、绿色、功能农产品的需求就多了起来,就要针对这一卖方市场需求,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功能农业,提供有效供给,推动产业兴旺。二是抓住生态宜居这个基础。必须强“保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决不允许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统筹山水林田的保护建设,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必须变“环境”。大力改善水电路气房讯等基础设施,吸收城市建设的长处,基础设施与生活便利要充分。比如,自来水、下水管道、污水处理、网络与无线信号等等,都应该与城市一样,公共服务设施该有的都应该有,在乡村生活的品质应该与城市接近。“六大圆梦计划”其中五个就是这样的内容,要坚持把这些梦圆成圆好。积极争取省农业厅“2018年10个县整建制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政策,推进全县生态宜居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有“乡愁”。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村庄历史挖掘、特色村标建设等,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少砍树,不填河,避免不科学的撤并村庄和粗暴的城镇化改造,让农村像农村,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三是抓住乡风文明这个关键。一方面,传承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形成的与乡村生活相匹配的乡村文明体系的延续,才是乡风文明的内核。坚持因地制宜,注重乡土风味,体现人文特点,彰显地域特色,最大限度留住千百年来传承的生产方式、邻里关系、民风民俗等田园牧歌。实施“阳城乡村记忆”工程,加大对乡村古城堡、古民居、古庙宇等文物古迹遗存的保护,挖掘传承弘扬阳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弘扬现代文明。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等事业发展,推进移风易俗、文明进步,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四是抓住治理有效这个保障。以党建为引领、法治为保障、德治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根本的乡村治理路子。加强农村支部建设,让支部担负好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扎实开展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继续推动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切实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利益问题。继承和发扬乡规民约、乡贤文化等乡村治理的优秀传统。发挥好农村老人的道德约束作用,返乡创业、退休回乡人员的示范引导作用,让热爱农村、扎根农村的各界人士参与乡村建设,逐步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抓住生活富裕这个目标。当前,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政策性补贴四类收入构成中,如何提升农民生产经营能力是当务之急,需要帮助农民从传统的生产者向现代的经营者转变。对于阳城的很多乡村来说,发展休闲农业、有机农业、功能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南部山区的乡村,有大量负氧离子,可以做避暑、康养、度假、体育等山地旅游。古堡民居连片区,可以吸引游客游览古迹、触碰历史。田园城市周边的乡村,有大片的农田,可以依托休闲、观光、体验的思路来发展经营。大山深处的空心村,可以盘活集体资产、引进社会资本,发展吃、住、游、娱等项目。乡村的老房子、石头房子,经过改造可以做农家乐、做精品民宿。桑椹、红叶、茱萸等特色资源,可以做产品深加工、搞节庆活动。演礼薰衣草庄园、白桑沙拉拉快乐农场已经探出路子、取得收益。省农业厅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规划建设10大农业旅游重点景区和100个特色高端民宿聚集区。这又是利好政策。阳城要继续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重要支点,把打造“悠然阳城康养胜地”作为目标定位,叫响“南太行”品牌,建设中原“后花园”,争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开启新时代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引领作用的调研报告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调研实践组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振兴不仅需要“钱”,实际推动过程中还需要“人”,人才问题尤为重要。2018年5月上旬,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青年党团员组成调研实践组,围绕“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主题,赴芜湖市芜湖县、无为县开展“走基层、访一线、服务五大发展行动”调研实践实践活动,就我省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的引领作用进行调研实践。调研实践主要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现状、如何发掘人才、人才涌现规律、人才的困惑等方面进行。调研实践组分赴芜湖县六郎镇、无为县红庙镇,开展实地考察和问卷访谈,并与当地政府、村两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农村产业带头人深入座谈交流,详细了解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发挥人才的作用和对乡村人才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一、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和发展现状近年来,全省农村涌现出一批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加工、营销以及科技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他们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对周边农民发挥着显著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已经或正在成为目前农村最有潜力的创业资源,最具活力的市场开拓主体,最具牵引力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一)带动辐射效应显著。在徐州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要发展好,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好班子和好带头人。”调研发现,乡村人才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在带动周围群众致富、提高本地居民收入、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无为县红庙镇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2014年引入丹洋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打牡丹花籽油、菊花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该公司近年来流转2000余亩土地,其中将1000多亩严重缺水土地改造成具有生态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精品示范园区,直接为红庙镇成功申报4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独特的乡村旅游资源。2018年3月下旬,前来该镇观赏牡丹花的游客超过10万人次,大幅拉动了该镇的三产收入。在带动农民增收方面,该公司每年给本地农民创造约300万元收入,同时解决30个贫困户约90人的就业问题,人均每年不低于2000元收入,多数贫困家庭仅此一项年收入过万。(二)人才创业动机呈现规律。省人大代表、无为县红庙镇油坊村秦书记告诉我们“2010年以后,返乡创业的人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返乡创业的人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明显提升”。调研实践组在访谈时发现,产业带头人创业动机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外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为了光宗耀祖回乡发展;二是在外开拓了眼界,增加了才干,想回馈乡里带动乡亲一起致富;三是觉得创业干事的大环境有明显改善;四是为家人有更好的生活条件。无为县春芳山羊养殖合作社负责人王春芳告诉我们,“2014年回到家乡,王家宗祠和族谱正准备续修,我就想着老王家续谱的时候要有个人来牵头,为了让老祖宗面上有光,我就决定投资兴建山羊养殖场,带领老王家后辈一起赚钱”。(三)农村人才持续增加。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以芜湖市为例,2017年末,全市农村实用人才67293人,其中生产型人才24127人,经营型人才6957人,技能服务型人才12010人,技能带动型人才16971人,社会服务型人才7228人,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较以往相比都有大幅提升。(四)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乡村人才创业干事的优惠政策,且力度不断加大。优惠政策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分别是经济上的补贴、住房上的优惠、生活上的安排、感情上的培养、贷款上的帮扶、精神上的满足等。芜湖野树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忠告诉我们,“这几年国家大政策好,给我们企业帮助很多,我们准备下一步继续扩大规模,向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方向发展。二、调研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调研实践过程中,既看到了当前乡村人才在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过程中的可喜变化,但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即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一)乡村青壮年流失现象较严重。安徽省农民工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农民工(农村地区16~60周岁有劳动能力的非在校学生)总数1918万人,其中外出务工(离开本乡镇范围)1415万人,占比73.8%。导致不少乡村地区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即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人)。无为县红庙镇横塘村刘哇自然村有260亩耕地,只有6人在家种田,其中年龄最小的是65岁。(二)职业农民培训政策还需完善。从2014年开始,安徽在全省展开大规模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调研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无为县负责农民培训的有关负责人告诉我们,“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量和指标量相差较大,2017年省里给我县下达培训指标790人,实际上我们只需要100人,其余人多数属于‘拉郎配’过来的,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培训多数选在4~10月农忙季节,农民不愿来;二是培训时间长达15天,又没有误工补贴,降低了农民学习积极性”。(三)乡村管理专业人才后继乏人。调研实践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劳力流失严重,村干部待遇太低,而且只有当选为村两委正式成员,才能缴纳各类社保,目前每个月不到2000元工资,关键是激励政策跟不上,干好干坏区别不大。在乡镇一级,近年来公务员招考不少年轻人,由于待遇低、乡镇生活工作环境较差、离家较远等原因,一旦服务期满,他们就想方设法往上级部门调动,真正能沉下心来想在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少之又少。(四)人才扶持政策缺乏长效机制。调研实践发现,人才规划较少有对未来十几年或几十年的长期规划。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规划到2050年,作为与其相辅相成的乡村人才保护政策,理应出台长期规划。(五)外来人才较难融入本乡本土。调研实践中,外来人才向我们反映较多的就是,本地农民乡土情结较重,对外地人不能完全信任,所谓的地方保护色彩仍然存在,不利于外来企业融入本土,导致部分外来创业的“来而复返”。安徽玉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继桃,华东农业大学农学研究生专业毕业,立志与在乡村搞种植业、农产品初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由于与本地居民沟通方面处理不善,企业无法继续经营,最终只能转包处理。三、关于增强乡村人才引领带动作用的几点建议(一)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前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土地大量进入流转环节,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问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建议应把好五关:一是选好对象。将有一定产业规模、文化素质较高的农场主、种田大户作为第一梯队重点培养;将有志于农村创业的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作为后备力量进行培养。二是培训多样。要因地制宜多种途径办好培训,如委托第三方院校办好培训;培训时间尽量选在农闲季节;支持新型职业农民进学校“半工半读”分阶段进行学历提升教育,对拿到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的给予经济补贴等三是政策激励。建议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考核评价、动态管理,将农业项目、银行贷款受信等政策与考核认定挂钩。四是建立保障。调研实践发现,大多数农村年轻人不愿留在农村,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差别较大。因此,改变农村公共服务面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让职业农民更加安居乐业。五是搭建平台。搭建农村土地流转官方平台。农民可将土地挂在官方平台,自由选择入股分红、租赁交易模式。同时大力强化并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逐步提高农业补贴的规模和标准。改革农业补贴方式,使补贴资金逐步向职业农民集中,激发职业农民创业干事热情。(二)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产业带头人,包括乡村企业家、种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等。建议从本地培育成长+吸引返乡创业+引进外来人才三个维度同时进行。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从贷款扶持、营商环境、政治待遇、后勤保障等不同的角度下功夫。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农村科技人才、专家学者、能工巧匠、文化传承人等。建议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技术服务、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行医办学、法律服务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要明确牵头单位,调查中发现,目前对乡村技术人才多部门都出台政策牵头管理,多头管理不利于政策的落地生根。三是管理人才,包括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干部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措施,增强他们自身本领;在福利待遇上,建议要着重解决他们的待遇和身份问题;三是在提拔晋升上,要适当向乡村干部倾斜,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关心,进一步增强他们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热情。(三)建立健全乡村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统一的农村人才认证制度,可以借鉴江苏省出台的“333”人才选拔工程,将选拔范围主要放在乡村;在评审方面要打破以往以学历、资历为主的局限性,将重点放在业绩和成果上,把具有一技之长的“土秀才”纳入评审范围;建议允许部分素质较高,干群关系较好的乡村干部在本土自主创业,带头致富,将机构改革的东风吹到乡村,将人才开发和培养有机结合。“此心安处是吾乡”。培育、引进和留住乡村人才不仅需要在政策上、制度上予以保障,更需要感情上的维系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让更多的人才能在乡村感受到价值认同,能够找到心灵安放之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就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让他们都能在广袤田野精彩绽放,扎根乡间沃野挥洒汗水,书写乡村振兴这部新时代的壮丽诗史。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有机衔接的调研报告 县委办副主任 扶贫办主任 文永松 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既不降低扶贫标准,也不吊高胃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进行有机衔接,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坚决打好精准脱贫这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一、基本情况赫章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发祥地,是中央统战部、台盟中央、深圳市福田区、重庆市北部新区对口帮扶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是《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中贵州的10个贫困县之一,是贵州省13个同步小康发展困难县之一,同时也是贵州取消GDP考核的10个贫困县之一。赫章县总面积3250平方公里,辖27个乡镇456个行政村,总人口82.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6.87万人,占93.56%。现有扶贫开发重点乡镇8个、贫困村287个、农村贫困人口13.43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92%。二、2018年发展目标2018 年,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加快迈向高质量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07亿元、8796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2%;减少贫困人口3.99万人,72个贫困村(居)按省定标准出列,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70人,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11070人,引导11500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完成1860公里农村“组组通”公路、84公里农村公路,危房改造完成4683户,完成行政村公共卫生间和户用厕所改造年度计划;调减低效传统玉米种植16.7万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7.5%、91%、90.55%;每千人床位不低于4张、执业医师数不低于1.25人,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稳定在100%;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完成46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4个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提高到3876元/年以上,儿童之家覆盖50%的村(居);森林覆盖率达54.84%。三、调研发现的问题今年以来,我深入到27个乡镇(街道)75个村(居)进行走访调研,参加县级领导带队集体调研活动8次,发现全县总体贫困程度较深,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严重不足,道路、院坝硬化资金缺口较大,部分村寨基层组织弱化,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在总体贫困程度方面。全县还有贫困人口10.2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3.37%,高出全省贫困发生率5.62个百分点。目前还有极贫乡镇6个,深度贫困乡镇1个(省级极贫乡镇河镇乡),贫困人口7059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6.87% ,市级极贫乡镇5个(分别为结构乡、安乐溪乡、德卓乡、双坪乡、铁匠乡),贫困人口20866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20.32%,有深度贫困村113个(含已出列的13个深度贫困村),贫困人口51530人,占全县贫困人口的50.15%。总体来看,全县贫富差距较大,贫困程度较深。比如松林坡乡箐营村总人口1483人,其中贫困人口1035人,贫困发生率为69.76%;水塘堡乡彬木箐村总人口702人,其中贫困人口469人,贫困发生率为66.81%;铁匠乡处卓村总人口1209人,贫困人口630人,贫困发生率为52.11%。在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如达依乡、罗州镇、雉街乡、威奢乡、妈姑镇、哲庄镇、德卓镇等绝大多数乡镇,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破碎,农业产业供水资源缺乏,难以推广现代高效农业和规模化产业。由于受地理条件限制和传统农业的影响,扶贫产业链延伸不够,虽然农产品产量较大,但由于农产品加工滞后,大量农产品集中上市,容易造成价格下跌、产品季节性滞销,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极大不便。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总体缺口资金较大,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到2019年6月,我县将全面解决59.6711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全覆盖的目标;但我县农村水利历史欠账多,发展基础差,缺口资金大。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缺口资金10亿元,其中,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缺口资金2.25亿元,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缺口资金7.5亿元,恒大帮扶援建产业供水设施建设项目缺口资金0.25亿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全县部分乡镇农村安全饮水还不能完全保障群众对生产生活的需要。如、双河街道大桥村、妈姑镇的马鞍山村、财神镇的营山村和双龙村、雉街乡的雉街村和大凉山村、双坪乡的红卫村、铁匠乡的共同村等,这些村寨若按国家标准实现贫困脱贫退出,还达不到指标要求。在道路、院坝硬化等方面。由于山高坡陡、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按照“五个不能纳入实施”的原则,受“一组一路”和30户以下自然村寨暂不修建等条件制约,很多乡镇深度贫困村极难达到出列标准。目前需求串户路和院坝硬化最严重的乡镇有:双坪乡需求串户路246户,院坝硬化194户;可乐乡需求串户路350户,院坝硬化376户;德卓镇需求串户路268户,院坝硬化179户;松林坡乡需求串户路284户,院坝硬化205户。按照省决战办“不得对项目、建设规模和融资资金进行随意调整”的要求,原项目延伸或缩短里程未予调整。一是我县尚未覆盖的30户以下边远贫困自然村寨约800公里通组路无资金来源;二是串户路和院坝硬化缺口资金1.3755亿元,其中串户路硬化2355公里,缺口资金1.1775亿元;院坝硬化36万平方米。在群众内生动力不足方面。主要体现在产业扶贫、结对帮扶等工作领域中,表现为贫困农户劳动致富的意愿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方面,如铁匠乡河山村、妈姑镇平原村等民族聚居村寨,面对帮扶干部定期上门走访、政策宣讲等行为,有不搭理、不配合等行为,有装穷装病,躺坐等吃政策饭的类型。部分“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尝到政策甜头后,行为也越学越精,以装病、装穷的方式主动向镇、村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开口索要项目、资金、低保、兜底名额等现象。四、亮点工作今年“春风行动”以来,通过实践“五步工作法”,切实开展脱贫攻坚作风年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聚焦“八要素”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玉米调减16.69万亩,实现核桃补植补造10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10万亩、牧草10万亩、蔬菜16.36万亩、经果林12.22万亩,有效突破全县产业结构调整“5个10万亩”工程。二是全力攻坚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2017项目共451个800公里,累计完成路基792公里、路面729公里、投资29931万元,形象进度93.5%;2018项目共805个1405公里,累计完成路基1327公里、路面840公里、投资39451万元,形象进度70.17%。三是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序推进。2017年第一期易地扶贫搬迁群众1270户5916人陆续喜迁新居;2018年实施的3782户1918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78户17688人),规划建设安置点2个,新建安置住房4377套。目前已开工1383套,占建房任务的31.60%。四是教育精准扶贫惠及民生。发放贫困学生资助资金5208.52万元,资助学生71828人,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25所,完成春季中职招生2012人,对227所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衡发展进行督导评估,开展辍学学生家访、劝返13718人次,劝返覆盖率100%,已劝返辍学学生共319人。五是医疗健康保障落到实处。补偿贫困人口普通门诊77592人次,费用418.69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基本医保325万元;补偿贫困人口住院11470人次,费用4325.80万元,补偿城乡居民医保3458.63万元。六是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强。解决4683户库存危房户,目前已启动危改3165户、竣工1151户,“三改”竣工1151户。七是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跟踪到位。开发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821个,安置贫困户1341人,落实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5850人,开展技能培训5103人,实现就业3490人,易地搬迁贫困劳动力培训7767户38012人,新增就业3803人,发放创业贷款100万元,各类补贴35万元,开展招聘会27场,入户走访企业30家、贫困户610户,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输送就为岗位20000余个。八是大扶贫宣传格局初步形成。制定下发了《赫章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工作成效宣传实施方案》,向贵州《微扶贫》《多彩贵州网》《毕节日报》《毕节微扶贫》《赫章日报》等媒体申请发表经验典型文章36篇,被采用26篇,采用率为72.2%。九是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得到有效治理。2014—2018年,我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7.04亿元,其中,中央资金5.584亿元,省级资金4612.47万元,市级资金3502.8万元,县级配套资金6422.3万元。实施项目1222个,竣工项目1154个,项目竣工率为94%,使用资金5.77亿元,资金使用率82%。五、今后的工作思路今后,我们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相关工作要求,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和压实部门帮扶工作责任;补齐农业产业结构参差不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给不足、补齐项目资金报账率滞后、农村基层组织弱化等“四块短板”,强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两者之间的结合。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五大战略”为引领,持续深入推进“一棵树、一根葱、一只鸡、一个蛋、一头猪”五大产业向纵深发展,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按国家标准“减贫摘帽”,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强化漏评错评、错退治理常态化。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及时纳入符合条件但遗漏在外的贫困人口和返贫人口,确保应扶尽扶。抓紧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通过端口对接、数据交换等方式,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逐步形成指标统一、项目规范的贫困监测体系,为脱贫攻坚决策和工作指导等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撑。(二)持续深化农村产业革命攻坚战。全面深入实施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对照产业选择、 农民培训、 技术服务、 资金筹措、 组织方式、 产销对接、 利益联结、 基层党建“ 八要素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效益,让所有参与产业革命的农户都能增收脱贫致富。按照“五线一重点”规划布局,实施“六个十万亩工程”,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以市场为导向,打好点面兼顾、长短结合、大小并举“组合拳”,大力推进“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建设,重点发展核桃等经果林、养牛、食用菌、高山冷凉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产业扶贫,到2020年累计带动贫困人口6万人以上实现增收脱贫。(三)织牢易地扶贫搬迁保障网。坚持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和重中之重。结合农村公路“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严格建设标准,加快推广落实“五个三” 经验,对搬迁安置群众后续发展进行跟踪调查,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及时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模式。计划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2019年带动脱贫退出3.68万人以上。(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硬仗。坚持把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作为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的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六大工程”,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全面突破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着力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让贫困学子安心就学,不让一户脱贫户因学返贫,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继续全面深化“政策叠加、三管齐下、全面覆盖”医疗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减少生病,从根本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合作医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 100%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在90%以上。严格按照“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精准脱贫和新一轮“六个小康”行动计划要求,着力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三改”工作。(五)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将帮扶政策措施与贫困群众参与挂钩,培育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能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光荣、勤俭持家、邻里和睦、孝亲敬老等传统美德,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用自己双手光荣脱贫、勤劳致富、服务社会。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有效改善农村村容村貌,着力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宣传推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讲述脱贫攻坚好故事、弘扬脱贫攻坚正能量、奏响脱贫攻坚主旋律,逐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引领群众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宽裕”的振兴道路,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人才的调研国家统计局六盘水调查队 杨佳佳一、培育现状培育背景。2012年8月农业部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2014年9月六盘水市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2016年11月《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出台。培育总量。2014年以来我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8万人,其中,获得颁发证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仅为600人,占总培训人数6%不到。参训人员基本情况。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参训人员基础信息中,仅有1141名参训人员基础信息登记较为完整。从该数据汇总情况看,参训人员以农村中年男性为主,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一是从性别来看,男性学员702人,占比61.5%。二是从年龄来看,29岁以下218人,占比19.1%;30—39岁311人,占比27.2%;40—49岁406人,占比35.6%,50岁以上206人,占比18.1%。三是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初中学历905人,占比79.3%;小学及以下学历168人,占比14.7%;高中学历58人,占比5.1%;大学及以上学历10人,占比0.9%。培训人员结构:以专业技能型为主。1141名参训人员信息资料显示,参加专业技能型培训的有662人,占比58%。其中:茶叶、蔬菜、果树、饲料草等种植培训286人;牛、羊、鸡、中蜂等养殖培训376人;参加生产经营型培训的有379人,占33.2%;参加社会服务型的有100人,占8.8%。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建设待完善。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盘水市中心分校(以下简称农广校)作为六盘水市专门针对农民开展教育培训的公共服务机构,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率低,同时影响认定的公正性。(二)培训模式缺“地气”。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来源主要是聘请贵州大学、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费用为贵州大学专家500元/节,一天8节课;六盘水本地院校专家500元/天。授课方式以为期半月的理论性集中授课为主,且不为参训学员提供后续跟踪服务。上述培训模式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原来承担培训授课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因授课费用与身份问题冲突不能继续承担授课任务,导致农广校被动高薪聘请院校专家进行授课。另一方面,走访的部分农户表示,虽然参加了相关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他们认为,培训应该是在关键季节、重要农时,按照产业需求,开展各种技术入户服务,学员才能真正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生产中。对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的505人中,有158人选择“希望提升农村实用技术”,占比31.3%,这也印证了培训内容“接地气”的重要性。(三)证书“含金量”低。从扶持力度来看,获取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学员,仅享有申请创业项目的优先申报权和就业优先推荐权,关于《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中涉及的特色产业补助、创业扶持、资源要素的倾斜、税费减免等政策均未落实,而政策不能落实主因之一是政策涉及部门较多,仅靠农广校力量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市场竞争力来看,《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知名度低,实用性差。参训学员反映,在竞聘岗位时大部分企业并不知晓《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上岗后是否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也不做为升职加薪的参考依据。(四)培训经费来源单一。目前,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依靠中央、省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开展工作,市县两级没有相应配套资金。如2017年中央和省级下拨的451万元专项资金,市县两级没有配套资金,在资金使用上也未出台使用细则,资金的主要用途只能用于购买培训服务,在工作经费的使用上没有明确规定,造成“有钱难用”的尴尬局面。(五)缺乏优质培育对象。从多方走访调研情况看,优质培育对象缺乏已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人才振兴战略在六盘水市的实施造成严重影响。第一,走访的部分培训对象反映,村里大量青壮年宁愿外出到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待在农村务农,“种地不如打工”、“农民低人一等”思想已经在农村年轻一代中固化;第二,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1141名参训人员汇总数据看,目前40岁以上学员占53.7%,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员占94%,培育对象以40岁以上群体为主,存在年龄偏大,教育程度低问题,受年龄和学历因素影响,他们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许多知识难以理解;第三,六盘水市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5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数据显示 ,贫困户中35岁以上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292人,占比99.3%,高中及以上仅占0.7%;从调查对象分年龄段文化层次结构看,16-25岁、26-35岁、35岁以上三个群体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比例分别为30.7%、63.7%、87.1%,青壮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问题凸显。三、几点建议(一)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组织保障。一是基层党员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中担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通过板凳会、院坝会、群众会等方式,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政策、实用劳动技能、先进典型事迹和致富经验做法等,宣讲乡村战略中人才的作用,让村民感受到党员的工作魄力和工作实效;二是从新型职业农民中选出典型,发展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人才队伍,带领农民提升技能,脱贫致富。(二)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政策保障。一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快修定《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如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推行以证就业,以证创业,落实创业贷款、资源要素流转、特色产业补助等方面的扶持,引导符合条件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使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吸引更多农民、返乡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农村创业者加入新型职业农民行列。二是完善考核制度,根据《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核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评价机制,从工作落实、工作效果等方面以县为单位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三是分级建立以农业部门专家为中坚力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建立师资考核和薪酬制度,培养技能型、专业型本土师资队伍。(三)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资金保障。市、县两级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以基金为支撑,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助推培育工作开展。(四)为乡村人才振兴提升培训品质。组建“政府+专家+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团队,一是通过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参训农民进行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以“扶志”来激发参训人员主观能动性。二是对外聘请专家负责开展集中培训,提升理论水平;各级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前往田间地头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三是通过经营主体负责人授课,拓宽培训覆盖面,特别是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项目或产品从产业链角度提供对接和支持。(五)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重视农村青壮年教育层次普遍偏低的问题,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建设为抓手,为乡村人才振兴储备后备力量,形成初、中、高级职业农民教育培育体系。初级培育以农广校为主导,通过短期辅导、农闲夜校、田间课堂、远程教育等形式,发挥教学、培训、技术推广等环节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农业技术水平,改善其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注重实用性;中级培育以本地职业技术类学校为主体,提供较为系统的职业教育,通过一定学时学制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培育具有独立经营能力或专门农业技术的职业农民,突出专业性;高级培育以政府主导,启动六盘水市山地特色农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以示范作用明显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家乐经营业主为培训对象,打造一支能担当起引领六盘水市乡村人才振兴重任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关于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2018年10月25日在石首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城环工委主任 廖红星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人大工作要点》,9月13日-14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视察调研组,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先军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乡镇人大主席,对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进行了视察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团山寺镇过脉岭村、久合垸乡更名垸村、笔架山办事处易家铺村、东升镇新港口村、调关镇披甲湖村和观音庵村、桃花山镇李花山村、天鹅洲开发区三户街村、新厂镇杨家潭村,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市政府办、市委农办、农业局、住建局、城管局、规划局、团山寺镇、久合垸乡、笔架山办事处、东升镇、调关镇、桃花山镇、天鹅洲开发区、新厂镇相关工作汇报。现将视察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是乡村振兴的开局之年,市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立足“一个中心、三个城市、五个石首”的建设方针,以开展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主抓手,坚持全域谋划,点面结合,分步实施,正在高标准编制对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长远指导意义的规划。1、全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编制情况。编制规划进展情况。去年末,经过政府采购程序,决定由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院具体编制《石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去年12月,浙江大学规划编制项目专班先后进驻到我市15个乡镇办区进行现场踏勘。在编制规划过程中,专班多次召开座谈会,反复征求我市干部群众的意见。于今年4月中旬形成初步设计方案, 5月下旬举行了初步成果交流会,市主要领导、部分乡镇科局负责人参加了交流,并对初步设计成果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针对收集的意见,该专班于6月上旬再次赴各乡镇办区进行补充勘察,与乡镇办区充分交换意见,现已完成了评审稿。9月21日,再次召开专家评审会,并通过了专家评审。编制的主要内容。以石首地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理中心的“百湖之城”环境特征及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特色资源为亮点,发挥利用产业、文化、生态、党建等多种乡村要素,以“九曲泽畔、首望乡村”为主题,推进“五兴五美”(质量兴乡、绿色兴乡、文化兴乡、善治兴乡、人才兴乡、产业兴乡;产业壮美、生态秀美、民风淳美、社会和美、生活富美),盘活人、地、钱等各方面的资源,架起城乡互融互通的桥梁,将优质农产品送出去,将城市居民引进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着力打造:“绿色产业”与“生态旅游”双驱发力的石首乡村振兴“双驱动模式”。 2、近期规划目标。近期规划时间为2018年-2020年。在制定好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近期主要是围绕“一带、一路、一核、五线”和四个特色小镇规划,投入1.5亿元,把S221公路城区至桃花山沿线建设成乡村振兴示范带,把李花山、过脉岭、更名垸等9个村建设成市级示范村,把高陵岗、百子庵、管家铺等7个村建设成镇级示范村。为了使我市的乡村振兴实施时点与面的结合,桃花山镇李花山村、团山寺镇过脉岭村2个乡村的规划与全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 3、中远期规划目标。中期规划时间为2021年-2027年,远期规划时间为2028年-2035年。我市乡村振兴建设中远期目标是重点建设“一带一路、双核三片、六长线”。“一带”是长江经济带,“一路”是潜石高速。“双核”是市区城市发展核、天鹅洲生态旅游核,“三片”是东南文化旅居片、西南田园休闲片、江北生态观光片。“六长线”是“新农乡愁精品线、绿色田园精品线、桃李知音精品线、蛟子寻味精品线、岗上花开精品线、赏鹿观豚精品线”。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村级规划意识不强。目前,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战场,村级有规划意识的却不多,大多数还在等待观望,少数村没有规划打算。一是认识不高。有的认为规划可有可无,做规划需要财力,无力做规划,有的认为做规划也难以实施。还有的村凭想象代替实际规划。二是以项目或产业实施方案代替总体规划。有的村只注重项目和部分具体景观的规划,没有从全域的角度和乡村振兴的内涵要求上来谋划乡村振兴的空间布局及整体规划。三是规划体现民意不充分。仅有的几例村级规划或正在编制的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没有充分征求收集当地村民的意见,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不够,往往以技术规范代替民意。2、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合力不够。一是规划编制中没有注重一体规划设计,实行多规合一。党的十九大之前,有些乡镇办区也进行过部分中心村庄的规划,但规划过于单一。在调研过程中,有些乡镇、村,在思考和拟启动的规划编制上,仍然存在在局部事项上打转转,在某些具体项目上画圈圈,缺乏以村的全域为单位,以“五个振兴”为内容的统一性、完整性、系统性安排。二是政府部门及单位之间协同力度不够。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范围广,包括全市11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乡和1个省管经济开发区,共有154个村。在规划编制中,除农办牵头外,部门与乡镇办区村的配合力度不够,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参与力度偏小。三是实施进度不一致。如拟建的9个市级示范村中,只有团山寺过脉岭村、桃花山镇李花山村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披甲湖、更名垸、三户街启动了规划编制工作,其他村规划编制尚处于思考和拟启动阶段。 3、缺乏统一的工作机构。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建设周期长,内容繁多,迫切需要成立一个具体的工作协调机构。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暂由市委农办牵头负责,农办人员较少,承担的工作量与人员数不相匹配,要对全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培训、督办检查、审核考核,实在是力不从心。 三、几点建议 1、要强化规划意识,突出规划引领作用。一是要加强学习培训,增强乡村规划意识,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全市示范村、乡镇的重点村,特色文化村必须尽快启动规划编制,一般行政村也要征求村民意见,结合本村实际特点着手进行初步规划。二是要建立以行政村布局性规划为主的1+N规划体系,实行多规合一。一个村级总规加上产业、居住、土地、文化、基础设施、垃圾收运排污等多个子规划,在规划的编制中,要注重解决好下位规划与上位规划相衔接不冲突,同位规划之间不重复与不遗漏等问题。三是要突出中心村庄与一般自然村庄的功能区别。在规划编制时在突出当地的主导产业的同时,中心村庄规划还要注重突出文化、党建、医疗、教育、交通、水利、金融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一般自然村庄要突出产业,保护耕地,注重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规划时要力求突出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户一韵,以免千村一面。 2、要强化分类指导,制定分层推进规划纲要。一是市政府要编制完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纲要。党中央提出到2020年,全国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较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编制具有指导性的规划纲要。二是政府要明确全市分年度、分批次推进建设的具体目标,标准和考核办法。三是规划、住建、城管、农业、乡镇办区等相关部门和单位要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我市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工作,指导示范村、特色村、重点村、一般村编制规划的目标、步骤、时间表、路线图。3、要强化保障措施,力求规划实施。一是要建立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建设相应的工作机制乡村振兴战略涉及“三农”工作方方面面,要推进“大兵团”作战,改变农办势单力薄的局面。二是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乡村振兴要靠人来实施,必须选优配强村级领导班子,产业领军人物,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是要建立资金保障措施。结合我市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大政府财政预算和投入。要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要借力国家和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支持,多向上争项目资金。要充分挖掘利用当地文化、旅游、生态等资源,突显当地的主导产业,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4、要强化约束机制,增强规划的刚性约束。一是要注重规划的刚性约束。编制规划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更好地开展乡村振兴建设,避免重复性、浪费性、随意性、盲目性建设。规划制订实施后,一切建设活动都要受到规划刚性约束,严格划定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乡镇办区及村(社区)要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打击力度。对违规建设行为要进行打击,违规建筑该拆除要拆除,该处罚的要处罚,不能手软。三是要进行公示公告。规划制定后,要按法律程序进行公示公告,接受群众监督,采纳群众意见和建议。以上报告,请予审议。昔阳县赴浙江省湖州市学习考察乡村振兴战略调研报告前段时间,昔阳县组织专门力量,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题,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长兴县、德清县进行了学习考察。湖州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成效令人振奋,诸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一、湖州市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做法湖州市是浙江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南岸,全市辖吴兴、南浔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3县,总面积5818平方公里,总人口264.84万。作为“两山”理论发源地,自2005年习总书记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来,湖州市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念,坚持将全域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作为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以理念引领为先导,以环境改善为基础,以绿色发展为根本,以文化培植为支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有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2014年,湖州市入选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探索形成了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美好生活的新局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通过现场参观、交流互动、座谈咨询,我们认为湖州市的主要经验做法: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强化顶层设计,靠专业人做专业事。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特别是为了避免各村在规划上走弯路,花冤枉钱,浙江省还专门制定了《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村庄整治规划设计指引》等文件。如,安吉县灵峰道街横山坞村,以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样板区+文旅休闲体验区”为目标,充分挖掘、整合横山坞村现有环境、产业资源,在充分尊重村域特点的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环境提升专项规划》《目莲坞美丽宜居专项规划》《3A级景区规划》《绿化美化专项设计》等方案,既体现了个性设计,又保证了总体协调,使自然景观和村落建设浑然融为一体。二是强化产业培育。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湖州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注重产业培育,强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加快壮大美丽经济,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比如,安吉县递铺街道鲁家村,曾是落后村,空心村,村集体收入不足2万元,还背负着150万元的外债。但鲁家村借用“家庭农场”这一支点,通过“公司+村+家庭农场”的模式,先后引进了18个各不相同的农场,村里还铺上了一条4.5公里长的窄轨铁路,用旅游小火车把农场观光点“串”起来,形成了“田园鲁家综合体”,使村集体资产从2011年的不足30万元增至去年的1.4亿元,成为了“开门就是花园,全村都是景区”的中国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三是注重改革驱动。把改革创新促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致力于以深化改革来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动能,通过整体推进城乡配套的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制度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等系列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美丽乡村建设要素配置上的决定性作用,形成了城乡资源要素投向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机制,不断增强美丽乡村建设新动能。四是狠抓环境提质。所到之处,无论是安吉县,还是德清县,都坚持做到了软硬环境一起抓,环境改善成效明显,文化培植氛围浓厚。比如在环境改善上,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取得了可喜成绩。更为突出的是,当地非常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既展示了村庄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也成为当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宝贵财富。二、湖州市建设美丽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的启示湖州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并没有照搬一种固有模式,建设千篇一律村落,而是更新观念,因地制宜,差异竞争、特色生存,形成了乡村建设的“湖州品牌”。湖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给我们以下启示:启示之一:务必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13年来,湖州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践行“两山”理念,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了绿水青山同金山银山共同成长的梦想,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价值和思想力量。启示之二:务必要激发基层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力量,依靠和服务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进步和发展的宝贵源泉和不竭动力。在建设美丽乡村实践中,湖州市切实把农民群众摆在主体地位,努力实现“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启示之三:务必要选好有效载体和工作突破口。实施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工程,从哪里下手,怎么去抓,就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半功倍的效果,载体和抓手至关重要。这些年,湖州市通过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入点,从美丽乡村的1.0版开始,再到2.0版、3.0版、4.0版,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一步一个脚印,精心雕琢,扎实推进,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好处,不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启示之四:务必要做实产业这个硬支撑。从湖州的做法看,打造恬静如画的美丽乡村,最终是要发展美丽经济,既讲投入,更讲产出,说透了还是要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真正富起来。振兴乡村经济靠什么,离不开产业这个硬支撑。比如,德清县五四村,将全村3000多亩耕地全部流转,实施村“变”景区大计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仅门票收入每年就有1000多万,不仅致富了群众,还壮大了集体经济。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抓住产业发展这个“牛鼻子”,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切实增强农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启示之五:务必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更不能“等靠看”,必须要解放思想,向改革创新要办法,要出路。比如,安吉县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以标准统领美丽乡村建设;德清县打造新土改“德清样本”;鲁家村村委会跳出“等靠要”思想,充分挖掘该村现有农场资源、丘陵缓坡用地大的优势,启动全国首个家庭农场集聚区和示范区建设等事例再次表明,思想解放天地宽。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只有解放思想、打开思路,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自觉对标对齐典型标杆,做好“结合”文章,用改革的办法破难题,用创新的思路求实效,才能实现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启示之六:务必要保持久久为功的恒心定力。湖州市坚持用15年时间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推进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制定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拿出历史的耐心,拿出当年大寨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和干事创业的劲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亮丽转身。昔阳县是全市两个乡村振兴示范县之一,我们必须要发扬好大寨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坚持生态、特色、文化久久为功,筑牢资金、产业、人才三大保障,强化组织领导,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先行,筑牢资金抓好示范带动,突出生态治理,挖掘文化元素,让农村发展前景无限,努力走出乡村振兴的“昔阳路径” 。 关于赴南京、宜兴、杭州考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举措的调研报告为进一步部署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举措,深化我市与南方农业发展较好城市的农业对口交流合作,6月初长春市委副书记徐晗、长春市政府副市长贾晓东带领长春市农委主任鲍文明等同志,组成长春市农业考察团,到南京、宜兴、杭州三地,考察各地政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安排举措,了解各地龙头企业农业发展思路,学习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以及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做法,推进与各地的农业对口交流合作。在认真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了长春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一、考察点发展思路和特点 本次调研,我们分别考察学习了南京市六合镇、南京市巴布洛生态谷;宜兴市鹏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浙江森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杭州蜂之语蜂业股份有限公司、桐庐阳山畈蜜桃专业合作社。在调研考察后,对重点考察点进行了细致总结和深入分析。 (一)南京市六合区竹镇 竹镇现代农业发展走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特色,建设了以大泉湖景区和中心镇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业和边界贸易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平台。全镇农业产业发展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扶持下,以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为依托,将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进行项目包装,引进农业企业建设了科学养殖示范区、现代农业观光区、特色休闲旅游区三大农业发展集中区。在培育农产品区域性公用品牌方面,竹镇以特色农产品为拳头,成立农业协会,注册“多彩竹镇”集体商标,选高水平运营公司,专业设计标识、制定品牌使用准入门槛,确定专业化、市场化、公益化的品牌运营原则,提升“多彩竹镇”区域公用品牌社会效应和市场价值。聘请第三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不定期对授权产品进行定性检测,保障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苏宁易购、云厨一站等渠道商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了“多彩竹镇”区域公用品牌产品的推广力度。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方面,竹镇重点打造了巴布洛生态谷项目。该项目由江苏永鸿投资控股南京巴布洛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斥巨资打造,集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养生养老、农耕文化体验、教育拓展为一体的现代化智慧农业综合体。园区分为现代旅游观光葡萄产业园、现代都市牧场科技产业园、现代农业文化体验产业园三大板块。在生态旅游方面,巴布洛生态谷利用生态优势,将山水资源赋予人文内涵,打造丰富、景观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格局,集中满足游客“看、玩、吃、住、购”多种消费需求。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上,重点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远程操控、精准农业作业建设。通过对生态谷的信息化管理,以信息流引导商流、物流,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种植结构,运用可视化技术查看农作物生长状况,对园区进行远程管理与控制,实现精准作业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二)宜兴市鹏鹞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鹏鹞环保是中国环保的开拓者,创建于1984年,一直专注与环保行业,引领着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持续创新和专业化经营,鹏鹞集团已成为一家集研发设计、设备之灾、工程总承包、环保项目投资及运营管理于一体的企业集团。现已完成各类投资建设项目2000余项,是国家级企业集团、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环保骨干企业。 (三)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 小古城村是国家级生态村,产业发展以观光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小古城休闲之窗”项目把现代农业与旅游、休闲、体育、养生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由生态农业公园、生态休闲体育公园、生态养生社区三大部分组成。生态农业公园以高效农业基地、民俗旅游、小古城农耕文化等为主题;生态体育公园开展山地自行车、滑草、滑翔伞等休闲体育项目,配备壁球、网球等场馆和场地,每年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国际赛事;生态养生社区参照美国太阳城的标准,引入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打造适宜养生居住的高品质生活大型主题社区,并配有大型的养生体检中心。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达的旅游业也同时为该村打造了享誉全国的农产品品牌,全村优质山茶年产值达5000万元。小古城村在组织建设上,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通过开展村务、财务公开等工作,以及“村务处置通知单”等一系列村务处事办法。共商共建的组织管理模式,深受广大村民的欢迎和上级的认可。 (四)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 荻浦村是省级历史文化村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荻浦村是桐庐县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建设的中心村,该村经济主要依靠发展现代休闲旅游,以 “民俗”、“花海”特色项目为核心,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道路,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注重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挖掘展示特色历史文化,将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四大特色古文化融入其中,打造了“古风荻浦”品牌文化;对“花海”景观不断创新建设,打造“多彩田园”,融入文创、动漫等元素,做到“一年四季花不断”,各个季度花不同。在形成量大特色项目后,又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和民宿,将村里原来的牛栏、猪栏改造成咖啡吧、茶吧、猪栏民宿,在整体上构成了富有特色的美好乡村文化游集散地。 二、启示和借鉴 综合分析本次调研考察点的发展思路和特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各考察点都是以自身生态优势、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色、景观特色为基础,发展特色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地都注重打造提升区域性公用品牌,用市场化的方式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一)农业产业特色明显 南京市六合区竹镇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地理位置优势和民族特色,将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进行项目包装,打造畜禽规模化科学养殖示范区,建成现代农业观光区,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开展边界贸易。荻浦村以“民俗”、“花海”特色项目为核心,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服务,打造“古风荻浦”品牌文化,充分展示将古孝义、古树、古戏曲、古造纸四大特色古文化;建设“多彩田园”,对“花海”景观建设不断创新;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和民宿,在整体上构成了富有特色的美好乡村文化游集散地。 (二)农业现代化水平高 南京市的巴布洛生态谷,在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方面,致力于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远程操控、精准农业作业建设,通过对生态谷的信息化管理,以信息流引导商流、物流,加强数字化建设,优化种植结构,运用可视化技术查看农作物生长状况,对园区进行远程管理与控制,实现精准作业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三)区域性公用品牌知名度高 无论市南京六合区的“多彩竹镇”区域公用品牌还是巴布洛生态谷;无论是杭州市的“小古城休闲之窗”小古城村,还是 “国家历史文化名村”荻浦村,都在全国具有很强知名度,高知名度给当地的旅游业、农产品加工业带来了极高的利润。小古城村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享誉全国的“休闲之窗”口碑,为当地的农业企业创造了惊人的利润,每年仅是优质山茶的产值就高达5000万元。到荻浦村游览参观“古风荻浦”文化和“花海”景观的人潮从未断过,“五一”期间仅停车费就超过4万元。 三、长春市实施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长春市是农业大市,农业农村经济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却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问题,良好的区位优势没能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充分、农业质量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通过此次调研学习,借鉴三地的成功经验,对比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地方优势特色发展农业产业 我市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核心区域,黑土地广阔,森林资源覆盖率高,农业资源丰富;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地理位置绝佳;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人文特色,这些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参照调研的各县镇,发展旅游业的蓬勃发展都是以这些资源优势为基础,我市目前开展新农村建设,发展休闲农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形成特色,所以吸引力不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抓住这样得天独厚的资源,进而形成特色,形成品牌。 (二)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 目前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距离实现农业现代化还有较大距离,在2017年度全省农业信息化优秀单位中排名还没有达到第一名。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即使总书记对吉林省的期待和要求,也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式。参照调研的各县镇,现代化水平、数字农业水平都发展的如火如荼,并且也因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效益和收益。所以在今后一阶段,我市农业发展要进一步严格按照“率先”目标要求,倒排时间表,全力抓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进一步让我市农业和我市农民分享到现代农业所带来的红利。 (三)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业品牌知名度 我市农产品质量好,但是好产品没有卖上好价钱,关键是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效益、就没有竞争力,这也是我们必须补齐的短板。“长春大米”之所以在价格上低于“五常大米”,也正是因为品牌知名度不够。从全市而言,区域性公用品牌数量还不多,缺少能够代表长春农产品总体形象、能够体现长春浓厚地域风格的全市性区域公用品牌。所以我市要大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借助农业部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契机,走品牌强农之路,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抓好农产品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争取打造出1-2个区域性农产品公用品牌和若干个特色农产品品牌,靠品牌拓宽市场销路,靠品牌增加农业效益。 澄城县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调研报告根据中省市财政部门《关于开展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调研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县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立足全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际,扎实开展了乡村振兴战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专项调研工作,对全县农村基层政权、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设施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梳理和汇总。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一、2013年-2018年全县农村基本情况(一)村级基础设施现状 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改善,2013年-2018年,我们充分用好财政奖补资金这个杠杆,撬动乡村发展新活力,明确资金投向,吸引其他资金投入,建成了一大批民生工程,农村基础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至目前止,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83个,涉及全县163个村,实现了财政奖补全覆盖。总投入15983.8万元,其中: 财政奖补资金8551万元,群众筹资筹劳2872万元,整合各类资金4560.8万元;投入1400万元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8个;投入400万元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2个;投入6751万元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新修水泥路面282千米,安装各类路灯2530个,购置垃圾运输车135辆、其他环卫设施10300个,新建文化广场113860平方,绿化巷道69700平方米,实施小型水利51个,其他公益项目40个。使我县农村面貌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观,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深入人心,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为了巩固基层政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我县于2016年开展了“两项试点”,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省级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出台了《澄城县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和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指导意见。到目前,共投入1800万元,实施村经济级经济发展试点项目8个,省级美丽乡村试点项目2个。为了保证“两项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达到预期效果,成立了县级“两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了县、镇、村三级监管机制,各试点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二、主要做法(一) 坚持群众路线,找准群众商议的焦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我党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也是基层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奖到哪、怎么补,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五年来,面对群众一事一议的热情,我县一是坚持普惠。只要群众有意愿、筹资投劳能落实、符合相关程序要求,都可以得到财政奖补。二是突出重点。围绕群众最紧迫、最现实,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问题,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农”发展的中心工作加大力度、重点奖补。(二)整合各方力量,实现聚沙成塔的蜕变三农工作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力,三农项目政出多门,需要整合利用。为了充分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我县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与移民、扶贫搬迁、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涉农资金有效整合,建设“拼盘”项目,形成“小补助推动大建设、小项目带动大发展、小资金发挥大效益”的集聚效应。 (三)完善制度,积极开展“两项试点”工作一是深入调研,择优选点,确保试点基础良好。为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在选村定点上,从全县163个行政村择优筛选,并深入实地调研、反复论证,先后确定了8个村为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村和2个美丽乡村示范村。二是因村制宜,精准扶持,确保试点抓住关键。扶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选好项目是关键,我们因村制宜,挖掘潜力,精准扶持,弥补短板。三是强化管理,全程监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为了确保财政扶持资金的保值增值,发挥项目资金的“造血功能”,县综改办严格按照《陕西省财政厅关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财政奖补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投资预算到对资金使用、管理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规定和要求。三、农村基础设施及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差一是虽然我县近几年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和村级集体经济的水平还比较地低下,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步伐,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县还有大多数的村农村基础设施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薄弱、落后,主要原因是受资金投入的原因,僧多粥少,供求矛盾突出。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我县虽然多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但由于农业、国土、财政、移民、扶贫、城投等多部门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建成工程标准要求不一。并且部分存在设计、施工不规范,监理不力,没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更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造成一部分设施不能发挥效益或存在工程质量缺陷。三是在项目投入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长期存在,基础设施管护制度落后,养护管理经费没有落实,造成基础设施不能维护更新,服务质量下降,效益衰减。(二)村经济级经济薄弱我县是农业县,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有集体收入的行政村35个。经营性资产多为学校、机井、机动地、荒地等资源型资产租赁。村级运转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维持基层运转。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对我县乡村振兴发展思路我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县脱贫攻坚总要求,资金重点投入发展农村产业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计划每年每个镇有3-5个扶持村级经济发展试点村。辐射带动我县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刺激村上发展产业,壮大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的自我造血功能。富镇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调研报告近期,我镇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行了专题调研,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期盼,征求群众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产业发展方面我镇依托产业发展,重点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种科技智力资源,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努力培养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泊头市领航汽车用品有限公司是富镇第一家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专业公司,公司成立后,积极推动当地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在采访富镇电子商务协会会长江学广时,他说:“富镇作为目前沧州市唯一一个拥有三个淘宝村的淘宝镇,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已经有数千人,相关电子商务店铺1000余家,日均发货量两万余件,年销售额达到3亿元以上。已经成为目前富镇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但是富镇电子商务行业存在着人员分散、规模较小、疏于管理等问题,希望市委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能在富镇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等产业,以支持富镇电子商务发展,并给予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使其能更加蓬勃的发展。”他的话代表了广大致富带头人对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党的好政策的期盼。二、乡村文明方面一是严格区分合法宗教信仰和非法迷信活动的界限,坚决禁止有组织、大规模、集体性的封建迷信活动,进一步净化社会风气。二是在婚丧嫁娶方面,继续通过村级红白理事会来加强引导,通过修改完善有关村规民约来加强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一步树立农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的新风尚。三是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文体站为龙头、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要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活动、有效益、有吸引力。重点抓好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中心的建设。建设具有综合性、多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我镇成立了近百支舞蹈、鼓乐、戏曲、书法等队伍,多次开展“文艺汇演进农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等主题活动。以富镇村70岁的江杏格大姨为代表的综合舞蹈队50名队员用扇子编排出的“歌颂十九大”“ 绿色泊头”“ 美丽乡村”等图案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以北董屯村尚素英为代表自编自演三句半“颂十九大”更是脍炙人口、耳熟能详。演员们一张张激情洋溢的笑脸,观众们一阵阵发自肺腑的欢呼,充分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三、社会治理方面我镇持续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一是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着力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按照打防结合、专群结合的要求,推广警民联防巡逻和“三位一体联调”经验,积极排查整治农村突出的治安问题,加大对农村聚众赌博、盗窃、邪教活动等问题的监管和打击力度。二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针对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环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尽可能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在严铺村调研时,党支部书记严西明说:“现在村民法律意识增强了,不像原来一样,一点事就骂大街,甚至大打出手,遇到问题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了。希望司法部门从农村实际出发,多开展法律下乡活动,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严书记的话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稳定感的迫切需求。 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分阶段实施、按能力建新、有重点改旧、全方位整治”的要求,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和管理。把集中整治与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注重日常维护,巩固整治成效。通过行之有效的乡规民约来规范村民的行为,改变了农村公共卫生意识无章可循、无人监管的状况。村镇建立保洁队伍,除了做好日常保洁工作之外,还定期组织村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大扫除,清理卫生死角,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在孟屯村调研时,我们采访了村民王希贵,他说:“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你看我们村,一条条街道干净整齐,一排排房屋错落有致,家家改造了冲水式厕所,整体环境一点不比城市差。”王大哥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信的笑容,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乡村振兴讲话调研文章汇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乡村振兴讲话、调研文章汇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公文范例,领导述职报告,机关公文写作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猜你喜欢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微信登录 QQ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