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习近平同志《之江新语》感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髓与要义
在《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一文,同志引述了村支书郑九万的故事,讲的是浙江省的一个偏僻村庄,村民们自发筹集手术费,为他们的村支书郑九万治病。同志以小见大,抛出“郑九万现象”中反映出的人心向背命题,强调“一个党员干部只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人民群众就惦记他、信任他、支持他;同样地,一个政党,只有顺民意、得民心、为民谋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离开了人民,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背离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这些公仆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同志所说的“被历史所淘汰”,指的就是失去民心、丢掉政权,指的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精髓。然而,放眼时下,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紧张现象频发,一些党员、干部在长期和平执政的环境下,逐渐忽视群众、脱离群众甚至背离群众,其本质是没有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同志以“郑九万现象”发问,就是要告诫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伟大真理武器,去肃清官僚主义的流毒和影响。
二、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与核心
同志在书中多次阐述了对权力的看法。特别是在《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一文指出,“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职权是人民赋予的”,“所以,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他还痛陈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的现象,批评有的同志“对权力、荣耀和利益津津乐道,而把党和人民的希望和重托放在次要位置上”,并谆谆教导大家,“权力不是一种荣耀,而是一副担子”。同志对权力的看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即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它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权力是人民群众赋予的,即权为民所赋;一个是领导干部受人民群众委托代行公共权力,即权为民所用。这就决定了人民群众是主人,领导干部是公仆,这种主仆关系不容颠倒。新的历史时期,在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较量中,共产党人正经历着私利与党性、邪恶与正气、专横与民意的抉择考验,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正确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决不能让权力错位。
三、人民群众利益第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同志在书中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如在《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一文批评:“有的县每年从省里拿到的财政转移支付有几千万元,却拿不出几十万元的低保金。”在《把好事办好》一文提醒各级政府:“全省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城市建设、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等进展很快。在此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人民群众的贴心人》一文指出:“柴米油盐等问题对群众来说就是大事。老百姓可能不关心GDP,但他们关心吃穿住行,关心就业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老了怎么办,等等。”总之,翻阅《之江新语》,穿行在同志笔下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蓝图里,我们领略到的不仅仅是同志总揽全局的气势如虹,更多的是体恤百姓安危冷暖的无微不至,不仅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还有敢于面对民生矛盾的实事求是。人民群众利益第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早在170年前《共产党宣言》就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曾一针见血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在察民情、解民忧中赢得民心。
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指导与实践
“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这是同志《办法就在群众中》一文中的精彩论断。他指出,“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要解决矛盾和问题,就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深入调查研究”。纵观同志的履历,不论是从乡村基层工作、到县、地区行署工作,还是到省上工作,乃至到中央国家机关工作,都始终坚持和践行群众路线,注重运用群众观指导和开
工图网提供重温习近平同志《之江新语》感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重温习近平同志《之江新语》 感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重温习近平同志《之江新语》 感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Array
- 价格 注册用户免费
- 编号 11558634
- 软件 Word
- 格式 doc,docx
- 大小 42.626KB
- 比例 16:9
- 页数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