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汇编(8篇)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汇编(8篇)目录1.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 32.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 63.如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124.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议 245.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16.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 337.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 408.以“五大结合”促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融合 44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思考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脱贫攻坚工作要实打实干,乡村振兴更要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效果真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如何贯彻落实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有效衔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为此,笔者就如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了一些粗浅思考。一、要在顶层设计上有效衔接,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互补融合。规划是发展的“导航图”。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不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就会迷失方向。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要建立健全两者有机衔接的统筹规划机制,特别是解决好规划“两张皮”的问题、衔接不紧密的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省、市州、县区均出台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正在收官阶段。当前,各级各相关部门正在制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的已经出台实施。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之与脱贫攻坚规划进行有效衔接、无缝对接。要结合乡村振兴的长期性、差异性和渐进性,推动脱贫攻坚规划在村级层面与乡村振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村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把推进乡村振兴与解决乡村相对贫困问题作为重点,将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结合起来,避免“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形成乡村振兴整体合力。要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解决乡村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推进减贫战略与乡村振兴工作平稳对接。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不同的脱贫地区,特别是针对乡村之间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自然条件、人口素质等不同情况,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振兴措施,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不能“齐步走”,不能简单照搬照抄脱贫攻坚模式,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规划的互补融合,既巩固和深化脱贫攻坚成果,又推动乡村振兴向前推进。二、要在扶持政策上有效衔接,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延续深化。在各项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政策居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省、市州、县区分别出台了包括产业扶贫、就业创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生态扶贫、扶贫小额信贷、残疾人扶贫等一系列扶贫优惠政策,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引导、支撑和保障作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了“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为下步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政策保障。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在制订乡村振兴支持政策时,要认真研究继续支持脱贫攻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的政策措施,不要因为脱贫攻坚结束了,就把扶贫的支持力度减小了,必须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进行有效衔接,做到延续、深化、提升。比如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消费扶贫等方面,要建立一个在政策上有机衔接的机制,挖掘政策的含金量,扩大政策的覆盖面,提高政策的操作性,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叠加效应和杠杆作用。特别是在产业扶贫方面,当前许多地方的扶贫产业还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产业体系还不健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还不高,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运输等设施还比较滞后,对这方面的支持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否则,不仅难以实现乡村振兴,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返贫”现象发生。三、要在方法措施上有效衔接,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举措接续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就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新要求。概况来讲,提出的“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重要论述,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成为各地推进脱贫攻坚的方法举措。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应该接续推行这些方法举措。一是把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机衔接起来。继续抓实产业扶贫,把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当家产业”“支柱产业”,把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与兴旺。二是把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生态宜居有机衔接起来。继续推进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广大农村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三是把教育扶贫、扶志扶智与乡风文明有机衔接起来。继续加强农村教育,将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培育一大批亲农爱农兴农的管理者、职业农民和技术人员;同时,深入推进移风易俗,遏制不良陋习,加快文化建设,引导农村形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乡风文明”。四是把落实领导责任、加强基层组织与治理有效有机衔接起来。继续推行脱贫攻坚“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成功经验推广运用到乡村振兴中,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提升乡村振兴的领导力、凝聚力、推动力和治理能力。五是把“六个精准”与生活富裕有机衔接起来。继续抓好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等六个精准工作,确保乡村振兴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带动有生产生活能力的群众富起来、无生产生活能力的人得到兜底保障。四、要在考核机制上有效衔接,确保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考核同向激励。近年来,国家、省、市州、县区均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考核机制,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导向、激励、监督和推动作用。要复制和借鉴这套考核模式,形成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激励机制。一要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研究细化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将此纳入地方政府的目标绩效考核范围,对涉及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实行全方位考核。二要规范考核程序,加强跟踪督查。建立以平常督查为主、年终考核为辅的方式,由省、市州、县区党委政府督查室、组织部、农业农村、扶贫、住建等部门联合开展督查、调度,并明确牵头部门,建立管理台账,实时跟踪记录各部门、单位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三要强化惩戒约束,改进工作作风。在乡村广泛开展群众评议活动,结合考核情况,对群众评议不好、反映差、成效不好的,直接取消帮扶单位和村级组织的评优资格,被评价为“较差”的个人,按次扣减年度目标绩效管理奖。通过惩戒约束手段,为乡村振兴工作戴上“紧箍咒”,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让工作落实落地。四要强化结果应用,确保取得实效。强化对乡村振兴考核结果的应用,对工作推进较好的单位和个人,在项目和资金支持、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你追我赶、创优争先”的局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关系当前正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汇合的关键时期,深刻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逻辑关系,对顺利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意义重大。本文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背景、内在联系及政策变化三个角度分别展开论述,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衔接提供理论参考。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背景中国不仅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农村农民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影响深远。截至20xx年底,我国约有x.x万个乡镇、xx.x万个村庄,总人口有xx.xx亿人,其中乡村人口有x.xx亿,约占xx.x%;就业人员有x.xx亿人,其中乡村就业人员有x.xx亿,约占xx.x%,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有x.xx亿,占比约为xx.x%。我国乡村规模庞大、乡村人口众多、农业从业人口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不会被城镇化、工业化完全取代,城乡将长期共存发展。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城乡发展的融合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影响重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现阶段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问题。20xx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是城镇居民的xx.x%,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是城镇居民的xx.x%,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xx.x%,比城镇居民家庭xx.x%的家庭恩格尔系数高x.x个百分点,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及“三农”短板问题,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亟待解决的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为了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解决新时期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中央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作为现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坚持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通过实施“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一系列政策,确保如期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乡村振兴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以及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地位,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内在联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两大重要战略任务,二者衔接关系密切。首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相连,层层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扣“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本质上都是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从农民发展看,脱贫攻坚瞄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重点解决吃、穿、住、学、医五个方面的基本需求,为农村贫困人口后续发展消除障碍,同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出了“生活富裕”“农民全面发展”的振兴要求,目的是让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宽裕、生活便利,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区域发展看,脱贫攻坚重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瞄准贫困村、贫困县、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短板,集中发力,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缩短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和农村的全面发展。第二,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先决前提,乡村振兴是巩固脱贫攻坚的力量保障。绝对贫困问题不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乡村振兴就无法实现。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期稳固,则必须要乡村振兴作为后续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既不能以牺牲脱贫攻坚质量为前提,也不能以牺牲乡村振兴目标为前提。经过长期的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为乡村振兴垫定基础。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xx-20xx年,全国累计脱贫人口xxxx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x.x%。二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快速增长。20xx-20xx年,扣除价格影响,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xx.x%,高于全国农村年均x.x%的实际增长水平。三是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等短板不断补齐。20xx年,贫困地区xx.x%的农村住户饮水无困难;贫困地区自然村电路、电话接近全覆盖;超过xx.x%的自然村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超过xx.x%的自然村通了客运班车。四是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幼儿园便利度明显提高;绝大部分行政村配有合法行医证的医生和卫生员,村内医疗条件大幅改善,小病不出村基本实现;大部分自然村实现了垃圾集中处理,村内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尽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但深度贫困地区因为贫困历史悠久,民族、宗教等文化因素影响复杂,攻坚难度巨大,仍然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三区三州”xxx个辖区县内,贫困县共有xxx个,历经三年多的脱贫攻坚,xxx个县实现了脱贫摘帽县,摘帽比例达xx.x%,剩余的xx个贫困县需要在2019、2020年两年内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约占剩余未脱贫县的xx.x%,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收官之战时间紧,任务重。对尚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当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就是不折不扣打赢脱贫攻坚战,避免过早追逐乡村振兴目标而影响脱贫质量。对已脱贫摘帽的贫困县而言,应当进一步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构建防返贫机制,使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进入乡村振兴阶段后,相对贫困将成为主要矛盾。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从而使已脱贫的人口不返贫,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发展能力不断提高。第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同。脱贫攻坚之所以成效显著,与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密不可分。这套体制机制,也被充分的运用到了乡村振兴之中。参照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乡村振兴确立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落实的领导责任制;参照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乡村振兴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参照脱贫攻坚考核机制,乡村振兴建立“市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体制机制的承接发挥了巨大作用。第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体系相互融合。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了初步的探索;就业扶贫政策,为后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乡村振兴阶段,生态环境恶劣、人口流失严重或因重大项目搬迁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脱贫攻坚阶段,加强了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力度,为后续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垫定了基础;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构建全民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服务体系提供了蓝本;教育保障体系,为乡村振兴阶段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供了借鉴;综合保障体系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也是乡村振兴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中的政策变化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关系,体现为战略目标的推进关系、体制机制的统一关系和政策体系的融合关系,同时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承接关系,也决定了二者实现有机衔接的必要性。然而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的过程中,在扶持对象、政策范围和顶层设计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影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因素。从扶持对象来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脱贫攻坚消除了存在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的消失,并不意味着贫困问题将不复存在,恰好相反,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贫困问题将长期存在。与绝对贫困不同,相对贫困更多地强调发展的不平衡,这与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相一致。不管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贫困问题的解决不仅在“治”还要在“防”,这就要求乡村振兴阶段需要建立长效稳定的脱贫防贫机制,并且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措施逐步调整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帮扶措施。从政策范围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从特惠到普惠的转变。脱贫攻坚阶段政策范围非常明确,就是绝对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地区,各项政策落实过程中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县与非贫困县有明显的分界。例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可以在县域定点医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个人自付部分享受财政补贴,这些措施非贫困人口无法享受;涉农整合资金可以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而非贫困村不能享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仅在贫困县有,非贫困县则没有。而乡村振兴阶段政策范围不仅涵盖了所有的乡村区域和乡村人口,还涵盖了城乡统筹发展,利用普惠性措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这就要求一部分脱贫攻坚政策从特惠转向普惠,一部分政策转向相对贫困人口。从顶层设计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顶层设计从点到面的转变。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根本上要从全局和战略角度,准确把握和处理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与乡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统筹“三农”工作,进而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这是一个长期、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相较乡村振兴,脱贫攻坚顶层设计重点突出,紧扣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和稳定增收,精准发力,相对短的时间内彻底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托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要考虑到战略目标不同,实施时间不同,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同。脱贫攻坚进一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类型贫困人口,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收入稳定。脱贫攻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不应当急于求成,而是需要纳到乡村振兴的框架下,做好规划、统筹考虑,逐步实现。在设计乡村振兴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时,要把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确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防止出现乡村振兴阶段忽视落后地区和相对贫困人口现象的发生,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如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要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保持现有政策总体稳定,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在云南、山西、宁夏等地考察时,对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脱贫攻坚只是中国人民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人民幸福的生活更加幸福。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要实现消除绝对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定》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相关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可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存在内在联系,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乡村振兴,乡村不振兴,脱贫攻坚就不可能巩固。(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基本要素相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目标、内容、区域、任务等基本要求相连。目标相连,都是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出的重大决策。内容相连,脱贫攻坚强调产业、文化、教育、医疗、党建、生态等扶贫内容;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总要求。区域相连,脱贫攻坚实施重点在区域性整体贫困区域,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创业就业发展,不断缩短贫困地区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发展保障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移风易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提升乡风文明实现农民全面富裕。任务相连,脱贫攻坚重点是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注重解决贫困户吃、穿、住、学、医五个方面的基本需求,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乡村振兴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力点在于让农业以兴旺的产业为支撑向高质量发展、农村以宜居的生态为导向向高要求发展、农民以富裕的生活为起点向高标准发展。(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促进作用相互。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前提,没有脱贫攻坚的成效就没有乡村振兴的发展,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力量,没有乡村振兴的发展就没有脱贫攻坚成果的保持。区域性绝对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为乡村振兴的生活富裕创造条件,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解决了脱贫攻坚绝对贫困户返贫问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区域性绝对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为实现生活富裕提供了保障;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为已脱贫贫困户提供了创业就业条件,保障他们有稳定收入来源,能有效防止他们致贫返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创造了条件,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解决了脱贫攻坚贫基础设施和服务短板。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为乡村振兴的治理有效创造了条件,乡村振兴的乡风文明解决了脱贫攻坚意识形态的不足,进一步强化了对群众一些陋习、恶习的再教育,逐步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融。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是经过多年攻坚战不断总结、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其中的宝贵经验和方法是经过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基础干部、驻村干部、帮扶干部用辛勤的汗水、心酸的泪水、甚至宝贵的生命换来的,这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被充分运用到了乡村振兴之中,成为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基础。按照脱贫攻坚领导责任体制机制,乡村振兴确立党政 “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五级书记”一起抓工作落实的领导责任制;按照脱贫攻坚工作体制机制,乡村振兴坚持实施“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按照脱贫攻坚考核体制机制,乡村振兴建立“市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绩效考核制度”。脱贫攻坚的产业扶贫政策,为乡村振兴阶段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现代化体系做出了初步的探索;就业扶贫政策,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自主创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易地扶贫搬政策,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村落规划,将生态环境恶劣村、空心村、地质隐患村整体搬迁提供了可行的做法;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障政策,为乡村振兴群众大病救治、慢性病救助、低收入人群住院等服务体系提供了依据;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政策,为乡村振兴城乡教育均衡和全民抓教育提供了借鉴。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质差异脱贫攻坚重点解决绝对贫困群体“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贫困,消灭绝对贫困,具有针对性、突击性、福利性;乡村振兴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整体性、持久性、综合性。(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针对性与整体性的差异。脱贫攻坚强调绝对贫困户脱贫,具有针对性。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要确保2020年全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采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等超常规针对手段,解决绝对贫困户。因此,涉及对象、扶贫政策、帮扶举措主要以现行标准下贫困户为针对对象进行帮扶,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等国家政策主要在贫困户中实施,精准扶贫对于贫困户高度集中的政策帮扶和物资投入,引发一些非贫困户尤其是临界贫困户的不满情绪,导致非贫困户与贫困户之间、非贫困户与基层组织之间、非贫困户与帮扶干部之间矛盾重重。乡村振兴强调乡村发展的整体性。乡村振兴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整体问题,不再是部分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的针对性问题,在国家政策享受,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等方面全覆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乡村振兴是全程振兴,从20xx年到20xx年,分为三个步骤整体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包括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乡村振兴是全域振兴,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超常规发展,产业兴农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治理发展,基层治理创新和城乡统筹发展。(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突击性与持久性的差异。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需要展开集中战、突击战、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庄严承诺并采取超常规举措,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广度、深度和精准度推进脱贫攻坚,在中央各项举措、扶贫干部选派、扶贫资金帮扶、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集全国力量,集中战斗、精准发力、重拳出击,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地区人口实现脱贫。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凝聚各方力量、汇聚各方资源、聚集各方路劲,打响脱贫攻坚突击战,取得了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基本公共服务缺口较大、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等,要在短短几年时间实现整体脱贫,并确保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时间紧、困难多、难度大,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贫困地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乡村振兴推进讲求持久性。实施乡村振兴是项系统工程,要长远规划和持久发力。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最挑战的任务在农村,只有乡村振兴了,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乡村振兴周期长、涉及面广、任务繁重,需要我们在政策科学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结合农村实际,按照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和三个阶段目标任务,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作战书,做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年干成几件小事,几十年干成乡村振兴这件大事。(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福利性与综合性的差异。脱贫攻坚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标,采取社会福利帮扶的方式解决绝对贫困。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确保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需求、安全住房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国家采取了社会福利政策帮扶绝对贫困户实现脱贫。在产业发展方面,实施了产业扶持基金、到户产业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在社会保障方面,实施了农村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扶贫对象生活费补贴、困难或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在住房安全方面,实施了易地搬迁、CD级危房改造、五改三建等政策;在医疗救助方面,实施了财政代缴医保个人费用、住院报销比例提高、慢性病救助、大病救助、孕产妇住院分娩全免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政策;教育资助方面,实施了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学前教育减免、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资助、中职本专科学生助学金和生活补助、雨露计划等政策。乡村振兴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采取综合发展的方式解决农村发展短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综合发展的总要求,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因此,乡村振兴必须采取综合发展方式,以村为基本单位、乡镇为主体、国家统筹,强调整体、融合,乡村振兴覆盖全部农村地区与农村人口,覆盖面广、人口数量多、综合性强,在农业、农村、农民三管齐下、联动推进、综合发展,是以往“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整合发展。既要补齐脱贫攻坚中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来巩固脱贫成果,又要解决相对贫困户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如何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期与衔接期,我们要客观面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和实质差异,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文化、组织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稳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的有效衔接。(一)推进产业衔接,实现产业兴旺。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产业兴旺是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然要求。脱贫攻坚工作产业是基础。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工作过程中,各地坚持以产业扶贫为主导,积极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地区通过土地流转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通过网络平台发展农副产品电商业、微商业、直播业,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发展一二三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兴业的机会,为贫困户人口增收脱贫奔康创造了条件,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村级合作组织的形成,为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来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为产业升级、产业壮大、产业兴旺奠定了基础。目前,“一村一品”、“一村一合作社”、“一村一电商”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型,但存在规模小、效益差、动力弱等短板,需要乡村振兴来有效衔接、增加动力、形成活力,全面推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务必推进产业有效衔接。没有产业支撑的乡村,振兴工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稽之谈。党中央在乡村振兴目标设置中,产业兴旺被置于首位,充分体现了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衔接,要推进小农户、小企业、小合作组织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接,壮大产业发展组织的规模、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增强产业发展抗风险的能力;要推进产业的规模、发展方向、科技含量与现代国内国际市场的有机衔接,以现有经济条件和产业为基础,发展有特色、有市场、有潜力的可持续发展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要推进产业的全覆盖,将非贫困人口纳入产业发展范畴,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路。一要科学规划乡村产业。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镇镇联动、村村合作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发挥骨干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产业标兵在产业发展带头作用,运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等模式,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产业企业、产业合作社和农户联合建立原料基地、加工车间、冷链车间等,将生鲜农副产品就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冷冻保鲜,实现产出在村、加工在村、基地在村、物流在村;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创建、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二要加快三产融合发展。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进要素跨界配置、产业跨界重组、主体跨界联合;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增值收益和就业创业机会留给农民;培育龙头企业、公司化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融合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把有条件的小农户培育成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要推进政策集成、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搭建原料生产、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体验展示、线上乡下销售有机衔接的融合载体,延长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产品增加值;要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企农联合型、利益分红型、股份合作型等合作模式,形成龙头企业牵头、新型企业参与、广大农户加入的农业产业联合体模式,让农业产业成果与广大农户共享。(二)推进生态衔接,实现生态宜居。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关键在于继续坚持绿色减贫及发展的理念,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工作生态是关键。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遵循绿色发展思想,带领群众依靠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走实、走严、走稳绿色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生态修复、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双赢。强化生态建设保护和修复,大力发展田园综合体,实现了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产旅融合,让生态扶贫添绿又增收;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大力发展生态种养业,实施禁止销售使用含重金属化肥和高毒残留农药除草剂,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农作物绿色生态种植、畜禽标准化及渔业生态健康养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产业;强化生态产业理念落实落细,通过“龙头企业”生态发展带动效应,将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发展融入“生态+”理念中,确保了脱贫攻坚绿色减贫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务必推进生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乡村振兴就是要改变农村以前依靠过度消耗农业资源的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导向、生态导向、节能导向,生态宜居就是让人民在天更蓝、水更青、地更绿的良好生态环境中居住、生活、生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幸福健康指数。实现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战略,就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一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力度。过去对农业资源过度开发消耗利用,严重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乡村振兴更要把生态发展向纵深推进,建立健全山水林田湖休养生息和修复保护长效机制,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永久性耕地、林地、草地保护,从生态保护入手,推动农业新业态、农业标准化、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产业绿色发展。二要继续加大农村生产环境和人居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水厌氧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取缔乱开乱采的非煤矿山、严禁重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等措施,综合治理农村生产环境;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开展厕所革命、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提升村容村貌整体水平等措施,综合治理农村人居环境。三要发展绿色生态产品。将绿色科技和生态管理手段融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中,按照做优、做强、做大农副产品的思路,将农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生态经济优势,为国内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精品,打通产品、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圈。(三)推进文化衔接,实现乡风文明。推进脱贫攻坚文化扶贫成效与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发展有效衔接,让广大群众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乡风文明。脱贫攻坚以“扶贫先扶智”为切入点,让文化脱贫成为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扎实开展文化扶贫帮扶工作,在贫困村建设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宣传文化政策,让广大群众弘扬先进文化,激发内生动力,深化法治教育。利用村文化室活动阵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农村法治、农业技术、村规民约、依法信访、邪教危害、土地承包、婚姻家庭、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教育培训,提升村民崇尚科学反对愚昧的文化内涵和素养,提高村民依法治家、依法治村、依法致富的能力,增强村民独立自主勤劳致富的本领。实现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务必推进文化有效衔接。文化振兴是壮大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贯穿乡村振兴的始终,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道德讲堂、习惯养成和制度保障,自觉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家风。二要继续升华脱贫攻坚文化成果,借助脱贫攻坚的优秀文化成果,结合乡村实际继续开展每月一次“勤劳致富户、敬老孝心户、清洁卫生户、遵纪守法户、文明示范户”的评比,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比拼活动;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关键,运用现代市场化的手段,做好“文化+旅游”、“文化+网购”、“文化+ 产品”等产业,增强乡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三要强化移风易俗。乡强化移风易俗,开展讲卫生,包括个人卫生、家庭卫生和公共卫生;讲礼貌,言行文明、举止文明、为人文明;讲节俭,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讲勤劳,以创业、兴业、富业为荣,以好吃懒做、不劳而获、等靠要为耻。改赌博之风,倡导健康文化活动;改迷信之风,倡导学科学、用科学、靠科学;改攀比之风,倡导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改不孝之风,倡导爱老、敬老、孝老的传统美德。(四)推进组织衔接,实现治理有效。脱贫攻坚巨大成就的取得,强大的组织动员保障起了决定性作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组织的有效衔接,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脱贫攻坚以强化组织保障为着力点,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各级组织部强化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切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精神要求上来,聚焦决战决胜目标,聚焦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重点任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建引领、党建保障,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推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胜势;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凝心聚力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五级书记”、帮扶单位、帮扶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责任,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选拔干部,推动急需人才向贫困地区基层一线集结;强化村“两委”阵地作用,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网络经济、特色经济。实现乡村振兴治理有效,务必推进组织有效衔接。乡村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完善和发展乡村治理体系。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法制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依法治村的现代乡村治理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经济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壮大集体经济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反腐建设,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惩治小微权力大腐败作用。二要健全“三治”结合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相结的乡村治理体系,是解决乡村治理突出问题实现治理有效的重要路径。深化村民自治,激发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热情,发挥村民主体作用,不断提高村民的自治能力,掌握科学、民主、依法的自治办法,形成基层高效自治新格局;深化治理法治,坚持法治为本的观念,树立依法治理的意识,明确乡村治理过程中法治主题、法治主体、法治责任,构建和完善乡村治理的法治体系;深化治理德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注重培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创新以优秀乡贤文化为载体的村规民约,营造新的乡村德治氛围。三要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符合新时代要求懂农业、爱农村、富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构建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管理体制,建立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建立适合“三农”人才的考核评价制,完善人才晋升、奖惩、工资待遇等激励配套制度,探索和创新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三农”工作队伍人才不足、人才不稳、人才不精等问题。(五)推进成果链接,实现生活富裕。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制胜法宝,要做好成果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成就举世瞩目。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经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支持,贫困人口纯收入年均增幅很大,贫困人口“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发展,贫困地区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明显增强,贫困户就业增收渠道明显增多,基本公共服务日益完善。实现乡村振兴生活富裕,务必推进成果有效衔接。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一要提高农民收入。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合理布局生产、加工、包装、品牌,打造完整农村电商产业链;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整合农村自然资源,盘活农民积蓄资金,激发农民内生动力创业兴业;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及其配套制度,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民工工资性持续稳定增长。二要补齐脱贫攻坚短板。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存在短板,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解决特殊贫困群体实际困难,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在补齐脱贫攻坚短板的基础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切实改善农村交通运输、医疗机构、教育均衡、电信网络、智能系统、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三要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实施健康乡村战略,推动城乡健康事业一体化发展,全面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创新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加大对农村人才尤其是返乡人员的教育、培训、培养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农民干事创业的能力。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关键时期,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提前谋划乡村振兴路径,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议问题:指出,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如何做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和融合发展?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我国扶贫任务的重心将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解决相对贫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减贫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平稳转型。x月x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提出:“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x月xx日至xx日,在xx视察时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所对应的时间段不同、侧重点不同、机制不同,但二者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如何探索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有效衔接?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推进。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落一户,首先要增强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融合推进的意识。”因此,应从“五个振兴”中,寻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点和突破口,在实现“五个转变”中探索衔接的具体路径。一、构建产业体系,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转变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基础在于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人口长效机制的“牛鼻子”,为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奠定经济基础。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产业扶贫对于带动脱贫、提高收入水平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一些扶贫产业仍然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因此,要对现有的扶贫产业进行再造和升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实践中,乡村振兴要在扶贫产业的基础上,整合地方资源,形成区域性特色产业,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着力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与贫困群众建立更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市场竞争力。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现实保障,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实现现代农业产业的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从而占有市场,赢得市场。因此,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为土地顺利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制度基础;要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把小产品变成大产业,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虽然我国农村产业迅速发展,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农业发展处于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的关键时期,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农业和绿色农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以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以优质的农产品对接国内外市场,有效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培育人才队伍,实现扶贫“尖兵”到人才振兴转变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在于人的振兴、人才的振兴。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培育其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都是根本办法。在脱贫攻坚中,把扶贫与扶志、扶贫与扶智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培育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举。一方面,我们通过扶志扶智开展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等,以精神激励人,以智力带动人,贫困群众既有了“我要脱贫”的强烈意愿,又有了“我能脱贫”的发展能力;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培育了一批“扶贫尖兵”,涌现出一大批“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干部,他们是精准扶贫的“带头人”和“突击队”。这为乡村振兴激活了人的因素,注入了发展的动力。因此,乡村振兴不仅要继续发挥好“扶贫尖兵”的引领示范作用,而且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农民、新企业家、新技术专家。应坚持“内育”和“外引”相结合,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一是培育本土人才,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要把本土人才资源当作重要支撑,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一是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整合各种渠道培训资金资源,通过党政主导、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社会参与等运行机制,实施农场主、农村实用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各类培训计划,着力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民间技艺及社会服务技能,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大力推进农民职业化,将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对农民进行多样化、差异化培养,鼓励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通过明确新型农民的职业定位,促进劳动力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二是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各类人才资源向农村流动。一是“回引”一批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资本的企业家、务工人员或知名人士回村任职或创业。以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为支撑,这一类人可以在村“两委”、农村合作社或其他机构任职,带动其他村民创新创业、谋求发展,通过出台更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实用的平台、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就业的积极性。二是鼓励专业人才、党政人才下乡服务的政策,全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捐资捐物等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三是实施高校毕业生乡村成长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岗位参与支农、支教,打通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职业发展通道。四是做好引进人才的配套工作,建立覆盖乡村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全方位政策体系,特别是关于人才的住房、医疗、教育等关系切身利益的政策保障,同时还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激发乡村人才的创造活力。三、建设文明乡风,实现从文化扶贫到文化振兴转变应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一是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文化振兴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线上与线下两个平台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教育农民、武装农民。另一方面应整理乡规民约、族谱家训等道德资源,充分发挥村民身边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引导村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乡村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村民品德建设。二是推动文化有机融合,延续乡村文化血脉。文化振兴应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发展,使其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以更好延续乡村文化血脉。一是依托乡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传统村落、特色古镇、民族村寨、古建遗存等蕴含浓郁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为主,实施好农村优秀戏曲舞蹈、手工技艺、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工程,增强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二是促进文化与农业、生态、旅游、科技等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不断提高乡村文化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推动文化富民、强村,塑造乡村振兴发展新态势,将地域特色和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中,赋予农业更多文化内涵。四、培育生态农业,实现从生态扶贫到生态振兴转变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环境衔接在于生态振兴,要立足农村的生态优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生态振兴,正如视察陕西时所讲到的,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振兴促进宜业、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促进生态扶贫与生态振兴有效衔接。通过生态振兴,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路径,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建立健全符合乡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扎实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饮用水卫生、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二是保护好绿水青山和清新清净的田园风光,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绿水青山既是生态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要拓展乡村生态产业发展空间。保留住独特的乡土味道和乡村风貌,深入挖掘古村落中的历史遗迹、文化风俗、民间习俗等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优化设计,将自然景观优势转化为旅游观光产业,将农业与乡村旅游、加工工业、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健康养生旅游特色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休闲体验与旅游观光型的生态农业。五、完善乡村治理,实现从组织建设到组织振兴转变组织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石和保障,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不走的工作队”,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因此,要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把广大基层党员和群众的思想、行动、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使他们齐心聚力投身乡村经济社会建设中。一是锻造强有力的村“两委”队伍。组织振兴应抓牢“头雁队伍”这个核心,通过调整充实、轮训培训等多种举措锻造一支强有力的村“两委”队伍。大力实施选能人进“两委”计划,采取内选、外引、下派等措施,不拘一格选优配强村级班子特别是支部书记。加强带头人队伍教育培训,培训后备干部,开设村干部职业技能专修班。严格村干部实绩管理,以实绩选干部为导向,建立村干部实绩档案,落实换届期间“晒实绩”制度。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广泛运用协商民主,创新基层融合治理模式。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化建设。组织振兴应把基层党组织制度化建设作为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的有效途径,通过强化党支部体系建设,发挥组织优势,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基层党支部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不断创新组织方式,实现村民自治组织的良性运转。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各地探索了很多“党支部+”助推产业脱贫的模式,就是将党组织活力变为脱贫动力,将党建优势变为扶贫动能,促进扶贫和党建工作的双赢。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通过“党支部+”,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紧密联合体,形成支部引领、企业、合作社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党建与乡村振兴工作同频共振、互动双赢的良好格局。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工作,更直接关系到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和良性运行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强调,“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需要针对我们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有x亿左右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xx年实现联合国20xx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基础上,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全面深入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做法,研究分析当前农村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谋划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目标对接。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各地发展也不平衡。刚脱贫出列的农村地区仍处在乡村振兴发育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些地区的乡村振兴阶段目标应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直接对接,引导合理预期,不应贪大求快。同时,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海量的、可靠的数据,要做好数据对接,整理好、利用好这些资源,服务于乡村振兴各方面的工作。其次是政策对接和产业对接。“两不愁三保障”的相关政策和机制,不少都可以被吸纳到常态化的城乡社会救助政策和机制中去,各地的具体做法,可以与国家和地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统一起来,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这有助于解决因病因灾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从产业的角度,产业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经验,也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实现乡村振兴,还应继续发展乡村产业,认真研究脱贫攻坚的产业项目,结合乡村振兴目标规划,能完善的完善,可扩大的扩大。同时,根据现实条件进行升级再造,继续激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乡村百姓分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在工作层面,也要做好工作机构对接。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各级扶贫工作机构不能简单地撤销并转。从构建新发展格局来看,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村农业工作,更直接关系到国内大循环的形成和良性运行。因为三产融合、产业升级的巨大空间在农村,巨大的市场腹地在农村。农村、农业、农民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需要强有力的相关机构来指挥和协调。此外,还应做好工作队伍的对接。多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发现、锻炼、考验了一大批关心农村、奉献农村、与农村干部群众结下深厚情谊的机关干部。这是宝贵的资源,应该保护好、使用好。要关心培养这些干部,择优重用,建立稳定的保障、激励机制,让他们继续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乡村振兴要面对全体农村和农民,要提升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改变乡风村貌,这就不仅要靠外部资源的投入,更要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农民组织起来的途径,注重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因此,最重要的对接,是要持续激发乡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乡村振兴获得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与应对策略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脱贫之后需要建立一个 长效稳定的机制来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的成果,而乡村振兴 战略正是对于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有效巩固的一个重要战略。乡 村振兴是今后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脱贫 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涉及工作人群目标衔接、工作任务目 标衔接、治理体系的衔接、经济产业体系的衔接、社会支持体 系衔接等诸多方面,需要我们本着问题意识、大局意识认真研 究克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存在的一些现实难 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现实难题(一)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工作目标人群的数量更 大、差异也更大脱贫攻坚工作主要涉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主要 是要瞄准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特别是贫困户,要精准到 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是不到x亿人口,仅涉及农村的一少部分人。从空间区域上看,国家层次的脱贫攻坚工作集中在中西部xx个省市区,东部没有国家扶贫任务,而脱贫攻坚的难点是 “三区三州”和中西部地区xxx个深度贫困县是中央确定的深度贫困地区。而乡村振兴涉及到所有省份、所 有农村、所有农民、所有农业,所以它的要求人群目标范围是 全局性的整体性的。从东部一些省份来说这些的工作重心其实 就已经是乡村振兴,2020年前后工作对象的范围变化不大。对中西部地区来讲,脱贫攻坚期间主要聚焦贫困村贫困户,2020 年以后乡村振兴的工作面会扩大,工作面的扩大肯定会带来工 作中的一些难题(包括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比如脱贫攻坚 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到村到户的精准工作方式能否继续坚持下 去。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是脱贫攻坚的主要工作目标群 体,也应该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目标群体,对这个群体的关注 应该是两项工作衔接有效性的基础部分。脱贫攻坚期间对老病 残群体的帮助都比较具体到位,市场经济下“弱”的群体问题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会成为突出问题,欠发达地区的家庭和个人 的风险具有脆弱性和不确定性,难免会出现有些脱贫户返贫、 乃至产生新的绝对贫困的现象。乡村振兴工作的目标群体设定 中,如何解决好“面”与“点”的平衡是一个现实问题。“贫 困边缘人群”是另外一个脱贫攻坚后期提出的目标群体,这一 群体收入状况略高于建档立卡群体,但得到的支持很少,而且 确实存在一定的现实困难,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应该成为重要的目标群体。(二)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任务目标在区域 之间有更大的不平衡乡村振兴是一个中长期的全国性的宏大战略,其任务目标 包括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 多方面。脱贫攻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其核心任务是 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等民生方面的目标。尽管脱贫攻坚也 包括贫困地区区域性发展的一些任务,脱贫攻坚过程中也提出 扶志扶智的要求,应该看到脱贫攻坚任务总体上是对贫困户贫 困村为的生计改善和支持。在时间的节点上,脱贫攻坚的要求 很明确,就是 2020 年必须坚决完成。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各地尽管实现了脱贫攻坚,但脱贫攻坚以后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 的,这种现实状况与乡村振兴的目标距离也不一样。乡村振兴包含了文化、生态、治理等多方面任务,脱贫攻 坚是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个基础部分,但乡村振兴更全面、层次 更高,乡村振兴应该说要伴随整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长过程。 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的区域差异更大,或者 说欠发达地区的压力更大。脱贫攻坚的工作目标也存在区域间 差异,但中央反复强调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因而各地的工作目标基本一致。乡村振兴工 作的起点因全国农村的区域差异而存在很大差别,东部地区早 已起步,西部地区刚刚脱贫,如何合理地设立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和实践问题。乡村振兴不 可能像脱贫攻坚一样设立全国统一标准,理想的做法应按照全 国农村的不同类型设立“相对的”乡村振兴任务目标,既能引 领各地工作,又能测度各地的工作进展和成效。(三)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不同的治理体系之间的转换难题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得力与全国脱贫攻坚的治理体系的建立。脱贫攻坚首先是成功地建立了社会共识,从任务目标来说, 脱贫攻坚话语体系是与小康社会相联系的,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话语表述容易得到社会共识,脱贫攻坚是一个x-x年时间的短时期内的资源调动,是一场攻坚战,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全国上下建立了一个脱贫攻坚治理的响应体系,包括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五级书记抓扶贫和跨党政军的党政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小组制度、定点扶贫和东西对口扶贫制度、各个部门形成的行业扶贫计划、财政涉农资金县级整合制度、最后一公里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制度和最严格的考核制度,这一系列的专门的贫困治理制度安排保证了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流化和顺利实施。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脱贫攻坚中形成治理框架,能否转换成 为或者经过一定的再创新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乡村振 兴不同于脱贫攻坚,其几个中心治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平行, 部门之间的动员难点较多。农业部改为农业农村部并不能形成类似“大扶贫”格局一样的“大乡村振兴”格局。2019 年的一号文件提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是一种扶贫治理方式的平行转移,从这一转移中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但完全的平行转移难度还是很大。这些制度安排问题,不仅是涉及乡村振兴一个将来时的问题,也是涉及脱贫攻坚成果工作的完成时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贫困地区非常关心的问题。在具体的制度安排方面, 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哪些好的脱贫攻坚政策的值得复制、拓展与推广,有哪些好的暂时性政策的需要机制化、制度化,又有哪些好的做法要主流化。(四)贫困地区脱贫前后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平衡难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脱贫攻坚的对象本质上具有“贫中之贫”的特征,为了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脱贫攻坚战中采用了一些超常规帮扶举措,如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这些措施在当前的氛围下,包括其他的辅助性手段如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产生了一定的帮扶效果,但长远来看,他们的稳定的高质量的脱贫仍面对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的障碍和风险。在讨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一话题,短板或者核心的关切还是应该在贫困地区、贫困小农。如何实现脱贫攻坚的政策向乡村振兴政策的平稳发展,既要抓好梯度跟进、又要抓好优化升级,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坚实基础,形成包容性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促进乡村经济的“质性”转化和发展。几个现实问题需要尽快出台明确的政策,一是金融扶贫的政策的延续与否、以及拓展与否的问题,脱贫攻坚中投向贫困户的信贷金融支持已经陆续进入还贷期,是延续特惠的扶贫信贷金融支持,还是创新出乡村振兴框架下的普惠信贷金融支持。二是异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中资金投入最大的项目,确实需要在“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上持续下功夫,确保后续就业支持、产业扶贫等方面的政策能够跟上。三是如何让产业扶贫的产能持续发挥效益,要在传统的对种养业产业直接支持之外,重点解决加工、销售、品牌建立、产业融合等环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四是光伏扶贫等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在脱贫攻坚以后如何规范管理并产生合理的收益分配效应。乡村产业振兴要妥善解决当前贫困地区面临的几个不平衡问题,一是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农户之间的关系不平衡问题,聚焦解决利益联结机制的创新方面的问题;二是贫困村和非贫困村之间的不平衡问题,这方面主要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问题。(五)社会政策的实施中兼顾不同群体的诉求与需求的现 实难题脱贫攻坚政策具有显著的福利性特征,重视对贫困群体生 活条件的改善和发展机会的赋予。在脱贫攻坚中为了确保解决 “三保障”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面向建档立卡人口的特惠性政 策,这样的政策设计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 社会政策的“福利悬崖”效应。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中,合理兼顾不同群体利益诉求和需求是 一个现实难题,需要在普惠与特惠之间、在特定瞄准与普遍福 利之间、在不断提高帮扶水平与防止产生福利依赖之间解决好 平衡的问题。社会政策支持上有几个难点,一是在强化社会救助的同时, 激发被救助对象的内生动力问题。二是当前农村已经实现社会保障主要项目的制度全覆盖,但保障水平仍然不够,因病之贫等威胁始终存在,如何建设一个广覆盖的有效的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保护网络、有效预防贫困,是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留下的一个重大挑战;三是在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瞄准性质的社会救助政策,又要考虑普惠性质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政策;既要考虑短期的“救急难”性质的政策,又要考虑长远的“社会投资”性质的社会发展政策。过去扶贫中的一些做法比如“以工代赈”和脱贫攻坚中形成的一些做法比如“公益性岗位”应该考虑如何从公共财政角度形成长效机制。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应对策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为:一方面,脱贫攻坚从全国特别是贫困地区来讲要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既包括各种投入和基础建设,也包括治理的经验), 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和优先任务;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防贫反贫长效机制方面要发挥持续性的作用。(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但首先需要解决的理念和认识问题。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首先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工作理念和态度一以贯之 地予以重视。无论是“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还 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现的执政理念是一致的、也 是现实的,反映了民生问题和“三农问题”等仍然是小康社会 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的短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本 质上就是要解决我们国家存在城乡、区域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发 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 个发展大局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理念,把在脱贫攻坚期间形成的精气神和各种好的做法 切入到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二)尽快考虑村社治理的结构创新问题,形成长效机制在脱贫攻坚中,各类扶贫政策、资源、项目下达以及第一 书记或驻村工作队长、帮扶干部的下派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 工作,带来了政府工作中心和重心下移的态势,更加贴近受众 并能够及时回应和了解农民的切实需求,但在积极发挥第一书 记(驻村队长)、帮扶干部对村干部的作用的同时,要始终注 重把村两委主要领导作为脱贫攻坚中主要的领导者和践行者, 充分培养、调动村集体领导班子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乡村干部 的能力建设和乡村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本社区化”的乡村基层治理队伍,提升村社治理水平。同时,在村一级可以设立一 个政府隶属的综合服务办公室,承担村一级的部分基本公共服 务,也能促使有关政府服务部门应把工作重心下移,更加贴近 受众。关于村社治理创新,目前各地已经有一些经验探索,要 加快研究总结。(三)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力度,补齐幼儿养育和敬(养) 老机构建设的短板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增 速较快,很多地区的养老服务和资源供需失衡,农村老人容易 成为后扶贫时代的易贫群体。建议面向农村老人群体建立经济 困难补贴,鼓励乡镇敬老院向社会人士有偿开放,使老人在家 庭照料客观缺失的情况下有解决晚年基本生活的途径,要重点 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改善敬老院的养老服务水平。同时, 还可以鼓励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和人员与敬老院合作,探索医养 结合的实践。或者开拓基层老年医疗服务,将农村老人照料缺 失和基层医疗服务对象减少的问题相结合,探索“基层医疗+养 老”模式,既缓解农村老人缺乏照料的困境,也增加基层医疗 服务内容和收入来源。由于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的数量较多,留 守儿童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的重点问题,建议将以救助为导向的 教育帮扶政策转变为一项基本的国民人力投资制度,增加学前 教育的保障水平。(四)积极促进贫困地区中心集镇的建设,作为与乡村振兴衔接的节点和载体,发展和完善服务农村产业发展设施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农村中心集镇为枢纽,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产业设 施支持。由国家财政和地方政府出资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建立 完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解决农产品储运、加工、销售 的各种困难。加强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要继续加强贫困地 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运输成本和损耗,加强农产品产 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农产品流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产业的 增加值。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 机构的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同时加强 对服务主体的监管,保护农民利益。(五)在类型化和精准化基础上,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 兴政策体系的衔接优化以解决相对贫困和乡村振兴为目标,对脱贫攻坚中的一些政策支持进行优化和制度化。一是合理调整扶贫资金的适用范围,除了财政扶贫资金外,其他渠道的扶贫资金,在脱贫攻坚后期应适度放宽条件考虑支持条件较差的非贫困村和贫困边缘群体;二是及时制定管理办法,延续既有针对贫困地区的金融帮扶政策和资产收益扶贫政策,优化政策扶持对象,适当提升此类政策的经济竞争性,适度覆盖部分有经营能力的贫困边缘群体;三是把指向新型经营主体的乡村振兴政策适度下移拓展, 形成包含普通农户发展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四是推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关口前移,减少医疗报销待遇的群体差异; 五是加大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普惠性的福利保障和社会服 务水平,普遍提升农村人口的获得感。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建议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 重大决策部署。当前,正处于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 兴的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区上下深学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坚持把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最重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实事、最强的发展动力,全力以赴打好脱贫攻坚战,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农业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一)聚焦“三个落实”,脱贫攻坚始终保持决战决胜状态创新“七看七帮”工作法,实施精准帮扶,确保扶在点上、扶在根上、扶在效上。xxxx 年至 xxxx 年 x 年时间,全区共减贫xxxx 户 xxxxx 人(未脱贫 xx 户 xx 人,均为 xxxx 年新识别),贫困发生率从 x.x下降到 x.xx。一看居住环境,帮家园美化, 深入推动“三清一改”,实现厕所、供水、厨房、圈舍、院坝、 排污排水设施“六个建好”,引导农户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促户户清洁、村村“清爽”。二看农房质量,帮住房安全,实施农房全面筛查、户户比对,全面推进贫困户 C、D 级危房改造, 同步研究推动解决一般户唯一住房安全隐患,确保农户住上安全房、舒心房。三看就业状况,帮吃穿无忧,打造返乡创业园 x个、扶贫车间 x 个,贫困对象转移就业 xxxx 人,公益性岗位安置 xxxx 名,对确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实施政策兜底,做到应兜尽兜。四看子女入学,帮教育成长,建立教委、公安、镇村、帮扶责任人、学校、家庭六位一体“控辍保学”机制,通过“分段资助”“送教上门”等方式,对 xxxx 名贫困户子女落实教育帮扶政策,实现零辍学、零失学。五看健康状况,帮诊疗到位, 探索建立实施“四个百分百”医疗扶贫模式,全区所有贫困户全覆盖享受医疗保障,确保小病不出村、大病不耽误。六看水源水质,帮饮水安全,投入资金 xxxx 万元建成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xx 处,“一户一策”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现水量、水质、供水保证率、用水方便程度四达标,让群众喝上干 净水、放心水。七看产业发展,帮收入稳定,统筹资金 xxxx 余万元,落实产业补助政策;选派 xxx 名产业技术员全程指导帮带,培育壮大草蔸萝卜、糯玉米、蜂蜜等 xx 个主导产业;全方位联通生产、流通、销售环节,从土地出租、投工投劳、保底分红等方面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长效增 收、稳定脱贫。(二)聚焦“五大振兴”,乡村振兴统筹推进任务落实落地以“两镇七村”为示范带动,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xx镇xx村成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市乡村振兴重点村。 一是以三产融合为抓手,促进乡村产业振兴。xx区入选辣椒 优势区、早熟梨优势区、生态畜牧功能区、花椒功能区、甜糯 玉米功能区,xx个产油大县之一,赶水草蔸萝卜基地获批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xx镇成功创建全国中蜂成熟蜜示范基地,农户承包地确权颁证、农村“三变”、“三社”融合等农村改 革不断深化,区农村经营管理站荣获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 体。二是以培训培育为重点,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累计培育新 型职业农民xxxx人,组织开展各类乡村技能培训xxx期 xxxx人,打造市级充分就业村 x个,建成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x个。三是以宣传发动为手段,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移风易俗为工作切入点,确定x镇x村(社区)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修订完善xxx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并登记备案,建立村民议事会xxx个、道德评议会xx个、红白议事会xxx个,全区无事酒大幅下降。四是以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坚 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绘好乡村振兴“底色”。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农村生 活垃圾治理、“四好农村路”列入全市分类示范县(区)。五 是以乡村善治为目标,推进乡村组织振兴。开展“1+5+N”社会 治理现代化队伍建设,推动“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工作中深 化创新,全覆盖开展村规民约“法律体检”,打造“分钟法律 诊室”xx个,新华社等国家级主流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二、存在问题及困难对标中央部署,对表市委要求,对照群众期盼,我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仍有一些不足,如:基础设施还需完善。xx以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xx.x、丘陵占xx.x,有xxx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投入还需倾斜。在财力十分吃紧的前提下,虽然扶贫资金投入纵比增幅大,但与重点区县相比仍有差距。稳定增收还需长效。扶贫特色主导产业规模不够大、效益仍需提升, 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仍有难度。扶志力度还需加大。个别贫困户仍有“等、靠、要”思想,内生动力还需持续激发。三、几点建议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等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以乡村振兴战略激发全 区各镇村的内生动力和外在活力,助力破解相对贫困,确保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胜利。(一)做好观念衔接,为乡村振兴奠定思想基础一是注重理论指导的连续性,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精神实质, 继承“精准”理念,总结脱贫攻坚先进理论和优秀经验,指导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二是要加强工作衔接,强化减贫工作与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统筹协调,建立完善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开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试点,进一步提升贫困人口“自主脱贫”的能力,实现“被动扶”到“主动兴” 的转变。(二)做好规划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指导路径要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统筹谋划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规划应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编制衔接好区镇村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专业规划,统筹考虑乡村人口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因素。(三)做好政策衔接,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持要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促进相关政策向常规性、普惠性 和长效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具体的指 导方案。一是按照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梳理现行扶贫政策, 总结提炼脱贫攻坚中成熟的理论成果、实践经验,用于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框架。二是促进特惠性政策向常规性、 普惠性政策的转变。逐步将针对绝对贫困的脱贫攻坚举措调整 为针对相对贫困的常规性社会保障措施。深化完善激活农村 “人、地、钱”要素的政策措施,制定干部配备、要素配置、 资金拷入、公共服务“四个优先”专项政策,均衡发展农村基 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避免“政策悬崖”问题的出 现。以“五大结合”促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融合我县幅员面积xxxx平方公里,辖xx个乡镇,总人口x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x.x万人。2019 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xx.x亿元,增长x.x;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xx万元,增长xx,增速排名全省中高收入组第一位。我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 资源优势突出、农业基础厚重、产业特色鲜明,加之经过去年成功脱贫摘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一、脱贫攻坚与乡村发展现状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我县 2019 年顺利通过了脱贫摘帽省级考核验收,贫困人口减少至xxxx人,贫困发生率降至x.xx,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必要条件、重要支撑。一是产业发展提质明显通过实施“三个一”工程,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 xx 个、家庭农场 xx 个,规模化发展的荔枝、真龙柚、金钗石斛三大特色产业实现综合收入 xx.x 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 xxxx 元。搭建“园区+乡镇+贫困户”就业平台,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设 立“扶贫基地”,集中解决 xxxx 余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快发展旅游业,直接带动 xx 余个乡镇整体脱贫,让旅游产业成为富民产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二是基础保障更加坚实脱贫攻坚以来,筹集 xx.x 亿元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新建公路 xxx.x 公里、供水管网 xxxx 公里,新改建乡镇中小学xx 所、乡镇卫生院 xx 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 xx 个、村卫生室xxx 个、村文化室 xxx 个、通讯基站 xxx 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了质的飞跃。实施贫困户住房安全项目 xxxxx 户、非贫困户住房安全项目 xxxxx 户,重点打造 xx 个聚居点,补齐了乡村振兴的短板弱项。三是乡风民风积极向上始终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深入开展“尊法守法、感恩奋进、习惯养成”三大主题教育;创新“农民夜校+” 模式,开展教育培训xxxx余场次、受益群众xx余万人。通过“四好创建”带动法,成功创建省级“四好村”xx个、市级“四好村”xx个、县级“四好村”xx个;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 评选,选树县乡村三级星级文明户x.x万户;发动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形成“脱贫靠大家”的强大正能量,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通过几年脱贫攻坚,我县已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较好的基 础条件,但如何形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还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体制机制方面一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互支撑、整体联动、协调推进 的系统性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衔接 度、同步度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断链,加强组织保障、加大督查 考核、加快项目推进等方面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 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操作细则、相关配套政策需进一 步研究细化,“三权”的各自功能和整体效用还未充分发挥, 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格局还未完全形成。项目规划方面脱贫攻坚仅仅是按照“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实现广 大贫困村、贫困户基本达标,没有做到脱贫攻坚项目规划与实 施乡村振兴战略项目统筹安排、一体部署。要素保障方面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但目前我县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缺口较大,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 用制度还不够完善,加上受体制机制壁垒、信息渠道不畅等原 因影响,专业人才引进困难,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块“短板”。 同时,长期居住农村人口多为留守妇女和老人,文化程度低、 观念更新慢、致富意识弱、劳动技能差,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 民十分困难,成为制约农业产业优质高效提升的一大因素。文明风尚方面一是部分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意愿不强,还存在“等、靠、 要”的思想。二是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和封建迷信活动,在部分农村地区仍然盛行。三是个别地区群 众矛盾纠纷还比较突出,部分乡村还存在“乡村恶霸”,甚至 个别地区宗族势力较为庞大,基层治理的有效措施有待进一步 加强。三、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五大结合”我县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 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及“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 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正确指示,坚持以乡村振兴为统 揽,以脱贫摘帽成果为基石,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 融合。第一,做好组织保障的有机结合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其余县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和县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暨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下设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两大办”,统筹日常工作,确保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一盘棋、一体化”式推进。第二,做好体制机制的有机结合将推动攻坚、助推摘帽一整套有效机制办法与乡村振兴“打包配套”使用,推行乡村振兴战略暨脱贫攻坚月工作清单制、 季度考核制、督查督办制。积极研究建立乡村振兴战略暨脱贫攻坚决策议事机制、统筹协调机制、项目推进机制、事项跟踪 办理机制等,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有序推进。第三,做好战略规划的有机结合精准编制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三年实施方案,编制好县级 攻坚“路线图”“施工图”“任务书”,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 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实现乡村振兴与脱贫攻 坚“同频共振”。第四,做好项目包装的有机结合坚持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统筹结合,将脱贫攻坚需提档升 级的工业产业、农业产业、旅游扶贫、生态建设等发展项目, 以及电力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等基础建 设项目,打捆编入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真正实现乡村振兴与 脱贫攻坚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第五,做好要素保障的有机结合一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继续深化实施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改革工作,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支持政策,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二是解决好地的问题。推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继续深入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具体操作细则,并加大土地规划调整,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三是解决好钱的问题。加快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节余指标跨省域、市域、县域调剂机制,将所得收益通过支出 预算全部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探 索建立封闭运行的乡村振兴贷款风险金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 务等方式,鼓励和规范工商资本下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 农村。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汇编(8篇)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调研报告和理论文章汇编(8篇),乡村振兴,公文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 价格 会员免费
- 编号 11573754
- 软件 Word
- 格式 doc,docx
- 大小 159.000KB
- 比例 16:9
- 页数 共43页
声明:工图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