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书记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探索乡村复兴的江苏路径
——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7年8月29日)
李 强
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和创新实践。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印发行动计划后,全省各地、省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启动实施试点工作,措施很实在,力度也很大,有了比较好的开端。今天的座谈会,目的是进一步明确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关键举措,推动这项工作加快取得更大成效。
一、建设特色田园乡村是促进乡村复兴的战略抓手
乡村与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两大空间载体,相互依存、互动共生、不可偏废。在我省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的就是促进乡村复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守住中华文明之根,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特色田园乡村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乡村建设模式,也不是简单的乡村美化行动,它既是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直观窗口,又是传承乡愁记忆和农耕文明的当代表达,也是农村发展“一村一品”和生态保护修复的空间载体,其建设过程还是组织发动农民、强化基层党建、培育新乡贤、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重塑乡村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一是乡村复兴的时代呼唤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乡村是农耕经济的载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近代以来,在西方工业文明的视角下,城市被认为代表着开放、进步,而农村似乎成了封闭、落后的代名词。前些年不少地方热衷于县改市、乡改镇、镇改街道、村改社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种社会心态。如今,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大家越来越意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都与城乡发展失衡相关,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时代的呼唤。我们最需要做的,不是让城市文明单极化扩张,而是要同步推进乡村文明的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讲,小乡村有大乾坤,促进乡村复兴、重构新型城乡关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深刻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理所当然地包括了作为中华文明之根的乡村的复兴,而且乡村复兴应当成为重要的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唤醒乡村复兴的意识和自觉,重新认识乡村文明的价值和使命,更加重视保护乡村、建设乡村、发展乡村。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要发挥乡村独特禀赋,实现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的整体进步,努力走上一条乡村复兴之路,让我们的城镇化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
二是破解乡村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让乡村生活更加美好,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过多年努力,我省乡村建设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等方面都面临着不少挑战和问题。在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会伴随着一些分布散、区位偏、人口少的乡村走向衰落,一些城市近郊地区的乡村向城市转型,但绝不能让乡村的衰落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乡村不能、也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贫弱地区、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生态保护的脆弱区域、文化传承的衰弱一极。部署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矛盾解决,吸引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向乡村回流,提升乡村内生活力。
三是我省已经具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江苏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较早探索农村工业化,整体经济发展比较快,乡村发展也比较快,涌现出一大批有实力、有特色的乡村。我省是城镇化进程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小的地区之一,也是促进乡村复兴、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条件最为成熟的地区之一。到去年底,我省城镇化率达到67.7%,根据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镇化发展速度会趋于平稳,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更高阶段。近年来,我省先后组织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行动,最近又部署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城乡融合发展的态势更趋明显。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促进乡村复兴,不论是在实践层面上、还是在工作层面上,我省都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也应该有这样的担当和作为。我们要把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摆上突出位置,深化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提升建设水平,积极探索乡村复兴的江苏路径,努力形成田园乡村与繁华都市交相辉映的城乡发展形态。
工图网提供李强书记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李强书记在全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探索乡村复兴的江苏路径 Array
- 价格 注册用户免费
- 编号 11560107
- 软件 Word
- 格式 doc,docx
- 大小 41.695KB
- 比例 16:9
- 页数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