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迎接十九大理论文章(讲话)汇编笔杆子们快收藏.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迎接十九大理论文章(讲话)汇编笔杆子们快收藏

迎接十九大理论文章(讲话)汇编笔杆子们快收藏
迎接十九大理论文章(讲话)汇编整理时间:2017年7月28日目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3人民日报评论:倾情书写砥砺奋进的这五年 9在党的创新理论伟大旗帜下阔步前进 11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科学思维 2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学习治国理政论述 29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36党建思想的基本特征 46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 50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优势 50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59学习时报:的核心地位是中共的郑重选择 64坚定维护核心 坚决听党指挥 72紧紧围绕迎接和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条主线筹划推进 80军报元旦献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82深入学习贯彻外交思想 86不断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 86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 94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 102旗帜鲜明讲政治,为十九大召开做好思想政治准备 109砥砺奋进迎接党的十九大 111新华社社评: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之际 114为筑梦中国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述评 114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 114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述评——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 114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评 114十八大以来我党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 1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工程建设述评 114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述评 114改革的脚步,法治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改革发展述评 114打开市场活力之门——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放管服”改革述评 114“直挂云帆”这五年——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 114奋进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征途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述评 114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重要讲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主持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新华社北京7月27日电 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26日至27日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强调,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能否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行动纲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要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指出,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我们强调重视形势分析,对形势作出科学判断,是为制定方针、描绘蓝图提供依据,也是为了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知危图安。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5年。5年来,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我们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力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崭新局面。我们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显著增强了我们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我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我们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推动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营造了我国发展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我们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形成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更加坚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提高,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指出,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强调,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上来思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出发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结论。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更好实现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更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按照新要求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强调,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强调,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只有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成功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管党治党不仅关系党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气力抓紧抓好。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果,人民群众给予了很高评价,成绩值得充分肯定,经验值得深入总结。但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全党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把全面从严治党的思路举措搞得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的讲话十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阐述了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并以此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抓好各项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刘云山在结业式上作总结讲话,他强调,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大家通过学习,深化了对讲话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的认识,深化了对讲话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的认识,武装了头脑、明确了方向。要认真组织好讲话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联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联系党和国家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增强维护核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以讲话精神为指导,扎实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工作,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党员副委员长,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党员副主席以及中央军委委员出席开班式。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以及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开班式。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军队各大单位、军委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研讨班。人民日报评论:倾情书写砥砺奋进的这五年(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5月18日 评论员文章)国家的伟大,莫过于以改革和奋斗成就逐梦传奇;记者的荣光,莫过于用笔墨和镜头记录时代变迁。记录老支书绝壁凿渠造福百姓事迹的短视频《大发渠》,上线3天播放量超过2000万次;讲述广西南宁新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白富美”变身“黑富美”故事的新闻报道,总浏览量超过1000万次……4月底,“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先期开展,100多名中央媒体记者深入100多个贫困村蹲点采访调研、聚焦精准扶贫,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在田间地头孕育成形,瓜熟蒂落。从今天起,各媒体统一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集中推出这次驻村采访调研的系列报道。由此,“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正式拉开帷幕,蒸蒸日上的改革发展新貌,等待新闻工作者忠实记录和倾情书写。挽住云河洗天青,物华又与岁华新。砥砺前行、团结奋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发展的鲜明特征和生动写照。这5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隐患增多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取得来之不易的伟大成就。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到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矢志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到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党治国理政开辟了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新局面。5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但5年间变化之巨、成就之大,足以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里程碑。迎接十九大、宣传十九大、贯彻十九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开展“砥砺奋进的五年”重大主题宣传,正是要全景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现亿万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鼓舞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作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广大新闻工作者尤需牢记职责使命,深入基层一线,聆听大地心跳,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在党心民意、国计民生的交融辉映中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用生动的笔触、鲜活的镜头全方位呈现我们党治国理政新气象。“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落实“三贴近”、深化“走转改”、做好“融新闻”,我们定能写好五年砥砺奋进的新华章,振奋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精气神。在党的创新理论伟大旗帜下阔步前进(原载《党建研究》杂志7月15日)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力量的源泉。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一个政党要站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创新。一、伟大的时代推动伟大的实践,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一前无古人、世所仅见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新、思想创造提供了不竭动力、坚实基础和广阔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征程中,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十八大以来的创新理论,也可称之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发展,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思想内涵。主题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主要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政治建设,要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建设,要把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作为两大根本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总体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维护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把握新的目标要求,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全面深化改革,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全面依法治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分别提供强大动力、重要保障和根本保证。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安全保障——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以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为统揽,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外部环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大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力量——以人民为主体。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领导力量——党领导一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理论,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及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及怎样实现发展等基本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什么样的民族复兴及怎样实现民族复兴,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二、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理论,以其独到的理论创见和深邃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国气派和宽阔的世界视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贵财富。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不同意识形态、发展道路、制度模式深层较量和博弈,我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同时也面临更多的严峻挑战。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应对国际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大棋局中赢得主动?回望国内,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新的征程中,如何更好把握发展机遇、赢得新的发展优势?审视自身,“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新形势下,如何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创新理论,就是对这一系列时代问题的系统的理论回答。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源头和理论基础。党的创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具体实际以及新的时代特征有机结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产物。党的创新理论,与毛zd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理论基础、文化底蕴、思想精髓,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的接续探索。党的创新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既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充分汲取古圣先贤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又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忠实继承和发扬了90多年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经验、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以及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既严整又直观,既深刻又朴实,既抽象又形象,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党的创新理论,首要标识、核心特征就是创新,不是在某一个方面,而是全方位地独创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比如,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提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抓手,进一步丰富了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提出树立和贯彻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把我们党对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我们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党的创新理论,不仅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中国变革和当代世界变化的深刻认识,而且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始终贯穿着坚定信仰信念,反复强调补钙壮骨、立根固本,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充满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豪迈情怀。始终贯穿着鲜明人民立场,庄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反复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要打破党群干群之间的“离心墙”,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展现出质朴真挚的为民情怀和亲民爱民的拳拳之心。始终贯穿着强烈历史担当,强调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要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展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境界、大担当。始终贯穿着求真务实作风,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抓落实,坚持功成不必在我,一张蓝图干到底,彰显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品格和作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党的创新理论,不仅有鲜明的理论观点、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比如,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探索出聚焦问题、突出重点,科学统筹、稳扎稳打,治标先行、标本兼治,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层层压紧、上下互动,狠抓落实、久久为功,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等一整套治国理政的管用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1956年,毛zd同志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时郑重指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念念不忘的梦想。党的创新理论,既立足于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又认清世界发展进步潮流,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宽广胸怀,广泛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基础上开辟未来。这一创新理论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为完善全球治理发出了中国声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其世界影响和世界意义正日益凸显。三、理论强则党强,思想富则国富。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志士仁人一次次探索,一次次奋起,又一次次失败。“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归根结底是由于缺少科学理论和先进思想武器。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然而,马克思主义只能给人们提供一般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没有也不可能为中国革命、建设提供现成的具体方案。以毛zd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毛zd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zd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先后创立**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跟上世界潮流,使我们党又一次走在时代前列。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2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一场新的赶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是思想沉淀、理论积淀的5年,也是砥砺奋进、成绩斐然的5年。 ——5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锐意进取,干了许多突破性、奠基性、开创性、标志性的大事,我们国家、我们民族、我们党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中国格局呈现千年未有之大气象,中国角色举足轻重,中国故事引人入胜,中国道路备受瞩目。——5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在“三期叠加”的情况下,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开放性经济迈上新台阶;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日益完善,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放管服”改革日渐成效;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快速发展,网络空间日益清朗,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社会建设大力补齐短板,主要民生指标稳中有升,织就世界上最大的养老、医疗、教育三张“全民保障网”,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快车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5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次第铺展。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确立;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从严抓思想、抓管党、抓执纪、抓治吏、抓作风、抓反腐,党心民心极大提振;全面依法治国步步为营,立法司法质量不断提高,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日渐深入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创新驱动取得明显成效,发展协调性稳步增强,精准脱贫攻坚指日可待。——5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召开“新古田会议”,横扫陈垢积弊,人民军队从领导体制到工作机制、从战斗力到精气神、从思想作风到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朝着强军兴军的目标再度出发。 ——5年来,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踏上新征程。联结遍布全球的“朋友圈”,推动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G20杭州峰会,稳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更加坚定有力,维护世界和平更显中国担当,为实现我国发展赢得了更大国际空间。 理论之树常青,事业才能常兴。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闯关夺隘、攻坚克难,中国梦诗篇瑰丽雄奇,从根本上说就是靠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从根本上说就是靠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在中国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自信,“中国之治”与“世界之乱”日益形成鲜明对比,从根本上说就是靠党的创新理论的指引。 四、风帆启航再驰骋,大海扬波作和声。科学理论的活力,只有在创新中才能迸发;创新理论的威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爆发。“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更好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关键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统一思想。要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系统学、深入学、跟进学,把握核心要义、领会思想精髓,掌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信仰信念、鲜明人民立场、强烈历史担当、求真务实作风、勇于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论。要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筑牢“四个意识”的思想根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维护的核心地位,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做到思想上认同核心、政治上维护核心、情感上信赖核心、组织上服从核心、行动上对标核心。科学的理论不仅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也照亮人们的物质世界。广大党员干部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强大正能量。要用这一创新理论增强党性修养,践行“三严三实”,不断净化思想灵魂、提升精神境界,保持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用这一创新理论增强担当精神,提高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落实到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到本职工作各个环节。用这一创新理论增强工作本领,补上能力短板、素质短板、方法短板,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提高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惠民生、防风险的能力。旗帜就是方向,就是形象,就是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征程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的创新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阔步前进,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彰显科学思维2017年04月26日 07:55:17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建华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围绕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问题、核心问题、关键问题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系统完备的治国理政方略,形成了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建立在科学严谨的方法论基础上,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为新形势下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以战略思维统揽全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及其与外部事物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思想,赋予我们战略性、系统性的思维方法。同志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系统性、全面性、复杂性,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深入阐述了五大建设之间的关系、长远奋斗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事关我们党治国理政成效的根本问题。  用战略性、系统性眼光来审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彼此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同时也存在着张力和矛盾;如果畸轻畸重或单兵突进,就容易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降低治国理政成效。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统筹推进这一总体布局,同志强调:“现在,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和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新形势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重点与战略任务,“全面”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中被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这意味着新时期的国家治理不再单纯追求某种单一指标的增长,而是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谋求诸领域的协同推进。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这是战略思维的显著特征。在国家治理中,我们要处理好长远奋斗目标与阶段性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既毫不动摇地为长远目标而奋斗,同时又确立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长远奋斗目标。同志旗帜鲜明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同时,他又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作为我们党需要着力实现的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对这些阶段性发展目标的集中表达。  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是战略思维关注的一个重点。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问题为导向、以发展中的短板为突破口,旨在以局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带动全局的优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当前还存在着贫困人口脱贫、环境保护等突出短板。同志高度重视补齐这些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他强调:“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这既影响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满意度,也影响国际社会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可度。”以补齐短板为重要抓手,以点带面,促进社会整体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战略思维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运用和发展。  以历史思维承前启后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思维对于我们党有效治国理政不可或缺。同志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我们党治国理政既要面向当下和未来,又要承续历史,从而不断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刻体现了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其主要内容都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他进一步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和伦理要求涵盖了个人、社会、国家层面,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支撑。同志在论及治国理政时多次将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有机融入其中,如在2013年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就谈到“治大国如烹小鲜”,并赋予这一传统治国理政智慧以新的时代内涵。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思维,集中体现为尊重过去、正视现实、着眼未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此,我们首先需要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战略定力。正如同志所指出的:“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  以辩证思维转化矛盾  同志指出,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这就指出了辩证思维的两个基本方面,即“两点论”和“重点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通过把握、转化其中的主要矛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治理能力的提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些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出现了经济停滞、政局动荡、社会失序。我们要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关键在于运用辩证思维,牢牢抓住和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对此,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给出了明确答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客观评价了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同时列出了在生产方式、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公共服务、法治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认为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路径在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抓住了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牛鼻子”。  在国际关系层面,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让国际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也使人类面临更多的共同问题和挑战。从气候治理到防范经济危机再到消除贫困,无一不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如果各国只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忽视其他国家的利益诉求以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就无法有效应对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就会加剧相互间的矛盾,甚至引发冲突和战争。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辩证思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以创新思维引领发展  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变化之中,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新形势下,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党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理论,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使我国经济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论断,并作出全面部署,旨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论断,并作出系统安排,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构成了姊妹篇。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党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建设现代传媒体系等一系列创新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党确立了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提出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创新论断,并作出了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此外,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无不是创新思维的产物,无不凸显了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改革发展的核心驱动意义。  以底线思维掌握主动  底线思维是富有前瞻性和忧患意识的思维方式。同志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部署与安排,都彰显了底线思维。  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规律性、确定性,同时又受到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因素影响,存在风险性、不确定性。如果缺乏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对潜在的风险估计不足,就容易在困难与挑战面前手足无措,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上,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例如,“十三五”规划纲要不但充分肯定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客观分析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提出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等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经济增长的要求,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划出了“十三五”时期6.5%的经济年均增长底线。确立这一底线,并非将其作为发展目标,而是要为我国经济发展划定合理空间,增强我们的战略定力,使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纪律和规矩是党员、干部立身行事的底线要求。只有坚持底线思维,严肃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严是党的性质所在、本色所在。历史经验反复表明,什么时候做到了从严治党,党就更加坚强、更有力量,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反之则会软弱涣散、遭遇挫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过程中,我们党一方面强化规矩意识、底线意识,拉起制度的红线;另一方面以高压态势开展反腐败斗争,以严肃惩戒时刻敲响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警钟。《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明确了党员、干部在政治生活和日常工作中的底线,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治国理政提供了制度保障。  (作者为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学习治国理政论述2015年05月27日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韩庆祥 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本质特征只有说清新一届中央所面临的历史发展的阶段性本质特征,才能为“治国理政论述”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提供合理性根据;只有说清实践新形态,才能形成理论新形态。这是研究治国理政论述的逻辑起点。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且具有阶段性本质特征。国内,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表达诉求—矛盾多发—攻坚克难—治理现代—建构秩序。“蛋糕相对做大”以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发展起来以后”。十八大以后,我国真正进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历史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也进入了表达诉求期,民众的各种诉求在增强。民众日趋增强的诉求需要合理满足。满足,需要主观与客观条件。然而在当下,不仅在客观上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资源配置还不够公平;且在主观上,一些人的文明素养也不是很高。结果是,民众日趋增强的诉求难以完全得到满足,进而产生各种矛盾,进入了矛盾多发期,使深水攻坚成为时代课题。如何真正破解“表达诉求、矛盾多发、攻坚克难”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的难题?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解决上述难题,而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实质,就是既为治理国家公共权力提供现代化制度模式,又要处理好党、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新一届党中央不仅要破解难题,还要建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新秩序。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新一届党中央基于公平正义理念,着重从干部人事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且从国家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入手,运用法治、德治、共治、自治等方式治国理政。国际,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民族复兴—力量博弈—围堵打压。当今,中国已属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我国已接近世界舞台中心,接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目标,初步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当新兴大国的实力日趋靠近既成大国并对既成大国构成某种挑战的时候,既成大国往往会对新兴大国产生警惕;当新兴大国谨慎行事而既成大国还没有感到新兴大国对其产生严重威胁的时候,各方就会进行力量和智慧的博弈。当今,世界上新兴大国与既成大国的博弈日趋突出。在力量和智慧的博弈中,因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原因,难免会有不同程度的冲突,这种冲突会以围堵打压的方式出现,且时常发生。总体上,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可概括为:当今中国正处在整体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奋斗目标上,由实现“总体小康”走向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在改革上,由“基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改革”走向“基于公平正义的改革”;在生产力上,由“投资驱动发展”走向“创新驱动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由“收入差距过大”走向“分配正义”;在国家权力上,由“国家主导”走向“国家治理”;在文化心理上,由“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在外交上,由“回应问题导向”走向“提升话语权导向”;在国际地位上,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走向“世界强国”。在上述情境下,我们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就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时代性课题这讲的是“治国理政论述”所要回答的“新课题”。治国理政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其治国理政不仅从破解问题和难题切入,而且是针对问题而进行的。根据历史发展新阶段的本质特征,根据系列讲话及的“新三步走”战略,治国理政要回答的“时代性课题”是: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前者是治国理政的目标问题,后者是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问题。治国理政面临的根本问题主要有两类:一是过去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根本问题,主要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二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问题。治国理政的目标相对侧重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致力于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总体方略和行动纲领相对侧重于破解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根本问题与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路径问题。我们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目标已十分明确;要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既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也要基于公平正义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全面依法治国以建构良性社会秩序,二者共同回答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哲学思维这讲的是“治国理政论述”蕴含的哲学思维。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确立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在那里,可概括为“战略辩证法。”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首先是一个战略性历史课题。战略性课题就需要运用战略思维来分析。作为治理世界上超级型大国的党的总书记,特别注重以新兴大国的战略思维来思考问题。在中国整体转型升级中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有许多矛盾、关系和难题需要破解。要做到这些,就需要树立辩证思维。战略辩证法,指的是在战略谋划和实践中要运用辩证法来把握,或把辩证法运用于把握战略谋划和实践中的各种矛盾关系,在战略中有辩证法,在辩证法中有战略。战略辩证法要求注重历史思维。它把“战略”和“辩证法”置于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思考,战略辩证法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辩证法,它既要求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又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求有效化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关系。违背历史思维的战略辩证法是空洞的战略辩证法。关于中国梦的思想,就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战略上进行辩证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战略辩证法既体现战略思维,又体现辩证思维,它力求积极破解战略实践中的种种矛盾关系。战略思维,就是对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关系进行科学谋划的思维方式。它意味着时间维度上的长远考虑,跳出眼前从长远看眼前;空间维度上的全局谋划,跳出局部从全局看局部;系统维度上的整体布局,跳出部分从整体看部分。它致力于解决根本性问题,努力占据发展的制高点,进而具有战略定力。辩证思维,就是注重矛盾分析,抓住矛盾尤其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在注重矛盾双方对立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统一,在注重矛盾双方统一的时候不忽视二者的对立;注重全面、联系和发展地看问题;注重透过表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战略辩证法要求并体现创新思维。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内在要求推进创新。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注重创新,它是在创新中逐步实现的。缺乏创新,就无法实现战略目标。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既具有战略性,它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又具有辩证性,它要求必须辩证处理好党、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还具有创新性,它是国家治理模式的一种创新。战略辩证法要求并体现系统思维。战略是在把握事物的整体及其结构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缺乏对事物整体及其结构的把握,就不会有战略思维,也不会有战略理论与实践;辩证法内在要求把握并处理好事物的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否则,就不是辩证法。核心理念理念从本质中提升。我们党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基于这一本质,把“为人民担当”作为其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谈治国理政》开篇,是同志当选总书记之后,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演讲词。其主题,讲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主题,全篇讲的核心内容,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他在接受俄罗斯记者采访时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可简称“为人民担当。”这一理念,既与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又赋予为人民服务以时代精神:当今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就必须担当起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的责任,以敢于担当的精神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总体思路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形成了“破解难题、建构秩序、唱响中国”的治国理政思路。治国理政,首先是破解我国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难题。诸多矛盾和难题不破解,就根本无法前行。强调指出:问题倒逼改革,即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种种难题。以全面深化改革来破解难题,是治国理政的第一部曲。在破解难题的同时或之后,应注重建构秩序。这不仅是因为以往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难题与缺乏良性的社会秩序有关,而且只有建构良性的社会秩序,才能真正减少今后我国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难题,才能激发和汇聚社会正能量。根据的论述,建构良性的当代中国社会新秩序的基本框架是:基于公平正义理念,发展和完善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既使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之间达到协调、配合,又要健全并发挥好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运用法治、德治、共治和自治治理好国家公共权力,规范和调整社会运行体制机制及其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人的行为;建立一个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建构中国社会新秩序,是治国理政的第二部曲。建构秩序的目的,是唱响中国梦。要真正唱响中国梦,必须实现“新三步走”战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49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那时,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就会显示其强大力量,进而拥有国际话语权。唱响中国梦,是治国理政的第三部曲。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017年04月17日 10:55:33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蒋金锵 同志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着“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巨大优越性、特有本质性的认识,是“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的必然要求。历史必然性同志在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内在必然联系。“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革故鼎新”“实干兴邦”等思想元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小康”“天下大同”的向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对“兼容并蓄”“天人一统”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辨明真伪、评判优劣的道德文化和民族心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对外关系基本原则,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可以追溯到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灾难,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然而,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洋务派、维新派最终失败,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却未能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危难中诞生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紧紧依靠中国人民,在各种政治主张、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战胜了重重困难和挫折,不可逆转地结束了旧中国积弱积贫、分崩离析、受欺挨打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浴火重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决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前途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培植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风貌。党的八大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行了新的部署。毛zd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尽管在探索中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上述种种,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并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性质、准则、目的、需要和走自己路的自觉,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创和奠基,以江zm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探索和实践,直至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使作为实现途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显示出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行动指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显示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作为根本保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显示出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作为精神动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加显示出强基固本、凝心聚力的作用。科学真理性改革开放伊始,**同志就指出:“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这条思想路线探索、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反映了它所面对的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志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居于真理的制高点;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居于道义的制高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客观依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正确分析国情,作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我们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等等。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提出的任务和政策超越了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几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从这个最大实际出发,既克服了过去超越阶段的做法,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就在于坚持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客观依据。坚持共性与个性统一的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遵循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经济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核心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结合中国实践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比如,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就是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永无止境,认识真理也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历几代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凝心聚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展现了关乎党运国脉军魂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高度。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开拓了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新进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每一次循环往复都在不断向前推进,都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理性的自信。巨大优越性在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经前所未有的艰巨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世界各种文明和制度的参照中,越来越显现出巨大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优越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从1979年到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8%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相较西方一些国家陷入金融、债务危机,拉美一些国家陷入发展陷阱,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陷入政治社会动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风景这边独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不断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打开广阔通途的成果。实践是最硬的标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共同理想的凝聚,奋斗目标的确立,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家实力的增长,体制机制的保障,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不断得到发挥。这同西方国家多党制、议会制相互掣肘,每任总统、每届政府各行其是,形成了鲜明对照。抗击非典、抗洪、抗震等重大任务,我们都以举国之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赢得了胜利。扶贫是困扰世界的大事。我国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各种力量总动员,各方资金齐汇聚,各项举措连出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教育文化卫生环保事业日益加强,贫困群众素质提高有序推进,精确扶贫逐步落实。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累计脱贫人口超过7亿,是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使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定下雄心壮志,一张蓝图抓到底,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有计划有步骤的接力驰骋,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伟业。在改革开放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有着根本不同的性质。资本主义制度出现的某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家占有这一基本矛盾和由此引发的各种危机、痼疾,也没有解决对外扩张加深的世界性矛盾,它不可能在自身的制度内达到“完善”。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全面发展。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在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中展现出巨大优越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越性。我们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思想行动都围绕为民靠民惠民进行;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之所以能够有效应对经济风险,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之所以能够排除各种干扰、阻力,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之所以能够在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中,使中国号巨轮风帆高扬,越来越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归根结底,是民心所向、民心给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牢靠的根基。特有本质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巨大优越性是同它的特有本质性紧密联系的。从本质上去观察,更可洞悉它储有源源能量,更加坚信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坚持党的领导。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怀着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崇高责任,领导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开创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我们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源。我们党提出和制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回答了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外部条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征,都是由党的领导这一最本质的特征引发、引导、引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优势,都是由党的领导这一最大优势引发、引导、引申的。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重要论断。我们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是从物质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分配格局等,是从制度上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基础;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把蛋糕做大,也能够把蛋糕分好,进而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的时代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对中华和谐文化的升华。社会和谐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推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容性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表明我们党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坚持最高理想和根本宗旨。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宣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前途,指明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确立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的根本宗旨。这是共产党人的“本”,也是社会主义的“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围绕这个“本”,铺开了壮丽的新画卷。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努力,向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迈进,旨在从物质财富、精神境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上为未来走向共产主义准备条件。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时代特征,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连,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以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伙伴关系为主要路径,着力营造共建共享的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入对外关系的各方面、各领域,奉献了中国的智慧方略,树立起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在国际社会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影响力。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和全国人民正以雄心焕发的志气、理直气壮的正气、创新实干的勇气,夺取新的“娄山关”、强渡新的“大渡河”、冲击新的“泸定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真理性、巨大优越性、特有本质性作出新的佐证,谱写新的华章。党建思想的基本特征作者:陈坚 来源:学习时报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主题,在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管党治党的重要论述,形成思想深邃、内涵厚重、逻辑缜密的党建理论体系。党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当代中国国情党情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基本特征突出体现在“五个结合”上。理论继承与理论创新相结合一贯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经验与力量。他常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在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中,重申了很多基本的观点,如把思想建党摆在党的建设的首要位置,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思想观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优秀成果的继承。党建思想不仅具有历史继承的一面,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分析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提出了许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想新观点。他首次提出把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结合起来,丰富了思想建党的内涵;提出把党的建设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赋予党的建设时代特征;提出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为党内政治生活注入新的内容;提出把法治思维运用于党的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拓宽了制度治党的新视野,等等。所有这些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思想建党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条基本原则。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一原则,解决了非无产阶级成分在党内占大多数情况下党的性质问题,确保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深刻总结“文革”惨痛教训基础上,一方面坚持思想建党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更加注重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党内政治生活有了基本制度遵循。但是,以往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都是分开来讲的,如何使两者协调推动党的建设,一直是我们党力求解决的问题。明确阐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之间的关系,并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运用到党的建设实践中的是。他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首次提出,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二者一柔一刚,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段经典论述表明,思想建党的成果要靠制度治党来保障和巩固;反过来,制度治党则要以思想建党为前提和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党建实践中,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其中最突出的亮点有:一是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同时颁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二是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两个准则体现的是思想建党的柔性要求,两个条例体现的是制度治党的刚性规范,两者一柔一刚,有效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与完成伟大事业相结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事情要办好首先中国共产党的事情要办好。这一论述从理论上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是党在90多年伟大实践中艰辛探索和开创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奋斗目标、执政使命、政治主张、纲领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生动体现。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存在和领导就毫无意义。正是基于这种统一性认识,在论述全面从严治党时,始终按照伟大事业的要求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他反复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应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关键在党。这就要求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切实把党建设好、管理好。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建思想鲜明特征之一,它的核心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调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都是围绕这个要求展开的,把从严治党贯穿于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全过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意识与人民主体意识相结合把党的意识和人民主体意识贯穿于整个党的建设全过程,是党建思想的鲜明特征。党的意识是共产党的灵魂,是共产党人党性的集中体现。加强党的建设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党员党的意识。指出,强化党的意识,就是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始终“把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增强“角色意识”,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这里提到的“第一身份”“第一职责”“最高位置”“从大局看问题”“角色意识”等,既是衡量党的意识强弱的重要参考,又是党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党性与人民性是统一的,党的意识与人民主体意识同样是统一的,这是由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这种统一性在党建思想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他指出,领导干部树政绩的根本途径是将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工作,领导干部树政绩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他还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由此可见,无论是党的意识还是人民主体意识,说到底都是立场问题,其价值归根结底是要把人民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问题导向与责任担当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是治国理政的方法论,也是其党建思想的突出特征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发表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系列重要讲话,直面党内存在的严重问题,体现了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责任担当精神。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以抓作风为突破口,颁布中央八项规定;针对党内破坏规矩的种种现象,提出要把纪律挺在前面,推动依规治党和制度治党;针对党内政治生态被污染问题,提出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严起,制定颁布《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针对“稻草人”和“破窗效应”现象,提出要编织严密的党内法规体系,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这些都集中地反映了党建思想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党建思想不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而且还具有直面矛盾、解决问题、敢于斗争的责任担当意识。他常常告诫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这种责任担当意识,一是靠教育引导,二是靠制度约束,主要的还是靠制度。指出,无论是党委还是纪委或其他相关职能部门,都要对承担的党风廉政建设进行签字背书,做到守土有责。党委书记要在其位、谋其政,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出了问题,就要追究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这“两个责任”思想,现已转化成为党内的一项基本制度,并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巡视是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优势王岐山(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7月17日)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届党中央管党兴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政治成就。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使之成为党之利剑、国之利器。实践探索在前、总结提炼在后,实践探索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跟进到哪里。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党中央修订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再动员再部署,党中央又一次启动修改巡视工作条例,再次印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后,巡视工作要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发挥利剑作用。 巡视的权威来自于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确立巡视工作方针,决定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每一轮巡视情况汇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审议巡视省区市、中央企业、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政法单位、意识形态单位、中管高校6项专题报告。每次都详细审阅巡视报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巡视任务,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评判,对落实整改责任、运用巡视成果作出指示,为巡视工作在坚持中深化指明方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入贯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重大事项一律报中央决定,决不在中央精神之外设置空间,召开95次会议研究工作、听取汇报、部署任务。中央巡视组开展12轮巡视,共巡视277个党组织,对16个省区市进行“回头看”,对4个中央单位开展“机动式”巡视。建立省区市党委常委会研究巡视工作、“五人小组”听取巡视情况汇报、党委书记有关巡视工作讲话向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报备制度,有力推动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巡视的权威是党章赋予的。党章清楚地表明,巡视组的派出主体是党中央和省区市党委,体现的是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权威。经过近五年的磨砺,巡视工作取得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双丰收,归其根本在于党中央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意志品质顽强、领导坚强有力。离开党中央的领导,巡视不可能发挥如此重大的作用、取得这么显著的成效。 “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全面从严治党利剑作用彰显。党中央确立正确的巡视方针,要求中央巡视组当好“八府巡按”“钦差大臣”,精准发力、有的放矢,发现问题、形成震慑,重点查找在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好党中央的“千里眼”“顺风耳”。中央巡视组把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和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结合起来,进驻前公布巡视对象,多方面收集问题线索;进驻后公开信箱邮箱和举报电话,接待群众来访;巡视结束后公开反馈意见和被巡视党组织整改情况,充分体现出党内监督的严肃性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的自觉性。中央12轮巡视共处理来信来访159万件次,与党员干部和群众谈话5.3万人次,发现各类突出问题8200余个。山西系统性、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和辽宁拉票贿选案等重大问题线索都是巡视发现的;十八届中央纪委执纪审查的案件中,超过60%的线索来自巡视。巡视发现的问题无不印证,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英明、正确、及时。巡视监督是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有效方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制度优势,凝结着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理论、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巡视发挥利剑作用,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真巡视、真发现问题、真整改落实,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对党充分信任,说真话、道实情,巡视制度才真正有效管用。 与时俱进深化政治巡视。伴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伴随系列重要讲话不断丰富、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发展,巡视工作的政治定位越来越精准,目标任务越来越清晰。贯彻二中全会精神,中央巡视工作率先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首轮巡视就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聚焦作风、纪律、腐败、选人用人4个方面,解决了巡视内容宽泛、职能发散问题。落实三中、四中全会决定,紧紧围绕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纪律挺在前面,紧扣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查找问题,发挥震慑遏制作用。贯彻落实六中全会部署,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维护政治生态,抓住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问题,发挥了标本兼治作用。坚定理想信念宗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政治巡视要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的高度辨析问题,查找政治偏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正确把握政治与业务的关系。巡视发现的所有问题,无不反映出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根源在于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健康。有的搞政治虚无,丢掉理想信念宗旨;有的搞空头政治,把党中央的精神当口号,政治和业务“两张皮”问题突出。政党就要讲政治,执政党更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系列重要讲话无论涉及哪个领域、哪项工作,从来都是既讲政治又讲业务,核心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没有离开业务的政治,更没有离开政治的业务。对于党的组织来说,所有工作都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都要全面、准确体现党中央的精神,贯彻中央的大政方针;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无论分管哪个领域、从事哪项工作,都是受党指派,干的都是政治工作、党的事业。不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就会失去正确方向,党的领导就会被削弱。政治巡视首先要把好政治关,把政治和业务有机结合起来,善于从政治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摆在首位,督促被巡视党组织从“四个意识”上找差距,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纠正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问题,确保在思想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三中全会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党内监督条例进一步明确,党委要在一届任期内实现巡视全覆盖。这是党中央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作出的重大部署,全覆盖本身就是有力震慑,只有全覆盖才能零容忍。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坚决落实中央要求,充实力量,加快节奏,巡视组由10个增为15个,巡视从每年2轮增至3轮,先后完成对省区市、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机构、中央和国家机关、中管高校的巡视,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实现一届任期巡视全覆盖,兑现了政治承诺。省区市党委完成对省辖8362个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巡视全覆盖。62个中央单位探索开展巡视工作。各省区市均建立市县巡察制度,监督对象逐步向基层延伸。全覆盖是管党治党重大创新和突破,显示了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回头看”体现党内监督的韧劲。巡视是政治体检,“回头看”就是政治复查,是与时俱进的新巡视、围绕政治的再巡视。党中央从第9轮巡视开始,每轮都安排对4个省区市开展“回头看”,延伸放大震慑效果。中央巡视组既查找老问题,检查整改落实情况,更注重发现新问题,对没见底的问题再了解,紧盯党内政治生活,分析把握“树木”和“森林”的状况,重点关注政治立场、政治纪律、政治担当,为党中央掌握该地区政治生态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强化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执行情况的检查,查找对中央大政方针口是心非,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是非不分,搞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好人主义等问题。加强换届纪律监督,着力发现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纪律和廉洁纪律上存在的错误,问题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和事,当好党中央的“啄木鸟”。“回马枪”杀出了威慑力,发现黄兴国、王珉等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线索,释放出“巡视不是一阵风”的强烈信号。 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利剑作用的发挥、全覆盖的实现、“回头看”成为常态,都离不开改革创新。十八届中央第一轮巡视就打破既有模式,实行巡视组组长、巡视对象、巡视组与巡视对象关系“三个不固定”,一次一授权,不搞“铁帽子王”;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带着问题去,下沉一级了解情况。从常规巡视为主到常规巡视与专项巡视相结合,突出“专”的特点,紧盯重点人、重点事,精准发现。探索“机动式”巡视,针对干部群众反映的一个人、一个具体问题去,机动灵活、高效突破。开展政治常识测试,查阅党组织会议记录、领导干部档案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党费收缴情况。正是通过严肃认真核查干部档案,发现司法部原政治部主任卢恩光1990年的入党志愿书中,竟写了学习**同志1992年南巡讲话的体会,经进一步核实,其年龄、党龄、身份、学历、经历竟全部造假。把握巡视对象的行业特点和历史文化特征,见微知著、由表及里。“回头看”发现安徽原副省长陈树隆毫无理想信念,深受封建思想影响,既想当大官又要发大财,利用手中权力攫取巨额利益的问题线索。巡视监督之所以有效管用,一个重要经验是勇于改革、善于创新,大大增强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发挥标本兼治战略作用。发现问题是前提,整改落实是目的,必须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中央巡视组代表党中央巡视,反馈的意见就是党中央的要求。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加反馈会议,原原本本向被巡视党组织反馈问题,增强了巡视反馈的权威性。被巡视党组织落实整改责任,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把自己摆进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健全整改督查制度,防止把层层传导压力变成层层推卸责任。巡视整改不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三,对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中央的立场要求,审视政治生活是否严肃、政治生态是否良好、党内监督是否严格,从体制机制上查找原因,推动深化改革,扎紧制度笼子,加强日常监管。对巡视移交的问题线索,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分类处置,“四风”问题立行立改;普遍性问题向未被巡视单位党组织打招呼,责其对照检查、即知即改;整改不到位的,要追究党委、纪委一把手的责任。实践证明,责任压给了党委(党组)书记,使整改既有当下改的举措、又有长久立的机制,既有治标之举、也有治本之策,在落实上见了真章。 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关键时期作出的战略部署。巡视工作紧扣党中央要求,针对被巡视党组织在党的事业中的职责,查找在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上的差距。对发现的问题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个别中见一般,发现共性和规律性问题。中央巡视机构共形成专题报告225份,向党中央和国务院分管领导通报巡视情况59次,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专题报告89份,推动相关部门和领域党组织加强党的领导,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想信念宗旨是共产党人的“天理”和“王道”。巡视以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为准绳,督促党员领导干部拧紧“总开关”,时刻想着党中央的政治、党中央的大局,从言到行都体现“四个意识”。 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巡视成为党内监督的利剑,离不开巡视干部的辛劳和付出。广大巡视干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经受锻炼考验,为全面从严治党作出了贡献。巡视组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水准和政策把握能力。从敢担当、敢负责的党员领导干部中选拔巡视组组长、副组长,把政治强、作风硬的纪检、组织、审计、财政等领域的干部安排到巡视一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派出巡视组160个组次,抽调2000余人次,巡视成为锤炼干部党性的大熔炉。加强巡视组党支部建设,强化日常教育管理。严格执行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及各项纪律,防止跑风漏气、超越权限、以巡谋私,对不适合做巡视工作的干部坚决调离,违反纪律的严肃查处,维护了队伍纯洁。巡视干部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无须扬鞭自奋蹄,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 梳理、归纳、提炼、总结。2015年颁布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为全面从严治党、依规依纪巡视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管党治党的不断深化和巡视实践的发展,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又作出一系列新部署,对深化政治巡视提出新要求。《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巡视监督作出新规定,迫切要求再次修订巡视工作条例。为此,党中央作出修改《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的决定。修改工作严格遵循党章,根据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依规依纪、必要可行、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全面、系统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原条例进行增加、补充和完善,把政治巡视、中央和国家机关巡视工作、市县巡察工作、实现一届任期全覆盖等新探索上升为制度成果,既体现党中央精神、又符合实践发展需要,有利于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指导工作、提高实效,推动巡视工作向纵深发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深刻理解条例的精神实质,密切联系实际,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要加强对条例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执行不力就要严肃问责,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根本上要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一党长期执政、全面执政,最大挑战是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必须破解自我监督这个难题,形成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有效机制。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信任是前提,监督是为了支撑信任。我们党通过巡视完善党内监督,把客观存在的问题揭摆出来,展现了高度自信和坚强定力,赢得了人民群众对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巡视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问题,但决不能忘记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引领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大背景,决不能忽略被巡视单位在党组织领导下取得的成绩。要伴随“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科学、准确地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掌握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判断形势、分析问题,坚定对党的事业、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信心。我们面对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解决起来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政治巡视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只要我们保持坚强定力,敢于正视现实、直面矛盾,把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就有信心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道路,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栗战书(原载《人民日报》2016年11月15日)确立同志为党的核心,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正式提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写入全会文件,确立的核心地位是及时的必要的,符合党、国家、军队、人民根本利益,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事实上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确立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我们党的郑重选择,是众望所归、名副其实,当之无愧。我们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忠诚于党,忠诚于党的事业,讲纪律、守规矩,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坚定不移。2、党一定要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总书记作为核心党中央权威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维护的核心地位,就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要维护的核心地位。在我们这样的大国、大党,全党同志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定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一定要有一个“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总书记作为核心,这样才能凝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各位成员的智慧,凝聚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凝聚全党的智慧。全党都自觉向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就有权威,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3、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党的民主集中制的“集中”,最根本的就是全党服从中央。如果没有全党服从中央这条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就会成为一盘散沙,那就不可能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准则》提出的明确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员必须坚守的生命线和立身之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清醒政治头脑和政治本色,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站在党和国家大局上想问题、看问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从核心、维护核心就是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就是最大的政治。4、一些党的高级干部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纪律严明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纪律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的第一条,就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不仅经济贪腐,而且政治野心膨胀,无视党纪国法,拉山头、搞宗派,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党中央果断查处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消除了严重政治隐患,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惩治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行为,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五个必须”。5、维护党中央权威必须确保政令畅通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是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的核心要求。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和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全党必须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对党中央决策部署,任何党组织和任何党员都不准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更不准口是心非、阳奉阴违。有关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各部门各地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可以向党中央提出建议,但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和对外发表主张。对党中央作出的决议和制定的政策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向党组织保留意见,可以按组织程序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党中央提出,但不允许公开发表同党中央决定和政策相反的言论,也不允许在群众中散布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要求全党必须自觉服从党中央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我们这么大一个党、这么大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集中统一,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一定要态度非常鲜明、立场非常坚定、行动非常自觉。6、在理论上阐述权威的重要性回顾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维护权威历来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不仅革命权威、政治权威具有重要作用,个人权威、领袖权威同样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列宁也高度重视维护党的权威和革命领袖的权威。他严肃批评了俄国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的不要任何权威的主张,明确指出工人阶级要在全世界进行艰难而顽强的斗争以取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有权威。他还指出:“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然而,也正是这个列宁缔造的党,在20世纪90年代初却瓦解毁灭。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是这个党的民主集中制被抛弃了,政治纪律被动摇了,党中央权威没有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党内思想混乱、纪律松弛,在这种情况下“哗啦啦轰然倒塌”也就成为难以逃脱的命运了。7、从历史实践上阐述权威的重要性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在实践中形成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并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威,对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尤为重要。1935年,遵义会议前,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党中央,导致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zd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从此中国革命便焕然一新。对于领导核心,毛zd同志说:“一个桃子剖开来有几个核心吗?只有一个核心”“要建立领导核心,反对‘一国三公’”。**同志也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学习时报:的核心地位是中共的郑重选择当今世界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国正在进入世界舞台中心,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伟大复兴的目标。这是一个风云际会、成就大业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雄才大略的政治领袖也能够造就这样的政治领袖的时代。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主题重要、意义重大、成果丰硕。最具标志性历史性意义的成果,就是明确了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信息一经公开,党心大振、军心大振、民心大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一片欢腾。历史一定会不断证明: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这个决定,是中国共产党的郑重选择,不仅将造福中国,而且将影响世界。(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必须有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我们这样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和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大党,必须有一个党心所向的核心;我们这样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必须有一个雄韬伟略的统帅。这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所揭示的一条规律,已被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有了这样的领袖、这样的核心、这样的统帅,有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就能一呼百应,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形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胜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抓住了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关键和要害;全会明确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党团结一心、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对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领导和推进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伟大斗争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党和国家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战略谋划落实到各个领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进;把人民利益始终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迈出坚实步伐;把全面深化改革紧紧抓在手上,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把管党治党责任牢牢扛在肩上,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推进。四年来,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干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做了许多过去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实现了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在治国理政道路上开启了新征程,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事实上已经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次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党心军心民心所向,是党、国家和军队之幸,是人民之福。这个核心,是经过历史证明、实践检验的,是群众公认、全党认同的,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的,也是形势所求、水到渠成的。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集聚。当今世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在这样的国内外形势下,要保证我们党始终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领导力量,使我们党能够团结带领人民有力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党中央、全党必须有一个核心。明确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这个核心,这是党和国家根本利益所在,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二)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看,维护党的权威和党的领袖的权威,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873年,恩格斯专门发表著名的《论权威》一文,指出: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无产阶级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夺取政权以后,都必须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权威,利用这个权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新政权,并运用这个政权去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不仅革命权威、政治权威具有重要作用,个人权威、领袖权威同样对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甚至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这个社会时代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1871年建立的法国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首次尝试,在总结公社失败教训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列宁也高度重视维护党的权威,注重发挥革命领袖的权威作用。他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阶级通常是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领导职务而称之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强调:“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他严肃批评了俄国一些激进知识分子提出的不要权威、不要纪律、不要政治领袖的主张,明确指出工人阶级要在全世界进行艰难而顽强的斗争以取得彻底解放,就必须有权威。列宁特别强调党的杰出领袖对党的意志统一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提出:“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回望俄国十月革命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布尔什维克党正是有以列宁为政治领袖,由斯大林、托洛茨基等一批斗争经验丰富、组织领导才干卓越的职业革命家组成的最高领导团队的顶层谋划和组织运筹,又有一大批忠诚于布尔什维克党、忠诚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干练的领导骨干队伍去宣传和组织群众,还有一支党领导和掌握的武装力量去冲锋陷阵,才干成了十月革命,才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包围封锁,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并富有成效地展开了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然而,也正是这个列宁缔造的执政74年的老资格的党,这个曾经让世界上众多马克思主义政党仰慕和学习的老大哥党,在20世纪90年代初却顷刻瓦解毁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很重要的就是精辟指出的,这个党的民主集中制被抛弃了,政治纪律被动摇了,党中央的权威没有了,“谁都可以言所欲言、为所欲为”,党内思想混乱、纪律松弛,在这种情况下,“哗啦啦轰然倒塌”,也就成为难以逃脱的命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加强领导核心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更值得重视。遵义会议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从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到王明和博古,都没有形成坚强有力的党中央,更没有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党中央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党的事业几经挫折、甚至面临失败危险的重要原因。遵义会议确立了毛zd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我们党开始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成熟的领导集体。在其后几十年里,我们党在坚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下,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同志是党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他晚年以极大的精力和心血关注并致力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建设,在总结我们党领导核心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政治分量很重的思想观点和重要论断,并将这些作为他的政治交代。他特别深刻地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zx,因为有毛zx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这些重要论述和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是历史实践的客观反映,值得我们深刻领会和长期坚持。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坚持和遵循**同志的重要思想,在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郑重写道:“党的历史表明,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这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大问题。”这是在我们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论述了建立党的领导核心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的核心地位,正式提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是结合新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阶级、政党、领袖关系基本原理的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的继承。(三)明确的核心地位,是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大战略决策;全党自觉维护的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任务。这次全会明确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这个新论断是画龙点睛之笔,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核心的重要性,把健全党内政治生活的目的性,讲得很到位、很透彻,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这里很重要的,是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核心的重要思想基础。“四个意识”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目的在于确保全党方向和立场坚定正确,确保局部和整体协调一致,确保团结和集中统一,确保队伍整齐有力。增强“四个意识”,集中体现为增强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什么是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今天最重要的就体现为有无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如何检验政治意识、看齐意识?今天首先要看是否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核心看齐。我们增强“四个意识”,最重要的就是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个意识”强不强,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上;不只是表态,更要看实际行动。要把“四个意识”转化为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实际行动,坚持围绕核心发力、向党中央看齐,坚持从政治上考量、在大局下行动,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纪律严明是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的重要保障,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在要求。政治纪律是党的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和**同志就对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维护中央权威高度重视,有一系列明确要求。**同志反复强调:“改革要成功,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党中央的权威必须加强”。没有中央这个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有了这个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对于损害中央权威、不听中央话的,“处理要坚决,可以先打招呼,不行就调人换头头”。党中央这些政治要求和纪律要求,对保证改革开放有领导有秩序地顺利推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遵守政治纪律的第一条,就是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就是坚定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由此想到,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这几个人,他们不仅经济上贪婪、生活上腐化,而且政治上野心膨胀,大搞阳奉阴违、结党营私、拉帮结派等政治阴谋活动,直接挑战党中央权威,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党中央果断查处他们,为党的事业消除了严重政治隐患。实践表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的核心,必须把党的纪律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惩治破坏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破坏党的集中统一、挑战党中央权威的行为,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五个必须”。作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应当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做到坚守政治信仰、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对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作了专题研究和部署,这样就构成了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部署。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抓好贯彻落实。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按照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心推进,万众一心、扎实苦干,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开创新局,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坚定维护核心 坚决听党指挥■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关系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大事,是关系党中央权威、关系全党团结和集中统一的大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大事。坚决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国家和军队前途命运所系,是人民群众福祉所在。全军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把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落实到行动中去,落实到推进军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去,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朝着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开拓奋进。坚定维护核心是最紧要的政治“船重千钧,掌舵一人。”确立和维护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关乎旗帜道路方向,关乎党运国脉军魂。在强国强军新征程上,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坚定维护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坚定维护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维护党中央权威的集中体现。高度重视维护党的权威和革命领袖的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列宁指出,“工人阶级为了在全世界进行艰巨而顽强的斗争以取得彻底解放,是需要权威的”。党的历史、新中国发展的历史都告诉我们:要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党、治理好我们这个大国,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至关重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至关重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首先是党中央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维护党中央权威,首先是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权威。坚定维护这个核心,才能更好维护党中央团结和集中统一,凝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的智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同心同德、团结一心、步调一致的坚强中央领导集体;才能把各级领导干部的智慧激发出来,把全党8800多万名党员和44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力量汇聚起来,进而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赢得胜利的生动局面。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都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就更加巩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坚定维护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卓越才能、驾驭全局能力,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推动党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党、国家和军队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赢得了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发自内心的爱戴,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赞誉。党的理论开辟新境界,系列重要讲话,既不忘老祖宗又书写新篇章,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高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以大气魄治党治国治军,大视野运筹国内国际大局,大手笔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决策实施“一带一路”,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平台发出中国声音,为完善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带领我国步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防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习主席作为党的核心、军队最高统帅,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亲抓实抓,着眼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着力强化练兵备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指挥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解决了一些多年来想解决但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汇聚了强军兴军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带领全军官兵开创了强军兴军新局面。特别是习主席亲自主持召开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讲话,大力推动纠风治弊、正本清源,以零容忍的态度开展反腐败斗争,纯净政治生态,引领人民军队实现浴火重生。事实证明,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新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形成的,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坚定维护这个核心,就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坚定维护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夺取“三个伟大”新胜利的紧迫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根本在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系列重要讲话的科学指导。我们要爬坡过坎、走向复兴,必须坚定维护这个核心,必须牢固立起强国强军的根本指导。当前,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世界正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华民族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面对这样的“时”与“势”,我们要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坚持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坚定维护这个核心,我们党才能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新的长征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才能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才能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航船劈波斩浪驶向光辉的彼岸。坚定维护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军正处在由大向强的历史关口,前进路上还会遇到许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遇到这样那样的暗礁险滩和风险点,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必须始终坚持习主席这个核心领航掌舵。一方面,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军事竞争加剧,我军“两个能力不够”“两个差距还很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如果不放眼世界全面谋划军队未来,就可能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另一方面,部队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理想信念、党性原则、革命精神、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问题积弊,如果不进行深入清理,就有变质变色的危险。在这种大背景下,坚定维护党的核心、军队最高统帅,才能汇聚强军兴军的强大正能量,激发赶超世界一流的雄心壮志,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和战略定力,推动我军开新图强、固本制胜,向着世界一流军队大踏步跨越前行。坚定维护核心是最根本的要求习主席深刻指出:“对党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必须体现到对党的信仰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组织的忠诚上,必须体现到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忠诚上。”这明确了政治忠诚的根本要求。我军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维护核心、对党忠诚上必须做到纯粹。坚定对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的政治信仰。维护核心、对党忠诚,必须以理论认同增进政治认同。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动的体现,是我们推进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坚定对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的政治信仰,就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就要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认识和把握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规划的发展中国、富强中国一整套重大战略部署,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就要指导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就要固本培元、补钙壮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坚决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制度规定,是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核心要求,对于保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牢牢掌握我军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坚定维护核心,对我军来讲,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这就要深化思想认识,准确把握军委主席负责制的政治要求和制度规定,切实作为铁规铁律来执行;就要立起更高标准,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把严与实的要求贯穿始终,特别是要提高贯彻请示报告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工作机制、信息服务工作机制质量;就要落到具体实践,做到一切重大事项由习主席决定、一切工作对习主席负责、一切行动听习主席指挥。坚决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指示。“四个意识”不是空洞的口号,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表态上,要切实落实到行动上。确保纲领路线贯彻执行,确保政令军令畅通,是维护核心、维护权威的重要体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的决策部署,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密切相关,同强国强军伟大事业密切相关,把这些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坚定维护核心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我们必须经常主动坚决向党中央和习主席看齐,坚决执行习主席和军委决策部署,时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思考和行动,自觉讲大局讲服从,强化贯彻力执行力,确保政令军令畅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在新形势新挑战面前发扬斗争精神,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全军要树立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抱负追求,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聚焦备战打仗,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加强军队党的建设,坚定不移沿着习主席开创的强军之路往前走。锻造维护核心、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 坚定维护核心,既要靠内生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也要靠组织凝聚、纪律约束、制度保障。全军官兵要把维护核心融入血脉灵魂,化为忠诚信仰和政治自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维护党中央和习主席权威,始终同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坚定的信仰信念源自理论上的高度认同,铸牢维护核心的信念首先必须强化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引领。要从坚定维护核心的政治站位,高举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时代精神旗帜,把学习贯彻全面提高到新水平。要围绕掌握科学体系和思想精髓打开学习武装新境界,扭住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领深化,领会把握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抓住强军兴军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把握“军事篇”产生的时代背景、回答的核心问题、擘画的方略布局、形成的科学体系,在学深学好强军思想上达到新高度;联系习主席治党治国治军的生动实践,着力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个活的灵魂学到手,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眼睛向内、净化灵魂,把学习贯彻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与德的塑造、党性锤炼统一起来,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端正思想品行,提升道德境界。要坚持学以强能、学以寻策,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开阔的眼界思维,变成指导开展工作的理念、思路和举措。要认真贯彻落实军委关于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深入推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团以上党委机关专题教育和基层学习教育,全面做好思想清理和组织清理工作,切实纯洁思想、纯洁队伍。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刀刃向己,对照军委明确需要查纠的重点问题、需要明辨的重大是非,深刻反思、深入整改,以实际行动接受考验、带动部属,推动部队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同时要重视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动向,旗帜鲜明批驳各种诋毁领袖英模、攻击我政治制度和军事制度等错误政治观点,增强官兵免疫力。纪律严明是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的重要保证。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最根本、最重要的纪律,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坚定维护核心信念的内在要求。要强化“四个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保持一致、维护权威、听从指挥。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心存敬畏,严格遵守党章这个总规矩,严格落实各项党规党纪,坚持“四个服从”组织原则,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用铁的纪律从严惩治破坏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行为,坚决防止“七个有之”,切实做到“五个必须”。各级党组织在执行和维护纪律规矩上担负主体责任,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军队党的建设,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多用、常用、用够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推动党内监督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维护核心、对党忠诚,在重大任务考验面前最能检验。当前,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已经展开,不折不扣执行习主席和军委决策部署,是衡量政治忠诚度的试金石。要把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落实改革作为维护核心的实际行动,以坚强的党性、高度的觉悟、振奋的精神把各项改革任务完成好。抓好统一思想工作,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跟进做好解疑释惑工作,引导官兵站在维护核心、听党指挥的高度,深刻领会改革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进一步坚定改革自信、强军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积极投身改革。要抓好组织领导工作,明确工作重点、盯住关键环节,周密做好转隶交接工作,把从严执纪、督查问责贯穿始终,确保改革蹄疾步稳、压茬推进。要抓好统筹协调工作,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健全同新体制相适应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改革配套政策和法规制度保障,统筹做好改革调整中的干部工作。要抓好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落实,严格部队教育管理,严格落实防范重大安全问题各项措施要求,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紧紧围绕迎接和贯彻党的十九大这条主线筹划推进(《解放军报》4月1日评论员文章) “一引其纲,万目皆张。”召开党的十九大,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迎接和贯彻十九大,是贯穿今年工作的主线。开展维护核心、听从指挥主题教育活动,只有始终聚焦主线来筹划、围绕主线来推进,才能更好地动员激励广大官兵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而不懈奋斗。迎接和贯彻十九大,必须做好坚定信心、凝聚共识、鼓舞士气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开创了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发展新局面。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践中,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树立起崇高威望,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生动的体现,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党、国家和军队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围绕主线筹划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必须引导官兵充分认清十八大以来党、国家和军队建设的不平凡历程、不平凡成就,在牢固确立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地位上下功夫,在强化维护核心、看齐追随的政治自觉上下功夫,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上下功夫,更好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历史经验表明,每当党和国家面临大事,每到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各种思潮就会更加活跃,影响思想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因素会急剧增多。特别是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主战场,各种敌对势力都想在网上搞点名堂,同我们争夺人心、争夺阵地。围绕主线筹划推进主题教育活动,必须强化政治意识、政权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动向,旗帜鲜明地批驳各种错误政治观点,及时有力地化解各种疑虑困惑,切实筑牢官兵精神支柱和思想防线,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纯洁巩固。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军的神圣使命。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国际战略格局深刻调整,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更趋复杂,维护社会稳定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围绕主线筹划主题教育活动,必须深刻认识把握“时”与“势”,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引导官兵积极投身练兵备战,扎实做好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准备,确保一旦需要能上得去、打得赢,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主线贯全程,全年不断线。按照全军统一部署,今年的主题教育活动大致划分三个阶段,上半年重点围绕坚定维护核心、铸牢强军之魂、拥护支持改革、投身强军实践等分专题抓好学习教育,7月至十九大召开前重点抓好辉煌成就的学习教育,十九大召开后重点抓好大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这三个阶段相互联系、有机衔接,要注意把握整体性、连续性,从本部队本单位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唱响主旋律、振奋精气神,引导官兵以良好精神状态迎接十九大召开、以高度政治自觉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解放军报评论员)军报元旦献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回首过去,我们秉承初心、砥砺奋进;展望未来,我们壮怀激越、铿锵前行。过去的一年,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坚强领导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军和武警部队坚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按照“五个更加注重”战略指导,持续做好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下篇文章,紧紧扭住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突出维护核心举旗铸魂,着力从思想上政治上建设和掌握部队;紧紧扭住能打仗、打胜仗,扎实推进军事斗争准备;紧紧扭住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紧紧扭住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惩恶;紧紧扭住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不断推进治军方式“三个根本性转变”。人民军队履行使命任务能力显著增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开新图强的生动局面已经开启,正昂首阔步走进“新体制时间”。“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时序更替,见证奋斗的足迹,夯实强军的基石。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到改革强军主题教育活动;从构建完善战略战役指挥体系,到强化联合作战指挥能力;从东海防空识别区管控,到南海常态化战斗巡航;从一次次实兵对抗演练,到一场场中外联演联训;从支援地方防汛救灾工作,到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人民军队用忠诚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圆满完成各项任务,赢得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新年钟声,开启催人奋进的伟大进军。新的一年,是党、国家和军队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人民军队将迎来建军90周年。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向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军事斗争准备任务艰巨繁重,强军兴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人民军队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砥砺前行。特别要看到,国际社会处于多事之秋,天下仍很不太平,我国仍然面临多元复杂的安全威胁,遇到的外部阻力和挑战逐步增多,加之意识形态斗争尖锐复杂,敌对势力干扰破坏活动更加频繁。全军官兵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以强军目标为引领,深入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担负起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重大责任。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政治建军是我军的独特优势和命脉所在,也是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根本法宝。要更加深入贯彻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牢固确立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根本指导地位,坚决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确保全军坚定自觉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权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深化,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努力营造政治上的绿水青山。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打造富有时代特色的强军文化,着力培养“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备战打仗。强军之“强”,说到底是打赢能力强、战斗力强。要扭住能打仗、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扎实做好各方向各领域军事斗争准备,着力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全面提升打赢信息化战争能力。加快推进国防科技创新,加强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培育战斗力新的增长点。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强军。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时代要求,是强军兴军的必由之路,也是决定军队未来的关键一招。要不断增强改革必成、强军可期的坚定自信,继续巩固深化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做好政策制度、军民融合等方面改革,坚决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落实改革,切实抓住机遇、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新年新面貌,必须深入推进依法治军。军无法不立,法无严不威。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必然是法治军队。要强化法治信仰和法治思维,突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依法治官、依法治权,积极推进法治军营建设,构建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使军队正规化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坚持扭住厉行法治抓基层,依据法规制度抓落实,严格部队教育管理,确保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鼓荡激情扬征棹,一路轻舟乘东风。2017年这张新考卷,等待全军和武警部队官兵用投身强军实践的坚定行动来作答。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为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努力奋斗,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深入学习贯彻外交思想不断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杨洁篪原载《求是》2017/1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纵览全局,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保持对外大政方针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的新理念新主张,形成并确立了外交思想。外交思想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对外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对我国对外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具有极其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 外交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关键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外交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解决中国外交面临的新课题,科学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如何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重大问题,明确了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战略策略、机制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明确新形势下对外工作的战略目标和重大使命。科学判断世界发展大势、我国所处历史方位,明确指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强调,我国外交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外交的性质、目标和使命,是我们开展对外工作的根本指针和遵循。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自信。反复强调,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攻坚克难,开拓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对外工作的最大优势、最大特色、最大机遇。坚持“四个自信”,我们对外工作就有了根和魂,我国外交事业就有了前进动力和根本保证。 (三)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深刻洞察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提出了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齐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绘制了蓝图,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联合国、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等重要多边舞台积极宣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在对外交往中认真践行互利共赢理念,以实际行动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远景目标,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四)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布局。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思维,谋划运筹对外工作全局,并身体力行遍访五大洲不同类型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和区域合作组织。与各国领导人、各界人士和社会民众广泛深入接触和交流,讲述中外互利合作的典型事例和人民交往的友好佳话,强调各国和各国人民结伴而行、共创美好未来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交往格局更加丰富完整,我们的“朋友圈”覆盖全球。 (五)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准确把握我国对外开放内外环境新变化,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坚定不移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欢迎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为推动世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4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逐渐从倡议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顺利落地,我国与许多国家发展战略顺利对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快速提升。不久前我国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形成了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的良好局面。 (六)展现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利益的决心和意志。明确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觊觎他国权益,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我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台湾、南海等一系列涉及我国重大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亮明立场,划出底线,敢于斗争,有力捍卫了我国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极大振奋了党心军心民心,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 (七)创新全球治理理念和实践。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独特的治理理念和智慧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突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意愿,针对全球治理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全球化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主张,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主办北京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以及出席一系列重大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八)坚持党中央统筹对外工作大局。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最大优势,更是我们应对各种内外复杂形势的根本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对外工作全局,进一步强化了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加强对外工作顶层设计、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制定完善重大外事管理规定,推进实施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统领各方协同发力,为对外工作不断攻坚克难、胜利前行提供了强大政治保障。 二 外交思想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工作的强大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领会外交思想,是外交外事战线的重要政治任务,对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工作成就经验、不断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外交思想对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全局作了全面系统论述,涵盖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思想十分深刻。我们应当着力学习领会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深刻领会外交思想的使命意识。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非凡的政治气魄,引领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向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行。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勇于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本着力所能及的原则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深入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和重大地区热点问题,主动提供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全球公共产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积极贡献。 (二)要深刻领会外交思想的时代精神。洞察世界各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发展趋势,顺应并引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呼吁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建立客观反映国际力量对比现实的全球治理体系,为人类破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难题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外交思想是在中国同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现实与历史意义。 (三)要深刻领会外交思想的创新思维。牢牢把握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外交思想继往开来,既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又丰富和发展了新中国外交思想和外交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把中国发展和世界共同发展有机结合,从古代丝绸之路汲取营养,创造性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中国和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创建了新平台,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模式。提出的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全球治理观等新理念,为世界各国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共赢提供了思想引领。 (四)要深刻领会外交思想的战略智慧。始终坚持站在战略高度,观大势、谋大局,深刻辨析中国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通盘谋划、整体推进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及多边合作等对外工作。提出一整套外交战略策略指导原则,既重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也注重实际操作和策略运筹,善于牵住牛鼻子,善于弹好钢琴,实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加自信、更加鲜明地展示出大国特色、大国风格、大国气度,使我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中牢牢占据战略主动地位。 我们要充分认识外交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方法论意义,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性和坚定性,认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着力深刻领会把握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将其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强大动力。 三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外交思想,推动我国对外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外部条件,为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进步事业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一)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强对外战略统筹谋划。我们要科学研判国际形势和世界发展大势,牢牢把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民族复兴这条新时期对外工作的主线,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巩固提升我国主动有利的战略地位,更好服务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二)努力深化对外战略全方位布局,营造更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我们要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要加强大国协调与合作,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构筑总体稳定的大国关系架构;要坚持“亲诚惠容”理念,不断深化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努力夯实周边战略依托;要弘扬正确义利观,不断拓展南南合作新内涵,增强同发展中国家互信、团结与合作。 (三)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对外开放新格局。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召开为契机,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落实高峰论坛达成的共识与成果;深化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进形成更加宽广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主渠道地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全力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四)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们要倡导并践行新型全球治理观,维护联合国在处理国际和平与安全事务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支持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金砖机制建设,办好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 (五)有效强化底线思维,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坚持将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对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捍卫自身领土主权和正当的海洋权益;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图谋,推进祖国统一;加强反恐、网络和执法等领域国际合作,维护和促进国家安全;完善构建高效有力的海外利益保护体系,切实保障我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做好政策宣示和公共外交,不断提升我国道义感召力。我们要坚定“四个自信”,积极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方略;大力宣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努力提出解决热点问题的新理念、新倡议、新方案,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倡导不同文明对话,增进社会人文交流,让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美美与共”。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赋予中国外交新的伟大历史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外交思想,锐意进取,奋力开拓,不断谱写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篇章,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国务委员、中央外办主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成就和基本经验袁曙宏2017年06月01日 来源:《求是》核心要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全面依法治国举措最有力、最集中的五年,汇聚起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磅礴伟力,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全面依法治国成就最丰硕、最显著的五年,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赢得了国内外的普遍赞誉。■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经验最丰富、最系统的五年,凝聚了60多年党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形成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经验。■五年奋进,五年辉煌,全面依法治国的光明大道已经开辟。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正继往开来、奋勇向前,必将谱写出更加璀璨的壮丽诗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远见卓识和责任担当,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吹响了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开辟了全面依法治国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一、全面依法治国举措最集中、最有力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国在各领域各环节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举措有力展开,汇聚起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磅礴伟力,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气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作出重要决定。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题研究、专门部署全面依法治国的中央全会,在我国法治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治国理政重大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强调:“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全面依法治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法治保障。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和杰出贡献。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统一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又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指导意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是一项战略性、系统性、全局性工程,必须做到统筹谋划、把握重点、整体推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要坚持“三个共同推进”“三个一体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其确立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布局,鲜明展现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擘画和新蓝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党的十八大以后,针对全面依法治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党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法治建设的基本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形成了新时期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对新形势下全面协调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坚持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政治保障,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伟大实践。五年来,我们党坚持用制度治党、管权、反腐、治吏,加快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之中,推动党的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际效能,不断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开创了依法治国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的新纪元。二、全面依法治国成就最丰硕、最显著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国在新的起点上创造了新的辉煌成就,法治中国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大发展,赢得了国内外的大点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实现新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实践为基础,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涵盖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性质方向、根本保障和总目标、总路径、总任务、总布局等各个方面,深刻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向哪里走、跟谁走、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如何实现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一个主题集中、主线鲜明、内容丰富、内涵深邃的法治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的全面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大创新,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实现新跨越。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五大法治体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五年来,共制定或修改法律48部、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926部、规章3162部,同时通过“一揽子”方式先后修订法律57部、行政法规130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出台一大批标志性、基础性、关键性的党内法规,制定修订近80部中央党内法规,超过现有党内法规的40%,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建设获得显著成效,对全面依法治国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入新阶段。颁布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确立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国务院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彻底终结了非行政许可审批,极大地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清单管理全面实行,31个省级政府公布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普遍建立,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双随机、一公开”全面推行,事中事后监管不断加强;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水平明显提升;法治政府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正在建立,督促检查力度显著加强。推进依法行政进入“快车道”,法治政府建设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书写新篇章。五年来,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大潮涌起,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推开,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逐步推行,干预司法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设立,实行了立案登记制,废止了劳教制度,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得到坚决纠正,司法职权配置不断优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明显增强。全民守法和法治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全民普法工作不断提挡加速,“六五”普法取得系列成果;设立国家宪法日,宪法宣誓制度普遍实施;更加重视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化解,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日益健全;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社会诚信建设显著加强;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权威逐步树立,尊法守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三、全面依法治国经验最丰富、最系统的五年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全面依法治国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凝聚了60多年党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形成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经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对全面依法治国的统筹谋划和坚强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正是由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切实健全党领导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有力强化对全面依法治国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我们才能在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实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长治久安的战略全局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宏阔视野,把法治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位置来谋划和推进。五年来的成就充分证明,只有高度重视法治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党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全面依法治国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用。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综观世界各国法治发展的历史,没有正确、成熟的法治理论,就不可能有持久、成功的法治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功经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法治理论创新,提出并发展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道路问题放在关系全面依法治国全局、决定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败的中心位置,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一条最鲜明红线。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和实际决定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需要借鉴世界各国法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和经验,但必须坚决抵制和反对“西方宪政”“三权分立”“司法独立”“多党政治”等西化思潮和倾向,绝不照抄照搬西方国家法治理念和模式。紧紧抓住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狠抓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制定并实施《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明确了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应当履行的主要职责,把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列入党政主要负责人年终述职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并开展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的严格问责。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全面依法治国才能持续稳步向前推进。(作者:国务院法制办党组书记)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2017年04月26日 11:06:34来源:《求是》2017/9  作者:杨秋宝核心要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战略体系。认真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对于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常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多次强调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立足于新的历史征程。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首先要在历史进程中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还包括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 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战略内容。其中,战略前提是准确把握历史起点与严峻挑战,战略任务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战略重点是突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略保障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这两个“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完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战略体系。认真学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论述,对于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非常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不少论述中,他明确讲到了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并多次强调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要立足于新的历史征程。这些思想启示我们,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布局,首先要在历史进程中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 两个一百年与两大历史任务。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进程看,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是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两百多年。这个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一百年:在1840年到1949年的第一个一百多年里,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奠定了最基本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在1949年到2050年的第二个一百余年中,中国要完成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只有实现了第二个历史任务,才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中国已处在为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而奋斗的百年战略大定位中。正是在这个百年战略定位中,我国发展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两个五十年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根据**提出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个百年历史进程又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50年。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对现代化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20来年的努力与奋斗,我国于上世纪末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就是第二个百年历史进程中的第一个50年。进入21世纪,中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发展战略中,就是要再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在这个50年战略定位中,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新世纪的前20年,就是要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后30年在更高水平上推进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十三五”时期,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临的新形势,不断丰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形成了系统、完整、重大的战略部署,是指导我们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的根本遵循。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指明了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展示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灿烂前景。 “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既包括了经济发展的目标,也包括了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还包括了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目标。其中,经济发展是居于首位的奋斗目标,不仅包括经济总量,更包含经济发展的质量,尤其是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政治建设方面,要不断扩大人民民主,进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显著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总体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尤为重要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的目标。这集中地表现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相当幅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统一于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从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统一于现代化进程的奋斗目标。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进程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同时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既融会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的过程和内容中,同时也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就不同发展阶段的依次递进和内在联系而言,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国现代化起步阶段完成以后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目标,是现代化起步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然延续;另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会为我国现代化全面实现阶段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中国可以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跨入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蕴含定性定量规定的奋斗目标。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的程度可以用一系列具体指标来衡量,如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现代化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实现现代化主要指标体系等。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同时,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超过4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等。这些目标,既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定性要求,也包括着可以具体衡量、判断的定量指标,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内容对于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强调,要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的重要论述,实际上明确了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战略内容。战略前提是准确把握历史起点与严峻挑战。反复强调,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会很大、很严峻,要实现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持续的艰辛努力。经过新世纪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都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这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了坚实基础。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面临来自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保护主义抬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发展看,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为结构性产能过剩严重、金融风险积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站在新起点上清醒认识与准确把握面对的严峻挑战。战略任务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更长时期关于发展动力、要求、条件、途径和目的等重大发展问题的根本观点,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以新发展理念来指导和引领发展,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要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推广绿色发展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扩大高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战略重点是突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多次论述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战略重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存在以及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国是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奔向富裕,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难题。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以后,在一系列有关论述中,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突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战略重点,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必须坚持精准扶贫方略,采取超常规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不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落伍掉队。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将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耀眼的亮点。 战略保障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这两个“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两个“关键”。一个是关键在党,因而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然关键在党。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这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政治上、领导上、组织上的战略保障。另一个是关键抉择,即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必然要坚持这个关键抉择。坚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制度保障。(作者: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旗帜鲜明讲政治,为十九大召开做好思想政治准备“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当前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以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党的十九大召开做好思想政治准备。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一以贯之的要求。什么时候全党讲政治、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健康,我们党就风清气正、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党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反之,就弊病丛生、人心涣散、丧失斗志,各种错误思想得不到及时纠正,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推进,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政治上暴露得越来越充分。政治上的问题,必须从政治上加以解决,这就是为什么要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抓手、治本之策。正如所强调的,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补钙壮骨、强身健体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培养自我革命勇气、增强自我净化能力、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根本途径。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讲政治关乎党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管党治党、避免犯颠覆性错误的根本保证。讲政治的目的在于统一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力量,为实现党的纲领和目标而共同奋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讲政治就是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宗旨、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政治不能纸上谈兵、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中去。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严峻,政治的弦越要绷得紧一些、再紧一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一定要注重提高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掌握工作主动权。讲政治不是老调重弹,更不是“文革”中搞的极左政治,而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有些同志认为政治不那么重要了,有的党员、干部由政治上模糊变成政治上糊涂,自觉不自觉犯政治错误。有的党组织政治功能弱化,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等不同程度滋生蔓延。“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面对新的时代环境,讲政治,就要维护党中央权威、贯彻民主集中制;讲政治,就要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讲政治,就要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能力;讲政治,就要求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牢牢把握这些要求,善于从政治上把大局、看问题,善于从政治上谋划、部署、推动工作,我们才能锻造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认真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决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决防止和克服忽视政治、淡化政治、削弱政治的倾向,我们必将汇聚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力量,以推进改革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砥砺奋进迎接党的十九大眼前是历史长卷,耳边有时代长歌。今天,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96岁生日。96年很短,井冈山上依旧杜鹃胜火,钟山脚下仍是烟波如画;96年很长,上海石库门小楼的一盏灯火最终点亮整个中国现代史,嘉兴南湖的一叶红船最终领航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在这开天辟地的96年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写下了荡气回肠的民族解放史、风云激荡的社会主义建设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每一段都有自己的里程碑。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践行八项规定到全面从严治党……我们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不断提出富含鲜明时代特点的治国理政方略,开辟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再次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能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比较优势与强大生命力。今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党的十九大承担着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明确今后党和国家前进方向、奋斗目标、行动纲领,选举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使命,对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中心工作,是检阅也是号召,不断呼唤着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为迎接十九大胜利召开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党建工作提纲挈领。历史经验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已经表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各级党委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弛而不息的精神强信念、抓作风、严制度,以党建工作这根红线带动各领域工作的长足进步。向改革目标聚焦发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当下,“十三五”规划落实进入纵深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临攻坚,我们更要着力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促进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聚焦发力。用扎实工作创造实绩。“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二十年扎根闽北的“发光体”干部廖俊波、三十年在绝壁上凿“天渠”的遵义老支书黄大发,不仅是时代楷模,更是我们党应时势而进取、顺民意而奋斗的生动展现。唯有实干才能谋求实绩,心有大我才能共担伟业,当前的中心工作需要8000多万党员都能以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态度,凝神聚力攻坚深度脱贫、锲而不舍推进生态建设、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出自己在所在领域的光与热。对于拥有96年光荣历史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即将召开的十九大是新的历程、新的考验、新的历史起点。走好新的长征之路,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我们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必须具有统筹国内外、协调各方面、找准突破点、谋划总布局的能力;必须形成打整体战、出组合拳的强大应对合力;必须具有统一全党意志,团结全国人民,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局面的凝聚力。在这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应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努力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交出更加优异答卷。新华社社评: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写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之际2017年03月14日13:25 来源:新华社最是一年春好处,扬帆奋进正当时。在和煦的春风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即将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不负重托、履职尽责,凝聚起万众一心、共襄伟业的强大力量。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军中,2017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今年也是全面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开好全国两会,对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会议期间,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参加代表团审议,与代表们共商国是、共谋大计。从要求深化改革开放、引领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谋划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民族团结、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针对治国理政重大问题,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提供了思想和行动指南。上下同欲者胜。以两会为新起点,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稳中求进、真抓实干,我们就一定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体现。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过程,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也是为事业发展凝心聚力的过程。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等报告,审议民法总则草案,代表人民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热点问题献计出力,提出议案514件、建议8360件。从大局出发想问题、敢担当、求实效,为改革发展想办法、出思路、支实招,人大代表们广泛凝聚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生动诠释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生机活力和巨大优越性。“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实践证明,中国政治制度是一套有效保证能干事、干好事、干成事的政治制度。两会上,无论是代表委员踊跃献计献策,还是立法过程中广泛吸收各方意见,或者是记者会上开诚布公、“部长通道”坦诚问答,无不有效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广泛的民意汇集,有序的政治参与,高效的民主决策,凸显中国式民主的本质、特质、品质。作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要坚定“四个自信”,更加善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障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推动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事不避难,志不求易。新形势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人大工作面临新的更高要求,人大的责任和任务更重了。“奉法者强则国强”,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运用法治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是人大工作的重要使命。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等法定职权用起来,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形成加强和改进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合力,是人大工作的重要职责。做好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确保风清弊绝,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人大工作的重要任务。坚持正确方向,依法履职尽责,积极开展工作,激扬起民主法治的力量,更好发挥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作用,广大人大代表就一定能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答卷。一年之计在于春,撸起袖子加油干。随着两会胜利闭幕,我们踏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让我们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为筑梦中国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述评新华社北京2016年2月21日电 题:为筑梦中国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述评新华社记者 华春雨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创造发展奇迹,标注当代中国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高举起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推动新一轮改革大潮涌起。改革实践的深入,更带来改革理论和政策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使党的改革方略达至全新高度,令中国改革开放迈入崭新境界,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拓展,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动力。逐梦扬帆回望来路,更知所向何方。3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平地惊雷、闸门开启、活力涌流……从“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探索,到一程又一程接力奋斗,中国沿着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华丽蝶变,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30多年中,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催生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不仅深刻变革体制机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更熔铸成中华民族自强奋进、逐梦前行的时代精神。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012年11月14日,伴随响彻人民大会堂的国际歌声,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短短一个月内,北京,国家博物馆里,感怀民族复兴之路,点燃民族复兴梦想;深圳,莲花山公园中,参访改革潮起故地,宣示推进改革决心。然而,“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问题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改革之敏感、复杂、艰巨程度前所未有,考验着改革者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方向要准,行驶要稳;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从深入调研,找出中国改革发展的关键;到透彻辨析,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遵循;再到集中智慧,擘画改革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顶层设计获得一致通过,为中国新一轮改革明确方向、厘清路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方向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会提出的6个“紧紧围绕”,反映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6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全会提出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特定的主线和方向,不仅全面深化改革总的方向不会迷失,每个领域的改革也不会偏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6大方面、15个领域、330多项改革举措,力度前所未有。英国《金融时报》形容,这份蓝图是中国执政党近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车驰双轮,鹏展两翼。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的190项对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举措,被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两大主题、两份决定,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绘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路线图,明确了未来五年发展重点,强调要围绕目标推进改革,用改革助力发展目标实现。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的姊妹篇;改革,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审视,人们发现,改革贯穿各个领域,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改革扬帆,中国航船向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破浪前行。追梦领航“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今年要力争把改革的主体框架搭建起来”……2016新年伊始的第一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检视改革进程,对新一年改革任务作出部署。“改革开放初期是以破为主,现在的改革是又破又立,难度更大,这考验着新一届领导人的智慧和魄力。”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说。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从深改元年的全面播种、次第开花,到关键之年的全面发力、纵深推进……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改革总目标谋篇布局,始终牢牢把握正确方向,驾驭和引领着全面深化改革的航程。这是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担任组长,**、刘云山、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国最高领导人亲自挂帅,引起海内外高度关注。舆论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大业的重要性、艰巨性、严肃性。这是运筹帷幄的谋划决断--先后20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会议,审方案、抓统筹、督落实,统筹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把握内在联系,运筹改革大棋局。从深改元年到关键之年,中央深改组会议的频次更密集,审议通过的改革方案数量更多,涉及领域更宽,推进程度更深。这是实干铸就的成绩清单--2014年,中央深改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2015年,各领域改革再提速,中央深改组确定的101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有关部门完成153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成果415条。与此同时,国防和军队体制改革也在年底的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一锤定音。大潮涌起、风正帆悬,掌舵者的改革精神、改革气质清晰彰显。司法、财税、户籍制度、央企薪酬、考试招生、农村土地、公立医院、科技体制、足球……一项项议论多年、阻力较大、牵涉深层次调整的改革,在顶层协调与推动下启动,一个个以前不敢碰、不敢啃的硬骨头被砸开。深改实践向全社会传递出清晰明确的信号:改革没有禁区,改革就是要“动奶酪”。从顶层设计出台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意见到启动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从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从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扩围到完成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党中央着眼内外统筹、破立结合,破除阻碍对外开放的“绊脚石”,不仅为中国发展开通更加广阔的道路,也为世界带来更多机遇。舟至中流,击楫勇进。两年多蹄疾步稳的扎实推进,不仅改革举措开始串点成线,“四梁八柱”变得日渐清晰,一系列总结规律、指导实践的改革论述,更使我们党对改革的认识达到全新高度,引领改革航船在正确航道上追梦前行。圆梦路上“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取势,又要取实”;“确保各项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真正解决问题”……指出改革重要的价值取向。经济体制改革着眼适应新常态,推动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逐渐成型,经济发展新动力加快孕育成长。政治体制改革面对新形势新发展,固基础、破难题、谋长远,坚持中国道路、构建法治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激活“一池春水”,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根基。社会体制改革进一步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为百姓送去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高含金量改革举措。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关键之年打出一套理念先行、目标明确、顶层设计、系统推进的“1+6组合拳”,让青山常在绿水常青。党的建设制度和纪检体制改革致力管好“关键少数”,不仅节奏不断加快,更逐步向源头治理、防患未然的更深层次挺进。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环顾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当今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进程。”改革,也让普通人拥有更多获得感,得到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助力每一个梦想起航。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化落实,让吉林省通榆县第一中学校长马长君感觉扬眉吐气。“有了国家专项招生计划,我们县考入名校的孩子增加了五六倍。”马长君说,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通榆县过去考上重点高校的学生可以“掰着指头数”。按照教育部的计划,今年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还将继续提高,重点大学面向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工作将实现民族自治县全覆盖,比2015年增加1万人。在安徽省肥东县合浦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正改变着王守森和乡亲们的生活。年近50的王守森长期在外打工,如今回乡承包了4000多亩土地,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收入比以前翻了五六倍。流转给王守森土地的1000多户农民,不仅获得更高的租金收入,还有了空闲时间外出打工,收入节节攀高。这项旨在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改革,推动广大农村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在河南省鹤壁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改革正为创新驱动注入更多动能。一家因资金问题被逼到悬崖边缘的科技公司,在关键时刻,成为当地首批“拨改投”试点企业。雪中送炭的投资入股资金,使产品及时量产,成功抢滩国际市场,公司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分路器芯片生产企业,前景可观。“创新需要环境。”鹤壁市科技局局长秦志军说,只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更好地为各类卓越人才、优秀的企业成长培育丰厚土壤。……无论是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推动,还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微创新”,改革实践中,人们发现,改革所向始终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决胜全面小康战鼓已经擂响,圆梦征程上,亿万人齐心奋斗,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勇毅笃行在攻坚克难的改革路上,改革奋进的中国,必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述评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开辟全面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新境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法治保障更加坚固。重大抉择 意义非凡--法治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地位更加凸显2016年2月2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二楼东大厅,国徽高悬,国旗鲜艳夺目。按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新任命的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6名国家工作人员在这里进行庄严隆重的宪法宣誓。这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的范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历史总能给人以深刻启示。回首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废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规矩。”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如果把治国当成一本大书,那么法治就是大纲。以法治为引领和保障,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努力实现各项工作法治化。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对法治的深刻思考和科学把握,让执政党对治国理政的驾驭更加成熟稳健--从宣示“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到强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到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崇尚法治、践行法治,形成一系列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理念,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找到了有效方式,有力指导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宏大坐标中审视,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一是法治保障的基础地位。其他三个‘全面’同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关系,本质上是现代化与法治化、改革与法治、党和法的关系。没有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其他三个‘全面’就难以落实。二是法治价值的定向作用。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杨克勤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鲜明指出:“我们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子孙万代计、为长远发展谋。”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颜晓峰说,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人类政治文明包括治理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法治能够为国家稳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为国家有序发展提供规范框架,为国家持续发展提供制度空间。高举旗帜 把牢航向--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加矢志不移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历史节点,需要中国人民作出回答。“全会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的重要论断,向全党全社会释放了明确信号,指明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航向,统一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认识和行动。”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袁曙宏认为,这具有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的重大意义,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始终旗帜高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国在宪法中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说,“必须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回望来路,执政党依法治国的轨迹清晰可见: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十六大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十七大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八大报告深刻阐释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作为中共党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的中央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描绘出全面依法治国的蓝图……审视当前,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和落实: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党组织、党员干部成为依法治国中的中坚力量和先锋模范……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更加充分彰显--从实施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破解“民告官”难题,到“阳光信访”深入推进、努力化解信访积案;从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到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从简政放权、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到广泛动员组织人民依法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人民权益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靠人民维护。“在法治国家中,人民不只是守法的主体,还应当成为立法、执法和司法的主体。”中南大学法学院院长陈云良说,“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更加感召人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底线和后盾,凡是法治禁止的,通常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反对的;凡是法治鼓励的,通常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支持的。社会主义道德是法治的高线和基础,法治的价值、精神、原则、法理等大多建立在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上,法治的诸多制度和规范本身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所长李林说。立足中国实际,更加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成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鲜明指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告诫全党全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同时也深刻昭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只要我们始终树立自信、保持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这条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充满信心 聚力前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步伐更加坚定有力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高度重视法治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法治中国。在这点上,我们不会动摇。”掷地有声的话语,代表着一个执政党对国情世情更加清醒的判断、对执政规律更加深刻的认知。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着眼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亟待补齐“短板”、破障闯关;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凸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严治党的任务繁重艰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用法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制度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以蹄疾步稳的姿态,推动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征程。在新的起点上,法治中国的主线日益清晰--“全面依法治国涉及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袁曙宏说,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的重大理论创新,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指导意义。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共同构筑起法治体系这一法治建设“骨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徐汉明认为,“五大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法律规范体系是前提和基础,法律实施体系是生命,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在新的起点上,法治建设的格局清晰成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部署,法治领域各项工作协调开展、同频共振。一批良法、善法密集出台,科学民主立法成果丰硕;法治政府建设路径明晰、开局稳健,促进执法水平持续提升;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的公正、权威为更多人所感知;牢牢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推动遵法守法日益成为全民共同行动……依法治国各个环节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系统推进依法治国的布局,深刻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的规律。”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杨小军说,在一个共产党领导下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国,法治建设不可能是局部的,也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党、国家、社会在法治建设方面要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在新的起点上,法治信仰的基石更加牢固--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多个民生领域得到依法治理,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更严密的维护和保障,法治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呼格案、陈满案等一批冤错案依法得到纠正,法治力量进一步彰显;一大批基层矛盾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并妥善解决,“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围进一步形成;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全社会厉行法治、诚信守法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作为治国之重器,只有让法治成为一种“国家信仰”,才能为法治中国提供最坚强的支撑,为社会繁荣发展、国家长治久安带来强大持久的动力。在新的起点上,法治精神的光芒照亮前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部署,既是立足于解决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考量,也是着眼于长远的战略谋划。”的论述高瞻远瞩、鼓舞人心、指引方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宏伟的目标、光荣的使命,召唤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夺取新胜利、书写新辉煌!(新华社北京6月14日电 记者邹伟、陈菲、罗沙)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述评——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作者:师长青2016年10月09日10:44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于锻造更加坚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饱含强烈历史责任感和深沉使命忧患感,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精神,亮剑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征程,引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迈向新境界,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最坚强、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着眼使命责任,直面突出问题,立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军令状“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一重大论断,凝练地阐明了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作用。这也是历史的结论。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壮阔历程,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把握历史大势、勇立时代潮头、引领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赶考”仍在继续。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手中,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怎样才能有力扛起责任担当?上任伊始,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掷地有声地提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对历史的责任、民族的责任、人民的责任,将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落到从严管党治党、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此后,党中央坚持把从严治党摆在突出位置,作出了改进作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一系列重大部署。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时,进一步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并将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并列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严管党治党由此提升到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新高度。全面从严治党既有针对性极强的现实需要,也有深厚的思想脉络和理论源流——基于人心向背的政治考量。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为群众所深恶痛绝,动摇党的执政根基,削弱党的领导力量。对此,新一届党中央有着清醒的认识,话语铿锵地指出,“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有失去民心、丧失政权的危险”,“反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真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对党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创新。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获得生机活力,使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坚持惩贪肃纪、端正党风,以优良作风和清廉形象赢得广泛的政治认同,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系列反贪腐、树新风的举措,激发了党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巩固了红色政权。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持续正党风、强纪律、反腐败,我们党的生机活力再一次得到激发,为开辟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保障。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力量,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将治标和治本统筹兼顾,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有机统一,表明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尊崇、遵循党章的重要体现。党章总纲明确提出“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的建设根本方针,以及管党治党建设党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和实践,以党章为总依据,与党章精神一脉相承。强调“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要求把党章作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的根本依据,判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表现的重要标准,解决党内问题的基本规则。一系列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既体现了党章精神和要求,也是着眼于新形势的丰富和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根本保障。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加强党的领导,必须建设好党,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广泛共识、凝聚磅礴力量。可以这样讲,全面从严治党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深刻忧思,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前途命运的深邃把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责任担当,对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的深谋远虑,充分彰显了我们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无畏勇气和坚定决心。言必信、行必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特征“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留给人们最鲜明深刻的印象。语携风雷的“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2013年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针对作风建设提出的要求,后自然成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的态度和力度,赋予新时期管党治党实践既重部署、更重落实的鲜明特色。全面从严治党,党中央以上率下。“全党看着中央政治局,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做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提出并带头执行八项规定,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把管党治党使命扛在肩上,带头落实主体责任,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向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亮剑,领导推动管党治党留下了“印”、抓出了“痕”,为全党作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身体力行、示范引领,成为新一届党中央鲜明的执政风格,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全面从严治党是从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起的步、开的局。三年多来,按照中央部署,中央纪委和各级纪检机关从贺卡、月饼等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细节”抓起,坚决扭住“四风”不放,抓住关键节点,紧盯享乐奢靡,深挖潜入地下的不正之风,言出纪随、寸土不让,点名通报曝光,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据统计,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至今年6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3万多起,17万多名党员干部受到处理,8万多人因此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不懈努力之下,如今面上“四风”得到有效遏制,党员干部作风持续向好,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赢得了党内外、国内外的高度赞誉。“让腐败分子没有任何藏身之地”。中央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国内、国外共同运筹,惩治腐败的力度前所未有。严肃查处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苏荣、令计划等人,以“零容忍”直接破除有关“纸牌屋”的猜测;严肃查处已退出领导岗位的郭永祥、赵少麟等人,警示“反腐没有‘退休’时”;严肃查处山西塌方式腐败,以及辽宁拉票贿选案、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等,申明“决不因违者众而放任”的立场;加大国际追逃追赃力度,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打破腐败分子“国外就是避罪天堂”的幻想……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形成了持续有效的震慑,强化了“不敢腐”的氛围,更振奋了党心民心,纯洁了党的队伍。强化党内监督,巡视始终利剑高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巡视工作强化政治定位,紧扣从严治党,聚焦中心任务,坚持开拓创新,直击腐败顽疾,层层传导压力,盯紧整改落实,以发现问题形成有力震慑,用有力震慑促进有效遏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实现对地方、央企和金融板块的全覆盖,着力推进对中央和国家机关的巡视全覆盖,有力促进被巡视地区、单位和领域强化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推动改革发展。“巡视组来了”,成为有力震慑的代名词;“工作成效显著”、“发挥了尖兵和利剑作用”,巡视工作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衷心拥护。……三年多真抓实治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进一步净化了政治生态,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把握规律,保持定力,在坚持中把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引向深入管党治党建设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规律。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来看,研究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是新时期管党治党能够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有权力没责任是管党治党之大忌”。党中央对管党治党规律的不断探寻和深刻把握,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是一个重要体现。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把厘清责任列入纪检体制改革重要内容,明确党委负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随着实践的发展,中央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深化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通过严肃明责、落责、问责等一系列举措,层层传导压力,敦促各级党组织切实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形成全党一起抓的良好局面;促使越来越多的党委书记敢抓敢管、敢于红脸出汗,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推动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是党中央探索得出的又一重要规律性认识。在坚决惩治腐败分子的过程中,对问题追根溯源,一个个案例深刻揭示:“破法”必先“破纪”,党员干部沦为腐败分子,往往是从违反纪律、破坏规矩开始的。“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导致“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对此,中央明确提出,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从源头上阻断不正之风和腐败滋生的通道;要实践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真正贯彻落实,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这是思想认识的飞跃,是管党治党的重大理念创新,为管党治党走向标本兼治提供了现实路径。“权力没有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腐败就控制不住”、“拥有一整套党内法规制度,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基于这些深刻认识,党中央加强修规立规工作,先后修订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把党的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的新实践转化为制度成果。据统计,三年多来中央出台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已有50多部,超过现行150多部中央党内法规的三分之一,制度笼子越扎越紧,进一步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石。不惟如此,正是因为有了“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只是‘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才是‘里’,根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丧失、党的领导弱化”的深刻体会,中央坚持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统一,坚持高标准在前,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把党章党规党纪刻印在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心上。正是因为有了“全面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重要论断,在思想教育上,中央强调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补足“精神之钙”;在惩治腐败方面,要求重点查处“三类情况”同时具备的领导干部;在党内监督方面,派驻和巡视和派驻均把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作为监督重点对象;在干部管理方面,完善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规范领导干部亲属经商行为,加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抓牢了“关键少数”,全面从严治党集中发力,以点带面,发挥头雁效应,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回首三年多的实践历程,全面从严治党在坚持和深化中一路走来,不断向纵深推进。成绩面前看问题,冷静清醒最难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国内外一片肯定、点赞声里,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关于形势的总体判断,清醒坚定、令人警醒。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没有变、旗帜立场不会变,我们的目标任务就不能变。从“严峻复杂”的形势走出来,就要保持坚强政治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持有静气、不刮风、不搞运动,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踩着不变的步伐,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也决不能输的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述评胡静2016年10月09日10:46  “放牛的时候只要牵住了牛鼻子,小孩子牵着牛绳就能让水牛这个庞然大物跟着自己走。”落实主体责任正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牛鼻子”。“牛鼻子”这个比喻,形象地道出主体责任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牵头管总作用。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牢牢牵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从严管党治党,全党上下共同努力,“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  履行主体责任,不可推卸的政治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全党动手一起抓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开宗明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主体责任就是党委(党组)直接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成员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  “为什么要强调党委负主体责任?是因为党委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必须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  实践在不断发展,责任的内涵和要求也在持续深化。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正式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并将之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5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时,明确提出“各级党委要担当和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2016年1月,在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进一步指出,“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责任”。  从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到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更是实践的发展、认识的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部分,管党治党必须全面从严,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都是责任主体。  全面从严治党能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关键就在于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抓没抓住。严肃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党委要管、党委书记要管。党委书记要在其位、谋其政,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他强调,党委书记要做管党治党的书记,当好第一责任人,对党负责,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政治生态负责,对干部健康成长负责。  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是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肩负的一项政治责任,其内容不是虚的,而是具体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就是各责任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监督,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牢记守土有责,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忠诚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标本兼治,最根本的就在于各级领导干部要把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起来。落实主体责任,党中央以上率下,带头树立标杆,层层传导压力,使各级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管党治党的责任担当意识有了明显增强。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头落实主体责任——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多次在中央纪委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认真听取每轮中央巡视情况汇报。无论涉及哪个领域,说起管党治党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不遮遮掩掩;无论内政外交事务有多忙,对中央纪委呈报的事项,他都及时坚定而明确地作出批示指示……这些,无不传递出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  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分布着440多万个党组织和80多万党员领导干部。这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是落实主体责任不可忽视的一环。党中央从中央部委和省一级抓起,把责任让党委(党组)书记扛上,省委书记再把责任传导给所有班子成员、压给市委书记,市委书记压给县委书记,一直压到基层,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  在党中央的带头示范下,各地党组织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压力,转化为落实的动力——  用制度明确责任内容。截至目前,各省区市均已制定落实主体责任的办法细则。湖南长沙、四川成都等不少地方、单位,还制定了符合本地区本系统实际的责任清单……  把压力向基层传导。山西、山东、河南、广东、天津等省区市积极探索约谈一把手、开展述职述责等方式方法,把责任压紧压实;浙江湖州市委对县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市直各单位党委(党组)书记进行落实主体责任专题培训;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设计了《纪实手册》,以表单的形式明列12类责任事项,要求全区各部门、街道如实填写,定期上交……  “一位副局长上任第一天就来找我,主动跟我探讨他分管领域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重庆市纪委驻财政局纪检组负责人说,班子成员抓管党治党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高举问责利剑,把压力层层传导下去  中央在率先垂范,给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树立起标杆的同时,举起问责利剑,警示全党:管党治党是事关民心向背、执政根基的政治责任,可不是什么软指标,而是必须担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然而,巡视发现的一些党组织管党治党不严,执政意识淡化、党的观念淡漠等问题表明,有的党组织和党的领导干部仍然不履责、不担当。据湖北省纪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对近两年查处‘四风’问题的数据对比发现,基层单位和乡镇仍是问题的高发地带。”这折射出责任落实还存在“逐层递减”的问题。  “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就做不到从严治党。”反复强调,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强化问责,成为十八届党中央管党治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也是党的建设理念的丰富和发展。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先后对山西塌方式腐败、湖南衡阳破坏选举案、四川南充拉票贿选案、辽宁贿选案等严肃问责,中央纪委对河南新乡市委和市纪委原主要负责人履行“两个责任”不力等问题进行了通报。截至今年5月底,全国共对4.5万余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责任追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5年10月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组织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或者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有关情形作出处分规定。2016年7月出台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更是以党内专门法规的形式,归纳提炼失职失责清单,为开展问责提供明确依据,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又一制度利器。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执行制度关键靠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这是落实“两个责任”的成功经验,也成为压实问责责任的必由之路。针对责任落实“逐层递减”问题,许多地方、部门已经着手探索压力层层传导的具体举措。如,甘肃、中国邮政集团已出台问责条例实施办法,结合实际细化问责情形;安徽将适时开展专项检查,确保问责条例落实到位;云南将定期盘点问责情况,对该问责而不问责的也要严肃追责。据不完全统计,条例出台两个月以来,先后有辽宁、江西、海南、广东等省份通报了70多起因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力的问题。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没有休止符。有关主体责任的认识,必将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坚持”的实践而不断深化。在全面从严治党的道路上,只有牵牢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才能推进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十八大以来我党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效罗忠敏来源:中青在线95年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这段峥嵘的岁月,我们党不断前行。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是我们党的重要工作,保持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本文,将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反腐工作上的伟大成就来关注党的纯洁性。2012年11月17日,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会上,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指出:“近年来我们党内发生的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性质非常恶劣,政治影响极坏,令人触目惊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国家实力迅速增强,但腐败现象也呈现出易发多发的势头。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正因如此,党和国家着眼于新的形势任务,把反腐败斗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反腐惩恶,正风肃纪,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中留下独特的印记。一、铁腕惩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论查处贪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行动密度之大,还是涉及领域之宽,挖掘问题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150多只”老虎”落马,20多万只”苍蝇”被处分,超过800只“狐狸”归案。“打虎”。2013年至2015年,从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和审查高级干部人数看,连年创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从分布地域看,查处的高级干部覆盖了31个省区市。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苏荣、周本顺、白恩培、蒋洁敏等纷纷落马。他们有的曾经位居党政军要职,野心膨胀,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成为党内政治生活的污染源,严重危害党和国家政治安全;有的长期主政一方、盘踞一域,苦心经营“独立王国”,上下勾连;有的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部门和企业搞“领地”、“家天下”那一套,老虎屁股摸不得。曾表示,“不是没有掂量过,但认准了人民的期待。”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以旗帜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强无畏的政治勇气、坚韧不拔的政治定力,对腐败毒瘤打出重拳。反腐,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铁帽子王”,随着一大批“老虎”被绳之以党纪国法,消除了党内重大政治隐患,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和信任。“拍蝇”。据中纪委官网统计,仅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20日期间,全国查处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就有80516起,共查处人数达91550人。对那些官职不高、案值不菲的“小官巨贪”,严加查处。“猎狐”。过去三年里,“天网猎狐”行动布下天罗地网。截至2015年11月底,国际追逃追赃工作追回863人,其中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196人。“天网猎狐”行动向腐败分子发出强烈信号:境外不是“法外”,避罪没有“天堂”,有逃必追,一追到底!二、肃纪正风。作风问题,关系人心向背,必须横下一条心抓好。作风建设如何抓?中央从严制定并执行《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纠正“四风”。围绕节点,抓早抓小,寸土不让,锲而不舍。过去,不正之风侵蚀了节日文化,粽子、月饼、大闸蟹、贺年卡、年货节礼等越送越奢华。要彻底纠正“四风”,就必须从具体问题抓起,从小处着手,紧盯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在这些享乐奢靡之风易发多发的关键时刻,运用多种形式发信号、划红线,强化提醒警示,形成抵御“四风”反弹的坚固防线。现在,高档节礼变成“烫手山药”,公款吃喝显得“格外扎眼”,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节日风气的变化。“四风”问题积弊甚深,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破冰,必须出重锤、严惩戒,刹风肃纪。2015年1至11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32128起,处理党员干部43231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9011人,含省部级干部8人。与上年同期相比,2015年对“四风”问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人数上升幅度达37%。党中央对此类问题的纪律审查、处分力度大大提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对“四风”问题“一案双查”,对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的党组织,加大问责力度,督促各级党组织将责任扛在肩上,促进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落实。三、扎紧笼子。当前暴风骤雨般的强力反腐大快人心,对贪腐官员形成了强大震慑。但反腐必然要经历一个从治标到治本的过程。唯有以制度建设“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得官员不仅“不敢腐”,而且“不能腐”“不易腐”,“不想腐”,才是真正的治本意义上的反腐之道。首先,要扎紧反浪费笼子。2013年2月初,对“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铺张”“楼堂馆所的豪华”等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予以坚决整治,强调要“建立健全包括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严厉的惩戒机制在内的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9个月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印发施行,成为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的综合性、基础性党内法规。以条例为引领,一个“1+20”的制度框架不断建立完善,从预算管理、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因公临时出国、领导干部待遇等各个方面织起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之笼。其次,扎紧党内法规笼子。在2015年1月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提出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重要任务。10个月后,重新修订的廉洁自律准则和党纪处分条例印发施行。两者一柔一刚,前者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指明道德高线,后者开列负面清单、重在立规,划出行为底线,将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作风、纪律等方面新要求转化为党内法规,实现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四、加强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巡视全覆盖。中央巡视组已经开展了8轮巡视,共巡视了149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党组织,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管金融单位党组织的全面扫描。明确巡视监督定位。针对以往巡视内容过于宽泛的问题,巡视组擦亮巡视利剑,聚焦问题,着力发现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违规选人用人和腐败问题,巡视监督越做越实、越做越细,遏制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巡视方式方法。在开展常规巡视的同时,开展机动灵活的专项巡视,冲着具体事、具体人、具体问题而去,推动查处一批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强化不敢、知止的氛围。巡视发现问题触目惊心。抓好巡视成果运用。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对移交的问题分类处置、优先办理。中纪委立案审查的领导干部案件中,超过一半的线索来自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整改情况党内通报和向社会公布的“双公开”,前7轮巡视的118个地区和单位整改情况已经全部公开,接受党内和群众监督。各省区市党委、部分中央部委和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规范巡视工作,形成了上下联动态势。巡视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支撑,凸显了党内监督制度的力量。五、深化改革。党的纪检体制改革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落实责任是关键。深化党的纪检体制改革,关键在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中央纪委牢牢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强化责任追究。2015年,共有850余个单位的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和1.5万余名党员领导干部,因落实“两个责任”不到位受到责任追究。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纪委担负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责无旁贷。能否履行好监督责任,取决于纪委的履职能力。十八大以来,在内设机构、行政编制、领导职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中央纪委机关内设机构进行了两轮调整,增设纪检监察室,组建组织部、宣传部,新设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执纪监督部门数量和人员数量进一步加强,分别占到机构和编制总数近70%。同时,省、市两级纪委也相应完成内设机构人员调整,机构精简比例达90%,并拢五指、攥紧拳头,真正实现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项主业。稳步推进“两为主”。为破解“党内监督难”的问题,稳步推进“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党委对同级纪委的话事权收窄,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的控制面加宽,“一把手”监督难问题正在逐渐疏解。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贯彻实施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意见,在中央办公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全国人大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机关等中央和国家机关设立7家派驻机构,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派驻纪检组聚焦监督执纪,提高履职能力,推动被监督单位党组织抓好本级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实施改革后,从制度上消除可能影响派驻机构发挥监督作用的障碍,规避了“派”的虚化和“驻”的牵制,发挥了“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派驻机构跳出来看,钻进去干,工作更加超脱,派驻威力逐步显现。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着力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在盘点成绩的同时,我们仍要清醒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腐败活动减少了但没有绝迹,腐败分子被震慑住了但还在窥测方向甚至困兽犹斗,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在2016年1月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再次告诫全党“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为此,我们必须深化标本兼治,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重点是,强化党委的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以上率下,做出成效;横下一条心纠正“四风”,强化执纪监督,在坚持中见常态,向制度建设要长效;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查处腐败问题,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治的尺度不松,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把反腐利剑举起来,形成强大震慑。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做好工作,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夺取最终胜利。(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教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工程建设述评这是只争朝夕的5年。“天眼”探空、“蛟龙”探海、神舟飞天、高铁奔驰、北斗组网、大飞机首飞……一批分布在高端装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工程惊艳全球。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能力的提升,创新画卷壮阔铺展,重大工程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支撑。这是敢为人先的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调南方之水、从风中取电、织高速路网、在云端架桥,从承诺“决不让困难群众掉队”到织就“全球最大健康保障网”,重大工程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创新发展理念,重大工程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强大保障。扬起13亿多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憧憬的风帆,中国这艘航船正向着伟大复兴征途奋勇前行。圆百年复兴之梦——重大工程实现新跨越“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面对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建设世界上第一条高寒高铁,唯一热带地区高铁,时速300公里及以上高铁运营里程达9600多公里,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同等级高铁线路的总和。神州大地飞驰的高铁,已是世界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高端装备的亮丽“名片”。从“长征七号”到“长征五号”,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嫦娥五号蓄势待发、火星探测正式立项,中国的深空探测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小目标”;从“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到“空间应用服务体系”,中国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明确指出,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加强支持和协调,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在多领域布局了一批重大工程,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彰显“领跑”之志,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多,“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使用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登上超级计算机榜首;C919成功首飞,实现国产大型客机“零的突破”……5年来,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载人航天、量子通讯、载人深潜、航空母舰等重大成果和关键性突破,为我国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对比,也决定着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打造新增长极,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端升级。株洲“动力谷”、武汉“光谷”、沈阳机器人、无锡物联网、西安航空航天产业……5年来,根据国土的区域空间布局、生产要素条件和研发制造基础,我国制订了一系列发展规划和专项行动,产业发展形成新版图,依托一个个重大工程,区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正在破解。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程”上,重大工程建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站在新的历史新起点,集合力、汇民智的重大工程堪称‘火车头’,带动产业改造升级,抢占未来发展先机。”工信部部长苗圩说。——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为国者,以民为基。南水北调工程,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工调水工程,自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年多来,惠及8700万人,在保障用水、修复生态、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综合效益,大大缓解了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矛盾。三北工程,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截至2015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918.5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到14.4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加速织就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梦想,从历史长河中走来,闪耀着伟大复兴的曙光。大到医药制度改革、教育资源的调配,小到一根光纤、一张电网的铺设,重大民生工程所及之处,“点亮”一方百姓生活,也为13亿多人民兜底。走中国特色建设之路——重大工程开创新境界时代的脚步,总在不断跨越艰难险阻中愈发坚实。探寻奋斗历程,必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多方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C919的首飞,凝聚着22个省市、200多家企业、近20万人的共同托举之力,齿轮咬合般的全国大协作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助推重大工程跨越一个个创新的高峰。重大工程的建设中,诸多“拦路虎”摆在前行路上,一系列问题互相交织,种种“考验”不断凸显……权威人士指出,重点工程零敲碎打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建设和推进,是多领域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重大工程的跨越,正来自于“中国方案”凝结而成的厚积薄发,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奏出的时代强音。——独立自主消化吸收,走中国特色建设之路。天舟一号让走向深空更近一步,国产大飞机让梦想翱翔于蓝天之上,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向地球深部进军……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大工程建设的实践表明,真正的核心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靠进口武器装备是靠不住的,走引进仿制的路子是走不远的,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补短板、增后劲、促均衡、上水平,“十三五”规划共提出165项重大工程和项目,这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抢占事关国家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极大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更是走中国特色建设之路的集中体现。——以改革创新为指引,重构新体制机制。从当年“风沙逼近北京城”,到绿色屏障不断加固,防沙治沙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转变。随着“沙退人进”,在中国西北版图上,黄色中的绿色由一点点、一丝丝,逐渐变成一块块、一片片。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考核体系,以及工程建设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履约与国际合作体系,一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重大改革举措稳步落地,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5年来,治理环境、清洁水、大气污染防治等一批重大工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5年来,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国家重大工程、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作用,壮大扶贫力量;5年来,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要平台在各地区的均衡布局;……在重大工程的建设中,一项项举措,彰显了中国发展的新理念: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实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工程创新的“多轮驱动”。引领未来的制胜法宝——重大工程书写新篇章重大工程,印证实力,承载希望。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性符号,重大工程在国家科技创新、产业调整、服务贸易等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大指引与牵引作用。实现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突破,必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实现历史跨越的必由之路。展望未来,重大工程将越来越成为中国由大到强的新“名片”——世界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工程,近年来从项目建设者转型成为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企业和中国最大清洁能源集团。如今,全球10大水电站中有5座由三峡集团负责建设运营。世界移动通信的未来是5G,而中国已明确,将致力于5G核心技术、国际标准、芯片等“关键”领域。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实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2020年,发射首颗火星探测器;面向2030,部署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重要项目……一张张重大工程的时间表,传递出向尖端迈进的决心。展望未来,重大工程越来越注重增添民生新“福祉”——2020年,中欧班列将在过去六年已累计开行1881列、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约170亿美元的基础上,每年开行5000列左右,贸易额也将增长数倍;2017年,重大水利工程在建投资规模将超过9000亿元,进一步夯实水利基础;“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正在酝酿,将通过科研成果指导工程建设,为打好蓝天保卫战提供支撑和示范;越来越多着眼于补短板惠民生的重大工程加快上马、竣工,不断给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传递“民生温度”。展望未来,重大工程成为全面小康征程中的新“助力”——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迎来历史性跨越,这将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大力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健康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教育现代化中更注重质量与公平的彰显……重大工程从全局、战略角度,为全面小康的建设指明路径、提供支撑。在全面小康征程中,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等,是当前重大工程立项、建造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障碍,也成为我国未来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难题。而从中国高铁齿轮取得国产化突破,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功率更大的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技术正在加快攻坚……重大工程已经传递出积极信号,这些核心突破都将不断辐射带动创新驱动、产业调整等,促进中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从中国高铁到中国桥梁,从航天梦到飞机梦……创新引领工程建造,梦想汇聚强大力量。展望未来,在全面小康的征程上,中国必将不断夯实发展的基础,不断刷新发展的高度。(据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记者陈芳、何雨欣、董峻、张辛欣、董瑞丰、胡喆)《 人民日报 》( 2017年06月05日 06 版)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述评新华社记者周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宣传文化战线高举改革旗帜、聚焦“四梁八柱”、锐意攻坚克难,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纵深拓展,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成果,文化体制改革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进一步激发了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繁荣,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以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牢握改革正确方向、明确改革主体框架在推进治国理政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行部署,就文化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深刻阐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宣传文化部门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科学谋划、细化制度设计,切实把讲话要求转化为改革的目标思路和任务举措。制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两个效益”相统一、媒体融合发展、特殊管理股试点、新闻单位采编播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采编和经营两分开、文艺评奖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40多个改革文件,细化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文化制度体系的“梁”和“柱”。在此基础上,建立任务台账、加强督察问效,重点任务进展一月一反馈、一季一督察,跟踪效果、及时整改,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截至目前,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确定的104项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已完成97项,其余7项正在抓紧推进之中。始终把社会效益放首位,建立健全确保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必须始终把握好的重大问题。一条主线贯穿改革全过程——充分考虑文化特点和功能定位,统筹文化宏观管理体制与微观运行机制改革,努力构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探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等重大举措,将“两个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制度设计。同时,分类推进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积极开展国有控股上市文化公司股权激励试点、国有文化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探索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确保既活得好又走得正,中南传媒集团公司出台专门考核办法,对直接涉及内容生产单位的考核,突出强调社会效益、减轻经济指标要求。中国出版集团制定了坚持正确导向、履行国家使命、做大文化影响与加强制度队伍建设等社会效益考核的“四个一级指标”,做强做响主题出版,营业收入、总资产、净资产突破百亿大关,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探索可量化、可操作的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北京、上海、安徽、福建、湖北、云南、陕西等7个省市和部分在京出版社,分领域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点工作。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的安徽省,不断创新“双效”业绩考核机制,从坚持正确导向、文化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明确社会效益指标考核内容,坚持正确导向指标不设分值,出现严重问题实行“一票否决”,文化企业负责人薪酬与社会效益同升同降。——制定《关于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的意见》,把理论传播、新闻传播、文化传播全面覆盖到网上,规范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网络空间正能量。探索实行特殊管理股制度,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领域开展试点,形成法律框架下互联网传媒企业导向管理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制定《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目前,综合性、专门性文件30多个,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综合配套政策及电影、戏曲、出版、书店、动漫、小微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构建了有利于“两个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经济政策框架。文化立法步伐加快,新制定颁布了《网络安全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我国文化领域法律从原来的4部增加到7部。把握媒体发展新趋势,构建坚持正确导向、适应融合发展的媒体传播格局积极适应媒体格局深刻调整、舆论生态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制定《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中央厨房”建设为龙头推动媒体深度融合,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媒体集团涌现。人民日报加快完善“中央厨房”机制,改造策采编发流程,强化业态技术创新,打造全媒人才队伍,推进深度融合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12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央视影音”客户端下载量分别达到1.5亿、1.8亿、5.5亿,网上传播力影响力明显提升。——深化新闻媒体内部改革,制定《关于严格实行新闻媒体采编和经营分开的通知》,规范采编和经营两分开,严禁将经营活动与新闻报道挂钩。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规范新闻从业人员职务行为信息管理,清理整顿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撤并驻地方机构1181个,清退违规人员1435人。新华通讯社全面实现国内分社采编、经营两分开,彻底解决采编、经营“交叉”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新闻报道质量。——坚持依法依规管网治网,推动形成良好网络舆论生态。《网络安全法》《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等法律及文件出台,互联网管理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所有”要求,强化“两微一端”管理,加大网络空间治理力度。2016年以来,清理网上色情低俗庸俗信息1800余万条、虚假和谣言信息900余万条、涉侵权盗版有害信息370余万条,网络空间更清朗、底色更明亮。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先来看一组数字:从2012年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由1.81万亿元增加到3.03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07%,首次突破4%。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展现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十八大以来,各地和有关部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供给侧用劲发力,积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扶持引导机制。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法律及政策性文件,改进国家艺术基金、国家出版基金、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运行机制,加大对优秀产品的引导扶持力度。制定《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将全国性节庆活动中文艺评奖压缩87.5%、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压缩75.4%,文艺评奖的权威性和引导力大大提高。改革释放创新活力,优秀作品不断涌现,《筑梦路上》《海棠依旧》《焦裕禄》《长征》《湄公河行动》《三八线》等影视作品叫好叫座。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492.83亿元、比2012年增长137%,其中国产片票房287.47亿元、占总票房的58.33%,票房过亿元的影片86部、国产影片有45部。——发展壮大文化市场主体。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加快培育实力、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从2017年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整体情况看,规模实力、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主营收入3515亿元、净资产4318亿元、净利润381亿元,与2012年的相比,分别增长了120%、155%、69%。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专、精、特、新的小微文化企业“铺天盖地”。根据工商总局数据,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超过322万户,同比增长22.4%,比全国企业数量平均增速高出3.1个百分点。——深化文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资源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效对接,更好发挥资本平台促进文化企业发展的乘数效应。截至2017年4月底,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板块”。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启动以来,挂牌的文化企业有690家,约占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6.2%。——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对接“互联网+”战略,实施“文化+”行动,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信息、旅游、体育、建筑设计及相关制造业等深度融合。2016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全国备案上线的网络电影5556部,40家主要网络文学网站推出作品1454.8万种。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支持大中城市建设文化娱乐综合体,支持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和小剧场等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当补贴居民文化消费。截至今年6月份,全国银幕总数达到4.5万块,已经超过美国和加拿大总和,跃居世界第一。补齐文化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贵州建设多彩贵州广电云农村覆盖工程,推进广电云向行政村延伸覆盖;探索“按需制单、百姓点单”,河南省焦作市实施“百姓文化超市”惠民工程,“超市化”供应、“订单式”配送精准惠民;推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实现“一站式”服务,全国形成了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山东文化大院、广西“五个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等各具特点的建设模式……五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首次把标准化均等化作为重要制度设计和工作抓手,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颁布《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范和界定了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和义务,将公共文化建设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制定《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把乡镇和村级的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整合起来,把各类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整合起来,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推动基层文化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制定《“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反弹琵琶、精准扶贫,用绣花的精准功夫,把资金、资源更多向贫困地区倾斜,助推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文化小康。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持建设1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6年,又启动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推动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文化中心建设的全覆盖。加快走出去步伐,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与意大利足球俱乐部合作,让“欢乐春节”走进意甲联赛绿茵场;美国将“欢乐春节”办进高校;法国首次举办电视“春晚”……2017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城市举办了2000余场活动,海外受众达2.8亿人次。十八大以来,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统筹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化走出去力度空前加大。——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紧扣中国梦宣传阐释,用鲜活故事生动阐释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内涵和独特优势。《谈治国理政》以22个语种、25个版本在海内外发行625万册,中国理念、中国制度、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理解和认可。——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用好中医药、中国美食、中国园林、中国功夫等文化名片,打造对外交流品牌,增进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和“一带一路”沿线的60多个国家全部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1073个孔子课堂,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30个、中国馆14个。——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外宣旗舰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成功启播。人民日报社实现主要英文社交媒体平台全覆盖,脸书公共账号粉丝量达3000万、推特粉丝260万;近五年新华社稿件在世界主要通讯社互引统计中位居榜首;中央电视台海外整频道用户达4亿户,分布在全球168个国家和地区。——推进对外文化贸易,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786.7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8.6倍;图书版权输出1万种,输出和引进品种比例由2012年的1:1.9提高到2016年的1:1.6。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引领和支撑。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华文化必将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创造更加伟大的辉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改革的脚步,法治的温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改革发展述评 新华社北京7月6日 记者刘奕湛、白阳“做了20多年的‘黑户’,今天户口簿上终于有我的名字了!”46岁的张阿姨激动地说。1991年,张阿姨嫁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王坛镇,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办理户籍转移,随后成了“黑户”。26年后,受益于国办出台的无户口人员落户新政策,张阿姨在派出所民警的帮助下了结了这桩心事。“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更便利了”“老百姓异地办理身份证不用来回奔波了”“一些长期无户口的人可以登记户口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安全面深化改革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着手,通过进一步规范行为、优化服务,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便民利民 公安改革的民本指向2016年5月12日上午,天津市民陶桂春通过自学直考,成为天津市通过该方式取得驾照的第一人。“自学直考政策特别适合我这种没有时间到驾校练车的人。”如愿拿到驾驶证的陶桂春一脸兴奋。排队长、学车难、约考难……昔日驾考模式的诸多不足,随着自主约考、自学直考的渐次铺开正逐渐成为历史。删繁就简、领异标新,不止于驾考改革。近年来,人们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实践中,看到这样一份成绩单:——加快检验机构审批建设,试行私家车6年内免检,全面推进政府部门与检验机构清退脱钩……——缩小出入境、消防行政审批范围、缩短审批时限,放宽残疾人驾车条件,实施取消台胞签注政策,推广自助办理赴港澳签注……——全面建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工作机制,全面实施跨省异地缴纳交通违法罚款,全面推进可在居住地就近办理出入境证件政策……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老百姓关注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户籍制度改革意见和居住证暂行条例“双落地”,到出台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再到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确立,中央“破冰”户籍制度的坚定决心,清晰可见。2016年各地发放居住证2890余万张,140余万无户口人员登记上了户口;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挂失申报和丢失招领逐步推开,今年7月在全国各地全面实施……曾经,身份证丢了或是有效期到了,必须到原户籍地才能办理;曾经,各种各样的“奇葩证明”让百姓跑断腿、苦不堪言。如今,百姓办理身份证不用来回奔波了,各种“奇葩证明”也已被取消。变革,在这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中悄然发生。“公安改革不仅和建立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保障制度息息相关,也和城镇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相关联。”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公安改革的重大意义如是评价。勠力同心 全心全意保民平安“现在夜里治安民警总是会到村里巡逻一圈,我们任何时候出门走亲戚都不用锁门。”福建省古田镇开杂货铺的村民黄锦文说。古田派出所教导员郑志泉道出了这一现象背后的“秘诀”:“古田成为‘不关门小镇’,得益于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多年来,古田派出所的民警在一起起案件的办理中,总结出了执法监督“四级内审”“执法预警”和“阳光监督”三项机制。推行案件公开处理群众评议制度,把群众评议作为案件处理的重要参与,让群众有话说;实行执法办案全过程解释告知制度,在执法的每个环节都向当事人解释告知,让当事人心服口服。社会治安,既维系着人民福祉,又保障着大局稳定,是平安中国的“压舱石”。2015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社会面治安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乡镇和村治安防控网、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信息网络防控网……各地因地制宜地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给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针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犯罪,公安机关利剑出鞘。2017年4月21日,公安部部署开展为期8个月的打击整治,重点打击网络贩枪犯罪、传统“盗抢骗”犯罪和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重点整治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数据显示,几年来,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下降42.7%,命案下降30%,重特大火灾、道路交通事故年均分别下降18.3%和18.6%,人民群众安全感始终保持在90%以上。创新发展 提升警队执法公信力2014年3月24日,犯罪预测系统在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跨塘派出所正式投入运行。系统运行后的半年,辖区93种可防控违法犯罪警情总量同比下降了19%。这一系统是依靠大数据理念,通过对以往案发数据、人口和地理信息等多种数据分析,预测未来指定时段、辖区地段发案概率的全新科技系统。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为代表的科技信息化创新应用在各级公安机关蔚然成风。大数据实战应用平台建起来了,超级搜索、超级档案变得“一键可及”;二维码“智慧门牌”挂起来了,对出租房屋的信息采集更加便捷,群众可获得更多高水平的公共服务;警务综合平台升级完善了大量零散、隔绝的系统、信息整合互通,“一站式”警务从愿望成为现实……数据引领、情报主导、精准制导,“数据革命”带领公安机关迈入警务现代化的快车道。向科技要实效,用制度来规范。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机关紧紧围绕现场接处警、执法执勤等关键环节,抓紧研究制定细化基层急需、民警急盼的执法标准和操作规程。河南省公安机关明确规定,自今年7月起,接受群众报警、当场盘问等6种情况时,民警须全程录音录像,录音录像的资料保存期限原则上应当不少于6个月;四川省公安机关积极制定内部管理标准、队伍绩效考评标准、执法执勤工作标准等一系列执法标准,民警日常行为有了标尺,执法活动有了遵循。从执法办案场所的标准化建设,到执法用语的统一规范,再到执法录音录像的明确规定,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落地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深入警心,执法的尺子、标杆、红线已经树立,民警的执法能力不断提升。“这几年,我明显感觉到公安队伍的形象有了很大提升,公安机关在作风上的转变是巨大的,群众对民警执法规范化认可度提升显著。”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河南省工委主委王鹏杰说。砥砺前行,步伐坚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框架基本构建、受益面日益扩大、整体推动效应日益显现。一项项措施如春风化雨,沁润人民的心田;法治中国的新活力,正在源源不断地涌现。打开市场活力之门——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放管服”改革述评新华社北京7月4日电 题:打开市场活力之门——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放管服”改革述评  新华社记者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急速前行的中国经济正放慢增速,新航程上如何打造新引擎?  为企业松绑、为创新除障、为公平护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深刻的“放管服”改革在神州大地激荡,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转变职能,市场在松绑除障中释放活力,引领中国经济巨轮劈波斩浪,扬帆远行!  做好政府改革大文章——让社会活力竞相迸发  6月24日,湖南省首个行政审批局在长沙市芙蓉区成立,原先分散在21个政府部门的57项行政许可权、71项行政备案权被集中整合,今后企业和个人办事将实现“进一个门、找一个人、盖一个章”。  “一枚印章管审批”——近年来,不单是湖南省,天津、宁夏、江苏、河北……越来越多省份探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为“放管服”改革不断创新的缩影。  这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出发,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多次作出部署。  政府转变职能,关键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在这一过程中,简政放权是重要前提。  2013年3月18日,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就把议题集中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上,向社会交出一份明明白白的改革时间表和任务书。  简政放权,开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我革命——  4年多来,累计取消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618项,“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成为历史;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执业资格削减70%以上、中央层面核准的投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90%……  善政必简。一系列数据彰显政府“壮士断腕”般的改革决心,用自身一时之“痛”,换取人民长远的“利”。  简政放权,见证一场从理念到体制的政府职能转变——  天津滨海新区109枚废弃公章被封存进国家博物馆,辽宁在全国率先开展“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上海自贸试验区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广西防城港发出全国首张34证合1的“一照通”营业执照……  “上下同欲者胜。”如果说中央政府改革是上篇,地方政府改革则是下篇,只有上下联动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放管服”改革才能推动社会活力竞相迸发,催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探寻国家繁荣之道——让财富源泉充分流淌  6月29日,山东省潍坊市政府发布了为当地数千家农业龙头企业量身打造的区域整体品牌——“潍坊农品”,旨在帮助企业树立放心农产品的良好形象。  推出政府背书的区域品牌,正是希望在品牌强农路上能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品牌是抓手。”潍坊市副市长马清民说,转变职能意味着政府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标准化、品牌化为特色农产品带来了广阔空间。”山东宏大生姜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洪侦说,得益于政府在抓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各项服务,公司实现了出口和内销生姜同等品质,合作社农户一斤高品质姜能卖3.9元,三五亩地年收入10万到20万元。  简政放权,是新时期新起点上我国新一轮全面改革的宣誓,更是打开市场活力之门的钥匙,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流淌。  ——从“先证后照”到“先照后证”,注册资本“实缴制”改“认缴制”,前置审批事项压减87%以上……商事制度改革催生大量新的市场主体,目前全国各类市场主体比2012年底增加了60%以上,保障了比较充分的就业。  ——全面推开营改增,出台中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中央和省级政府取消、停征和减免收费1100多项……减税降费助力企业轻装前行。2013到2016年政府累计为企业减轻负担2万多亿元。  政府收入的“减法”,换来的是企业增效的“加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乘法”。  环顾全球,世界经济仍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即便素有“稳定锚”之称的中国经济也面临下行压力。  简政放权,为中国破解经济长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探寻国家繁荣之道找到新的抓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放管服”改革与“互联网+”“双创”等融合发力,极大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保持10%左右的快速增长。  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2017年营商环境报告肯定了我国改革成效,指出近3年我国营商便利度在全球排名跃升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大幅上升31位。  书写简政放权新答卷——促新一轮发展“破茧成蝶”  7月1日起,国务院新一批减税降费举措落地,至此政府兑现了2017年为企业减负1万亿元的承诺。  减税降费万亿元,是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内下行压力不减背景下实行的降本增效之举,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经济发展的更大活力。”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政府宣誓了持续改革攻坚的决心。  此时,尽管年中数据尚未披露,但自二季度以来,个别经济指标的波动,一度引发西方舆论对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质疑。  不容忽视的是,乱收费、门槛高、部门“踢皮球”、信息孤岛等阻碍创业创新的顽疾仍待清除。中国营商环境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仍排78位,不仅落后于主要发达经济体,甚至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国务院日前召开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列出了下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的重点。  “关键要确保改革举措有效落地,规范好市场秩序。”浙江新云木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复新说,2013年云和木制玩具产区成为第一批国家级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政府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遏制非法经营、低价劣质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为示范区集聚产业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是一只刚刚破茧的蝴蝶,但因为翅膀还是湿的,还要经历抖动、晾干以后再起飞的阶段。”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这样比喻转型期的中国。  简除烦苛,很难一蹴而就;转变职能,需要久久为功。在新一轮中国发展“化茧成蝶”的改革征程上,继续深化“放管服”正在书写改革新答卷,以政府职能的“亮丽转身”,有力推进国家发展,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记者韩洁、王优玲、安蓓、朱基钗)“直挂云帆”这五年——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政治经济学2017年02月27日 08:11:47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作者:王健君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2012年11月15日,同志以新一届党中央总书记的身份,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向13亿多中国人民许下的重诺。蓦然回首,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中国共产党乃至今日之世界,已在过去的1500多个日日夜夜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12月底,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自2013年以来,有100余万名党员在反腐行动中受到惩处。要求加强对政治权力的约束,创造一个“制度笼子”,确保党员干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文章认为,在领导层积极开展反腐斗争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巩固执政党根基方面正在发生质的飞跃。“2016年,很多美国人已开始感觉到中国发展对其日常生活的影响——在购物中心,在付款时——而且感觉到世界权力中心正从美国转向中国。”2017年1月20日,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戴利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撰文称,“2016年,中国的宏伟规划可能开始使天平向中方倾斜。”西方世界的这种感觉在2017年1月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尤其强烈。德国《商报》在会议期间刊文感慨,“这个世界看上去好像颠倒了。即将就职的美国总统对世界发出实施惩罚性关税的威胁。同时,中国国家主席发表了支持公正的全球化的主旨演讲。当今世界最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人在达沃斯的经济精英年会上成为维护自由贸易最强有力的先锋。”1月17日,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兰红光摄/本刊)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分析说,十八大以来的四年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抓大事、议大事、干大事,纲举目张,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进展,并使我国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大任务:24个主要指标完成率高达96%,为历次五年规划完成率最高的一次,“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特别是综合国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东琪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读说,2016年中国GDP达到74.4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高于印度的6.6%,三年后重夺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第一。按照IMF测算,2016年度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1.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33.2%。而美国只贡献了0.3个百分点,欧洲也仅0.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的贡献率远超所有发达国家之和。四年多过去了,胡鞍钢回顾认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手笔不断”,最精彩也最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就是“四个全面”国内战略布局加上一个“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战略布局,为我国开辟了空前的“天时、地利、人和”新局面,也创造了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国际影响力、最具全球领导力的纪录。“党中央顺势而为,应势而动,乘势而上,不仅进一步延长了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且更加自信、充分地利用了这一战略机遇期。”这位专注中国国情研究30余年的学者给出的结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最大的成功是战略决策的成功,而战略决策的成功是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而支撑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基础,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创新在过去四年里厚积薄发。沧海横流之千年变局“进入新世纪后,人类文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突出的标志就是,西方国家的经济效率、社会效率和制度效率都在持续下降,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影响力快速上升的新兴国家迫切需要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自主道路。”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自己看到的场景就是,“剧烈的全球性结构性调整,正在世界范围内寻求新的平衡。”从外部环境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从美国引爆,直接导致冷战结束后兴起的这波最大规模全球化进程的重创乃至停滞,西方发展模式漏洞百出、缺失尽显。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以华尔街金融利益集团为资源配置中心主导的“中心-边缘”国际生产和消费大循环,产生了自身难以有效克服的制度性矛盾,出现断裂和崩溃之态。与此相伴,20世纪最后十年,以美国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和最后一人》一书为标志达到巅峰状态、以“市场万能”论、“政府失灵”论和“经济人”假设等理论装配的新自由主义,及其倡导的“华盛顿共识”的全球化发展模式,似乎不可思议地在西方中心美国“触礁”,掀起一场震荡全球的金融大危机,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理论受到全面重挫。8年来,面对世界发展环境日趋复杂动荡的新现实,以该理论为支撑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和西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几近束手无策境地,至今难以从根本上解除金融危机风险……从内部压力看,中国发展模式的转型日趋紧迫。“中国也是国际金融危机最大受害者之一。”胡鞍钢研究发现,2016年中国外贸依存度为33.1%,数据回归到了18年前的1999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64.8%的顶峰,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两年开始下滑,直到今天降至十几年前的比例水平,说明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冲击极其剧烈。”他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增速2010年后下降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同时也印证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中国发展转型的内在紧迫性,一直是现阶段和未来相当长时间主导中国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因。从发展矛盾看,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最突出的变化是:一方面,全球化迅猛发展,各国发展所需要的协调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任何单边或双边的方式都难以解决诸如经济危机、金融危机抑或气候和环境等全球性问题,必须是多边的集体行动;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冲击下的发达国家的国家治理日益分裂和破碎,西方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思维意识不断强化,正在加大全球发展的协调难度。尤其是西方发展模式急剧衰颓,世界各国发展共识日趋分化,人类面对着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大抉择。为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实践者和研究学者都开始反思,并寻求新道路、新理念和新理论,以期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包括中国在内,人类未来向何处去?亟待发展新思想、新理念、新方略的指引。刘尚希认为,审视这个复杂的世界格局,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全球的变化与中国紧密关联,而中国日益全球化的发展特质,也决定了“要搞好全球的治理,就要搞好中国的治理。中国内部的治理搞好了,那么全球的治理也就有了希望。如果中国内部治理搞不好,全球的治理也很难有前途。因为,不管中国怎么干,中国对世界的影响都在那里。”正是在这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沧海横流时刻,十八大报告向世人宣告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刘尚希看来,这既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宣言书,也是13亿多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对执政党的时代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再次为人类发展探索全新道路拉响的启航汽笛。世界看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总书记对此不但感同身受,更是身体力行。”参加这次座谈会的胡鞍钢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改革开放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一些人的经济学学习和实践,被西方经济学完全覆盖,“回头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本的分析理论才是真理、才是基础。这一点,习总书记给我们带了个好头。”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在《东南学术》杂志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的学术论文。当时,时值同志在清华大学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职研究生的学习期间。这篇长达18000余字的论文,关键词就是《资本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他结合自己施政实践经验研读马克思《资本论》的思想结晶。现在,阅读这篇当时流传不广的文章,留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西方经济学“如日中天”的新世纪之初,作者娴熟而坚定自信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以包容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发展智慧的气度,对如何认识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极具启示意义的独立思考:比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新的伟大社会实践,它一方面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另一方面又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必须‘学以致用’。”比如,“中国具有不同于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哲学传统,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其内在的政治经济化和经济政治化的本质运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充分发挥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优势。”采访中,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田应奎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谈到,正是源于长期积累的深厚理论素养,和坚定不移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指导全面建成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而且在执政实践上不断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一系列全新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呈现出喷薄而出的活跃局面。他列举说:◎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田应奎认为,实践表明,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充分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最新成果,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21世纪新生,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最优路径。决胜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四个全面”正是对先进理论的成熟驾驭,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四年来进行了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系统性、长远性的谋划,先后通过四次中央全会,协调有序地完成了“四个全面”的国内战略布局。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60条、336项改革措施,超过了历次改革决定。三年多来,中央深改组通过32次会议绵密部署,目前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改革基本出台。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新中国历史上首次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六大任务、30项重大举措、180多项具体措施,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具体路径,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司法公正的改革重点难点指明了方向。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规划了31类重大任务,据此制定了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20篇、80章。胡鞍钢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分析说:“十三五”规划纲要篇幅为历次五年规划最多,并精心设计和科学论证了23类、165个重大项目,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数量最多、水平最高、规模最大、覆盖领域最全、服务人口最多的,许多开工项目将成为实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奠基之作。2016年,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十八大以来的四年多,反腐败斗争取得显著进展,深得党心、军心、民心。通过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败体制机制改革、巡视利剑震慑、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等“组合拳”,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显现。从2013年至2016年9月期间,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01.8万件,创历史纪录地对101万违纪党员干部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赢得了8800多万党员党心、13亿人民民心。这不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政治意愿和决心,也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和办法“吐故纳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上述四次中央全会,对国家大局和长远未来的重大问题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书写了新篇章,绘制了新蓝图,也吸引了全世界对中国高效而充满决心和勇气的治国理政决策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胡鞍钢观察认为,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础上,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党中央顺势而为推动构建基于合作共赢的国际战略布局。◎一是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打破冷战思维,推动中美两国走一条没有大国冲突对抗的新路;◎二是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贯穿连接欧亚非三大洲,共同打造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三是做好周边外交工作,充分利用中国是周边国家第一、二大贸易伙伴的经济优势和贸易优势,加速区域一体化;◎四是积极参与国际治理。四年多来,在2014年APEC北京峰会、2015年9月联合国发展峰会和11月巴黎世界气候大会、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和11月APEC利马峰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以出色的大国领袖表现,在全球治理众多领域发挥了负责任和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2015年10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上,强调:“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从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和举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国利益,增加了我国同各国利益汇合点。”奋进在实现强军目标的征途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述评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李宣良 解放军报记者欧世金、周猛)党的十八大以来,主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确立了军队建设新的起点和标准,明确了军队各项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拎起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总纲。 强军目标一经提出就得到全军上下高度认同和衷心拥护,极大地提振了军心士气,有力推动了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各方面工作取得新的发展和进步,显现出巨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铸牢强军之魂,确保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将士们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气势豪迈的《强军战歌》回荡在座座军营。 军歌励士气,军旗永向党。铸牢强军之魂,最核心的就是要始终不渝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习主席要求军队走在前列。这是对三军将士寄予的厚望,更是对全军提出的政治要求。 从军委总部到基层营连,全军上下闻令而动。新年伊始,军委决策举办大单位党委书记集训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主席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指示。总政从全军抽调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组成宣讲团,全军各级组织宣讲小分队,近万名团以上干部深入基层授课辅导。“办图网”微 信 公 众 号 2013年新年刚过,“坚定信念、铸牢军魂”“学习贯彻党章、弘扬优良作风”两项重大教育活动在全军展开,朝着一个共同目标聚焦用力——铸牢军魂,做到政治上坚定不移,思想上纯洁忠诚,行动上高度一致,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 习主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官兵牢记强军目标,努力把个人理想抱负融入强军梦,强化使命担当,矢志扎根军营、建功军营。 全军各级坚持大事大抓、强势推进,部队建设在强军目标引领下不断创新发展。 军委、总部对强军目标学习宣传贯彻及时作出部署、加强跟进指导。组织专题学习调研活动,召开主题教育座谈会,总结宣扬重大典型,推出系列理论文章,编写学习教育提纲……各级坚持把强军目标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干部理论轮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深对强军目标的认识理解。 从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到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搞好舆论宣传;从部署军营向社会开放试点,到打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加强。 扭住强军之要,吹响能打仗打胜仗的战斗号角 金秋时节,4万多名官兵参加的“使命行动—2013”跨区机动战役演习,在陆海空天电多维战场打响。 不怕出错,不怕搞砸,不怕推倒重来。军委领导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对演习进行临机导调。参演部队机动总里程达3万余公里,在危局难局险局中经受了锻炼。 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年初,总参谋部颁发《2013年军事训练指示》,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大力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做好打仗准备,提高打仗能力。全军各级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实战化训练如火如荼,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成为演兵场上的主基调。 全部心思向打仗聚焦,各项工作向打仗用劲。总参组织开展“砺剑-2013”全军信息化条件下战法创新集训观摩,探索进一步推进实战化训练的方法路子。全军各级大兴学习战争、研究战争之风,深入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积极探索克敌制胜的招法对策,初步形成一大批战法创新成果。 着眼能打胜仗,全面推进现代后勤建设。总后科学确定后勤资源投向投量,大幅审减压缩与打仗贴得不紧的后勤装备立项和经费支出,优先保障武器装备、战场建设、教育训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急需项目,集中财力物力办大事、办难事、办保障打赢的事。 瞄准强军目标加强武器装备建设。总装大力实施高新技术工程,深化拓展“两成两力”建设,加速推动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步伐。航母“辽宁舰”多次出航,快速拓展试验训练课目;国产三代战机批量装备部队,大型运输机试飞成功;一批新型装备相继列装…… 能打仗、打胜仗离不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全军各级积极构建院校、部队与职业教育三位一体培养大格局,重点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打造托举强军兴军的人才方阵。从2013年起,全国征兵时间统一由冬季调整到夏秋季,一大批高素质优秀青年特别是大学生踊跃参军。 从远洋护航到反恐维稳,从芦山抗震救灾到东北抗洪抢险……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英勇善战,出色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赢得广泛赞誉。 夯实强军之基,凝聚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磅礴力量 在刚刚结束的全军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与会代表围绕制约军队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对一批重要政策法规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内容涵盖军事训练作风建设、总部机关党组织建设、行政消耗性开支限额管理、装备经费管理使用等诸多方面。 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优良作风的保证。新一届中央军委成立伊始,就出台《中央军委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十项规定》。军委领导坚持从自身严起,以上率下,立说立行,为全军作风建设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军委领导亲自动员部署,深入部队调研,分头参加大单位专题民主生活会,对活动开展实施有力指导。四总部和全军各大单位按照“标准更高、走在前列”要求,充分贯彻整风精神,始终聚焦反对“四风”,推动解决问题向纵深发展,努力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聚焦“四风”,官兵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各大单位共清退不合理住房8100余套、车辆25000多台;认真贯彻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规定,加强工程建设项目审核,大幅压减行政消耗性开支;各级党委机关带头转文风改会风,精简文件电报,严格控制会议活动和工作组数量规模。 到基层去、到连队去、到火热的一线去,与士兵一起实投实射,和战士一个大锅里搅勺子……45000多名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包括760多名军职以上领导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各大单位抽查表明,当兵蹲连干部的群众满意率达98.8%。 从源头上清除作风之弊,必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央军委印发《中央军委关于开展巡视工作的决定》《中央军委巡视工作规定(试行)》,在军队建立巡视制度、设置巡视机构、开展巡视工作;中央军委下发《军队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关于加强和改进军队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四总部联合印发《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要求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能打仗、打胜仗上。总政下发《关于规范大型文艺演出、加强文艺队伍教育管理的规定》,要求军队文艺团体进一步提高为官兵服务、为部队战斗力服务的质量效果。 目标引领方向,梦想凝聚力量。奋进在强军征途上的人民军队,正按照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埋头苦干、奋力开拓,推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保证。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迎接十九大理论文章(讲话)汇编笔杆子们快收藏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迎接十九大理论文章(讲话)汇编笔杆子们快收藏,迎接十九大理论文章(讲话)汇编笔杆子们快收藏,公文范例,领导述职报告,机关公文写作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抱歉,该素材已下架
  • 价格 注册用户免费
  • 编号 11556288
  • 软件 Word
  • 格式 doc,docx
  • 大小 154.927KB
  • 比例 16:9
  • 页数 共217页
声明:工图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投诉
猜你喜欢

新党章学习心得、理论文章、研讨发言汇编(35篇)包含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论文章心得体会研讨发言汇编58篇包含

网络安全与网络治理相关经典评论文章、理论文章汇编(17篇)包含

政绩观剖析材料经典理论文章汇编(18篇)包含

领导干部关于国家安全工作思考与心得体会、理论文章汇编(8篇)包含

如何做好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相关理论文章汇编(32篇)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QQ登录 微信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