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罗文等公开讲话汇编26篇信息公开.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罗文等公开讲话汇编26篇信息公开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罗文等公开讲话汇编26篇信息公开
目录积极推行绩效管理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4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9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 19苗圩:努力提高政治站位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26苗圩:全面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法治建设 29苗圩:全面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32苗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扎实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38苗圩:深化交流合作 共绘亚太中小企业美好未来 44深化制造业开放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 49苗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55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迈上新台阶 65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72唯有制造强国才能变身世界强国 78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 88苗圩:要推进企业减负 为稳增长促改革保驾护航 91苗圩:依法减轻企业负担 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100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05苗圩:以技术创新支撑媒体融合发展 109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112苗圩:扎实推进“双创” 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 121着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31苗圩: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之路 136种好“责任田”,坚守“主阵地” 145陈肇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符合各国人民愿望 148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51辛国斌:激发“双创”活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159积极推行绩效管理 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苗 圩  党的十八大,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是新形势下推动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工业和信息化部组建以来,结合大部门制改革和推动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使命,积极探索行政管理方式创新,大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对于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绩效管理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有效渠道。绩效管理有助于加强对政府工作的过程控制和结果考评,有助于推动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近年来,我们在推动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任务时,探索运用目标责任制、关键业绩指标考核等绩效考评方法,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开展工作,创新了管理方式,促进了职能转变,推动了工作落实。同时,使社会公众广泛了解、有效监督各项工作,提升了工作透明度,增强了政府公信力。  推进绩效管理是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的有效抓手。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大部制改革试点单位,承担创新行业管理方式的重要任务。如何结合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行业管理范围广、任务重的特点,把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加强行业指导与完善行业管理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是大部门制改革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推行绩效管理,建立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权责一致、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管理体制,强化责权利的统一,才能提高行政效能,推动重点工作落实,增强政府履职能力。  推行绩效管理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机关作风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绩效管理和干部考核评价相结合、增强考评结果运用,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和全系统营造了讲团结、比奉献、重廉洁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和促进广大干部干事创业、勤勉履职、开拓创新,推动行业发展,努力创造让群众满意、经得起检验的工作实绩。  二、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政府绩效管理  一是继承创新,循序渐进。在开展绩效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继承创新、试点先行、分层深入、融合发展,注重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积极稳妥推进工作。2009年开始,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机关及直属单位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并积极开展以关键业绩指标(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研究,为全面推行绩效管理打下了基础。2011年,开始在3个司局试点绩效管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12年,在机关司局全面铺开,同时研究探索将绩效管理向处室、个人和直属单位延伸。  二是量化标准,注重规范。制定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指标是个难题。我们在职能分析、工作提炼、指标量化上下了很大功夫,着力将繁杂的工作凝炼为简洁直观的具体指标。2012年,围绕部中心工作,我们将56项部重点工作逐一细化,分解成973件目标责任制任务,提炼出119项关键业绩指标,并明确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确定指标考评的计分规范,从质量、数量、时限、进度、程度等不同角度细化责任,努力实现绩效指标具体、量化、易考核,做到了“千斤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三是突出重点,推动工作。在设置考核指标时,根据部重点工作和各司局职责,精简数量,设置下达有限指标,大幅度提高重点指标权重,强化了任务导向、业绩导向、效率导向,引导各司局突出重点、攻坚克难,集中优势资源解决难点问题。比如,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们按照中央“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决策部署,在实施目标责任制时,确定了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业产品质量品牌建设、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9大任务,为国民经济实现企稳回升做出了贡献。2012年,按照中央“调结构、转方式”的决策部署,在实施绩效管理时,我们重点组织开展了产业基地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百项技术创新推进工程、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和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工业质量品牌建设年活动、“两化”融合深度行活动以及改进机关作风年活动等“6+1”行动计划,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是多维评价,着力改进。按照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考评的要求,采取司局自评、部领导打分和司局互评的方式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对计划外的重点工作、临时追加的重大任务以及奖惩情况,由相关职能司局进行加减分评价。测评结果上网公示、接受评议并予以通报。全年考评结果形成司局绩效反馈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从实行情况看,评价结果与平时掌握的情况基本吻合,成为评价工作、改进工作、加强管理的重要依据。  五是统筹兼顾,提高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把关键业绩指标与目标责任制结合起来,增强了合力,激发了干劲,推动了工作,体现了点与面的结合。把绩效管理与领导干部考核、公务员考核和其他考核检查结合起来,探索将司局绩效考评结果与司局级干部个人考核直接挂钩,集约考核资源,降低考核成本,减少重复考核、多头考核,体现了管事与管人的结合,为干部管理科学化奠定了基础。  三、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深化绩效管理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行政府绩效管理,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这对绩效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几年探索,工业和信息化部绩效管理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结合大部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完善。一是要加强绩效管理研究。总结工业和信息化部经验,借鉴国内外政府的有益做法,深入把握绩效管理的规律,探索实施的具体方法和路径,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要解决绩效管理难题。加强对绩效指标设置、考核评价、结果运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实绩导向、过程控制、社会评议、信息化管理上作文章,推动绩效管理和业务工作协同发展。三是要拓展绩效管理实施范围。探索将绩效管理逐步向岗位、部属单位、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延伸,使绩效管理与行业管理、干部人事工作密切结合,为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支撑保障。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趋势,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提出的重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技术进步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和社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信息技术持续影响经济和社会变革  信息技术领域创新极为活跃。自上世纪四十年代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每隔五至十年信息技术领域就会出现颠覆性的重大技术变革,而每次的信息技术变革,都推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用电器,八九十年代的计算机,本世纪初兴起的互联网等。在人类技术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种技术能够像信息技术这样创新步伐如此迅速、发展活力如此持久、经济社会影响如此之大。时至今日,信息技术领域硬件、软件、内容、服务创新的步伐依然迅速,创新的系统性、集成性特征更趋突出,日益向泛在、融合、智能和绿色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应用深刻改变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方式。信息技术从计算、记录、显示等单一功能和简单应用,迅速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深入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经济活动的结合,加速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提高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活动的结合,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新手段新渠道,改善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信息技术与国防建设的融合,推动武器装备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改变了战争模式,影响了新时期各国军事变革。  信息技术创新模式重塑了国家创新体系。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彻底改变了以往孤立、封闭式的研发创新活动。信息网络可以提供跨国界、跨地区、跨行业的情报资料,信息技术可以进行模仿、模拟、仿真和高速运算,有效提高了创新的范围、能力、节奏和效果。此外,信息技术还激发了商业模式、管理模式、教育模式、医疗模式等众多领域的创新。通过总结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各国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技术创新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新时代,纷纷以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抢占世界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创新浪潮和产业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达国家重在强化核心芯片、操作系统、营销渠道等高附加值环节的垄断地位,新兴经济体侧重生产制造、服务外包等竞争优势培育和市场争夺。在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方面,已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并实施了宽带战略,到今年底将有超过150个第4代移动通信网络推出商业服务。近年来,国内也积极培育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和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确定发展思路,制定产业规划,加强政策支持,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全球新一轮技术创新。全球正在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人类处于技术群体性重大突破的前夜。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这一轮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为知识的快速扩散、网络型研发组织发展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提供了载体和手段。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充分交互,使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加速走向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的深度融合,使智能电网、太阳能发电、分散式离网发电技术实现突破,未来还将形成能源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交叉融合,使纳米复合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新的重大进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各技术领域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和支撑,成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所在。  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虽然产业界和理论界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主导产业、产业模式等尚缺乏统一认识,但都不约而同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信息技术创新势头不减,促进了研发设计活动不断加快、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生产组织模式不断变革和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催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体力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力地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了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立,引导产业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我们应当敏锐捕捉和把握信息技术变革打开的历史机遇窗口,特别是利用好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特点,以应用来引导,积极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有利于形成发展新优势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通过建设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形成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  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论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要用武之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平台及其强大的计算、存储、信息交换能力,能够对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应用,促进了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生产装备、营销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改进了资源能源利用方式,有利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还打破了原有的产业边界,推动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  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技术的快速创新,既催生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也带动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产业等快速发展,使其成长为先导性、支柱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云计算改变了信息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用户不必再把所有资料、数据存储在自己的硬盘内,而是能够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所需服务,形成庞大的云服务市场,同时带动相关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开发工具、信息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培育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有利于培育新的投资消费热点。如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随着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的逐渐降温,消费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弱,寻找高质量、可持续的投资新亮点,形成结构层次高、带动性强的消费新热点,成为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可以优化传统基础设施投资,拓展各类应用平台的投资建设,优化企业的投资结构。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手段、服务形式和内容,有利于扩大信息产品和内容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从这个意义上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新时期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支点。  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信息化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任务繁重艰巨。在行政管理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精简优化服务流程,提升行政监管效能,推动政民互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在城市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加强网络舆情分析,推进智能交通、智能水网、智能电网建设,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减灾救灾等领域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可以为宣传社会主流思想、传播先进文化提供重要通道。  四、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抓好战略布局和任务落实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形成了涵盖通信、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等领域较为完善的信息产业体系,特别是在技术研发、产业支持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基础和大国大市场的独特资源,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品附加值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还十分突出,处于创新突破可期和掉队风险亦存的重要关口。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全球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抓住机遇,着眼长远,发挥优势,选准突破口,努力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加强战略谋划,确立竞争新优势。着眼国际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凝聚战略共识,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保障需求,加强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明确重点任务,完善组织管理和协调推进机制。立足应用引领,推动融合发展,确保自主可控,力争在全球产业格局的深刻调整中确立国家竞争新优势,并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以基础设施为支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融合发展为特征、以广泛应用为目的、以安全可控为保障的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是信息技术产业的精髓所在。我国产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创新能力不强。要抓住世界新一轮科技变革的战略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力量,全力突破操作系统、核心芯片、新型显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支撑能力。加强示范应用,营造良好应用氛围,以服务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推动建立新的产业组织模式。  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发挥信息技术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全面覆盖,创造市场空间,带动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融合优势,提高经济信息化水平,加快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和应用对新时期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公众信息化意识,健全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  培育信息投资与消费热点,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带动。认真贯彻落实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努力把信息投资与消费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宽带接入、移动互联网、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性服务,带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终端消费,带动网络支付、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信息服务。加快实施“宽带中国”工程,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性布局,推进三网融合,充分发挥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快物联网、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社会管理信息化等应用平台建设,为信息消费和服务提供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信息产业,加快形成高质量、可持续的投资和结构层次高、带动性强的消费,努力形成继房地产、汽车之后新的投资消费热点。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网络与信息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一旦发生安全问题,将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影响国家安全。要加强统筹协调,一手抓信息化发展,一手抓信息安全保障,以安全保发展,在发展中求安全。加强部门间分工负责和协调合作,健全横向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内容安全管理,纵向覆盖技术、产业、标准、法制等领域的管理体系,确保重要基础设施、重要信息系统和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提升网络空间预警和网络攻防水平。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按照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安全与发展、产业与应用的关系。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支持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发展,提升信息技术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遵循产业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杠杆和乘数效应,调动企业积极性,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宽带中国”、核心技术研发、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等领域。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 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尊敬的万钢副主席、陈清泰理事长、徐冠华主席、解振华副主任、郑栅洁副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的年度论坛。在此,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并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百人会自成立以来,在促进产业发展和跨行业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智库和平台的作用及影响力不断扩大。今天,汽车及相关领域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围绕新能源汽车发展研讨交流,我非常期待大家的真知灼见和宝贵意见建议。在这里,我也就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指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总理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张高丽、刘延东副总理也提出明确要求。马凯副总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有关工作。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加快推广应用、充电设施建设等指导意见。各部门也先后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一是产业规模全球领先。我们起步并不早,我们是从2009年开始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的示范推广工作,到2012年共推广1.7万辆,2013-2014年推广应用10.1万辆,2015年跃升至37.9万辆,2016年生产51.7万辆,连续两年产销量居世界第一,累计推广超过100万辆,占全球市场保有量50%以上。二是技术水平显著提升。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20瓦时/公斤、价格1.5元/瓦时,较2012年能量密度提高1.7倍、价格下降60%。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到2.0千瓦/公斤。纯电动汽车主流车型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舒适性大幅提升,基本满足人们日常出行需求,社会认可度明显提高。三是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新能源汽车发展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贯通了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了结构完整、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建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四大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四是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2016年,比亚迪、吉利、北汽等企业进入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前十。国产新能源客车技术水平世界领先,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并实现了产品、技术、标准和服务协同“走出去”。宁德时代、精进电动等成为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五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国企、民企积极参与,众筹建桩、“互联网+”等创新商业模式涌现,公共场所、单位内部、居民小区、高速公路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目前,2016年新建公共充电桩10万个,累计新建达到15万个。北京、上海、深圳等建成规模化充电服务网络。可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凝聚形成了广泛的行业共识,更加坚定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信心和决心。  二、新能源汽车发展面临的形势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虽然产销市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但动力电池核心技术还需要大幅度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快推进,同时,新能源汽车作为新兴产业,社会各界参与热情高,推动了一大批新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企业项目建设。目前,在新能源客车、货车企业领域已出现结构性过剩苗头,动力电池高端产能不足、低端过剩问题进一步加剧。此外,还出现个别企业违规谋补骗补、扰乱了市场发展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逐一推动解决。一是针对结构性过剩苗头,加强产能调控。修订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提高技术门槛,严防低水平重复建设、“散小弱”发展。建立产能预警机制,引导行业企业合理规划产能。二是针对动力电池技术水平较低,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组建了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联盟,组织行业发布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图,明确发展目标,引导社会投资。三是根据行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专项督查,严厉打击骗补行为。调整完善补贴政策,降低部分车型补贴标准,提高技术门槛。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监管制度,加强产品一致性核查。通过上述措施,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秩序进一步规范,2016年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技术质量提升年,实现了平稳快速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成绩喜人,但挑战仍很严峻。当前,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竞争格局全面重塑,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是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深度变革,汽车的产品形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汽车正从交通工具转变为大型移动智能终端、储能单元和数字空间,汽车生产从过去的大批量、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向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可能成为未来的趋势。二是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老龄化和新生代用户比例持续提升,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共享出行、个性化服务成为主要方向。三是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深刻调整,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互联网等新兴科技企业大举进入汽车行业。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竞合交融发展,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发生深刻变化。2016年,国际社会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汽车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的扶持力度,国际汽车企业集团也在加速布局,全球产业发展竞争格局将日趋激烈。  三、下一步重点工作  面临复杂的产业环境,如何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考验。我们要树立危机与忧患意识,撸起袖子一起干、加油干,形成产业合力。在顶层设计上,遵照国务院领导指示精神,工业和信息化部凝聚行业共识,牵头编制了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十年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规划明确了2020年、2025年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年产达到200万辆,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260瓦时/公斤,成本降至1元/瓦时。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比例达到20%,动力电池系统比能量达到350瓦时/公斤,新能源汽车骨干企业在全球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智能网联汽车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建立安全可控的汽车零部件体系,我国争取迈入汽车强国行列。为了实现规划目标,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拟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完善政策体系。根据技术进步与市场发展,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发挥扶优扶强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各年度生产新能源汽车达标比例要求,为2020年补贴政策退出做好衔接,建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健全法律法规。推动出台《道路机动车辆生产管理条例》,明确生产企业、政府部门的法律责任,建立问题企业惩罚性赔偿和市场退出等机制。建立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建立国家、地方、企业三级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行监测体系。清理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行为,以市场化机制推动产能资源整合。三是加大研发支持。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加大对电池与管理系统、电机与电力电子等研发支持力度。加快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集中行业优势资源开展协同攻关。四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指导督促各地出台并落实专项规划与建设运营管理办法,有效利用资金支持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发挥行业中介组织及产业联盟等作用,推动充电设施互操作性的检测与认证,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五是鼓励国际化发展。组建汽车产业对外合作联盟,提升汽车企业海外发展服务能力。引导和鼓励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机遇,明确目标市场,加强品牌培育,推动新能源汽车与国际工程项目“协同出海”,选择重点发展地区建设产业园区,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六是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促进跨行业合作。发展智能网联汽车,要以新能源汽车作为主要载体。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攻关,完善跨产业协同创新机制。出台测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建立智能网联汽车与其他泛在网络的信息交流协同机制,探索多领域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女士们,先生们,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紧迫任务,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举措。推动汽车产业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通过控总量、优环境、提品质、创品牌、促转型、增效益,推动汽车产业发展实现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我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中国传统佳节春节即将临近,在此,提前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朋友新春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苗圩:努力提高政治站位 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将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真正把认同核心、拥护核心、维护核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新思想引领新实践。党的十九大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顺应了时代要求、反映了全党心声、体现了全党意志,我们坚决拥护,并将进一步学习好、领会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以这一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新时代铸就新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不是历史学上的时代划分,是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角度提出来的十分正确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从现实出发作出的理论判断。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带领党中央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这个时代,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还要加快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丰富、更加完善的时代。  新征程激发新干劲。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目标,是我们党站在新起点、面向新时代提出的战略部署、描绘的发展蓝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前进、接续奋斗、持续发展的方向标,也是我们抓改革、促发展、干事业、做工作的目标牵引和行动指南。“两步走”目标更加符合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律,更加具有目标导向作用和实践指导意义,体现了我们党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强大信心和坚定决心,让我们精神倍振、信心倍增。  新体系指引新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向美好未来、围绕奋斗目标、着眼中国实际,运用战略思维、体系思维、创新思维,统筹经济发展各方面因素,对经济建设作出的总体谋划和科学布局,具有很强的战略性、系统性、实践性、指导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战略部署,是指引我国经济实现更好更快发展、顺应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必然。我们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着力在更加均衡、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开放上狠下功夫,为构建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经济体系做出我们的贡献。  新风气保障新航程。建设好伟大工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有力、使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更是推进“四个伟大”、引领中国人民伟大梦想航船破浪前进的根本保证。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实践中,我们将全面认真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持之以恒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真正使工业和信息化系统的党员干部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推动伟大梦想航船胜利驶向光辉彼岸付诸我们的行动、做出我们的贡献。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苗圩:全面推进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法治建设  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正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结合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建设法治政府为目标,以科学界定管理职能、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严格执行法律规范、依法监督权力运行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法治水平。  立良法树好规,夯实法治建设基础  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集中力量推进电信、无线电、网络安全等事关信息化发展和信息安全保障的重要立法项目,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稀有金属、工业节能、质量促进、技术改造等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法制建设。理论研究与立法实践相结合。立足于工业、通信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云计算、大数据、新型智能设备等普及应用带来的新问题,及时开展前瞻性立法问题研究,提出既符合实际又适度超前的制度建议,为开展相关立法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完善制度与提高质量相结合。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法律法规规章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确保立法体现行业特点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法治建设与深化改革相结合。对改革涉及的法律法规修订,配套法律制度建设以及事中事后管理措施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进程和改革决策紧密衔接、确保改革在法治框架内进行。  严格规范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加强对电信、无线电、民用爆炸物品等重点领域监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工业产品质量等监管,严厉查处破坏市场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和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依法监管网络信息服务,不断完善适应网络融合趋势的市场监管机制,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  切实转变职能,明确法治政府边界  做好“减法”。一是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缩小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二是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有关行政管理“负面清单”,公开列明禁止进入的领域和需要政府事先批准的事项。三是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为依法履行工业和信息化管理职责划定明确边界。做好“加法”。对于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加强事中事后管理,通过加强政务公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市场行为监管以及违法处罚等形式,提高依法治理水平。对于交由行业协会承担的资质资格类事项,要加快制定相关标准和监督检查制度,指导督促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建设。更加善于运用市场和法治的手段,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强化权力制约,筑牢法治“篱笆”  在行政决策环节,进一步健全工业和信息化重大事项行政决策规则,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落实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追究违法决策、决策不作为等造成重大损失或恶劣影响的责任。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执法监督环节,该撤销的撤销,该变更的变更,该确认违法的确认违法。积极配合、支持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和裁定,及时纠正违法行政行为。拓宽公众监督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对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队伍建设环节,完善学法普法制度,定期开展法治培训,使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法治思维,提高自觉运用法治方式推动工业发展、维护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能力。锲而不舍狠抓作风建设,以“零容忍”态度依法查处和惩治腐败,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本文刊登于《紫光阁》杂志2014年第12期,作者为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苗圩:全面推进无线电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写在修订后的《无线电管理条例》施行之际 2016年12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的修订施行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不断推进无线电管理能力和管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成果,为推进我国无线电管理依法行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199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条例》,对于维护空中电波秩序,有效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保障无线电事业有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已领取电台执照的无线电台(站)达到了403.8万个,较2010年增长了50%。与此同时,我国无线电频谱资源日趋紧张,无线电干扰也日益增多,擅自用频设台特别是“伪基站”“黑广播”等问题突出,原《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无线电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亟须修订。 深刻认识《条例》修订的重大意义 这次修改《条例》,根据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决策部署,围绕无线电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对主要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是适应无线电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条例》修订工作从完善无线电管理体制、提高频谱利用效率、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出发,围绕无线电频率、台站、设备和安全等核心问题,修改调整了各项管理制度,完善了无线电管理的法制环境,为促进无线电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法制保障。其次,是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重大举措。无线电频谱是国家的战略性稀缺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正深入实施“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对资源尤其是无线电频谱资源需求日益突出。随着移动通信、物联网、车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无线电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亟须通过立法为频谱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条例》修订过程中,从供给侧发力,始终抓住频率管理这一核心,科学设计相关制度,提高利用效率,加速“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纵深推进。第三,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条例》修订过程中,坚持简政放权,修订后的《条例》取消、下放、调整了部分审批事项,完善审批流程,有利于利企便民;在科学设定各项审批条件、程序的基础上,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管得住、管得好。 准确把握《条例》立法精神和主要制度 《条例》修订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围绕科学配置、有效开发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和防控无线电有害干扰、维护空中电波秩序,对主要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修订后的《条例》,具有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突出科学性可操作性。修订后的《条例》,对原《条例》几乎所有的条款都作出了修改,条文数量也由原《条例》的49条扩充到85条,增加了70%。修改过程中,重点围绕频率、台站、设备、秩序等四大核心问题,调整了主要管理制度,并就各项内容作出了具体明确规定,增强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突出资源的利用效率。《条例》强调频谱资源的科学规划,明确制定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应当考虑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科技发展以及频谱资源有效利用的需要;确立“行政+市场”的资源分配制度,对于地面公众移动通信使用频率等商用无线电频率,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的方式实施许可,促进频谱资源效益最大化;防止资源闲置和浪费,完善频率收回制度,推进频谱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条例》确立的相关制度为今后创新无线电管理方式,有效平衡不同业务、不同行业间的用频需求提供了制度保障。突出简政放权要求。新修订的《条例》集中反映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果,如取消了研制无线电发射设备用频核准等审批项目,下放了大多数无线电台(站)的审批权。对保留的审批事项,也优化了审批程序,规范了审批条件,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范围。对于业余无线电台、公众移动通信终端、微功率短距离发射设备等与群众关系密切、数量众多的无线电频率、台站和设备,分别取消了相关审批要求,给市场主体松绑,释放企业发展活力。突出对违法行为的惩处。较之原《条例》,新《条例》加大了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例如:对于擅自用频、设台的,罚款上限由过去的5000元提高到了50万元;对擅自转让频率、违法使用电台的,设定了吊销许可、没收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下罚款等处罚措施。对于非法的无线电发射活动,赋予了无线电管理机构暂扣设备、查封电台、技术阻断等强制措施,增强了震慑效应,提高了违法成本。突出理顺体制机制。《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无线电管理工作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分工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全国无线电管理工作由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无线电管理机构在国家无线电管理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负责本系统(行业)的无线电管理工作,规划本系统(行业)无线电台(站)的建设布局和台址,核发制式无线电台执照及电台识别码,对分配给本系统(行业)使用的航空、水上无线电专用频率进行管理。各部门既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协作配合。 切实抓好《条例》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 下一步,我们要依法全面履行《条例》赋予的监管职能,形成并不断强化无线电管理工作合力,推进《条例》条文的落地执行,切实抓好《条例》的施行工作。抓好《条例》学习宣传。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贯彻落实新《条例》,学习好、宣传好是基础。要通过编制《条例》释义、组织培训、媒体宣传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广泛深入的学习宣传活动。要使广大无线电管理工作者准确理解、把握和执行好新《条例》,同时,增加社会各方面对《条例》的认识、理解,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加快完善配套制度。《条例》是无线电领域的顶层制度设计,做好相关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刻不容缓。其中,频率使用许可、电台设置使用许可、边境地区频率协调、发射设备型号核准等制度,还需要通过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进一步细化;原有的无线电频率划分、电台执照管理、检测机构认定以及铁路、民航和渔业等系统无线电管理规章制度,也要根据新《条例》以及无线电事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完善。加强严格执法。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作为《条例》的执法主体,对于《条例》赋予的行政审批、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监督检查等职能,要严格按照法定的要求和程序行使,加大监管力度,维护《条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强化协作配合。无线电管理工作是一个整体,涉及多个部门。各级无线电管理机构要加强与军队电磁频谱管理机构的协调沟通,不断完善军地协调机制,共同推动频管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积极同有关部门无线电管理机构和公安、工商、质检、城乡规划等部门配合,建立健全顺畅高效的工作运行体系,合力做好无线电领域的监督管理。此次《条例》的修订,是当前无线电事业蓬勃发展背景下重大修法成果,也是一次顺应无线电发展趋势的改革举措。随着新《条例》的发布施行,我国无线电管理将进一步开启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新局面,无线电管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将进一步凸显。我们将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各项制度,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和改进无线电管理工作,用实际行动维护法规权威,促进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应用,开创无线电管理事业的新局面。苗圩: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扎实推动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在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将团结带领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迅速动员、系统谋划、持久落实的实际行动,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一、迅速动员抓学习,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一)充分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前瞻性、战略性、指导性,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贯彻着坚定的信仰追求、强烈的历史担当、非凡的创新品格,给人以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胜利的信心。党的十九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局面的实践中所创立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和成功经验写进了党章修正案,对进一步统一和凝聚全党思想、行动、力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迅速部署开展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迅速行动,于10月26日上午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审议了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意见》《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工作方案》,之后召开全系统干部大会,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传达到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  (三)认真组织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精神。部党组将迅速动员和组织部系统各级党组织以专题学习、专家辅导、集体研讨、集中轮训、讲党课、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和方式,迅速兴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并通过网站专栏、微信微博、报刊专题、简报资料和主题展览广泛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推动全体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主题,深入学习领会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深入学习领会我国社会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深入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指导意义,深入学习领会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深入学习领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重大部署,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深入学习领会党章修正案的内容和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更加坚定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立即行动抓谋划,切实把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任务表时间表路线图编制出来  (一)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提出新时代深入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任务体系。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三去一降一补”等要求,坚持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研究提出工作任务和落实举措,为推动实体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提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工作举措。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的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研究提出在推进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中,不断增强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的思路和举措,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三)围绕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研究提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各项决策部署的思路措施。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部职责进行认真梳理研究,提出任务体系及贯彻思路和落实举措,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奠定坚实基础。  (四)围绕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研究提出深入落实主体责任的各项任务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新部署、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研究提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规划,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三、持久用力抓落实,切实把党的十九大的各项决策、部署和要求落实下来  (一)深入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绿色制造发展、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扎实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重大技术研发应用,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提升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空间。  (三)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推动完善有利于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解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障碍,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完善政策措施,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和制造业人才培育。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进一步扩大工业和通信业对外开放,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四)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扎实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集中轮训,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五)着力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实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六)切实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强化纪律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织密制度笼子;切实发挥部党组巡视作用,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坚持“三严三实”,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弘扬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  (作者: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深化交流合作 共绘亚太中小企业美好未来  时隔13年,我们将再次秉承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精神,为了亚太中小企业的持续繁荣,相聚在中国,共同探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新对策,共同谋划中小企业创新合作的新蓝图、新目标、新愿景,这对亚太继续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引擎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年适逢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自1989年建立以来,APEC持续推动着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为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小企业是亚太最重要的合作领域之一,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从19954年开始首次举办,是APEC框架下为数不多的、每年都举办的专业部长会之一。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始终致力于寻找影响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领域,协调政策措施并讨论如何加强合作,推动各成员经济体中小企业共同发展。通过交流成功经验、加强能力建设,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为促进亚太地区中小企业的共同成长与繁荣,为推动形成亚太地区政策协调、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发展格局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APEC各经济体,中小企业都在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推动创新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各经济体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取得成功,创新的步伐在加快,中小企业创新的紧迫性在增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突出,创新是成为中小企业的生命之源、生存之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式创新、合作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正在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中小企业需要提高创新要素的整合能力,充分利用各种支持创新的政策和资源,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加快,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中小企业作为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石,必须抓住机遇,直面挑战,通过改革和创新,获取新的发展驱动力和竞争力,为亚太地区继续保持世界经济引擎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帮助中小企业抓住发展机遇,适应新的挑战,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共同任务,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相聚才更加具有意义,本次中小企业部长会将聚焦创新,围绕“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改善中小企业创新政策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个议题进行讨论交流。  中国是亚太大家庭的一员,中国愿以自身的改革开放为亚太的繁荣提供机遇,中国也高度重视APEC框架下的中小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正如中国国家主席在2013年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高度重视工商界作用,愿意倾听工商界意见和建议,为工商界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深入便利参与经济发展和区域合作搭桥铺路”。亚太中小企业地缘相近、市场相接,尽管发展的程度不同,但相互之间有许多可以借鉴交流、互助共赢的机会。我对APEC框架下深化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合作充满期待和信心。中国愿同亚太各方携手努力,共同为中小企业的美好未来而努力。为此,我愿意分享几点想法:  第一,推动改革,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  通过亚太各经济体共同努力,亚太大市场初具轮廓,但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创新合作的机制还有待完善。亚太经合组织应顺应创新要素跨地区流动、创新资源全球配置的趋势,深化改革,破除阻碍亚太地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信息等创新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壁垒,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优化中小企业创新环境,为亚太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第二,创新理念,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  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更是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的创新,理念创新和增长方式的创新可以挖掘市场潜能,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亚太应该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增长,抓住绿色经济、互联网经济、蓝色经济、城镇化等新的经济增长机遇。支持将中小企业整合到大型企业全球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大中小企业间的协作水平。  第三、深化合作,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APEC中小企业创新合作涉及到诸多的方面和领域,应加快建立相关机制,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借鉴和吸收各经济体的创新成果。在产学研合作、信息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信息分享等领域加强合作。中国愿与各经济体共同采取措施,为APEC各经济体中小企业创新合作提供融资支持。搭建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平台,为各经济体中小企业分享政策经验、信息化最佳实践、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咨询。  第四,加强交流,改善中小企业创新环境  亚太各经济体在探索和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各经济体应加强政策对话,形成交流密切、取长补短、互鉴互助的良好机制。同时,应采取共同行动,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优化产业分工,提升亚太地区中小企业价值链和产业链。中方愿同各方相互借鉴、平等合作,分享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的经验和有效做法,促进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亚太各经济体联系紧密、利益交融,中国是亚太经济发展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审时度势、下最大决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为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使中国的发展对亚太,对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我们相信,中国经济具备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综合优势,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我们愿意同亚太各经济体共享发展机遇。   9月5日,APEC中小企业部长会议就将在江苏南京举行。我们诚挚地欢迎各经济体中小企业部长和各方宾客齐聚南京,希望各位通过会议的交流,充分分享各经济体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充分汇聚大家的智慧和创造力,构建亚太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合作的框架,进一步提升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共创亚太地区中小企业合作发展的美好未来。深化制造业开放合作 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西方有句谚语“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有句格言“众人拾柴火焰高”。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日益成为全球共识。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后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纵观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国制造业秉承开放发展的理念,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坚持多边开放与区域开放结合,逐步从政策性开放向制度性开放转变,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合作共赢的重要领域。40年来,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世界制造业生产和出口大国、制造业领域利用外资大国和境外投资大国,逐步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1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783倍;制造业领域实际利用外资达33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1201亿美元,中外互惠合作的范围、层次和方式不断拓展,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大幅压减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分别占71%、93.3%和96.1%。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制造业占海外投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纺织、食品、机械、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为合作双方带来丰厚回报。例如,2010年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后,经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到2015年沃尔沃全球共销售50多万辆汽车,创下该品牌建立88年来的历史新纪录,助力沃尔沃走出困境并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过程中,吉利也提升了自身管理水平,并通过协同和规模效应与沃尔沃形成互利共赢的共同体。合作区域不断拓展。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1980年,中国在深圳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各国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陆续来到深圳,并通过这个窗口打开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市场。时至今日,大众、西门子、苹果、英特尔、三星、丰田、塔塔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身影已经遍布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企业都获得了良好的投资回报。近几年,在继续坚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政府鼓励中资企业积极走出去。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企业境外投资从过去主要投向欧洲、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不断拓展到其他区域,很多企业积极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中国同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等30多个国家签署了产能合作有关文件,对接规划和项目,一批沿线国家急需的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领域重大项目在市场化运作中稳步实施,一批境外产业园区相继落成,为相关国家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开放层次不断提高。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从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如中法企业达成共建“中法工业联合创新中心”合作意向,法国达索系统公司将在动态仿真、增材制造、多机器人先进制造等领域与中方开展深度合作,打造未来制造业创新技术孵化平台。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7.9%、71.1%和28%。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规模和层次也在快速提升。2012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首次超过美国对华投资;2016年,中国对美直接投资达169.81亿美元,同比增长111.5%。在进入“全球产业20强”的中国工程机械制造商中,徐工、中联重科、三一、柳工等企业几乎都在欧洲建立了研发机构。合作渠道日趋常态化。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中国主动对接其他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战略,利用各种多边、双边合作机制推动制造业国际合作,与德、法等国在战略对接、标准制定、园区建设等方面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涌现出许多中外合作典范。目前,已建立了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欧共同投资基金、中墨投资基金、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共同基金等,旨在促进双边制造业合作发展。同时,中美、中德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也在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联盟等领域与中国企业开展务实合作。又如,中德在智能制造领域围绕产业、标准化、人才培养、示范园区等重点合作方向,开展了智能制造及生产过程网络化合作试点示范,促进中德双方互学互鉴,在合作新模式中实现互利互惠。平等互惠性不断增强。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了良好回报。2017年,中国乘用车共销售2472万辆,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达到485万辆、420万辆、304万辆、114万辆和46万辆,分别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19.6%、17.0%、12.3%、4.6%和1.8%。中国制造企业海外投资也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和产品,解决了当地的就业、发展和税收,不断上演双赢和多赢的故事。截至2017年底,仅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就达到307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24.2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美国俄亥俄州直接雇佣了超过14万名美国人,不仅为当地贡献了宝贵的税收和就业机会,也有助于维护和提升当地公共设施建设。对此,《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投资重振美国“铁锈地带”。40年来,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支撑了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也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按照联合国发布的《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2017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三分之一。在华外资企业普遍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近发布的《2017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称,95%的受访公司在中国持续保持盈利,且三分之一的公司表示其在华业务比在其他市场的业务盈利高。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一些人担心,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外溢,将会对其他国家产业发展带来较大冲击;也有一些人担心,中国政府推出“中国制造2025”,仅仅有利于本土企业发展,将会对其他国家企业设置不公平竞争障碍。这些疑虑是没必要的,正如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互利共赢、开放合作都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的根本原则。同时,中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还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提高政策透明度和稳定性,优化政府服务效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我们将在制造业已基本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开放要求,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并加强同国际经贸规则对接,为外商提供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我们将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好企业、协会、园区、政府等多方作用,提高服务水平,引导更多的中国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兴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和工业园区等。面向“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巨大需求,推进与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中小企业、民用航空、网络安全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实现多方互利共盈。苗圩: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系列举措。加快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对于落实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的战略部署,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以来,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通信行业实施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进取,继续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村村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实现了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开辟了农村信息化新时代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信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网络规模和用户总数均跃居世界第一。但是,城乡之间“数字鸿沟”问题依然突出,农村地区尤其是老、少、边、山、穷地区通信发展很不平衡,少数穷困地区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出现倒退问题。据统计,2003年我国694515个行政村中有74867个村没有任何通信手段,无电话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的比重达到10.8%。为尽快改变这种局面,2004年初,原信息产业部启动了村村通工程建设,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后,继续深入实施村村通工程,组织全行业力量,加快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步伐。通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了预期的目标,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面貌焕然一新。  十年来,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实现了我国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推动农村信息化跨入新时代,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一是全国实现“村村通电话”。村通工程在通电话方面投入500多亿,敷设通信光电缆约100万公里,建成移动通信基站3万余个,为20.6万个偏远地区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新开通了电话,全国通电话行政村比例从88%提高到100%,通电话自然村比例从近90%提高到近96%,农村电话普及率提高了33个百分点。二是全国实现“乡乡通宽带”。宽带网络建设累计直接投资逾300亿元,建成乡村宽带光缆30万皮长公里,建成3G/4G移动宽带基站和无线局域网(WIFI)数10万个。共计完成3000余个乡镇和14万多个行政村的宽带网络建设,全国通宽带乡镇和行政村的比例从90%、70%分别跃升至100%和91%。截止目前,农村网民数达到1.78亿,在网民中的占比达到28.2%,农村宽带用户4M以上用户占比达到65.8%。三是信息下乡活动深入开展。从2009年到2014年,全国已有3万个乡镇开展了信息下乡活动,占到全国乡镇总数的85%以上,初步建成了县、乡、村三级信息网,建成乡村信息服务站点33万多个、乡镇级网站3万个、村级信息栏目27.8万个。同时,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家运营商建设了各自的综合性农村信息服务平台——“信息田园”、“农信通”、“金农通”,不仅提供各种涉农网上信息内容和在线业务,还结合农民实际开发了专门的短信、彩信、彩铃、呼叫中心、视频、电子商务等。  农村信息通信的快速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彻底结束了偏僻乡村世代与外界信息隔绝的历史,使得农民能够利用网络销售农副产品、购买生产生活用品,从网上了解外界市场信息、寻找致富门路、获得外出打工信息等,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其次,推动各类经济适用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普及推广、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咨询、农副产品追踪溯源等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深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改造。第三,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乡村管理的网络化,增强了农村基层管理的透明化、规范化、高效化。在偏远农村尤其是民族和边境地区,通信网络使得党的声音和政策能够及时传达,社会治安情况能够及时上报,促进了民族地区、边境地区的安定团结。在灾害预警、灾情通报、抢险救灾、治病防疫等方面,通信更是发挥了“生命线”、“保障线”的作用。此外,村通工程的实施也有效推动了农村扶贫工作。多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中国残联等通力合作,积极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信息扶贫、农村中小学通宽带、农村残疾人学校等公益机构通宽带等专项工作,完成1.3万个特困村互联网覆盖、5400个农村学校和公益机构通宽带。当前,村村通工程的重要成果正加快转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手段和能力,为传统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扶贫工程”、实现农村现代化管理的“德政工程”、为民办实事的“民心工程”。  农村通信“村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得益于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机制创新,也得益于全通信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  我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任务繁重、难度很大。通信行业遵循信息通信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农民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通信和信息化发展之路,为未来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十年来,我们紧紧依靠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及各相关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通信发展和村村通工程建设。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和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大力建设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加强农村信息化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视察村通工程实施成果或做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成绩,提出明确要求。国家相关部委积极关注支持村通工程建设,比如财政部特地划拨专项财政经费,逐年对村通工程实施进行补贴;发改委、国资委、教育部、农业部等部门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支持并开展项目合作。四川、西藏、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村通工程任务重点省份的党委政府纷纷将村通工程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一类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并通过对工程建设涉及的土地征用、青苗补偿、道路开挖等问题提供“绿色通道”,减免部分费用和税收,拨出专项建设资金等措施,对村通工程建设给予大力支持。村通工程项目所在地的市、县、乡镇乃至行政村的地方政府和村民们大力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积极提供了征地、供电、修路等方面的便利。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十年来,我们适应农村通信发展规律,探索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村村通工程建设务实有效推进。一是在推进方式上采用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村通工程实施之初,原信息产业部创造性地提出“分片包干”办法,指定当时的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卫通、中国铁通6家基础电信企业以“分片包干”的方式,自筹资金在指定地区负责村通工程的项目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营维护。行政村通电话的阶段目标实现后,随着村通工程向自然村的延伸,未通电话的区域呈现不成片的分散状态,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改“分片包干”为“分量包干”办法,打破区域限制,要求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根据自身网络和业务发展情况,分量完成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分片包干、分量包干办法的实施,激发了企业自觉性、主动性,确保了任务及时完成。二是在推进步骤上坚持循序渐进。“十五”重点实现“95%以上行政村通电话”,“十一五”重点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95%行政村通宽带、已通电的20户以上自然村基本通电话的目标,分阶段分步骤解决问题。同时,采用“三个三步走”推进策略,网络地域覆盖上,从乡镇、到行政村、到自然村分三步延伸;业务提供水平上,从通电话、到通互联网、到通宽带逐级提升;信息化发展进程上,从建基础设施、到构建业务平台、到推广适农业务层层推进。三是积极探索经济适用的技术手段。在有线通信、移动通信、卫星通信以及固定无线接入的基础上,鼓励企业采用多种技术手段,研发推广经济适用技术和产品,既解决了建设成本偏高、周期长、施工和维护困难的问题,也推动了一批自主研制的低成本产品如SCDMA 400M无线接入系统、宽带机顶盒、农村信息机、“点点通”、经济型电脑和价廉物美的国产手机等在农村的广泛使用。  十年来,我们健全完善“三位一体”的运作机制和多方位的保障措施,为村通工程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推进村通工程,部、省主管部门和电信企业三方成立了工程领导协调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制订规划和方案,逐年定计划、划区域、分任务。各省通信管理局负责落实各项计划,督促工程进度,核实竣工项目,统计汇总上报。电信企业集团总部负责筹集资金并组织项目实施,各地基层公司组建工程队伍开展现场施工,做到了任务到省、到公司,责任到单位、到个人。同时,为村通工程顺利实施,还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一方面,由企业总部确保工程建设资金的基础上,原信息产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补贴。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将农村通信建设纳入地方新农村建设规划,享受地方政策和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通工程的成功实施,离不开通信行业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和艰辛付出。村通工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全国性大工程,历时长、任务重、困难多,能够取得成功,是通信业集全行业之力、付出巨大努力的结果。广大通信行业干部职工十年如一日,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推动村通工程不断前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认真进行组织协调,积极争取地方各项优惠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各电信企业从集团到省、地、市、县公司直至最基层,都把实施村通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设备厂商、科研机构等也从大局出发,积极发挥优势和作用,鼎立支持村通工程建设。特别是,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气候条件,以及电力不通、道路未达等困难,广大工程一线建设者们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优良传统,顽强拼搏,勇于奉献,洒下了辛勤的汗水,甚至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的代价。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总结经验,创新进取,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更好地支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支撑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国家把宽带网络提高到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的重要地位,制定实施了“宽带中国”战略、促进信息消费、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推进物联网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1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信息通信技术日益广泛深入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这些都为村通工程实施创造了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通过不懈努力,村村通工程的成果得到各方面的广泛认可,中央及相关部委重视关心、地方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企业积极参与、老百姓热烈欢迎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多年探索形成的有效运行机制和成功经验做法,为今后村通工程实施和农村信息通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要看到,村村通工程深入推进和农村信息通信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需要着力加以解决。突出表现在:一是资金投入困难。随着村通工程的深入推进,尚未通电话和宽带的村寨自然条件越来越艰苦,并基本集中在西部偏远地区和连片特困地区,电信企业施工难度和投资压力越来越大。比如偏远地区建一个无线基站的成本已近百万元,加上长期的运营和维护,成本更高。村通工程实施属于电信普遍服务范畴,长期靠市场机制难以有效解决问题。国际上的普遍做法是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对相关企业给予补偿。《“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形成支持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发展的长效机制”。当前,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问题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我们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推动这项工作。二是农村宽带网络使用率不高。由于受制于经济条件多数农户买不起电脑,网上适农信息内容和在线应用少,偏远农村具备信息技术方面知识的人才缺乏等原因,部分农村宽带设施“建多用少”的问题明显,“信息惠农”效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要更加注重推进信息下乡活动,着力抓好“四个一”行动,即每一乡建一个信息服务站,每一村建一个信息服务点,每一乡建一个网站,每一村在网站上开通一个栏目。当前,“四个一”行动正在稳步实施,要加大力度,深入推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村通工程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加快农村信息通信发展步伐,更好地支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相关政府部门、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等的意见建议,研究制订村通工程“十三五”规划或行动计划。二是要健全完善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加强规划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引导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村通工程建设。三是要紧密结合“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网络覆盖、提高网络性能。四是要适应农村信息通信发展实际,加强经济适应信息通信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让农牧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提高村通工程实施实效。五是要深入开展信息下乡活动,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国家扶贫工作,对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信息扶贫”,帮助特困区农民尽快脱贫致富。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迈上新台阶装备制造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产业。它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等行业特征,是我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中,如何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迈上新台阶,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历史性跨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在世界工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装备制造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2008年,在不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情况下,机械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618.62亿元,工业销售产值90285.83亿元,均居我国12大工业门类的首位。以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机电产品进出口额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40%以上,装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工业全部从业人员的20%以上。如今,我国装备制造业总量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已跻身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行列。  装备制造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一直是世界各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发达国家虽然完成了工业化,但制造业仍是其核心竞争领域,而各国在制造业领域的竞争,则更多表现在装备技术和装备工业领域。当今世界的装备制造大国,如美国、日本和德国,都是工业大国和经济强国,它们的崛起和腾飞几乎都是凭借装备制造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一些小国或新型工业化国家,它们之所以能够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在某些装备制造业领域代表着世界领先水平,如瑞士的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制造、瑞典的轴承制造、韩国的船舶和电子设备制造等。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意义重大,任务紧迫。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其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技术装备。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提高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引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支撑,企业的节能降耗需要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来保障。可以说,中国特色的工业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振兴。因此,要真正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产业,重点扶持,大力发展。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严峻挑战和重大战略机遇  近年来,在中央高度重视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装备制造业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突出,一批重点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一批产业聚集区正在加快形成,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我国国产装备的国内市场满足率不到60%,在重大技术装备领域这一比率更低。目前,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端制造设备和技术大都依靠进口,特别是高新技术装备、微细加工设备几乎全部依靠进口,装备中技术含量高的相关配套产品也大量依靠国外供给,这已成为我国装备工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装备制造业不振兴,高端制造设备和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业规模再大,也很难进入制造业强国行列。2008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加深,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明显趋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经济效益下滑,有的企业甚至陷入发展困境。但总体来看,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正在加速进行,这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善于从危机中看到机遇,既要充分估计挑战的严峻性,也要牢牢把握转危为机的关节点,从而更加坚定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信心,勇破制约我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难关。  首先,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在大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投资建设,特别是钢铁基地、百万吨乙烯、百万吨钾肥、磷复肥基地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一批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的陆续启动,为有效拉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其次,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新的国内外市场空间。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企业不得不进行战略性调整和收缩,这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从国内来看,我国虽然也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但宏观经济保持稳定,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装备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发展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作支撑。只要我们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坚韧不拔,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就能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第三,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整合利用国际技术和人才资源的宝贵机遇。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装备中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多是依靠国外技术。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一些掌握装备制造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受冲击的程度继续加深,市值大幅缩水。我国装备制造企业要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投资收购、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装备制造技术水平,进入装备制造的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领域,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三、加快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党和国家立足长远、把握当前,提出了产业振兴规划。其中,装备制造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依托其他行业的振兴,大规模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把推动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落实到位,以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突破口,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素质和水平。近年来,我国根据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行业需要,通过确立国产化依托工程,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要结合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通过组织实施重大专项计划,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市场推广的主体,同时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推动装备制造业内涵式发展。要依托科技重大专项,尽快完成8万吨模锻压力机、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等重大关键装备的开发,带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撑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  以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全面提高国产化水平。继续坚持依托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突破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推进装备国产化。国家在核准或审批重点建设工程时,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工程,并要求项目业主和制造部门联合制订详细的装备自主制造实施方案,有关企业和单位要给予大力支持。要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程,尽快形成如百万千瓦核电设备、直流输电成套设备、大型石化成套设备、大型掘进施工设备、高档数控机床等的制造能力,努力突破关键配套件的核心技术。要有重点地研究开发重大技术装备所需的关键共性制造技术、关键原材料及零部件,逐步提高装备的自主制造比例。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以加快信息技术发展为支撑,着力促进信息化和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用户对大容量、高参数、自动化等装备的需求方兴未艾。装备制造业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坚持在生产中融入信息技术,使产品和装备数字化、智能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装备制造企业要抓住有利时机,把握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不断提高各类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柔性化、网络化水平,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人力资源开发各环节,着力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以推动并购重组为重点,优化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是装备制造业振兴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以股权多元化为方向,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重组,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对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具有关键作用的骨干企业,要在保证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的基础上,支持其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发挥市场导向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在全国形成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集系统设计、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为一体的工程公司,参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以积极利用境外资源和市场为重点,走装备制造业国际化发展道路。历史经验表明,国际金融危机通常会带来世界产业结构和竞争态势的剧烈调整。我们要善于从危机中捕捉机遇,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装备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套水平,努力进入高端装备工业领域。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高端人才,通过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同时,积极鼓励我国有实力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兼并重组境外企业和研发机构,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制高点。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 圩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和在重点领域的应用示范”。贯彻这一战略,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有序发展,不仅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物联网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网络延伸与应用拓展,具有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物联网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沟通向人与物、物与物扩展延伸,它的应用为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科学管理、缓解资源能源约束提供了可能,拓宽了道路。  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新的突破方向,物联网成长潜力大、带动力强、综合效益好,不仅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而且能够有力地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物联网,将为我国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物联网在教育、医疗卫生、政府管理、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必将带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极大地促进社会公共服务改善,从而最终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近年来,物联网在公共服务领域加速拓展,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开创了一条有效途径。  加快发展物联网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物联网技术涵盖面广、关联度高、辐射力强,对带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物联网研发与应用,对于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意义重大,已成为各国抢占未来战略制高点的重要领域。目前,物联网在全球尚处于起步阶段,各国基本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因此,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二、进一步明确我国物联网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目前,我国已具备了发展物联网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部分领域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物联网在交通、物流、金融、工业控制、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国防军事等领域已有了初步应用。但是,物联网技术集成性高、应用跨度大、产业链长、产业分散度高,多数领域的核心技术尚在发展中,从物联网核心架构到各层次的技术与产品接口大多还未实现标准化,大规模应用所需的条件和市场还需要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针对我国物联网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目前已有的基础,我们要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物联网在重点领域的深入应用,力求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技术的创新突破是物联网发展的关键。要支持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支持重点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技资源平台的整合和共享,组织开展重点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对关系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要大力开展原始创新,努力实现自主可控。同时学习借鉴世界先进成果,博采众长,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增加研发投入,提升知识产权拥有水平。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从研发、生产到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二是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掌握发展主动权。要加快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物联网标准化协作机制,加强对物联网系统结构、参考模型等总体标准,物联网信息安全、网络管理等基础共性标准,以及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等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积极推动网络架构、标识和网络业务安全研究,为实现不同行业物联网协同融合奠定基础。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国际标准。  三是加强产业合作,面向重点领域开展应用。物联网技术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学科,产业链环节众多。要重点发展核心产业,大力扶持支撑产业,积极带动关联产业,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根据现有条件,要选择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等示范效应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关联性高的重点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在工业和交通运输领域,要大力建设发展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和智能工业,加快物联网在相关行业和领域的渗透与融合。  四是发挥市场优势,培育和壮大物联网产业。要支持企业发展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探索培育新型商业模式,加快形成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标准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支持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好物联网的示范应用和市场培育,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支持物联网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快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  三、多措并举推进物联网快速有序发展  当前,加快发展物联网,必须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多措并举。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建立政府部门、行业、地方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指导、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物联网在重点行业应用及示范项目建设推广,共同解决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标准、关键共性技术、产业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安全保障等问题,形成各地区、各环节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同推进的格局。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加强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和处理。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典型应用示范。深入开展物联网发展战略研究,编制国家发展规划,统筹部署物联网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应用示范。加强各部委间协调,抓紧制定促进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定位与路线。着力抓好典型应用示范,加快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引导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开展物联网区域试点应用,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相互支持的产业发展格局。  完善政策法规,营造健康发展环境。落实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建立长效稳定的财政扶持机制。完善物联网发展的投融资政策,鼓励银行和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促进金融机构加大支持企业发展的力度,支持企业在海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影响物联网发展的关键问题的相关立法,强化政策间的协调和衔接,为物联网深入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提升安全保障能力。信息安全在物联网发展中至关重要,必须超前谋划。要研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信息应用的监管,建立和完善安全政策与技术标准、身份识别机制和认证授权机制、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等,有效保障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环节的安全可靠。加强物联网重大项目安全评测和风险评估,构建有效的预警和管理机制。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支撑体系。物联网发展,人才是根本。要实施物联网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依托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重点企业,培养高端领军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分配政策和激励措施,形成主要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流动的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要在有条件和基础的院校中增加物联网相关专业,加强同国际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分层次、分类别的人才教育和培训,满足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唯有制造强国才能变身世界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全面解读《中国制造2025》路线图“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这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2015年1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受邀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做学习讲座,短短一个小时,苗圩向与会委员介绍了“世界制造业发展趋势和我国装备制造业状况”,作为从事了一辈子制造业的苗圩而言,在《中国制造2025》上的这段话也是他最深刻的感受。他告诉本报记者,“18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这条路虽然艰难,但我们必须要坚持走下去,相信依靠我们的制度优势、中国人的聪明和勤奋、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我们有信心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发生      “人类的工业生产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1.0,即机械制造时代,主要特征是机械化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2.0,即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主要特征是大规模批量生产流水线;第三阶段是工业3.0,即电子信息时代,主要特征是高度自动化、柔性化生产;第四阶段是智能制造时代,也称为工业4.0,即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其中,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对制造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和产业生态等方面都带来革命性影响,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制高点。”苗圩对于世界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熟稔于心。      苗圩介绍,从生产方式看,智能制造将成为制造业变革的重要方向,不管是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还是新工业法国计划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都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包括智能化的产品、装备、生产、管理和服务,主要载体是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CPS(信息物理系统)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手段,这一系统通过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实现大型物理系统与信息交互系统的实时感知和动态控制,使得人、机、物真正融合在一起。利用这一系统可以实现传统制造业无法实现的目标,最典型的就是批量化定制生产,主要是在每一个制造环节嵌入多个生产模块,从产品下单开始,每一道工序都通过数字化管理和生产模块的无缝切换同每一件产品的生产要求进行匹配,在生产过程不间断的情况下实现了批量化定制。“过去的福特汽车采取流水线批量生产,不仅车型一样,连颜色都只有黑色一种。而现在德国大众打造的MQB平台(横置发动机模块化平台)在汽车生产的主要工序,可以支持超过60种车型批量化定制生产。”苗圩很感慨。      苗圩谈到,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日渐成为制造业转型发展新趋势。据介绍,绿色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太阳能光伏、页岩气等新能源技术不断进步,清洁能源应用日渐成熟,制造业进一步向低能耗、低污染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新的产品设计和生产理念不断兴起,节能环保产业、再制造产业等产业链不断完善,“增材制造”日益普及,进一步丰富了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和方式。苗圩解释,“增材制造”技术又称“3D打印”技术,是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最早人类采用的是‘等材制造’,如青铜器的铸造,不需要经过复杂加工。随着电的发明,人类开始采用‘去除-切削’加工技术进行‘减材制造’,而现在的‘增材制造’从原来的做‘减法’改成做‘加法’,所用的材料都是耐高温、高强度,毫无疑问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是一种新的绿色发展技术和理念。”苗圩还强调,“卖产品不如卖服务”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家的共识,推动企业生产从以传统的产品制造为核心向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产品和服务转变。例如,IBM已成功转型为全球最大的硬件、网络和软件服务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GE(通用电气)的“技术+管理+服务”所创造的产值已经占到公司总产值的2/3以上。      刚刚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发展列为五大理念之首,苗圩表示,“制造业的创新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即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应用,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创新平台正在重组传统的制造业创新体系。”苗圩介绍,传统的创新活动中,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等活动,如第一部商用手机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本上由摩托罗拉公司独家完成。随着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产品复杂程度不断提升,单个企业难以也无法覆盖全部创新活动,需要与不同创新主体联合,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如网络化的众包、众创、众筹、线上到线下(O2O)等新型创新方式密集涌现都体现了时代的要求。这方面不乏成功的例子,如小米公司利用互联网作为创新交流平台,建立与客户互动的开放式产品开发模式,全面运营第一年,收入就达到10亿美元。      面对当下“互联网+”的热潮,苗圩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正是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内部组织扁平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日益成为制造企业培育竞争优势的新途径。苗圩介绍,一方面,从企业内部管理来看,很多企业运用互联网开放、协作与分享的特点,减少了企业管理的内部层级结构,在产业分工中更加注重专业化与精细化,企业的生产组织更富有柔性和创造性。例如,海尔将8万多员工变成2000多个自主经营的“小海尔”,最小的自主经营体仅有7人,形成了以销定产的敏捷供应链。从企业外部资源配置来看,制造业全球化步伐加快,生产、流通以及全球贸易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通过网络将价值链与生产过程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技术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多地区协作日趋加强。如宝马集团在全球建设了35个大型采购仓储中心,并由1900家供应商为其提供零部件和相关服务,从而形成了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      中国制造面临“双向挤压”      让苗圩倍感压力的是,正是因为制造业出现上述新的发展趋势,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将制造业作为经济振兴的重中之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再工业化”战略,推动中高端制造业回流,并进一步加强全球产业布局调整,力图保持全球制造业领先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竞争优势,积极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附加值环节转移,一些跨国企业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全球制造业格局将发生显著变化。“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新兴经济体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苗圩很有危机感。      目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欧盟、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主要是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包括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非洲、拉美等国。“毫无疑问,世界各国都在争相介入新一轮国际分工争夺战中,随着比较优势逐步转化,全球制造业版图将被重塑。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美国在制造业基础及最前沿科技创新方面仍将处于领先地位。第二梯队中,德国、日本等国家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一些后发国家有望通过技术、资本和人才积累,通过产业升级进入这一梯队。第三梯队中,大量的新兴经济体通过要素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也将逐步纳入到全球制造业体系。”苗圩表示,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梯队,目前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我国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重大挑战,当然机遇大于挑战,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提升位次完全有可能,希望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苗圩还谈到,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以装备制造业为例,主要的不足表现在:一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大多数装备研发设计水平较低,试验检测手段不足,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企业技术创新仍处于跟随模仿阶段,底层技术的“黑匣子”尚未突破,一些关键产品也很难通过逆向工程实现自主设计、研发和创新。二是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严重依赖进口,先进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依然薄弱,严重制约了整机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虽然大部分设备实现了国产化,但是15%的关键零部件还依靠进口。三是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可靠性有待提升。基础能力跟不上,制约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突出体现在产品质量安全性、质量稳定性和质量一致性等方面。部分产品和技术标准不完善、实用性差,跟不上新产品研发速度。另外,品牌建设滞后,缺少一批能与国外知名品牌相抗衡、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据不完全统计,世界装备制造业中90%的知名商标所有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四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很突出。而真正体现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跻身一流方阵尚需时日      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许多人为服务业超越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二大产业而欢呼,甚至认为中国可以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直接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对此,苗圩认为,不管是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情况来看,这都是脱离实际的一种观点。“从世界工业化300年进程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承担者,是国家竞争力不断提升的根本保障,美、德、日、英、法等经济强国都是从制造大国和强国发展起来的。从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看,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和支柱地位长期不会改变。没有高度发达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就缺乏强有力的支撑;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服务业发展将成为无本之木,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就很难实现现代化,就很难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脱颖而出。苗圩强调,制造业的兴衰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装备制造业的崛起已经成为国家间博弈最重要的砝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装备制造业已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顶梁柱,也已经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      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搞上去,把实体经济抓上去有着坚强决心,今年5月国务院制定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苗圩告诉记者,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至少30年的不懈努力:第一步,力争用10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面对中国制造存在的“短板”,《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解决方案,即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发展优势,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在关键产业取得突破,通过做优做强中国装备,不断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针对创新驱动,苗圩重点介绍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科技成果与产业化发展之间存在一个断层,也被称为‘死亡之谷’,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发达国家纷纷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即通过建设创新平台和‘中试’系统,实现实验室技术向产品技术转移。按照计划,我国到2020年将建立15个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加快智能转型方面,苗圩谈到,发展自主安全可控的装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近年来,通过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智能测控装置、智能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等的发展,有的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下一步,要组织论证智能制造工程,研究确定工程目标和路线图,从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的安全可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等方面提出未来5-10年发展重点、目标和实施路径。至于强化基础支撑,苗圩表示,要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围绕重点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组织实施了工业强基工程,支持了航空航天关键基础材料、输电设备基础零部件等。除了做到基础强能力,还要集成上水平。”《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产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苗圩认为,打基础是为了避免建成空中楼阁,但并不妨碍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下一步,我们要突出高端引领,加强分类指导,实现重点突破。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高档数控机床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提高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为了做好上述工作,苗圩还提出了四条建议,分别是不断营造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着力缓解制造业融资困难;健全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苗圩表示,如何将规划变计划,计划变行动,行动变效果,需要选择有限领域设定有限目标,积小胜为大胜,一步步扎实往前走,同时也希望广大政协委员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国制造业发展,更多依靠中国装备、依托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的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  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再到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和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战略路径。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更加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国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上述形势下,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扎实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成为当前“稳增长、调结构”的战略支点。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创新内涵愈加丰富,技术、网络、应用、服务深度融合,不断创造出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以及崭新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随着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汽车电子、医疗电子、金融电子为代表的应用电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半导体照明为代表的绿色能源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应运而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不断渗透,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兴服务业将成为主流,产业链延伸和分工深化及专业化,衍生了多种类型的生产和生活新型服务业态。这些服务将成长为经济结构中快速增长的要素,成为不可或缺的新经济增长点。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两化深度融合将促使我国工业科技含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最终对工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例如,采用知识工程、知识管理等信息技术,可以优化研发过程,构建知识化研发能力平台,强化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一些知名的汽车制造公司就是构建了汽车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平台,提升了其产品的研发能力;采用数据挖掘、业务智能等信息技术,可以提升制造企业集团科学经营管理决策和运维管控能力,减少各环节的资源浪费;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等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产品绿色制造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小化环境污染、降低能源消耗;应用物联网、传感器、制造执行系统、综合信息处理等技术于企业安全生产、节能减排等环节,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比如,宝钢建立的能源管理中心,实现平均吨钢综合能耗为724.65千克标煤,吨钢耗水只有6立方米,综合节能效率同行业领先。  信息技术的巨大增长潜力和强大溢出效应,决定了它是推动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最重要的战略支点。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要着力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着力推进宽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网络需求;要着力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效益;要着力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增强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整体素质和发展活力。我们相信,只要更加主动地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我们就一定能抓住新的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实现中国工业由大变强的跨越。苗圩:要推进企业减负 为稳增长促改革保驾护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近年来多次做出重大部署,提出新的要求。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困难增多的形势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事关稳增长、促改革的发展大局,意义十分深远。      企业经营困难,中央要求加大清费减负力度   减轻企业负担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步入“三期叠加”新阶段,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下行压力,企业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企业反映经营成本上升、税费负担较重、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要求加大清费减负力度,并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措施。国务院将减轻企业负担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的文件,对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做出重大部署。从降低要素成本、减免企业税费、降低社保费率等方面密集出台了多项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为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减轻企业负担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涉企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是加重企业负担的“顽疾”,是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不正之风。为坚决刹住这股歪风,中央明确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作为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相关实施方案,要求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下称“联席会议”)负责涉企乱收费、乱摊派问题的清理整治。**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建立企业举报和查处、问责机制,坚决斩断乱收费的“黑手”。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作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减轻企业负担是推进简政放权的重要环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新一届政府成立伊始,就将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先手棋”,两年来国务院部门共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37项,中央层面取消、停征、减免42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近千亿元。   今年,国务院又将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作为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召开了全国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总理在会上明确提出要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再砍掉一批收费项目等五个“再砍掉一批”的指示要求,并明确由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实施清理规范涉企收费专项行动,作为联席会议今年重点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围绕这些要求,在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上下功夫,切实减少涉企审批和收费事项,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预,才能从根源上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发挥部门协作机制,建立收费清单制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发挥联席会议组织协调作用,以清理整治涉企乱收费为切入点,认真抓好减轻企业负担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牵头作用,认真抓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组织落实和督促检查。一是抓好工作指导,制定了减轻企业负担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全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会议,明确重点任务、部门分工和完成时限,指导各方有序开展工作。   二是抓好督促落实,建立了重点任务跟踪督促机制,定期召开成员会议研究重点任务工作进展,并自2014年四季度至今已组织了10个工作组赴全国20多个省市开展督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地区加快落实。   三是抓好制度建设,调整完善了新的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工作规则、部门职责和工作要求,充实了联席会议办公室力量。   四是抓好协同配合,充分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各级减负工作机制的作用,形成了分工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建立清单制度,完善政策支撑。按照要求,联席会议将公布与行政职权相关的涉企收费清单(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行政审批前置中介服务收费等),作为减轻企业负担的核心环节,明确要求清单之内的收费必须有法律法规依据,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执行,否则按乱收费处理,从而在制度上形成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在联席会议督促下,全国和各地区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单均已公布。   建立举报机制,畅通工作渠道。2014年以来,联席会议办公室及各省(区、市)减负办陆续公布了减轻企业负担举报电话和邮箱,并建立了督办制度。目前,接到各类企业举报信息1000余件,主要包括一些地方和部门违规设立收费项目、行业协会强制要求企业入会并高额收费、事业单位借行政职权开展经营性服务等,已要求相关部门和地区调查核实并进行了整改。   加大查处力度,形成强力震慑。联席会议多次组织成员单位和各省减负办对企业举报的乱收费问题进行查处,2015年组织赴福建、山西、辽宁、吉林、河南等地查处了一批涉企乱收费案件,包括部分地区政府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借检查名义向企业开展经营性服务、个别开发区要求企业承担本应由财政承担的环保审查费用、个别省级行业学会利用年审强制企业参加付费培训等。   同时,依托审计工作加大对违规收费的查处力度,2014年通过审计工作查出各类违规收费300余亿元,2015年一季度又在稳增长政策跟踪审计中查出违规收费7.24亿元。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还在进出口、行业协会、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专项治理,查处了多起违规收费行为。为震慑违规收费行为,联席会议于2015年年初对广西崇左市等4个违规收费典型案件进行了全国通报批评,近期又对河南省气象学会违规利用行政职权强制企业参加付费培训的行为在全国范围内给予了通报批评,并在媒体上进行曝光,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   组织企业调查,夯实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贴近行业、服务企业的优势,牵头建设了全国企业负担调查信息平台,并对全国4000多家企业开展了在线调查,听取企业有关乱收费问题的情况反映及政策诉求。同时,认真梳理企业调查情况,并就企业反映的问题协调有关地区和部门予以解决。联席会议办公室还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组织调查组到浙江、江苏、山东开展了企业典型剖析,为摸清企业实际负担情况提供依据。     开展宣传评估,营造有利环境。近年来,联席会议每年开展全国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周活动,通过组织系列宣传、开展在线访谈、举办现场咨询、发放政策手册等活动,帮助企业了解和享受惠企减负政策。联席会议还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每年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对落实情况和地区企业负担情况进行评估,发布评估报告,分析各地区、各部门清理整治涉企乱收费的成效与不足,提出下一步改进措施和政策建议。此外,联席会议还在企业培训、立法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在联席会议督促推动下,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在取消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等多方面出台了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每年可为企业和居民减轻负担1000亿元以上。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4000多家企业的在线调查,95%以上的企业反映乱收费、乱摊派相比过去大幅减少。   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理顺政府和市场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愈加迫切,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体制机制矛盾亟待突破,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仍将任重而道远,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再上新的台阶。   坚持改革创新,形成减轻企业负担的制度保障。要继续推动建立涉企行政事项清单制度,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切实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为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要继续推进涉企收费制度改革,加快“清费立税”工作,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政府性基金,形成完善规范的非税收入体系,保持企业合理的负担水平。要推进政社分开,深化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改革,深入整治“红顶中介”,真正从源头切断中介收费和行政职权的联系。   加强立法建设,将减轻企业负担纳入法治的轨道。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探索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法制建设。目前,各地在相关立法建设方面已有一些积极的探索,山西、山东、湖北等多个省份出台了企业负担监督、企业权益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立法提供有益借鉴。我们要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尽快研究出台保护企业权益、完善非税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减轻企业负担、保护企业权益提供法制保障。   服务企业发展,夯实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基础。立足企业需求、服务企业发展是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重要出发点。要继续完善企业负担调查信息平台,加强基层调查研究,倾听企业的情况反映和政策诉求,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继续完善企业举报和查处机制,敢于碰硬,切实遏制加重企业负担、侵害企业权益的违规行为。要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提高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和相关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密切协同配合,形成减轻企业负担的工作合力。减轻企业负担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必须发挥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作用,各司其责,密切协作,加强部门联动,特别要依托审计监督,形成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的长效机制。必须加强部省合作,发挥各级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机制的作用,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必须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特别是要加强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为减轻企业负担工作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减轻企业负担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按照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要求,继续发挥联席会议牵头组织作用,深入抓好减轻企业负担工作,不断改善企业发展环境,为稳增长、促改革的大局做出应有的贡献。苗圩:依法减轻企业负担 改善企业发展环境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11月18日在《经济日报》发表题为《依法减轻企业负担 改善企业发展环境》的署名文章,现转载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本届政府以来,大力推进简政放权,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国务院减轻企业负担部际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和各级地方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先后取消和下放593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和免征34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简化企业工商登记程序,建立企业负担举报机制并公布举报电话,开展减轻企业负担政策宣传周活动,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商业银行乱收费等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规范进出口环节经营性服务和收费,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改善了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了经济稳定增长,得到了广大企业的拥护和认可。  一、提高认识,准确把握新常态下企业负担新变化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新阶段。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开局平稳,总体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要看到,国内外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多,内外需增长动力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前3季度,我国GDP增长7.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同比放缓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同比放缓4.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9%,同比放缓4.1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连续31个月回落,企业负担很重。随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基金被取消或减免,企业承担的合法费用正在不断减少。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向企业乱伸手、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问题有所抬头,不合理经营服务性收费特别是与行政职能挂钩的各种中介服务收费,逐步成为企业反映的重点。  针对最近企业出现的负担情况,国务院领导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查清问题并加大整治力度。要认真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深刻认识新常态下加强减轻企业负担工作的重要性,坚决把减轻企业负担作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大工作力度,深入调查研究,帮助企业缓解困难,调动企业加快发展和社会兴业创业的积极性,推动经济平稳增长。  二、改革创新,加快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  清单制度,是一种国际通行的以法律法规为依据,最大限度减少和规范政府管理的行政管理方式。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是转变管理职能、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现,把该放的权力放掉,该管的事务管好,真正看住向企业乱伸的手,筑牢法治“篱笆”,遏制权力“越线”。目前,财政、发展改革(物价)等部门定期公布收费目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还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按照国务院30号文件部署,10月29日,财政部公布了最新全国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根据工作安排,各地区相应的目录清单要于年底前公布。今年将对落实建立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开展督查。  建立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就是将现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施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以目录清单形式,通过政府网站和公共媒体实时对外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应纳入各地区、各部门政务公开范畴,形成常态化的公示机制。目录清单发布后,要严格执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清单之外的涉企收费,一律不得执行,企业有权拒绝缴费,并可以举报和投诉。清单之内的涉企收费,按照“正税清费”原则,逐步减少项目数量,特别是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及收费,坚决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前置服务项目,同时应尽量降低收费标准。要做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和行政审批改革的衔接配合,在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的同时,公开前置服务收费项目。要加强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监督,进一步健全举报和反馈机制,完善第三方评估制度,强化社会舆论影响,对目录清单之外乱收费行为和各种侵害企业权益的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予以曝光。  三、依法减负,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减轻企业负担法律法规体系经过多年探索,财政、发展改革(物价)部门制定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管理办法,湖北、江西等地方出台了企业负担监督条例,推动和支撑了减轻企业负担工作开展。但与减轻企业负担对法律法规的需求相比,现有工作依据还只是部门规章或地方法规,与“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目标还有差距。  要加快减轻企业负担立法工作,推进减轻企业负担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完善不同层级政府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法律制度,研究起草中央本级企业负担监督法规,推动有关部门完善现有相关涉企收费管理办法,督促没有制定地方性法规尽快出台,使所有减负行政行为在法治轨道上依法办事、程序正当。要严格依法设立涉企收费项目,新设立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项目必须要有法律法规规定,对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但按国际惯例或对等原则确需设立的要严格履行报批程序,对个别确需实行政府定价、指导价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要严格核定服务成本和制定服务价格。要依法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问题,要严格行政收费执法程序,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对各种侵害企业权益的违规收费行为,一经发现,要坚决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乱收费的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今后,要适时通报和查处一批违规收费典型案例。  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宽,任务艰巨。各级减轻企业负担机构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依法减负理念,坚持服务企业发展,围绕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共同开创减轻企业负担工作新局面。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党组中心组学习为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苗圩   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中心组学习作为提高理论素养、加强班子建设和服务科学决策的重要举措,坚持把中心组学习摆在党组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善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容、拓宽学习渠道、细化学习管理,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作为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召集人和第一责任人,如何把中心组学习打造成为一个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拓宽思路、启迪思维的平台,切实提高学习效果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是搞好中心组学习的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松一寸、标准上就会降一格,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党组同志普遍都认识到,中心组学习绝非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不仅关系到党组抓大事、谋大事的能力和党组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也关系到党组同志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这样的共识,党组成员对中心组学习高度重视、率先垂范,认真做好中心组学习的有关工作。作为主要负责同志,必须认真落实抓中心组学习的主体责任,亲自拟定年度学习计划、亲自设计学习主题,带头开展学习、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发挥好组织领导和带头示范作用。   二是丰富学习内容是搞好中心组学习的关键。学习内容的规划与设计是关键,直接影响中心组学习质量。一方面,要做到“规定动作”不打折扣,要始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决策部署作为中心组的重点学习内容。十八大以来,部党组把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先后组织专题学习研讨20余次,举办干部轮训班2次,使广大领导干部进一步深刻领会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信念意志,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另一方面,要做到“自选动作”贴近工作实际,要紧紧围绕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中心组学习,注重对部系统全局性、战略性和系统性重大任务的深入研究,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工作和科学决策的思想武器,成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是创新学习形式是搞好中心组学习的抓手。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确保学习取得实效的重要抓手。近年来,部党组自觉继承发扬好经验好做法,以“四个推行”为重点,积极创新学习形式,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推行集体研学,紧紧围绕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及时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汇聚集体智慧和力量,确保将中央的重要精神学习好、领会好、落实好;推行示范领学,党组成员在个人自学基础上,结合思考体会和分管工作,每年在中心组扩大学习班上为部系统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主题发言,交流学习体会,共享学习成果;推行专家辅学,针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邀请专家学者为部系统领导干部作辅导报告,通过专而精的讲解、深而透的分析,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推行调研深学,将学习课堂从机关搬到基层一线,强化问题导向,变单纯学理论为边参观边调研边思考解决问题,把学习延伸到基层、延伸到工作、延伸到一线,使学习更接地气、效果更好,对工作的推动作用更明显。   四是严格学习管理是搞好中心组学习的保障。为严格学习管理,近年来主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学习考勤、集体研讨、学习档案、专题调研、学习考核等制度。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日常学习、示范推动、考核评估等工作机制,加强对学习的严格管理,保证学习质量,不断提升学习效果。   这些年,通过扎实开展中心组学习,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推动中心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进一步加强了理论武装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领导干部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强化了宗旨意识、增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二是领导干部增强了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自觉,科学研判形势、处理复杂问题、统筹谋划举措、综合协调服务、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能力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三是围绕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形势和重点难点工作任务,以中心组学习为载体深入开展学习研讨,在思想交融和观点交流中深化了理解认识、凝聚了思想共识、形成了思路举措,为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苗圩:以技术创新支撑媒体融合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推动传统媒体走过了“铅与火”“光与电”时代,并加速步入以“数与网”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技术业务创新应用,是驱动媒体转型升级、引领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力量;重构了新闻传播方式,提升了媒体用户体验;革新媒体内容生产模式,提升媒体生产效率。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业务在引领和支撑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对于把握媒体传播方式变革,驾驭网络舆论生态,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具有深远意义。   近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工业和信息化部抓住产业融合变革机遇,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为媒体融合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思路,完善措施,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趋势,不断以技术业务创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全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超前布局网络基础设施。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以高速可靠的网络为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宽带中国”战略要求,着眼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庞大业务需求,超前规划、加快建设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推进融合业务发展,促进融合媒体广泛普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趋势,为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服务提供了机遇,不断催生融合媒体新业态。我们将积极助力融合媒体发展普及,一方面通过鼓励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终端厂商与媒体单位深入合作,以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带动媒体应用普及,同时规范应用商店、媒体客户端、手机浏览器等终端应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互联网行业管理,以利于媒体借助网络、手机终端等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推动融合业务发展,在全国推广三网融合,促进IPTV、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等业务及相关产业发展,鼓励企业开发互联网电视、多屏互动等新业态,不断壮大视听媒体产业。   技术进步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先导力量。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推动技术研发推广始终是我们的重点工作,需要着力强化自主能力,支持重点突破;围绕关键环节,提升服务能力。   近年来,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媒体单位的合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打造国家级新型媒体集团,既是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方向,也是企业“登高望远”的必然选择。下一步,一方面鼓励强强联合,支持打造几家拥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另一方面将继续支持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技术手段创新、内部流程重组,以改革释放潜力;支持传统媒体企业通过并购互联网企业、入驻新媒体平台来扩大影响力。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苗  圩   我们一起又一次学习了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部分司局主要负责同志和党组同志谈了认识体会。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深刻理解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以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三年多来,习总书记围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4月19日又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一经发表,迅即在全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    以新发展理念推进网信事业发展、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是习总书记座谈会讲话最鲜明的特色。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推进网络强国建设,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这是习总书记从国际国内大势出发,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深刻阐明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发展的正确方向、实践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进行。也强调必须牢牢抓住信息革命带来的重要历史机遇。新形势下,我国网信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时代课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积极作用;在社会利益多样化、社会思想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如何建设网络良好生态,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如何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凝心聚力的作用;在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的条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依法开展网络空间治理,共筑网络安全防线。互联网所提倡的创新、开放、协作、分享等精神,与五大发展理念深度契合,破解时代课题,最根本的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开创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       创新驱动是网信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习总书记强调,“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关键是要有决心、恒心、重心。”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必须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办大事,在核心技术上尽快取得突破。牢牢把握互联网发展主动权,鼓励和支持互联网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成为创新驱动的重要生力军。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总书记强调,“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互联网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才能行稳致远、基业长青。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让更多人平等享受到技术变革带来的便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要不懈努力,久久为功,使互联网发展红利更多惠及广大人民。    习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强化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为深入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拓展网络经济新空间、加快网络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准确把握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的重要讲话,清晰描绘了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蓝图。我部承担的职责和作用在其中举足轻重,必须认识好、定位好、把握好,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习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和要求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结合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任务。    (一)加快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践行习总书记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抓好网络设施普及升级这个基础和前提,为城乡居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把宽带速率、覆盖率等指标纳入其中,**总理也多次就网络提速降费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组织实施好“宽带中国”重大工程,加快构建泛在高效的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加快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动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要积极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进一步开放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发挥好民间资本的创新活力,形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业务服务相互竞争、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相辅相成的市场格局。要加快实施电信普遍服务,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以互联网助推扶贫攻坚。    (二)大力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经济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顺应新常态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实际需求,既是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形成实力雄厚的信息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当前要重点抓好:一是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落实好即将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搭建好基于互联网的制造业“双创”平台,做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二是落实“互联网+”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增强面向跨界变革的政策包容性,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逐步培育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三是发挥贴近行业企业的优势,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开放合作,培育发展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新经济成长,实现产业升级。    (三)狠抓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突破。反复强调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建设网络强国,要有自己的技术,有过硬的技术。这次座谈会讲话尤其阐述了技术突破的路径、重点和方向。比如,从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几个方面把握核心技术。比如,明确突破核心技术必须具备战略意志,要有决心、恒心、重心,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和具体部署。再比如,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组建“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探索搞揭榜挂帅等等。这些任务和要求非常明确,我们要结合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相关行业、领域“十三五”规划的制定,突出抓紧抓好。    (四)健全网络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习总书记在进一步论述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辅相成关系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突出强调要从整体、动态、开放、相对、共同五个方面准确把握网络安全工作要求。对我部来讲,就是要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下,一手抓监督管理,一手抓技术支撑,突出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落实企业网络安全责任,加强网络风险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提升应对高强度、有组织网络攻击威胁的能力;突出网络安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统筹推进网络安全技术手段建设,提升全天候全方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防御和威慑能力;突出建立网络数据开放共享和安全管理制度,加大数据资源和用户信息安全防护力度;突出网络安全风险报告和威胁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强化网络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积极主动开展网络安全国际合作。    (五)依法加强和改善互联网行业管理。“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对政府管理和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习总书记强调了管理互联网的复杂性和繁重性,要求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要建立密切协作协调的关系,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总的来讲,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要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坚持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并行、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我们要针对形势任务的变化,强队伍、增能力、建机制,深化互联网法治研究和建设,夯实基础管理,创新监管方式,加强行业自律,构建反应迅速、顺畅有力、协同配合的行业管理体系。要大力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督促互联网企业履行好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人才是第一资源、关键力量。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求网信领域先行先试,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这是工作要求,更是发展需求。我们要站到服务整个网信事业发展的高度,围绕互联网技术、产业、设施、应用、安全、治理等多个方面,针对各类短缺人才,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点工作的开展,率先探索试点,完善配套措施,调动部属高校、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地方的积极性,发现、培养和使用好人才,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切实抓好重要讲话精神的落实    一是要继续抓好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会。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重要讲话,是当前部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机关各司局和部属各单位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兴起学习贯彻的热潮。要将习总书记在这次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此前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学深、学透、学以致用,充分认识讲话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指导行动。    二是要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各项要求具化为工作任务。思想认识到位后,关键是谋实举措,把成熟的思路及时转化为政策措施。我们要对照讲的六方面问题,结合中央有关工作部署和我部职责,逐一梳理各项部署和要求,既包括我部牵头负责的,也包括我部参与、配合的,在此基础上形成我部的贯彻实施方案,明确有关司局任务分工。贯彻实施方案正式下发后,每项工作的牵头司局要结合部重点工作部署,制定落实方案,细化明确工作目标、时间进度、政策措施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形成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合力。网络强国建设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与工业稳增长、中国制造202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规划等重点工作都紧密相关。在我部编制的34个“十三五”规划中,大约有10个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直接相关,有关编制工作都已进入关键阶段。下一步要把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及时地体现进去、融入进去。各相关司局、部属各单位都要围绕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出实招,出新招、出成绩。    四是要积极深化网络应用、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我部既是信息化的推动者,也是信息化的受益者,还要成为率先实践者。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更要走在前列,乐于用、善于用网络工具和平台推动我部工作。这既包括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做好新闻宣传,也包括了解民意、征求公众意见、接受人民监督,还包括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创新行业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要高度重视网上舆论引导工作,释疑解惑、接受监督、积极引导,为部重点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苗圩:扎实推进“双创” 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亟须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迈入提质增效升级的新阶段。 一、制造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力量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一项重要任务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中坚力量,是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重新关注制造业,积极利用新技术重塑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加速工业化,纷纷推出制造强国战略。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以制造业由大变强和转型升级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制造业创新发展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最根本的要靠技术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新动力。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是研发投入最集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截至2014年,我国66%的有效发明专利出自制造业。当前,以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正在从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多维度重塑制造业,制造业创新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焦点。坚持创新驱动,加快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任务,也是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关键举措。制造业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协调发展本质上是要解决结构不平衡问题,重在弥补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出现失衡,虽然经济高速发展,但产业结构升级步伐相对滞后,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近些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和深度,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截至2014年,我国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已分别提升至30.4%、10.6%。“十三五”时期,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促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结合市场需求、要素供给和区域城镇化进程,合理布局制造业,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既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制造业绿色发展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重点。我国要在现有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约束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刻不容缓。制造业作为资源能源消耗和“三废”排放的主要领域,其绿色发展进程直接决定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近年来,清洁低碳、循环生产、绿色制造等理念正成为制造业发展潮流,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也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以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加快培育增材制造产业,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全面发展,是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促进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和谐共融的必然选择。制造业开放发展是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主力。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形成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是我国新时期开放发展的主动选择。制造业是国际竞争的主要领域。2014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达2.23万亿美元,占我国出口产品总额的95.2%;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95.8亿美元,同比增长33.2%,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出口增速放缓、传统成本优势削弱等因素影响下,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调整的机遇,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高铁、通信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同时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持续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和制度性话语权,是加快构建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客观要求。制造业共享发展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保障。现阶段,制造业肩负着吸纳就业、满足社会需求和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使命。制造业领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正在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新兴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新一代产业工人的强劲需求,也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关系民生的制造业;下大力气解决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提高制造业产出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支持制造企业“双创”,以更优质的产品、更丰富的业态引领和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是当前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保障。 二、“双创”是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强大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依靠大规模投资、低成本要素投入和出口拉动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双创”通过集众智、汇众力,极大地激发了制造业创新活力,在增加有效投资、创造有效供给和引领消费需求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动制造业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双创”挖掘传统制造业发展潜力。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总体上还处于价值链低端,钢铁、轻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存量庞大,转型升级既有压力也有潜力。通过“双创”注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传统制造业正在加快优化升级步伐。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彻底革新了以往生产什么卖什么的理念,倒逼传统制造企业瞄准市场加速创新。一些企业通过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创新,加快向扁平化、平台化的创新型组织转型,极大地释放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一些企业借助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创新平台,更便捷地获取和使用外部创新资源,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设计、制造、管理和服务水平。“双创”还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运营模式变革,“设计+用户”、“制造+电商”、“营销+社交”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加速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 “双创”加速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着力点,是培育新产业新动力的重要方向。“双创”改变了渐进式的产业升级路径,为企业整合利用全球资源、实现高端进入提供了难得机遇。在“双创”过程中,一批全球性、跨行业的开放式创业创新平台蓬勃兴起,有效集聚了各类企业、研究机构、专业人才及风险投资等创新资源,通过协同设计、众包研发、创新联盟等方式联合攻关,加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在高起点上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双创”加速了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跨行业深度融合,催生了云制造、无人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制造业开启智能化进程。“双创”还促进了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大型科研设施的开放利用,降低了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研发成本,促进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正在形成制造业新的增长点。 “双创”推动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适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双创”激发制造企业竞相开展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开拓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远程运行维护等服务,并不断向产业链其他环节延伸,面向行业提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大型设备融资租赁、行业电子商务和专业物流等服务,正在成为企业新的盈利点和转型方向。一些大型制造企业通过“双创”,加快从生产制造向提供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化转型,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在催生服务型制造的同时,“双创”还促进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贯通与整合,大幅降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成本,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双创”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建设制造强国,既要大企业发挥旗舰引领作用,也要有众多中小企业分工配套,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进的新格局。“双创”所秉承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正推动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的企业突破自身边界,形成协同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在“双创”实践中,大企业充分发挥资金、技术、人才、客户资源等优势,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等模式,加速创意孵化和技术成果产业化,助推一批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一些大企业组建面向行业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成为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也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双创”还催生了一批服务全行业的第三方资源平台,有效促进了大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协同与供需对接,推动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虚拟制造产业集群。 三、让“双创”真正成为制造强国建设新动能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制造业必须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双创”在重塑制造业的同时,也面临着体制机制约束、资金人才支撑不足、市场竞争环境有待改善、支持政策有待优化等问题。要使“双创”真正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动能,必须紧紧围绕企业这个核心主体,抓住改善创业创新环境、优化政府服务职能这个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创业创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劳动力、资本、信息等要素配置,释放制造业创业创新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在激发市场活力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需要一揽子制度改革为其清障搭台。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减少企业创业创新成本,让更多的经济社会领域成为创业新空间。要切实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促进优质资源从过剩、低效领域向稀缺、高效领域转移,重点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量和实效,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引导社会资本向制造业汇聚,为企业“双创”提供稳定支持和良好预期。要全面梳理和评估现有产业政策、监管政策和财税金融政策等对创业创新的影响,及时修订或废止不适应甚至阻碍创业创新的政策措施,确保新出台的重要政策真正有利于产业创新发展。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挥“双创”优化存量和催生增量的积极效用,提升制造业创新发展能力。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双创”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各类产业联盟、开放式创业创新平台对建设制造业创新网络的支撑作用,通过市场机制集聚和使用全球创新资源,集中突破一批重大共性技术。要围绕质量提升、节能降耗、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加快推进技术、工艺、装备和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要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工程中开展“双创”专项行动,加快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产业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协同能力及智能化水平,加快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双创”主导作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制造企业。要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加快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分享机制,切实发挥企业和企业家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要建立常态化的政企对话、咨询机制,吸收更多不同规模、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和标准,使国家决策真正服务于企业创新发展需要。要更好发挥大企业在“双创”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企业搭建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并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加快从企业单打独斗向产业链协同竞争转变。要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创业孵化、系统集成、知识产权及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服务发展,鼓励企业用好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不断降低中小企业创新门槛和成本,发现和培育一批隐形科技冠军和“小巨人”企业。优化政府服务,提高政策精准度,营造公平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要使政府真正成为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必须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双创”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和市场环境。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企业需求,研究制定精细化的创业创新支持政策,并提高不同政策措施的协同性,重点解决创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产品质量市场监管,提高粗制滥造、仿冒假冒产品的违法成本,促进优胜劣汰;依法查处知识产权违法侵权行为,切实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与创新的合理收益,倒逼企业走创新研发、提质增效的正途。利用政府的各类公共资源搭建平台,促进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交流合作,推动融合创新和联合创业。着力解决创业创新人才紧缺问题,通过人才引进、集中培育和成果奖励等多种形式,发现和集聚引领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培养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用好擅长资本运作的专门人才,使人才的规模、质量和结构与制造业创新发展需要相衔接。着力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是立国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制造强国战略全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努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准确把握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 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为经济持续增长培育新动力、打造新引擎,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扎实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要做到“四个转变”。一是以要素新供给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推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这些年,我国劳动力总量逐年减少,资本使用效率偏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技术、管理、制度、商业模式的全面创新,提升传统要素效率,创造新的生产要素,加快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增强工业内生增长动力。二是以制度新供给实现政府规制向市场配置转变。目前,我国工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衡、价格疲软,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这既有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政府不当干预的结果。要坚持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既遵循市场规律,又勇于承担责任,营造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发展环境。三是以结构新供给实现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式、精细化转变。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既要主动减量,下决心化解过剩产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要引导增量,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产品新服务;还要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四是以政策新供给实现倾斜扶持向功能性扶持转变。产业政策重在弥补市场失灵。对规律的把握要准,把握好要素供给结构和质量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对应关系,将产业技术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核心内容;方向引导要准,要多角度剖析行业、企业、地区分化的成因,分业施策,因地施策;作用方式要准,要减少壁垒,优化服务,由倾斜式结构政策为主向支持关键环节的功能性政策为主转变。   抓紧落实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 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十三五”时期,我们将以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为主线,发挥好政策“指挥棒”作用,突出抓好“七个重点”。一是以战略规划引领为重点,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抓紧编制发布11个配套实施指南、行动计划和专项规划,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整合设立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2025)资金,分年度遴选标志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围绕已出台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制定《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引导地方错位发展。开展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探索不同类型城市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二是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点,帮扶困难行业脱困发展。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的原则,抓紧推动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制定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明确人员安置、资金筹措、债务处置等措施。坚持压缩存量和优化结构相结合,推进低效过剩产能退出。引导和激励企业推进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抓紧出台机械、汽车、建材等困难行业转型升级、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和指导意见,加快实现企业扭亏增盈。三是以质量品牌建设为重点,更好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建立企业黑名单、惩罚性巨额赔偿等制度,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四是以夯实增长基础为重点,补齐工业供给体系短板。持续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指导发布《工业“四基”发展目录》,完善产业技术基础体系,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和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力争解决一批标志性“四基”瓶颈。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加快形成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等新型网络体系,构建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有力保障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落实。五是以提升供给效能为重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升级工程,编制制造业转型升级改造重大工程包,编制发布指导目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稳定工业投资增长。加快设立并发挥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积极拓展高端装备及新材料应用市场。开展绿色建材、钢结构和铝型材生产应用行动。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步伐,以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发展。六是以融合创新发展为重点,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激发制造业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为主线,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制造企业“双创”平台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积极培育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网络化生产新模式,增强支撑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的基础技术、解决方案、安全保障等能力,夯实融合发展基础,激发制造业发展新动能。七是以激发市场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围绕支持创业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全面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加强对违规收费的查处问责,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进一步开放基础电信领域竞争性业务,发挥好民间资本的创新活力。实施更加有利于创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建设产融信息对接服务平台,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苗圩:中国制造2025,迈向制造强国之路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制造业做大做强是中国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必由之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满怀实业兴国梦想,探寻工业强国之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中国制造起步于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从小到大,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支撑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到现代化工业国、再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大国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时期,以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作为未来10年引领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瞄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增强发展制造业的战略定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敏锐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历史变化,生动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具有强大的战略统领和目标牵引作用。实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只有发展起来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让梦想成为现实。   近现代以来,制造业始终是一国经济发展并走向强盛的基础。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均基于规模雄厚、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发展质量好、产业链国际主导地位突出的强大制造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摆脱贫穷与落后,实现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追赶甚至超越,也是通过推动工业化、发展制造业来实现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没有坚实的制造业支撑,必将导致经济体的不断虚化和弱化。鉴此,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吸引和鼓励高端制造回流本土;新兴经济体不甘落后,希望借助更有利的比较优势,编织制造大国梦想。作为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在“双向挤压”的挑战中杀出一条血路,化挑战为机遇,强筋固本、夯实根基。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关键阶段。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制造强国,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制造业过去是,现在是,而且未来仍将是保证强大经济的支柱和基础,发展制造业的决心不能有丝毫动摇。可以说,中国工业化进程能否顺利推进、势头能否长期保持、在全球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招。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制造业这一立国之本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发展愿景,力争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世界一流制造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战略支撑。   紧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由大变强的方针指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进入以增速换挡、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如何既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能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关键还是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制造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战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增长动力,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中国制造2025》着眼解决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出的指引未来10年乃至30年制造业发展的20字基本方针,必须一以贯之地执行。   ——坚持创新驱动。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引擎。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不完善、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等问题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中心环节,加快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打造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我国成为全球创新的引领者。   ——坚持质量为先。高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但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领军企业发展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质量品牌作为生命线,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加强质量技术攻关和自主品牌培育,叫响“中国质量”,打造“中国品牌”。   ——坚持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既是大势所趋,也是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约束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基于对全球资源的巨大依赖和提升未来制造核心竞争力的考虑,还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青山碧水的盼望和要求,推进绿色制造都到了紧迫关口。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行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坚持结构优化。调整结构、优化布局贯穿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虽然我国逐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但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严重、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把加快构建高端引领、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作为中心任务,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升,大力发展高端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   ——坚持人才为本。人才队伍是制造强国的根本保障。针对领军人才、高层次技术人才紧缺,缺少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等问题,应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   聚焦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把准产业升级的路径方向   当前,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重要领域和前沿方向的革命性突破和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将对全球制造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并逐渐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格局。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促进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以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新工业法国为代表,主要发达国家围绕建立制造竞争优势,加快在信息基础设施、核心技术产业、数据战略资产、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网络经济体系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占据高端制造领域全球价值链的有利位置。这无疑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挑战,但也给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带来重要机遇。   经过长期追赶的沉淀和积累,当今我国在相当一些领域与世界前沿科技的差距都处于历史最小时期,已经有能力并行跟进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中国制造2025》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加快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与发达国家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不同,我国制造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停留在3.0甚至2.0,只有部分领先行业可比肩4.0。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处理好2.0普及、3.0补课和4.0赶超的关系,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以推广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培育新型生产方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继续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促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在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能力,让老树开出新花,做精做强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智能核心装置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构建自主可控、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积极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提升制造装备和产品智能化水平,让新芽长成大树,做大做强高端产业。大力发展新型信息消费,培育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合作并举,加快建立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进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通信业转型发展,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建设网络强国提供基础支撑。   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加快重大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当前,受“三期叠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深层次矛盾凸显,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分化明显,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更趋复杂、更加严峻。经济行稳致远,必先夯实根基。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好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组合拳”,不仅有利于巩固制造业这个优势和支柱,增强中国制造“长跑”耐力,而且将激发释放市场活力,培育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为“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良好基础。   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态势,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创新等5项重大工程,抓紧启动一批需求迫切、前期基础条件好、既利当前又促长远的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有效投资,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促进产品和技术升级,支持重大装备“走出去”和优势产能国际合作,推动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面向未来全球竞争的需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融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中,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对外开放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设网络强国以及“一带一路”等区域发展战略紧密扣合、协同发展。聚焦研发、市场、企业、人才四大产业基础,打造支撑产业中高端迈进的完整政策体系,为企业减负、为制造松绑、为创造护航,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必须发挥好我们的制度优势。要加快建立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工作机制,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战略咨询委员会的决策支撑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瞄准重点领域,狠抓关键环节,实化政策支持,扎实稳步地推进各方面工作。   我们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制造强国建设的伟大征程正在清晰地铺展开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战略定力、方针指引、路径方向、政策支撑统一于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的伟大实践,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种好“责任田”,坚守“主阵地”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 苗 圩  各级党委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领导核心,要躬耕不辍地种好“责任田”,毫不退缩地坚守“主阵地”,不折不扣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对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落实主体责任是党章等的明确要求,也是适应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一些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影响恶劣。各级党委作为本地区本部门的领导核心,要始终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担当、恪尽职守。  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大部门制改革的试点,承担着行业管理的重要职责,廉政建设的形势严峻。全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重要讲话精神,找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大力发扬“讲认真”精神,躬耕不辍地种好“责任田”,毫不退缩地坚守“主阵地”,不折不扣履行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主体责任的内容和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充分发挥决策参与作用,第一责任人不仅要抓党风廉政建设安排部署,更要抓检查落实。班子成员也是分管范围内的第一责任人,对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落实部党组相关部署,管好家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要抓紧制定部党组落实主体责任的意见和检查考核办法,加快形成“头头抓、抓头头,系统抓、抓系统,反复抓、抓反复”的良好局面。  二是要积极探索责任落实和追究的有效途径。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纳入年度关键业绩指标和目标责任制考核,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做好加法和减法,一把手、班子成员和业务司局要把反腐倡廉的要求贯穿到日常工作各个环节;纪检部门要减少对业务工作的参与,集中精力强化监督执纪问责。部党组每年要向中央纪委专题报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情况,领导班子成员还要报告个人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的情况。  三是要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继续在全系统开展“改进作风年”活动,坚持把基层、企业、群众满意度作为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继续开展作风建设满意度测评,探索加强平时监督的途径,完善作风建设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持之以恒解决“四风”问题。加强制度建设,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  四是要始终保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加大案件线索排查力度,不管涉及什么人、职务有多高,都要一查到底、严肃处理。同时,加大巡视工作力度,坚决落实中央要求,今年要完成对6个部属单位的巡视工作。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损害群众利益、干群矛盾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单位”和“问题干部”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开展警示教育。  (文章发表于6月17日人民日报)陈肇雄: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符合各国人民愿望网络时代,世界各国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深入,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网络空间发展的共同性、利益的共同性、挑战的共同性、治理的共同性日益凸显。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符合各国人民愿望。一是有更加普惠的网络空间发展共识。弥合数字鸿沟、推动信息获取、创造数字机遇、实现普惠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议题。二是有更加协同的网络空间资源管理。关注彼此利益,谋求共同治理,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构筑了新的制度框架。互联网号码分配管理(IANA)的职能移交,成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热门话题。三是有更加强烈的网络空间治理合作诉求。网络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形式多样的网络犯罪滋长蔓延,互联网恐怖主义日益猖獗,对网络空间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寻求网络空间集体安全,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关切。  作为网络大国,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全球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确立了“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指导思想,积极倡导建设“多边、民主、透明”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体系。在国家层面,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宽带中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开展国际跨境陆缆和海缆建设合作、国际网络安全应急合作等,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下一步将遵循“尊重网络主权、维护和平安全、促进开放合作、构建良好秩序”的原则,落实“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的主张。积极参与推动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合作,共同建设“更美丽、更干净、更安全”的国际网络空间治理新体系。  (一)夯实行业发展基础,提升信息惠民水平  全面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提升宽带用户普及率、降低宽带使用性价比。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支持基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相关产业发展。建立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和中西部偏远地区宽带网络建设,缩小数字鸿沟,推升信息惠民水平。  (二)完善协同治理体制,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鼓励支持不同主体参与互联网管理,形成政府监管和多方协同相结合的互联网治理体系。加强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完善网站备案管理制度,深入推进信息网络实名制。加快发展国家顶级域名和中文域名。推动国际互联网治理新体制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治理规则制定、互联网基础资源分配、ICANN改革进程、IGF组织活动等。  (三)强化支撑体系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推动加快《网络安全法》立法进程,建立健全网络空间治理法律体系。完善防护标准和管理规范,强化网络设施安全防护工作。实施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强化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发展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促进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多渠道培养专业人才,强化网络安全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国际网络安全应急合作等。  建设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各界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切实加强交流互鉴,积极探索发展规律,共同分享治理经验,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谋求共享共治,让互联网发展更加公正合理,更加平衡地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的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制造业中创新最活跃、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也是价值链上高利润、高附加值的领域。在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战略性任务来推进,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一、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先进制造业既包括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包括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管理等改造提升后的传统产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中国制造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关键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先进制造业具有技术先进、知识密集、附加值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等特征。有研究表明,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域年人均产出是非先进制造业领域的2倍,每个先进制造业岗位可带动供应链上3.5个工作岗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支撑制造业快速增长的成本优势日益弱化,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趋紧,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必须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先进产能比例,能够推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促进发展模式向绿色集约方向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制造业领域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在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供给结构还不适应需求的新变化,产业整体处于价值链中低端。比如,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到海外购买电饭煲等产品,这些产品国内完全能够生产而且产量还很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关键是我们的产品在质量与品牌上与国外高端产品仍有较大差距。先进制造业不仅体现为产品技术上的先进,也体现为先进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强化创新的引领作用,优化要素配置,提升质量品牌附加值,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强调,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历史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核心是制造业。制造业从低端逐步向中高端升级迈进,是支撑大国经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根本力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能够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为实现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防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准确把握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更趋复杂,需要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新的形势。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造业稳步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特别是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在全社会重视制造业、关心制造业的氛围下,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大型飞机、新材料、移动通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制造业创新已从跟跑为主,进入跟跑在加快、并跑在增多、领跑在涌现的新阶段。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大,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全面提高;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效益明显改善。制造业生产模式深刻变革,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各行业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智能手机、无人机、移动支付等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成长,涌现出一批有活力、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2017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电子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达13.8%和10.7%,合计拉动整个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正在带动群体性技术突破,新的商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柔性制造、网络制造、智能制造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智能制造为例,据初步统计,我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化改造前后对比,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互联网大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坚实的制造基础和吸收新技术的巨大国内市场,在新兴科技和产业领域已取得一定突破,具有抓住这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的有利条件。面对历史机遇,必须顺势而为、前瞻部署,加强战略谋划和统筹协调,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先进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任重道远。应当看到,与建设制造强国的要求相比,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培育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任务相当艰巨。一方面,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健全,工业基础还有大量短板,企业普遍存在研发投入低、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先进制造业发展环境亟待优化,企业综合成本负担较重,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比较突出。另一方面,先进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更趋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持续加力推动本国制造业发展。无论是美国突出创新优势的“先进制造”,德国突出智能制造的“工业4.0”,还是英国强调“制造业+服务业”的“高价值制造”,以及日本以大数据为主的“下一代制造”,着力点虽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国外跨国公司也在积极利用全球化的生产网络和组织模式,以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价值链高端环节,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被“低端锁定”的风险。 三、凝神聚力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 强调,振兴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短期看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长期看是国家经济命脉。要将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长期坚持的战略任务,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为抓手,强化创新驱动、改革推动、融合带动,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我国制造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跨越。抓住一个关键。创新是先进制造业的主引擎,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以先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形成高效立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当前,要突出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共性问题,跨越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死亡之谷”。按照聚焦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的要求,加强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领域总体布局,明确共性技术研发定位,抓好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基于自我造血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形成细分领域明确、区域竞争合作、上下衔接发展的建设格局。落实两条思路。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要坚持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并举。一方面,做大做强新兴产业。突出抓好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5G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对新技术新业态采取鼓励创新、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在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上下功夫,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要充分运用好、发挥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实现优质制造,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消费需求。以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为重心,支持企业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云制造,促进形成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供给能力。推动三大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根本要求。以质量变革为核心,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着力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全面提升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我国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引导先进制造业重大生产力布局,高质量建设“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效率变革为目标,着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降低实体经济运营成本。以动力变革为重点,着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产业发展上。强化四个保障。强化市场保障,实施负面清单制度,建立透明公正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推动垄断行业有序开放,促进市场主体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拓宽先进制造业融资渠道,形成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合力。强化人才保障,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吸引海内外制造业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投身先进制造业发展。强化服务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巩固和扩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大力促进产业政策与财政、货币、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辛国斌:激发“双创”活力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正在扎实推进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去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有关工作。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采取行动,认真抓好落实,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是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两年多来,国务院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537项,投资核准中央层面减少76%。工商登记实行了“先照后证”,前置审批85%改为后置审批;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企业年检改为年报公示,简政放权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地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优化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二是进一步加大财税支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以城市创业创新基地为载体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继续深化惠企税费政策,提高小微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起征标准,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费率,减免4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5项政府性基金,使小微企业负担明显减轻。  三是进一步加强融资支持。通过实施定向降准、小微企业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等方式,扩大小微企业信贷资金来源。多措并举,着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贵。  四是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互联网+小微企业”,推动小微企业信息化和公共服务网络化。引导信息化服务商为中小企业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和应用推广活动。搭建“创客中国”服务平台,举办“创客中国”大赛。开展中小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工作,推动万企转型升级。  五是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已培育认定了511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并实行动态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提升,继续开展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培训。  同时,各地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落实好现有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政策为重点,深入开展扶助小微企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准确认识和把握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做好新形势下中小企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总体看,中小企业发展有着良好机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劳动力素质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要素综合优势更加突出,总体环境良好。同时,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推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特别是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推进“互联网+”行动,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进一步释放。  但中小企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增速减缓,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中小企业订单不足,生产经营状况仍不容乐观。二是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减弱。三是中小企业在传统产业集中度高,普遍存在消耗高、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紧迫。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增长引擎马力下降,必须向促改革要动力,向调结构要助力,向惠民生要潜力。打造新引擎,就是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方面,中小微企业大有可为。同时,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应用,推动了创新门槛迅速降低、创新环境空前开放、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新平台、新空间。中小企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要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促进民生持续改善结合起来,把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推动中小企业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中小企业政策  为解决中小企业创设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政策,加强帮扶,强化服务,营造更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业兴业的良好环境。  一是抓好政策落实。要继续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协调机制作用,加强部门联动,推进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建立评估机制,保障政策顺利实施。加大财税支持,加快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落实好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新措施、新办法,做好政策储备。  二是加大融资支持。要落实好国务院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各项政策,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鼓励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  三是强化创业创新。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国家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完善平台网络服务标准和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动态管理,发挥示范平台的带动作用。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组织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活动。  五是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形成全社会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良好氛围,营造更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罗文等公开讲话汇编26篇信息公开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副部长罗文等公开讲话汇编26篇,信息公开,信息公开,公文范例,领导述职报告,机关公文写作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 价格 注册用户免费
  • 编号 11532572
  • 软件 Word
  • 格式 doc,docx
  • 大小 155.569KB
  • 比例 16:9
  • 页数 共161页
声明:工图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投诉
猜你喜欢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副局长贺化等公开讲话汇编20篇包含

湖北省政协李鸿忠、张昌尔等公开讲话汇编11篇包含

浙江省林业厅陆献峰、杨幼平等公开讲话汇编14篇包含

泰来县县长安剑亮、县委书记李岩松等公开讲话汇编11篇包含

岳阳市粮食局刘正仁、宋爱华等公开讲话汇编15篇包含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耿庆海、李力等公开讲话汇编12篇包含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微信登录 QQ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