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WORD文档 > 领导讲话 >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领导讲话汇编.DOCX 【图片、文字、动画均可编辑】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领导讲话汇编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领导讲话汇编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领导讲话汇编目 录领导讲话1.省委副书记:在全省驻村帮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2019年6月11日)……………………………………………………………………32.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在省直驻村帮扶工作队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2018年3月26日)……………………………………………………123.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在全国脱贫攻坚培训工作研讨班发言(2019年5月5日)………………………………………………………………………244.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在全省扶贫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29日)……………………………………………………295.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改革开放40年湖南扶贫开发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34调研报告6.创新扶贫协作方式,提升对口帮扶质量——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永顺实践……………………………………………………………………… 397.关于全县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468.宁夏扶贫小额信贷专题调研报告……………………………………… 549.河南省新郑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6110.六盘水市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报告…………………………………6511.县人大常委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7412.同仁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82在全省驻村帮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乌 兰(2019年6月11日)今天我们召开全省驻村帮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对全省驻村帮扶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鼓劲,推动各级驻村工作队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抓好问题整改、促进工作落实,不断提升驻村帮扶工作成效。刚才,6位同志作了很好的发言,既介绍了经验做法,又交流了工作体会,值得我们全省各级扶贫工作队、驻村办和后盾单位学习。下面,就进一步做好当前和下一阶段全省驻村帮扶工作,我讲三点意见。一、认清脱贫攻坚形势,进一步强化驻村工作队的使命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将驻村帮扶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法,出台了《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选派扶贫工作队是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措施,要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工作队和驻村干部要一心扑在扶贫开发工作上,有效发挥作用。”总书记非常关心驻村干部队伍,多次看望慰问驻村帮扶干部,前不久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强调 :“要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省委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杜家毫书记每逢扶贫工作会议都要强调驻村帮扶工作,他指出:“只要工作队选得好,派出单位真正重视抓帮扶,认认真真把总书记‘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化为本地的具体实践,就能在不长的时间内走出脱贫新路,展现工作实效,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大家一定不能辜负中央和省委的期望,扎扎实实把驻村帮扶工作做好。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18年以来,根据脱贫攻坚形势需要,我省启动了新一轮驻村帮扶工作,在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驻村帮扶工作越做越实。一是驻村力量进一步加强。全省共组织 1.8万支工作队、5.6万名驻村干部参与驻村帮扶,组织 60万名干部与 180万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新一轮工作队规模增加1万支以上,其中省派工作队由187支增加至225支,对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实现了驻村帮扶全覆盖。二是帮扶作用进一步发挥。各级驻村工作队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实施了一大批扶贫项目,推动各项扶贫政策落地见效,大量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三是管理考核进一步严格。制定出台了驻村帮扶21条措施,指导各地普遍建立了工作例会、考勤管理、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等管理制度。坚持从严开展督查考核,将驻村帮扶纳入常态化联点督查的重要内容,对不称职的驻村干部坚决召回、及时撤换,2018年全省共召回调整驻村干部673人。四是工作保障进一步到位。分5个片区对省派工作队队长进行现场培训、“实战”练兵;各市县开展分级培训,实现了对驻村干部业务培训全覆盖。积极改善驻村条件,认真落实工作经费和生活交通补助,为驻村干部购买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五是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去年,省、市州、县市区表彰了一大批脱贫攻坚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同时,省内主流媒体推出了一批典型宣传报道,提振了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2018年,全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1万人、249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实现了年度目标,中央给我省评定为“好”的省份之一。成绩来之不易,凝结着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心血与汗水。在此,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体参与驻村帮扶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成绩来之不易,今年压力更大。压力更大是因为,一是要在2019年继续保持好的成绩不容易,二是要在一年多时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也不容易,因为剩下的都是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的难度更大。当前,我们要清醒看到我省扶贫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和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做得更好。根据脱贫攻坚“三个落实”信息管理系统显示,从省级交叉考核、省内交叉考核、常态化联点督查等反馈的情况来看,今年第一季度全省共查出问题1709个,其中政策落实686个、占比46%,工作落实598个、占比38%,责任落实254个、占比16%。责任落实方面:主要是驻村和结对帮扶责任落实不够问题比较突出,此外还包括行业扶贫问题、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落实不够等问题;政策落实方面:排第一的是危房改造问题占比27%,第二是易地搬迁问题占比19%,第三是产业扶贫问题占比15%,第四是健康扶贫问题占比9%,第五是安全饮水问题占比9%,第六是教育扶贫问题占比6%;工作落实方面:排第一的是档案资料不完善占比41%;第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缓慢占比18%;第三是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占比13%;第四是群众情绪疏导不力和识别退出动态调整都占比8%。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有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有村支两委的责任,当然也有驻村工作队的责任。督查发现的有很多问题,比如,政策落实的问题、完善档案资料的问题、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的问题,等等,完全是驻村工作队可以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这说明我们一些驻村工作队的认识还有差距、责任还没落实、工作还不到位。从2018年省际交叉考核、国家第三方评估、市州交叉考核、省领导“四不两直”专题调研以及常态化联点督查等反馈情况来看,我省有些地方的驻村工作队建设和驻村帮扶工作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人还不够优。有的单位没有落实“尽锐出战”要求,选派干部能力偏弱、结构不优,存在凑人充数的现象。有的单位选派的工作队长年龄偏大甚至是退休干部,有的单位选派工勤人员担任工作队长。说明这些单位主要领导不重视扶贫工作。二是能力还不够强。一些驻村工作队员对扶贫政策了解不透、把握不准,政策落实变形走样;缺乏群众工作经验,工作打不开局面,工作效果欠佳。这一方面说明对驻村工作队员业务培训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少数驻村工作队员学习不够主动,工作不够积极。三是作风还不够实。联点督查发现,个别县有的驻村工作队在4月中旬暗访时还未到位;有的驻村干部住村较少或者走读不住村,走访群众不到位,对情况不了解、与群众不熟悉;有的不敢较真碰硬,对发现的优亲厚友问题听之任之;有的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诉求不闻不问,对信访问题处理不及时、解决不到位,造成群众重复信访、越级上访;有的资金项目管理不到位,甚至出现违规违纪现象;有的帮扶工作满意度不高,离群众期望还有差距。比如,联点督查发现,某县安全饮水保障存在问题,交办7个月后仍未整改。又比如,媒体曝光的一些问题,其实群众之前都有反映,就是因为得不到及时处理,才把小事酿大。这些都说明当地党委政府履行责任不到位,也说明这些村的驻村工作队责任意识、担当精神不够强,没能及时争取解决这些直接影响脱贫的问题。四是帮扶还不够精准。比如,个别地方用简单分红代替产业扶贫,贫困户参与度不高,带动增收效果差,访谈入股合作社的135户贫困户有76.3%未参与生产经营、25.2%的认为效果一般或不明显。比如,有的地方贫困人口识别标准把关不严,受访的2018年新识别贫困户中发现3户错评。这些问题,都是驻村工作队看得到、管得着的事情,为什么还存在这么多问题?主要还是我们的驻村工作队用心用力不够,没有下足绣花功夫。五是管理还不够严格。有的派出单位对工作队一派了之,没有定期研究,对驻村工作做得怎么样不管不问,主要负责同志也没有按要求到村调研指导工作;有的仍然给驻村干部安排工作,没有做到脱产驻村。有的县贫困人口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基本上全部由乡镇派驻工作队,乡镇和村里的工作两头兼顾,帮扶力度有限。有的地方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属地管理落实不到位,部分乡镇对上级选派的工作队存在不想管、不敢管、管不好的现象。省际交叉考核实地核查4个县,都发现了驻村工作队员党组织关系没有转到村的现象;有的村名义上有3名驻村干部,但实际上驻村只有2人,存在脱贫退出后帮扶力量减弱的问题。六是保障还不够有力。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和派出单位对驻村干部正向激励、关心关爱不够,有的连必要的工作经费、生活补贴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对扶贫一线干部优先提拔任用的力度还不够大,以脱贫攻坚实绩用干部的导向还不够明显。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槌”“脱贫攻坚战的打法要和初期的全面部署、中期的全面推进有所区别”。怎么区别?我的理解是,越到最后时刻,越要狠抓关键、全面落实。靠谁落实、凭什么落实?靠的是广大奋战在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凭的是扶贫干部过硬的作风、能力和干劲。党中央决定,要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级驻村工作队一定要将做好扶贫工作与开展主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这次主题教育强调,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中央、省委要求派出驻村工作队的初衷是什么?就是要通过驻村帮扶让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过上美好生活。对于扶贫干部而言,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要勇于担负责任、敢于直面问题、善于攻坚克难。所有驻村工作队员都要按照中央、省委对驻村帮扶工作的要求,认真进行检视反思,看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扶贫干部。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立行立改。总而言之,各级驻村工作队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和行动自觉,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应有的贡献。二、发扬顽强拼搏精神,进一步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的作用2019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全省要完成减少6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718个贫困村基本出列、争取剩余2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年度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各级各部门和驻村工作队要提振攻坚决战的精气神,发扬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硬仗的优良传统,切实克服厌战、畏难、松劲情绪,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第一,要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抓帮扶。总书记指出,到2020年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当前我省贫困群众“两不愁”基本实现,但安全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保障还存在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前面已经讲过,我们一季度联点督查反馈的问题,还有很大一部分属于“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驻村工作队,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开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清零行动,逐户逐项进行排查梳理,重点查看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有关政策在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变形走样、缺失遗漏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与相关部门对接,“一事一策”制定整改措施,逐户逐项抓好落实。20个没有摘帽的县要做好问题清零,已摘帽的贫困县和非贫困县也要问题清零。要按照“下足绣花功夫”的要求,来安排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否则就落实不了“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要求。第二,要着眼稳定脱贫抓帮扶。脱贫攻坚推进到今天,全省已有68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深入开展“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对已摘帽县、已出列村、已脱贫户后续帮扶等情况进行跟踪掌握,对驻村工作队力量减弱甚至撤队、结对帮扶干部不作为、帮扶政策和措施不持续的问题,及时抓好整改。对驻村工作队来说,一是要抓党建带队伍。“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各驻村工作队要坚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要职责,建强支部班子,带好党员队伍,深入开展贫困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和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要积极帮助村支两委发展村集体经济,培养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比如,省委政研室、省委改革办驻凤凰县胜花村工作队,坚持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通过创新党建平台,健全基层组织网络,培养了5名村后备干部,发展了2名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村级班子建设和脱贫工作都焕发出新的活力。二是要抓产业谋长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各驻村工作队要把帮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摆上重要日程,抓好长远规划,完善好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做到村村有带动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切实防止返贫和新发生贫困。在重庆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又要看质量,不能到时候都说完成了脱贫任务,过一两年又大规模返贫。要多管齐下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要严把贫困退出关,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确保脱真贫、真脱贫。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适时组织对脱贫人口开展‘回头看’,对返贫人口和新发生贫困人口及时给予帮扶”。提高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关键要在发展产业上下足功夫,让贫困群众能够持续增收。驻村工作队一定要把产业扶贫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产业扶贫方面,好的经验做法很多。比如,湘投集团在永顺县科皮村驻村扶贫,发挥投资运营公司的优势,联手老爹生物公司,建设了100亩高品质生态猕猴桃示范园,在产业扶贫上下了很多功夫,帮助科皮村顺利脱贫退出。还比如,省税务局驻汝城县三合村工作队,因地制宜实施“一村一品”“一组一园”产业扶贫计划,组织建设了蔬菜、板栗、百香果、花生等小型产业园,并与当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构建了长短结合的产业扶贫格局。三是要抓扶志增动力。驻村工作队要采取多种措施,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要加强教育引导,把贫困群众的发展愿望提起来;加强技能培训,把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强起来;加强典型示范,把贫困群众的看齐标杆立起来,营造脱贫光荣、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比如,省交通运输厅驻慈利县腊树村工作队,探索推行“扶贫路上党旗红,勤劳致富最光荣”扶贫扶志活动,通过评选党员标兵、脱贫示范户、产业大户等先进典型,让贫困户感到“勤有路子、干有劲头、富有方向、困有人帮”,大大提高了脱贫靠自身的自觉性。四是要抓环境促提升。已脱贫村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工作,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下功夫,帮助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巩固和发展脱贫成果。第三,要主攻深度贫困抓帮扶。各级驻村帮扶力量要向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倾斜。同时要把各类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爱心人士的力量汇集起来,使更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帮扶资源向深度贫困地区集聚。要高度关注深度贫困人口,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手段,进一步加大对深度贫困群体帮扶力度,严防“一兜了之”。要深入推进“户帮户亲帮亲互助脱贫奔小康”活动,重点帮扶建档立卡中因病因残、就学负担重、孤寡老人和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居住条件差的四类深度贫困对象。第四,要改进作风方法抓帮扶。各驻村工作队要坚持入户上门走访,掌握村情民意,想方设法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要多与群众谈心交心,宣讲扶贫惠农政策,理顺群众情绪,赢得群众认可。例如,刚才发言的永州市林业局驻江华瑶族自治县新庆社区帮扶工作队队长蔡建武同志,带病坚守扶贫一线,走遍全村298户贫困户,千方百计帮助村里发展产业,赢得了群众交口称赞。要履职尽责,积极作为,严把贫困识别和退出“关口”,抓好各项扶贫政策的逐户逐项落实,切实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优亲厚友和违纪违规问题。各级驻村办要严格落实驻村工作队考勤管理制度、纪律约束制度,严禁挂名、走读、兼职现象,驻村干部必须脱产、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党组织关系必须转到村,确保工作队吃住在村、在岗在状态。各地要落实中央关于“基层减负年”的部署安排和省委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条措施要求,严防层层加码,让驻村干部真正把时间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办实事、求实效上来。三、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进一步压实驻村工作队的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把驻村帮扶作为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一招,按照中央加强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的要求,统筹抓好人员选派、日常管理、考核激励、服务保障等工作,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充分调动驻村队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一,要坚持尽锐出战。总书记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贫困村“一村一队、一队三人”的要求,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干部参加驻村帮扶,把驻村工作队建设成攻坚克难的“尖刀班”、决战决胜的“先锋队”。要抓紧做好因机构改革相关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的调整工作,确保驻村帮扶、结对帮扶对所有贫困村、贫困户“两个全覆盖”。针对一些工作队员能力不强的问题,对其中一部分人员开展轮训,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形式,帮助他们掌握工作方法,熟悉相关政策,提高工作水平。第二,要严格督查约谈。省扶贫办、省常态化联点督查组和各级驻村办,要对驻村帮扶工作情况加强督查检查。今年要加大对驻村工作队约谈的力度。省里面要约谈,市州、县市区也要约谈。我们现在运用脱贫攻坚“三个落实”信息系统进行调度,一些数据和情况在系统上一目了然,哪些驻村工作队作风不实、工作不力,也是有据可查的。今后凡是发现作风漂浮、履职不力的,就要进行约谈;对不能胜任驻村帮扶工作的,各级驻村办要提出意见,该召回的要及时召回;对弄虚作假、失责失职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严肃处理。不仅要约谈工作队,对工作队的派出单位和管理单位有关负责人、责任人也要进行约谈。如果发现哪个地方对驻村工作队管理不严,大多数工作队工作不力的,就要约谈那个县甚至是市州委组织部的负责人。今年我们对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市州县党委政府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都要开展常态化约谈,指出问题、提出警醒、传导压力。我们抓驻村帮扶工作,也要用好“约谈”这个指挥棒。同时,约谈也是与年度考核紧密挂勾的。管理单位每年对所有驻村工作队都要抓好考核,坚持考勤和考绩相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与期满考核相结合,把约谈及考核的结果作为我们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第三,要加强日常管理。省驻村办由省委组织部牵头负责,要切实承担起统筹协调、督查考核、调度指导的工作职责。各级组织部门要发挥好牵头作用,扶贫部门要密切配合,切实加强各级驻村办建设,定期召开驻村工作队长会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级党委政府要加大对驻村工作指导和支持力度。县级党委政府负责统筹配置驻村力量,对驻村工作队员按照属地原则进行日常管理。乡镇党委政府要支持驻村工作队落实精准帮扶政策措施。派出单位党委(党组)要对驻点村帮扶工作负总责,定期研究帮扶工作,统筹各种资源,解决好驻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切实发挥后盾作用。第四,要强化激励措施。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对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驻村工作队员给予表彰,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优先提拔使用。各级组织部门和派出单位组织人事部门,要研究出台具体办法和措施,真正调动一线扶贫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要注意发现和总结驻村帮扶先进事迹和经验,加大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力度。各级财政、扶贫部门和派出单位要统筹安排,为驻村工作队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落实生活补助、定期体检、购买保险等保障措施。同志们,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大家要以勇于担当的政治责任感、舍我其谁的历史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现实紧迫感,以实际行动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为夺取我省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真正落实和体现总书记提出的“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要求。尽职尽责帮扶  确保“三个落实”——在省直驻村帮扶工作队培训班上的辅导报告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  黎仁寅(2018年3月26日) 一、我们应该如何认识驻村帮扶工作?驻村帮扶工作队精准扶贫的“滴灌管”、精准脱贫的“校表仪”。脱贫攻坚说到底是靠人干出来的。贫困群众要脱贫致富,给钱给物,不如建好一个党支部,不如选派一批好干部。加强驻村帮扶工作,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的重要内容。2015年6月18日,在“贵阳会议”上提出的“六个精准”,专门列出了“因村派人精准”。2017年12月30日,习总书记在新年献词中明确提出“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二是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2015年12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此专门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全覆盖。2017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对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三是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保证。精准扶贫的基本特征是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到人。只有通过驻村帮扶,才能保障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四是提高帮扶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第一轮驻村帮扶3年已经届满。从前3年的工作实践看,驻村帮扶工作为推进我省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还存在“派人不精锐(后盾单位不重视)、入户不深入、施策不精准、工作不融入(与‘村两委’两张皮)、政策不熟悉、重点不明确、方法不对路、责任不落实、保障不给力、管理不严格”等突出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既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也有作用能力方面的问题。我们举办这期专题培训班,就是要帮助大家提高思想认识,普及扶贫基本知识。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第一个百年梦想”,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工程。对于参与驻村帮扶工作的干部来说,能够跻身一线,为解决千百年来人类文明史上尚未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小康”的伟大梦想作出贡献,是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是适逢其时的人生幸事,是干事创业的绝好平台。和平时期,到最艰苦的贫困村从事最繁重最能考验人的扶贫事业,与战争时期扛过枪上过战场一样,最能展现时代风华,最能绽放人生精彩,最有机会成为新时期最可爱的人。过去,我们在一个岗位上要成就一件事业,可能会感到缺这缺那;现在,我们到贫困村扶贫,可以整合政策、资金、技术等各方面资源,可以激励引领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济困,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因此,各位战友要充分认识参与驻村帮扶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按照“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要求,全心全力投入为期3年的驻村帮扶工作。二、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一轮驻村帮扶的任务与职责?(一)本轮特点:决胜期;格局新;要求更高。1.本轮驻村帮扶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2018-2020),必须确保全面实现“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目标;2.本轮驻村帮扶面临扶贫格局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贫困分布的变化、贫困结构的变化、攻坚进展的变化、帮扶能力的变化),必须实行“五个转变”,即由注重找准帮扶对象向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稳定脱贫转变,由注重完成脱贫目标向更加注重提高贫困群众获得感转变,由注重全面推进帮扶向更加注重深度贫困攻坚转变,由注重减贫进度向更加注重脱贫质量转变,由开发式扶贫向开发式与保障式扶贫并举转变;3.本轮帮扶要求更高更严。要求既要打赢又要打好;要求既扶贫,又扶志扶智;要求既要提高脱贫质量,又要增强群众认可度和获得感;要求搞好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衔接;要求加强作风建设(中央确定2018年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二)总体目标:确保现行标准下的户脱贫、村出列。(三)主要任务:中央和省委文件明确的“十大任务”。1.当好方针政策“宣传员”。宣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以及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的工作措施。2.当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退出的“辅导员”。指导开展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参与拟定3年攻坚战行动方案和分年度脱贫攻坚计划。3.当好精准扶贫“施工员”。参与实施特色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扶贫、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健康扶贫、生态保护扶贫等精准扶贫工作。4.当好扶贫政策 “接生员”。推动金融、交通、水利、电力、通信、文化、社会保障等行业扶贫和专项政策措施到村到户。5.当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航员”。推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协助管好用好村级集体收入。6.当好扶贫资金项目“监管员”。监管扶贫攻坚项目,推动落实公示公告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7.当好内生动力“催生员”。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8.当好文明新风“引导员”。加强法治教育,推动移风易俗,指导制定和谐文明的村规民约。9.当好普通话“推广员”。积极推广普及普通话,帮助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10.当好基层党建“指导员”。帮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对整治群众身边的扶贫问题提出建议;培养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吸引各类人才到村创新创业,打造“不走的工作队”。(四)具体职责及具体要求:1.工作队对所驻村“村出列、户脱贫”负责,不脱贫不脱钩。依靠后盾单位,实行工作队驻村帮扶与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联系户的有机结合。制度设计是,驻村工作队员每月在村时间不得少于20天。包户干部要与驻村队员沟通包户情况,向队员委托办理帮扶事项。驻村队员要负责日常帮扶工作,承办委托事项,交办包户干部相关工作,组织包户干部入户开展帮扶工作。工作队还要负责对全体干部(村“两委”、后盾单位包户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特别是指导如何制定脱贫方案,确定脱贫项目,落实“五个一批”具体政策等。确保帮扶精准到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并认可满意。2.制定规划计划。摸清村情贫况,制定“村出列、户脱贫”3年行动方案,分解各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建立“村出列、户脱贫”项目库,提出资金需求计划并协调落实。3.确定到户帮扶措施。组织村干部、包户干部一起逐户上门走访,分析致贫原因,找出脱贫办法,制定“XX户脱贫工作方案”;建立全村到户的“五个一批”项目台账;组织开展金融、电商、光伏、资产收益、生态旅游等扶贫。4.抓好贫困对象动态调整管理。按照“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和“应扶尽扶、应出尽出”要求,做好贫困人口进出特别是新识别户、返贫户、精准退出户的动态管理,切实把握“三率一度”(严格控制“综合贫困发生率、漏评率、错退率”,提升群众认可度)。5.构建带动脱贫机制。按照“四跟四走”,每村培植一批能人大户、一个以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培育3-5名创业致富带头人,并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创造条件,开发公益性扶贫特岗,争取每村建立一个“扶贫车间”,让留守妇女、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防止短期行为和返贫风险。6.加强精神扶贫。抓好政策宣讲解释、加强思想引导、开展教育培训、树立典型引路,确保全体村民知晓政策,到户政策逐一落实、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每年得到1项以上技能培训、掌握一门以上致富技能。推动移风易俗,建立“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或“扶贫大讲堂”。推行参与式扶贫,建立奖补机制。精神扶贫比物质扶贫更重要,也更花精力。7.组织开展科技服务。协调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技术服务,推广科技成果,建立科技基地,培训乡土人才和示范户,引进新品种,改良换代提质增效。8.抓好项目推进和资金管理。精准安排项目,促进项目落地,确保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规范资金管理,实行民主公开,一律公告公示,确保阳光扶贫、廉洁扶贫。9.强化自我管理。填好一册(扶贫手册)、一表(“五个一批”到户台账)、一卡(包户帮扶干部明白卡)、一微(农户微信群);执行工作日志、民情日志、考勤登记、组织管理、驻村工作制度,落实群众工作纪律。及时汇总情况、总结经验、宣传典型,每半年向省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一次思想、工作、学习情况。三、我们怎样才能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一)必须厚植爱民情怀。扶贫事业是有情怀的事业,最能体现我们共产党人的情怀和使命,最能体现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我们只有深入学习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特别是2月12“成都会议”讲话精神,以及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自觉向习总书记看齐,心中有“诗和远方”,时刻心系贫困群众冷暖,满怀深情帮扶,才能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二)必须把握“精准”要义。脱贫攻坚最鲜明的特征是精准扶贫,最本质的要求是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具备“四个特征”:(1)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到户;(2)扶贫政策特指特惠;(3)帮扶措施量身定制;(4)实施机制精细规范。具体工作必须做到“六个精准”:(1)扶贫对象精准;(2)项目安排精准;(3)资金使用精准;(4)措施到户精准;(5)因村派人精准;(6)脱贫成效精准。特别要注意防止:①搞缩小版的“大水漫灌”;②简单给钱给物;③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有效性;④脱贫户中还有“三保障”没有实现。(三)必须把准工作基调。“坚持现行标准,既不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现行标准即2014年建档立卡时确定的扶贫标准,这一标准既符合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又高于国际标准。如果提高标准,既增加工作难度,也要增加财政负担,要么难以实现,要么难以持续。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做好一些,但不能承诺、吊高胃口。(四)必须熟悉政策标准。这里主要讲解几个关键性政策和标准:1.“户脱贫”标准——“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1)“一超过”指家庭人口年增收入稳定超过国家现行扶贫标准(2017年3280元,2018年为3280×(1+6%))。注意:一次性慰问金、项目资金、预期收入不能算。(2)“两不愁”指不愁吃、不愁穿。不愁吃,是指根据当地饮食习惯,农户有能力通过自产或自购,满足口粮需求及补充一定的肉、蛋、豆制品等必需营养食物,饮水安全;不愁穿,是指根据住地环境,农户有能力自主购买或通过亲戚购买,做到四季有换季衣服,日常有换洗衣服。注意:穿衣主要靠社会捐赠接济的,不属于穿衣不愁。(3)“三保障”指义务教育有保障(贫困户家庭没有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辍学的,认为有保障——因自身身体原因不能上学的除外);基本医疗有保障(贫困户新农合、大病医疗保险和补充保险、大病救助等健康扶贫政策实现全覆盖,能够方便看病,享受“先诊疗、后付费”,看得起病,患大病的得到救治、患慢病的得到签约服务、患重病的兜底保障,“一站式报账”,门诊住院病人实际报销比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住房安全有保障(农户居住房屋达到住建部的规定的A、B标准的,视为有保障;没有房屋的,长期居住子女家、亲戚朋友或者住养老院及稳定租房居住的,视为有保障)。退出负面清单:(1)饮水不安全的不能退出;(2)“三保障”其中一项未满足的不能退出;(3)农户因易地搬迁负债超过1万元或因危房改造发生大额负债的不能退出;(4)当年纳入的原则上不能当年退出;(5)帮扶成效不显著(没有享受过一项帮扶政策措施的)。退出程序:第一步,民主评议。由村支两委组织,初步拟定名单;第二步,入户核实。由乡镇组织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结对帮扶人、入户核查收入和“三保障”情况;第三步,农户确认(必须签字);第四步,公示公告(村级公示,县级抽查50%,结果公告,报省备案)。2.“村出列”标准——“两确保”(综合贫困发生率低于2%,有集体经济收入)、“两完善”(完善基础设施,包括有通村组硬化公路、有生产生活用电保障、有入户的广电通信光纤光缆、有入户的安全饮水;完善公共服务,包括有村级活动中心、有村卫生室、有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小孩就学方便、养老低保五保政策到位等)。村出列程序:自主申请——乡镇监测(提出出列名单,公示后申报)——县级组织入村核实(县委书记、县长签字后报市、省抽查复查)——县级人民政府对符合条件的批准公告。3.教育扶贫政策、住房保障政策、健康扶贫政策,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政策等等,都有资料,要烂熟于心,全面掌握运用落实。这里,提示把握几个关键性政策要点:——教育扶贫。重点抓扶贫助学(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政策全覆盖,各村一定要将各层次、各方面资助情况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名册逐一比对,并逐户逐项记录到扶贫手册和“一户一档”;抓保学控辍(不能因贫辍学一人);抓“两后生”职业学历教育奖补政策宣传和落实(免学费,教育部门每生每年补2000元,扶贫部门叠加每生每年3000元);抓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3-5人)和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危房改造。重点抓农房危险性鉴定,对村内所有C、D类危房进行改造(原则上C类加固改造,D类重建或除险加固)。补助标准:去年全省户均2.448万元(根据贫困程度和改造重建情况具体确定,最高可补5万元)。建房控制在以下面积以内:1人户35m2,2人户45 m2,3人户60 m2,3人户以上农户人均18 m2,对于仍从事农业生产的可适当增加谷物储藏、农具放置等辅助性房屋面积20-30 m2。严格审核补助对象:村级评议——村、乡镇和县级三级公示——县住建、扶贫、发改、公安、民政、工商、残联等部门联合审核拟补助对象信息——书面函告户主。严格资金拨付:县级财政应在房屋竣工验收合格一个月内直接拨付到扶贫资金“一卡通”(属统建的拨付到乡镇、村委会或施工单位)。——易地扶贫搬迁。注意把握:①严守搬迁对象精准的“界线”(只能是居住在“一方山水养不好一方人”地方的贫困户,同步搬迁的非贫困户自筹解决建房资金);②严守住户面积标准的“标线”(人均不超过25 m2);③严守不得搬迁举债的“底线”(贫困户自筹资金人均不超过0.3万元,户均不超过1万元);④严守资金项目管理的“红线”(集中安置为主,资金管理封闭运行);⑤加强安置点选址的科学性(不能从“山尖”搬到“山腰”,不能从“屎窝搬到尿窝”,不能“原地重建”,不能存在地质隐患,必须拆除老宅);⑥切实解决好发展产业就业问题,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如期脱贫。——健康扶贫。注意把握以下要点:①农村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必须全覆盖;②参保个人缴费部分,财政给予贫困人口补贴50%以上,特困人口100%补贴;③组织贫困人口参加“扶贫特惠保”家庭综合保障保险,其保费由当地政府给予不超过90%的补贴;④贫困患者到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⑤组织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每年开展一次体检,实行健康管理;⑥贫困患者县域内诊疗自负部分原则上不超过10%。(五)必须聚焦“三率一度”。这是衡量脱贫攻坚成效的重要标尺,也是“村出列”评估验收的核心指标。整个帮扶工作,必须对表对标,聚焦“三率一度”。围绕提升群众认可度,将综合贫困发生率、错退率、漏评率控制在国家规定的2%以内。就一个村而言,特别是省直工作队所驻的村,要确保综合贫困发生率2%以内,必须力争不出现一户错退、不出现一户漏评。因为村内总有一些特殊情况,建档立卡系统中的贫困发生率不可能是0,掌握“三率”的计算方法和三者之间内在联系就更清楚了。1.综合贫困发生率:是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错退人口、漏评人口三项之和占申请出列贫困村的农业户籍人口的比重。其中,农业户籍人口为国家统计口径下的乡村人口数,即公安部门提供的2014年底农业户籍人口数据。其计算方法是:综合贫困发生率=〔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数+错退形成的贫困人口数(脱贫人口错退率×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漏评率形成的贫困人口数(贫困人口漏评率×非建档立卡农业户籍人口数)〕/2014年底农业户籍人口数×100%。标准:应低于2%。2.脱贫人口错退率:是指抽样错退贫困人口数占抽样已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的比重。其中,错退人口是指收入没有稳定超过国家脱贫标准,没有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实际操作中,以抽样调查数据为依据。其计算方法是:脱贫人口错评率=抽样错退人口数/抽样脱贫人口数×100%。标准:应低于2%。3.贫困人口漏评率:是指调查核实的漏评人口数占抽查村建档立卡农业户籍人口数的比重。其中,漏评人口是指符合贫困识别标准单未纳入建档立卡的农业户籍人口。其计算方法是:贫困人口漏评率=调查核实的漏评人口数/抽查村未建档立卡的农业户籍人口数×100%。标准:应低于2%。4.群众认可度:是指调查认可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比重。其中,群众认可是指被调查对象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政策措施落实、帮扶工作成效、脱贫退出、后续帮扶计划和巩固提升工作安排等情况表示认可满意。其计算方法是:群众认可度=调查认可人数/调查总人数×100%。标准:应达到90%以上。关键问题:如何控制“三率”、提升“一度”?——控制“三率”问题。关键是控制错退、漏评,因为综合贫困发生率中的建档立卡系统贫困人口数在申报出列时已经固定。错退率也是可以控制的:对象已经明确,脱贫标准已经清楚,帮扶政策措施可以保障,如果出现问题就是工作责任不落实的问题。因而,错退率应该争取为0。特别注意防止“算账脱贫”、“数字脱贫(不该算的收入算了)”、“虚假脱贫”(“三保障”未实现就退出)、“被脱贫(本人不签字不认可)”。漏评率的控制上,要实施开展拉网式筛查,重点关注低保户、危房户、残疾人户、移民户、大病重病户、无劳动力户、外来户、边远户、少姓户、突发意外事件户等10类人员。因此,还要注意对去年4-6月份集中整改清楚出去的“4类对象”搞了一刀切的户、低保清退户、写过申请因票数不够未纳入的户进行逐户甄别。对于符合条件的,要严格按照程序及时纳入,防止漏户漏人。——如何提升群众认可度问题。一要深入开展遍访回访和交谈交流。既走访贫困户,又走访非贫困户,加强沟通、联络感情、征求意见;经常性召开由干部群众参加的农村“院子会”,宣传扶贫政策惠农政策、宣传扶贫带来的整体变化和发展成就,加强引导教育群众,增强群众获得感;二要全方位、无死角服务群众,推行委托代办制度,组织开展互助互帮,增强群众参与度与正义感;三要全面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增强群众共享感;四要改进帮扶方式。不能简单给钱给物,改变过去比较普遍存在的“救济式”“慰问式”扶贫,全面开展“奖补式”“参与式”扶贫,凡是到村到户的产业开发、电商扶贫、光伏扶贫等项目,要组织贫困户参与实施、参与监督、一同验收。坚持用正面典型鼓舞志气,注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坚持用民主、公开的办法,解决当前帮扶工作遇到的“等靠要”和“争当贫困户”这两大难题。树立正确导向,激发内生动力,以增强广大群众认可度。【典型案例:“扶贫楷模”王新法的扶贫方法】(六)必须确保“三个落实”(即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从2017年开始,省级脱贫攻坚成效交叉考核聚焦“三个落实”。2018年,中央确定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年,主要集中解决扶贫领域过去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资金管理不规范、考核评估不严格等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可以看出,也是剑指“三个落实”问题。责任落实方面,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责任是否落实是考核重点内容;政策落实方面,重点检查政策体系是否健全完善、政策执行是否出现偏差、政策措施落实是否精准到位,还要检查扶贫干部是否熟悉政策、贫困群众是否知晓政策;工作落实方面,重点检查贫困对象识别退出是否精准规范,调查是否存在因帮扶工作不扎实导致脱贫人口返贫现象,评估帮扶措施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查找扶贫资金安排、拨付、使用和管理是否存在问题。因此,我们要将狠抓“三个落实”贯穿整个驻村帮扶工作始终,实打实干,真刀实枪干。一切工作要落实到位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切实增强下足绣花功夫,防止形式主义,不搞花拳绣腿,不搞繁文缛节,不做表面文章,不能神龙见首不见尾,不放松、不停歇、不懈怠,做好识贫脱贫一户一户校准,政策措施一条一条落地,问题短板一个一个排查,扶贫资金一笔一笔审核,帮扶项目一个一个谋划推动,工作责任一人一人压实到位,确保识贫不漏一人、帮扶不漏一人、政策不漏一项、产业不漏一家、基础不漏一处、兜底不漏一个、扶志不漏一员、退出不错一户。(七)必须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最近,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将出台《关于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希望大家逐条逐项加以落实。突出抓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确保每村创建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以上龙头企业、一个以上特色产业基地,形成特色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带动和贫困户自己发展产业的“三带一自”产业发展模式和带动脱贫机制,让每个贫困家庭都有稳定持续增收的门路;就业扶贫方面,省里正在研究出台《关于在贫困村设立“扶贫车间”的指导意见》《关于设立扶贫特设岗位促进就业扶贫的指导意见》,引导帮助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加强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每人掌握1门以上技能,让贫困群众自己身上“长肉”。突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打造“不走的工作队”;突出扶志扶智,把贫困群众的志向立起来、致富能力强起来、自主发展机制建起来,好风气好习惯树起来、村级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典型案例:十八洞村脱贫故事。】(八)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一是注意处理好与“村两委”的关系。做到融入融合不搞“两张皮”,指导不领导,分工不分家,帮扶不包办,紧紧依靠“村两委”开展工作,把基层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关键时刻要敢于担当、善于引领。二是注意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认真研究村情民情状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村制宜,公正公平。始终坚持群众工作法,在依靠群众中教育群众;坚持“一线工作法”,让一线工作在一线落实;坚持问题导向法,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三是注意坚持先难后易、先急后缓的工作步骤。比如易地扶贫搬迁、村级公路项目建设必须早安排、早启动,产业扶贫项目季节性强,要早谋划,等等。四是注意善于运用近年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具体方式方法。比如,对表对标法、列清单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工作清单)、挂图作战法、“菜单式”、“问需式”、 “大数据比对法”、“恳谈法”等。五是注意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特别关注从本村走出去的能人乡贤、有志于农村扶贫的企业家和农业技术专家,通过有效联络,给他们牵线搭桥、搭建平台,创新带动脱贫机制,形成村级扶贫联盟,把贫困户联结到产业链上,共同开展带贫帮贫工作。充分运用中国社会扶贫网的上线运行功能,动员后盾单位结对帮扶责任人和有情怀的人都注册成为中国社会扶贫网的爱心人士,并根据本村贫困户的帮扶需求,组织开展“点对点”的精准帮扶,让爱在阳光下链接。在全国脱贫攻坚培训工作研讨班发言材料  建立“12345”培训机制   努力锻造一支高素质扶贫干部队伍  湖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2019年5月5日)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近年来,湖南深入贯彻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关于聚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意见》精神,坚持把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做为脱贫攻坚基础性工作抓实抓牢,探索建立了“把握‘一个核心’、强化‘两个保障’、整合‘三支力量’、创新‘四种形式’、抓好‘五类培训’”的“12345”培训机制,培养造就了一支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培训工作始终紧扣扶贫开发重要论述“这一核心”。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作为扶贫干部教育培训的核心要义,列为开班第一课。省委省政府以上率下、以会代训,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多次专题学习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省委书记杜家毫带头学习总书记重要论述,亲自撰写心得体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并在人民日报刊发;去年10月省委专门在湘西自治州召开“全省深入学习贯彻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大会”,所有省领导及行业部门、市县主要负责同志近600余人参加会议,刘永富主任亲临会场并做重要讲话。在具体工作部署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工作要点每年都聚焦扶贫干部教育培训,每次都把学习贯彻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做为首要任务。在《扶贫论述摘编》出版后,省财政专门出资订购20万本,分发给省市县乡村主要负责同志和扶贫干部。同时,在培训课程设计上,所有涉及扶贫领域的培训课程,均把学习扶贫开发重要论述作为首修课、必修课,做到逢班必讲、逢课必授,确保入脑入心、学懂弄通。通过反复讲、反复学,牢固树立了全省扶贫干部的“四个意识”,增强了脱贫攻坚责任感、使命感,自觉用扶贫开发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培训工作始终突出制度先行和资金投入“两大保障”。坚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对标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时限要求,我省每年提前制订培训计划、安排培训经费,全力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干部培训可以放开手脚试、甩开膀子干。一方面,强化制度保障。加大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顶层设计,先后在《湖南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全省脱贫攻坚纲领性文件中予以强调,明确要实施全省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扶贫专题培训计划。同时,依据上级文件要求,紧密结合湖南实际,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联合制定了《关于聚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施意见》,从培训内容、培训层级、培训资源、培训保障等4个方面提出了16条具体意见,使全省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式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另一方面,强化资金保障。在资金安排上,明确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全省各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为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充足经费保障。在资金使用上,实行培训经费“跟着计划走、跟着项目走、跟着干部走”,加大审计监管力度,确保培训经费专款专用。2018年,仅全省扶贫系统就投入扶贫干部培训资金   万元,组织开展各类培训班996期,培训扶贫干部36万人次。其中,省本级投入经费  万元,同比增长  ,受益学员达1.52万人次。  三、培训工作始终注重整合“三支力量”。抓好扶贫培训,师资力量是关键。为此,我们注重培训资源的统筹整合,按照协同发力、开放共享、优势互补原则,凝聚起全省扶贫干部教育培训合力。一是借助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省内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扶贫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培育专职扶贫师资力量,精心安排脱贫攻坚教学计划和培训课程。比如,长沙县委党校仅2018年就承办省内外各类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70余期,参训党员达1.5万余人。二是依托省内高校、职业院校等培训力量。充分利用省内高等学校、职业技术院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在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培训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扶贫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力量。这几年我省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全部安排在湖南农业大学、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怀化职业技术学院等7所院校进行,有效提升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发挥领导干部、致富能手等专家作用。将全省理论水平高、授课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以及县乡公认的土专家、田秀才、致富能手纳入脱贫攻坚专家库,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扶贫干部培训师资队伍。这几年省扶贫办领导班子每年赴贫困市县授课百余次,为基层领导面对面解疑答惑;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谭艳林、全国劳动模范龙四清、全省最美扶贫人物彭育晚等一批致富能手登台开讲,深受广大参训学员好评。  四、培训工作始终注重实效创新“四种形式”。我们坚持以扶贫干部需求为导向,以提升培训工作实效为核心,科学设置培训班次,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方式。一是创新培训渠道,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一方面,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上门作专题讲座,扩大扶贫教育培训的覆盖面,全面提高扶贫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分批选派扶贫干部外出参加专题学习、考察学习、座谈交流等形式的教育培训,帮助扶贫干部进一步开拓视野、提升能力。二是创新教学形式,既“专家讲”又“学员论”。既请领导专家在课堂上讲政策、讲方法、讲思路,实行“专家讲、学员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又探索实行学员交流互动促学模式,由学员分组讨论交流,开展案例剖析、访谈教学,让学员变教员、课堂变论坛,使学员在互动交流中谈体会、找不足、思对策,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创新教学场所,既有“课堂教室”又有“教学基地”。除了传统的教学场所,全省还精心打造了一大批以韶山为代表的党性教育基地、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精准扶贫教学基地、以崀山脐橙主产区为代表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教学基地,让学员在基地现场观摩、现场感受、现场学习。近年来,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共接待省内外学习培训团1000余个,培训党员近10余万人次。四是创新培训方式,既有“线下教”又有“线上学”。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湖南省干部教育培训网络学院开设了脱贫攻坚专题班次,在红星网、湖南扶贫网、红网扶贫频道以及红星云、湖南微扶贫等公众号开设扶贫学习专栏,确保扶贫干部随时随地可学可用;同时,建立“网上帮扶课堂”,把培训教师与参训学员共同纳入微信交流群,学员有问题可随时问,教师随时解疑答惑。  五、培训工作始终坚持全覆盖实行“五类培训”。我省按照“统筹规划、整体联动、分级分类、全面覆盖”培训思路,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职责,分级分类实施培训。一是抓好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培训,紧紧扭住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这个脱贫攻坚“关键少数”,由各级组织部、扶贫办、人社局围绕“提认识、理思路、明方向”进行培训。去年7月,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联合开展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专题轮训班,安排9个省直厅局负责同志授课。二是抓好行业部门干部培训,明确“谁家的孩子谁抱”,压实行业部门“属地管理”培训责任。据不完全统计,仅2018年,省人大、省政协、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省住建厅等部门共开展行业精准扶贫培训班200余期,培训行业部门干部3.36万人次。三是抓好扶贫系统干部培训,时刻把“懂政策、会帮扶、作风硬”作为扶贫干部的衡量标准,每年分层级、分领域、多轮次进行培训。去年省市县三级共培训扶贫干部3.56万人次,全面提升扶贫系统履职尽责的能力。四是抓好帮扶干部培训,省市县分级对帮扶干部开展岗前培训、示范培训和集中轮训,做到所有驻村干部和结对帮扶干部培训全覆盖。去年全省各级共开展帮扶工作培训500多期,培训帮扶干部4.5万人次。同时,实行以会代训,分别在湘西、郴州、怀化、邵阳召开了驻村帮扶工作调度片会和省派工作队长片区会。五是抓好贫困村干部培训,坚持“培训到基层、培训到一线”,大力开展“领头雁”培训工程。一方面,通过省市两级组织部门,利用两年时间对全省6920个贫困村暨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党支部书记开展了全覆盖轮训;另一方面,大力开展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仅2018年就培训11062人,示范带动贫困户12631人,人均增收4700元。  通过“12345”扶贫干部培训机制,我省近三年来共开展各类扶贫培训班15000余期,培训各类扶贫干部近200万人次,着力提升了全省扶贫干部队伍素质,夯实了脱贫攻坚人才基础。部分参训学员由衷的感慨:用过去的“武器”打现在的仗已经不行了,省里的培训是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工作思路更宽了、工作干劲更足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更强了!王志群主任在全省扶贫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湖南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 同志们:全省扶贫系统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主要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法治政府建设安排部署,推进全省扶贫系统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工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下面,我简要讲三点意见。一、认清形势、提高站位,切实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工作的政治自觉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也是《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深入推进之年。全省扶贫系统要认清形势、提高站位,充分认识依法行政依法扶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带头弘扬法治精神,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全面提升扶贫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一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依法扶贫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依法治国提到治国理政的高度,相继颁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等系列文件,着力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对法治政府建设提出了若干新的具体要求。历届湖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强调以法治引领湖南,全力推进“法治湖南”建设工作。对于扶贫领域法治工作,省委、省政府看得重、抓得紧。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构建起一整套扶贫政策体系,出台了一系列扶贫规范性文件,特别是2016年1月1日颁布的《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正式纳入了依法行政的轨道。全省扶贫系统要把依法行政依法扶贫放在稳定构筑法治政府建设的高度去推进,切实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扶贫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要充分认识依法行政依法扶贫是脱贫攻坚形势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的转型期,改革和发展已经到了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呈现多元化,社会利益调整更加复杂困难,这些都对政府法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经过多年持续攻坚,全省扶贫形势任务同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贫困户与非贫困户、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干群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凸显。在这些矛盾纠纷出现后,由于部分干部群众不知法、不懂法,无法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去解决,导致出现越级上访、聚众上访甚至缠访闹访等现象。面对这些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做好扶贫领域的法治工作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全省各级扶贫干部带头学法用法、带头依法办事,为脱贫攻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三要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依法扶贫是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保障。脱贫攻坚是一项浩大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从贫困人口识别到扶贫项目实施,从惠农资金发放管理到扶贫项目检查验收,从贫困对象退出到后续巩固提升,等等,这些工作要落实到位,精准精细是前提,法治保障是基础。回顾过来的扶贫工作,我们在依法行政依法扶贫方面,有过一些经验和教训。譬如我们依法依规处置了平江县南江镇童某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骗取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事件、城步县白水洞村党支部原书记李某违规获取扶贫工程项目并骗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事件等,同时也因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违规招投标等事件带来了巨大阵痛。这些经验教训无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就必须把依法行政依法扶贫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实事求是、依法依规。二、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扎实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工作取得新进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系统要牢牢把握法治这条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工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就目前而言,重点是要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坚决完成依法行政考核任务。依法行政工作历来是全省绩效考核的重点内容,在整个考核指标体系中占有较大权重,完成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本单位在本地区的年终考核排位情况。虽然今年全省绩效考核方案还没有正式下发,但从我们提前掌握到的情况来看,今年的依法行政工作依旧是“必考内容”,从是否按要求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是否发生重大违法事件案件、是否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是否存在执法程序执法行为违法、是否依法依规受理办理行政复议案件等方面进行考评,实行按问题扣分制。在全省绩效考评方案出台后,全省扶贫系统要仔细对标依法行政考核内容,逐一梳理目标任务是否落实,逐条检查标准程序是否履行,对存在的问题抓紧整改,确保规定任务完成到位、规定标准执行到位。二是依法依规出台扶贫政策文件。当前扶贫工作抓得紧、抓得急,涉及扶贫的政策文件也相对出得多、出得频,个别地方在制定文件时过度求快,往往忽视了文件合法性审查这一关,导致个别文件与上行文相冲突,有的还向省委办公厅写了情况说明;有的文件照抄照搬、内容空洞,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形成有力举措;有的甚至还存在部门政策文件相互“打架”的现象,令其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全省扶贫系统要切实增强法治理念,在出台扶贫领域规范性文件时,一定要严格履行合法性审查程序,确保做到重大扶贫政策的出台和制度的制定都要于法有据。同时,要加强扶贫规范性文件清理,对过往出台的扶贫领域规范性文件,发现其内容与法律法规、国家政策规定以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文件不一致的,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三是着力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条例》是新时期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行动纲领,全面贯彻实施《条例》,是全省扶贫系统贯穿始终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可行的落实举措,切实推动《条例》落到实处、见到实效。比如在层层落实责任方面,《条例》对省、市、县、乡、村五级扶贫工作职责有明确要求,规定省级负责扶贫开发目标确定、任务分解、监督考核等工作,市级负责分类指导和监督等工作,县级负责项目实施、资金使用、人力调配等工作,乡镇负责扶贫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村民委员会负责协助乡镇做好相关工作。各地要仔细对照这些规定要求,开展针对性的督促检查,看各级是否真把对应的脱贫攻坚责任扛在了肩上,是否存在将本级责任转嫁给下级的情形。四是依法依规强化资金项目监管。扶贫资金使用和项目安排是条“高压线”,动不得、碰不得,《条例》第四章对此做了专门的规定,中央和省也出台了《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湖南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规范性文件,我们也多次安排部署。但从审计、考核、调研和纪委查处的情况来看,有些地方仍然存在扶贫资金被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扶贫项目库建设滞后、工程项目质量不佳的问题。譬如前段时间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桑植县“阳光院”存在质量问题,就是一起没有落实《条例》等文件规定的典型案例。《条例》明确“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完毕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报请项目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标准组织验收”,但当地在工程监管、项目验收上执行程序不到位,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大家一定要把别人的教训当自己的经验,切实按文件规定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监管,确实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五是依法依规从严抓好贫困识别退出。贫困识别和退出分别是脱贫攻坚的“第一粒扣子”与“最后一道工序”,精准与否直接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成败。为此,中央和省多次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性政策文件,要求扎实做好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工作。《条例》第二章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贫困识别方面,虽然经过多次集中整改和动态调整,全省贫困识别准确率大幅提升,但个别因优亲厚友、对政策把握不准等造成的错评、漏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因此,一定要严格按照《条例》和政策文件规定,对照标准逐村逐户开展排查,做到应纳尽纳;在贫困退出方面,要严格履行退出的标准程序,防止“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坚决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确保高质量的脱贫退出。六是依法依规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今年是中央明确的“基层减负年”,中央专门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省委也出台了《关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20条措施》。为抓好落实,我办也起草了具体减负举措,从减少填表报数、精简发文数量、减少会议频次、规范材料报送、统筹考核评估、改进督查方式、加强调查研究、夯实精准基础、加强资金监管、严控庆典活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不久将予以下发。市县扶贫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及省减负文件精神,积极参照省里模式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减负举措,措施要实打实,要敢于动真格,切实减少不必要的会议、材料、报表、台账、调研、考核和检查,要让基层干部真正有减负的获得感,真正从一些“虚功”中解脱出来,释放压力,腾出手来干实事。三、强化举措、压实责任,确保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工作、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意义重大、任重道远。全省扶贫系统要进一步压实责任、建强队伍、强化保障,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工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全省扶贫系统要根据本级政府的部署安排,把依法扶贫、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好第一责任人职责,对扶贫领域法治工作具体研究、具体安排、具体调度;其他分管领导也要抓好分管领域的依法行政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克服工作任务繁重、人手不够的困难,安排专门力量从事依法行政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法律顾问,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法制化、制度化轨道运行。二是坚持学法用法。全省扶贫系统的领导干部特别是扶贫办主任,要以上率下、厉行法治,带头学法懂法用法,对于基础性的公共法律要“懂”,对分管领域的法律要“通”,对履职必须掌握的法律要“精”,特别是对脱贫攻坚业务知识和惠民政策,做到全面掌握、学深悟透,切实增强法律素养和专业素质。要坚持学法用法相结合,努力把法律知识转化为依法办事的能力,做到谋事懂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题”用法,在行使权力履行扶贫职责过程中始终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进行,确保扶贫工作自始至终都有法治作保障。三是加强法治宣传。要积极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和“村村响”、宣传栏、文化墙、移动客户端、农村远程教育等宣传平台,加大对扶贫领域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营造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既要让扶贫干部懂法、守法,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脱贫攻坚的实际能力,避免出现违法违规或违纪问题。又要让贫困群众学法、知法,引导其转变陈旧观念,树立法治思维,自觉拿起法律武器和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要强化督促检查。省扶贫办历来是省委省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考核对象,需要接受考核检查。同时,省人大也会不定期对《条例》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执法检查。为抓好这项工作,省扶贫办将把落实《条例》、依法扶贫工作纳入督导检查范围。各市县扶贫部门也要对照《条例》落实规定要求,并加大对乡村依法扶贫的指导、监督力度。尤其是要着力发现扶贫领域违法违纪违规问题,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微腐败”现象找出来,加大处置力度,确保全省脱贫攻坚风清气正、决战决胜。同志们,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扶贫,建设法治政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大家一定要高度重视,以敢于负责的胆识、苦干实干的作风、开拓创新的精神,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改革开放40年湖南扶贫开发情况新闻发布会发布辞 省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张智勇  改革开放40年来,湖南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先后实施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新世纪扶贫和精准扶贫,取得了巨大成就。概括来说,主要体现在“一增一减一改善”上:“一增”,即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43元增加到2017年的12936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5倍。尤其是51个贫困县2017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319.22元,较1986年增长了25.5倍。“一减”,即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4458万减少到2017年底的216万,累计减贫4242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五年精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51万、37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4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3.43%下降到3.86%。“一改善”,即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51个贫困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1.08万公里,实现了所有县城30分钟上高速、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畅率100%、乡镇通客车率100%;五年累计解决542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升级4766个贫困村电网、建成4946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制村光纤网络通达率达到99.7%、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4.0%、合格文化活动室建设率达到82.5%,全面完成了11845所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在40个贫困县实施了“芙蓉学校”项目,3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完成了危房改造。贫困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诸多难题得到较大改变,贫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幅提升。  回顾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脱贫攻坚做为重大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学习领会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来,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良好局面,主要有六个方面值得肯定。  顶层设计日趋完备  为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我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湖南实际,构建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等六大体系。责任体系方面:建立了“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实施”的工作机制,出台了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细则,构建起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方面:先后制定了《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建立了扶贫立法、扶贫约束、扶贫考核、队伍建设等10个方面保障机制,出台了安全饮水、农村道路、农网改造等17个行业部门支持政策,形成了“1+10+17”为主体的湖南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投入体系方面: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五年来全省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达201亿元,累计为53万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96.35亿元。动员体系方面:广泛凝聚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坚,全省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监督体系方面:出台了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设立了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构建起纪检、审计、媒体、群众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全方位监督体系。考核体系方面:出台市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办法,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  攻坚合力全面增强  反复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此,我们既履行政府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责任,组织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又积极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济南市对口支援湘西自治州,近20个帮扶项目已落地见效;省辖7市对口帮扶湘西自治州7县力度不断加大,8个经济强县与8个贫困县开展“携手奔小康”行动,实现了优势互补。省人大以贯彻落实《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为抓手,组织全省13.3万多名人大代表投身脱贫攻坚。省政协动员全省3万多名政协委员通过“三个一”行动结对帮扶4万余户贫困户,覆盖近10万贫困群众。省军区30年如一日在革命老区桑植县开展驻村帮扶,协调团以上驻湘部队联点帮扶贫困村。“万企帮万村”活动扎实开展,4688家民营企业精准对接5166个贫困村,实施项目8809个,带动61.6万贫困人口脱贫。“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运行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爱心人士注册数量410.47万人,贫困户注册数169.43万户,发起贫困户需求157.5万条,对接成功率达71.3%。“扶贫日”系列公益活动已成品牌,5年来累计募集资金超过50亿元。同时积极营造脱贫攻坚良好氛围,通过评选表彰“百名最美扶贫人物”、“百个脱贫攻坚示范村”和“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活动,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开展扶贫培训、激发内生动力,把扶贫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总结推广了“四扶四建”、“星级评定”等有效模式,在省级主流媒体开辟脱贫攻坚“群英谱”、在贫困乡村挂出脱贫攻坚“光荣榜”,有效地提升了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激发了自主脱贫意识;通过在北京成功举办“决胜2020一脱贫攻坚展”,展示了我省良好形象,提振了合力攻坚的信心决心。  精准要求全面落实  我省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五年来全省上下严格按照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精准”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狠抓精准识别,2014年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识别标准和程序,逐村逐户识别扶贫对象699万人,4年来我们连续7次进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动态调整,把不符合标准的人剔除出去,把真正的贫困人口纳入进来,使扶贫对象更加精准。狠抓精准帮扶,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组织全省63万名党员干部与187.3万贫困户“结穷亲”,实现了所有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积极开展驻村帮扶,在对6920个贫困村实现驻村帮扶全覆盖的基础上,又向12163个贫困人口在100人以上的非贫困村增派了10813支驻村工作队,帮扶力量大幅提升。在具体帮扶上,坚持因地因村因户制宜,做到一村一个脱贫规划、一村一支攻坚队伍,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全程建立工作台账。狠抓精准退出,完善贫困退出验收细则,强化脱贫退出基层责任,实行贫困退出“三签字”,确保脱贫退出标准达到、程序完整、结果真实、群众认可、社会认同,真正做到真脱贫、脱真贫,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攻坚责任有效压实  首先是细化明确省市县乡村及行业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负总责,做好承上启下工作,把党中央大政方针转化为实施方案,促进脱贫攻坚落地见效。省直部门一把手是行业扶贫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抓好行业扶贫政策的落实落地。市县抓落实,市级牵头抓总,负责督促检查,县级承担主体责任,推动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乡村实施,主要任务是把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各项措施落实到户到人。其次是全方位多层次地抓好责任落实。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行书记、省长“双组长”制,省市县乡村层层签订军令状,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部加挂扶贫办牌子,市县乡村也采取系列举措强化责任落实。再次是组织开展了“三走访三签字”、“四不两直”扶贫调研、常态化督查巡查、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等活动,进一步压实了各级责任,转变了干部作风,提升了攻坚质量。  “七大行动”全面推进  全省按照中央“五个一批”要求,结合各地实际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七大行动”。特色产业增收脱贫,按照“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思路,采取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组织实施了一大批重点产业扶贫项目,引导数千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带动30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劳务输出脱贫,全省有就业愿望的149.12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中,已实现稳定就业147.08万人。易地搬迁脱贫,到今年底全省将基本完成“十三五”70万贫困人口的搬迁任务。教育脱贫,建立了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今年来共发放各类资助金55亿元,资助各类学生达272余万人次;劝返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9968人次;4万名贫困生通过“一家一助学”就业·同心温暖工程接受职业教育并实现就业。保障兜底脱贫,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2018年省级农村低保指导标准已提高到3200元/年/人,对90.3万名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分类保障。医疗救助脱贫,建立“三提高、两补贴、一减免、一兜底”综合保障机制,全面实行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截止10月底,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大病救治率达到97.28%,慢性病患者全部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住院实际报销比例达到86.75%。生态补偿脱贫,选聘3.6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新增森林管护6150万亩森林,带动近10万人稳定脱贫。积极培育林业产业,2017年贫困地区林业产业总值达1304.6亿元。  探索创新成果丰硕  在脱贫攻坚中,我省按照“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要求,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湖南样本”。一是趟出了“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穷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得到了的肯定。二是推出了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为核心的扶贫小额信贷新模式,国家五部委以我省做法为蓝本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指导意见。三是率先开展了劳务协作脱贫试点,探索形成了“1143” 劳务协作脱贫工作模式,得到汪洋主席的批示肯定。四是成功开展了“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线试点,搭建了捐赠者与受捐者双向互动和有效对接平台。五是探索了“互联网+监督”新手段。运用互联网技术,建设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通过“后台比、前台晒”的方式,强化扶贫政策落地监管,有效预防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奋进著华章。站在历史新起点上,全省将认真贯彻精准扶贫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顽强奋斗,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创新扶贫协作方式,提升对口帮扶质量——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永顺实践  编制按:深度贫困地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薄弱环节,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协作和对口帮扶。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指出,“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要加大产业带动扶贫工作力度,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因此,必须创新扶贫协作方式,增强扶贫“造血功能”,为加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对口帮扶提供有益经验。永顺县作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近年来湘潭市在对口帮扶精准脱贫方面的主要做法,特别是“两产两带、共建共享”的实践探索,对其他深度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具有启示意义。  一、永顺县深度贫困的现状及典型特色  永顺县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北部,县域国土面积3811.7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303个村(居)委会,总人口55.5万人,其中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9.67%,是“老、少、边、穷”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也是湖南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永顺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广、贫困程度深,本级财政支持脱贫攻坚投入有限,当前全县脱贫还面临不小压力。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县域基础条件薄弱,各种突发性因素返贫也时有发生,部分脱贫人口自我“造血”功能仍很脆弱,巩固脱贫成果难度较大。此外,少数贫困户对精准扶贫政策不清楚,仍把脱贫希望寄托于政府给政策、给扶持、给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永顺县要在2019年实现全部摘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奔小康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  近年来,永顺县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一确保、两完善”的目标任务,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摘穷帽、拔穷根的关键举措,全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扶贫协作,发挥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以及东部发达省份和省内结对帮扶市、区(县)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对口帮扶为引导的市场化、专业化扶贫协作新模式。据统计,2014—2017年全县累计59个贫困村退出,共减少贫困人口8.6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1.2%下降到12.8%,下降18.4个百分点;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906元增加到7168元,平均每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以上。目前尚未退出的贫困村13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57个,未脱贫的贫困人口16590户、60154人。  二、依托产业对口帮扶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永顺产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特色优势不突出,仅仅依靠发展当地产业脱贫致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加之特色产业缺乏有效市场对接,且主要集中在油茶、猕猴桃、烟叶、柑橘、中药材、茶叶等传统农业方面,水果、油茶等中长期产业短期内难以见效,对贫困人口生产脱贫的带动作用有限。因此,增强扶贫“造血”功能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重点从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两个方面着手,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产业扶贫模式。一方面,从供给侧入手提高优质农产品,同时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从需求侧入手拓展产品市场,要在立足本地市场需求基础上,积极开拓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目前,全县已建成猕猴桃、油茶、柑橘、优质稻、茶叶、烤烟、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90万亩,基本覆盖所有贫困村、贫困户。此外,还将油茶产业作为脱贫致富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壮大生猪(26.3万头)、肉牛(1.9万头)、山羊(9.5万头)、家禽(140万羽)、稻田养鱼(1.2万亩)等特色养殖产业,已建成万亩园3个、千亩园46个、百亩园380个。  由于地域、观念、人口素质的制约影响,贫困地区产业一直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永顺的产业规模总体偏小、产品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扶贫开发等项目大多以农户为单元实施直接帮扶,而真正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融合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亟需通过引入外部市场资源,加大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探索新时代扶贫协作的特色。因此,必须把握不同时期贫困地区发展的重点难点,紧紧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四个工作重点,更加注重产业带动、更加注重劳务对接、更加注重人才支持。  永顺县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坚持用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广泛引导两新组织、乡贤能人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主战场,针对致贫原因定准帮扶措施、选准增收产业、用好用活帮扶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实现更殷实更稳定的脱贫。相比国家有关部委、省直有关单位和东部沿海省市,湖南湘潭通过20多年持续开展对口帮扶,为新时代深度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具有历史渊源、地缘相邻、市场承接等方面优势。目前,湘潭市按照“两产两带、共建共享”的帮扶思路,把湘潭优势产业带进去,把永顺优质产品带出来,在资金扶持、产业扶贫、劳务协作、人才支援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一)引进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扶贫内生动力  培育特色产业不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还要充分借助外部资源,逐步转变由传统农业带动贫困户脱贫的路径,积极探索从二三产业深入挖掘产业扶贫的潜力。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湘潭市结合自身产业优势,积极引进光伏、风电和红色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新能源产业和旅游业的带动作用。目前,已正在组织推进“百村光伏扶贫”项目,按照“四统一保”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分红、确保收益,首期在52个贫困村建成并网总容量3.7MW的湘西州最大规模光伏扶贫电站,预计每年可创收约330万元,将为每个村提供4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收入并持续“造血”20年。与此同时,针对永顺风资源较为丰富的情况,引进湘电集团投资开发风电,并签订10万KW总资约10亿元的风电开发协议。此外,为进一步挖掘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将湘潭优势红色旅游产业带到永顺,依托党校主体班培训和党性锻炼教育活动,积极对接两地红色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旅游专题推介、旅游优惠政策等建成湖南省内第一条对口帮扶红色旅游专线。2017年,永顺已接待湘潭游客突破2000人次, 直接为当地创税近100万元。  (二)搭建产业孵化平台:提供外包专业化服务  为解决市场投资和产品开发的盲目性,逐步补齐永顺产业发展短板,湘潭市充分借助市场资源、依托专业力量,采取“政府+专业机构”的合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以湖南正润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专业机构,共建湖南省内第一个湘潭对口帮扶产业孵化园。其中,湘潭市政府负责提供建设运营资金,永顺兴润产业服务有限公司进行专业运营管理。一方面,协助地方政府开展项目推介,通过“以商招商”“以商育商”等多种方式,重点围绕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等招商引资。孵化园成立不到一年,已吸引阿里巴巴国际站等长株潭27家企业负责人实地考察对接项目,为入园的永顺企业打开了新市场。另一方面,依托多元业务板块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孵化服务,为广大创业者提供商务办公、专业培训、创业辅导、技术成果转化、投融资支持等专业化服务。比如,帮助合作社开展“一村一品”项目建设,通过塑造品牌、申请专利、接收订单等服务,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有签订入园协议企业近20家,主要涉及特色农产品和电子商务等。  (三)拓宽市场直销渠道:扩大农产品市场销量  由于当地交通运输不便,物流通道相对单一,传统农产品销售面临渠道不畅、市场不旺、平台不高等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当地优质产品的市场销量。除了把外部优势产业和服务带进来,还需要将永顺特色产品带出去,真正实现内外部市场互为联通、资源相互对接、人员有序流动。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湘潭市从如何搭建具有影响力的便捷化、专业化和品牌化直销渠道入手,引入总投资额1300万元、经营面积达6000多平米的步步高超市,充分依托全国500多家门店的平台渠道优势,通过不断整合市场资源、扩大销售渠道,把永顺农产品带出去,还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相关岗位近1000个,为当地年创税200万元以上。为打造当地农产品“一站式”直销渠道,在永顺县泽家镇建立步步高产业扶贫采购基地(第183号),有效确保直购农产品的出产质量。启动“百千万工程”,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与农户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此外,积极对接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不断打造网上直营店和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点。  (四)开展劳务协作输出:提升劳动力就业能力  要实现贫困户精准脱贫,必须确保劳动者充分就业,为贫困户提供相对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关键还在于通过不断培训提升劳动者素质。为此,湘潭市先后组织企业、职业院校、创业指导师赴永顺县开展“三送三基”专项活动,建立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根据贫困户不同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劳务培训,把当地就业意愿人员带到长株潭地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挖掘市场力量,引入湘潭华顺公司创建湖南省内第一个劳务协作手机网络平台。企业自己垫资在当地190个贫困村招募人力资源经纪人,将劳务协作延伸到村级基层,帮助永顺在提高转移就业的组织化、有序化、信息化上培养专业人力资源队伍。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湘潭已组织当地企业赴永顺县举办2场招聘会,共有43家用人单位提供岗位8200多个,现场达成劳务协作输出意向647人。过省劳务协作脱贫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岗位信息2751个,其中扶贫专岗1248个。  三、几点启示与建议  永顺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同时也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扶贫攻坚试点县,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传统产业支撑带动作用较弱,加之交通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市场在扶贫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永顺县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推进全域旅游、新城开发、产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创新扶贫协作模式,用好对口帮扶这一重要抓手,积极与湘潭等对口帮扶单位协作推进脱贫攻坚,依托已有特色产业着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社会参与”的大帮扶格局,逐步探索出一条外引产业、内强产品的对口帮扶市场化新路,对于提升其他深度贫困地区的对口帮扶具有借鉴意义。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久久为功推进脱贫攻坚。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部摘帽,深度贫困地区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考核严等各种压力,必须统筹考虑各项工作,坚持规划先行、久久为功、分步实施,关键是着眼于贫困地区发展实际,共同协商对口帮扶良策,而不是简单地招几个大项目、拉几笔大资金、象征性选派几个干部、向上争取优惠政策等,要聚焦如何增强扶贫“造血”功能这一核心目标找准定位、精心谋划、分步实施,确保扶贫协作不掉队、不越位、不盲从。湘潭市在帮扶永顺的已有基础上,紧扣“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资金支持”等四个工作重点,围绕“永顺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的深入开展调研走访,首次以两办名义出台《湘潭市对口帮扶永顺县工作方案(2017~2018年)》,具体细化为20项具体措施任务,确保扶贫协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更为重要的是,两地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双方主要领导建立长效沟通机制,直接参与对接帮扶工作。与此同时,选派思路开阔、敢打、善打、会打硬仗的优秀年轻干部挂职,紧扣脱贫攻坚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为贫困地区发展探新路、支新招,有力保障了具体措施任务的有序推进。  二是依托“两产两带”夯实产业扶贫根基。客观而言,贫困地区并非“一贫如洗”,虽然自然生产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不畅,但留有宝贵的绿水青山。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关键是在扶贫协作中充分发挥两地的区位、市场和资源优势,将贫困地区的传统产业提质、特色产业做大,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做强。一方面,通过政府引导以对口帮扶形式将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带进来,不断提升优势产业带动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依靠市场手段以双向互动方式将贫困地区优质产品带出去,帮助提高绿色农产品的品牌附加值和销售渠道。湘潭市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充分结合两地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将湘潭的光伏风电、商贸物流、创业服务等产业与永顺进行有效对接,同时借助步步高超市、产业孵化园、物流仓储基地等平台,将永顺的优质产品和劳动力带到长株潭地区,进一步夯实了永顺县产业扶贫的根基、增强了自我造血的功能。可以说,“两产两带”的帮扶思路改变了以往帮扶地区向被帮扶地区投人、投钱、投物的传统模式,逐步形成优势资源互补、百姓互惠互利、多方协作共赢的双向路径。  三是发挥市场作用建立长期利益联结机制。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无论是派驻挂职干部、驻村工作队,还是财政资金帮扶,其发挥的直接作用都是有限的,关键在于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要在挖掘市场潜力和对接市场资源上下功夫,通过市场化方式调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扶贫的积极性,逐步建立长期相对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只有将双方需求有机对接,形成良好的组织运作方式,才能实现对口帮扶机制的长效化,而不是仅仅是完成阶段性的政治任务。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必须找准利益各方的角色定位,瞄准贫困地区的潜在资源,努力将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尽快转化为收益,真正实现产业精准扶贫。比如,湘潭市通过牵线搭桥与吉利集团联合,面向永顺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打造订单式劳务输出,学生完成学业后直接安排就业,既解决了当前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带动了贫困家庭的脱贫。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帮助永顺建立湘潭对口帮扶产业孵化园,旨在借助专业化服务帮助当地产品打品牌、找市场,帮助合作社接订单、找资金,挂职干部协助做好与当地政府对接、项目落地等服务工作,园区企业派驻的5名专业人员成为湘潭派驻永顺“永不撤退”的专业化扶贫队员。  四是整合扶贫资源协作提升对口帮扶质量。对口帮扶的关键在于整合各种要素资源,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脱贫攻坚的主体责任,及时与对口帮扶地区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进行对接,统筹各方力量精准施策,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建设。从永顺实践看,当前开展对口帮扶的部门地区众多,除了具有历史传承形成的湘潭对口帮扶外,还有来自国家部委、省直有关单位的挂职帮扶,以及东部发达省份的市区政府的挂职帮扶,这些力量在扶贫协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在精准脱贫总体规划和项目实施中,当地政府对于如何整合各方资源考虑较少,由于不同渠道的帮扶力量往往接受委派单位领导,不同帮扶单位之间尚未真正建立一种深度融合、协同参与的扶贫协作机制。因此,要进一步提升对口帮扶质量,还必须处理好当地政府与帮扶单位,以及帮扶单位之间的关系,要根据不同帮扶力量的单位性质、资源优势、区位特点等搭建扶贫协作平台,切实发挥对口援建、挂职帮扶、政策支持的积极作用。关于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掌握全县农村教育工作实情,提高教育扶贫实效,教育局积极开展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三进”活动,就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进一步摸清了全县教育特别是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情况,并就如何有效实施教育精准扶贫进行了思考。  一、教育扶贫所做主要工作  我县是典型丘陵地貌,大部分学校为山区学校,典型特点是“点多、面广、人少、路远”,即教学点多,学校辐射面广,学生人数少,交通不便。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公办学校XX所,其中乡镇初中25所、乡镇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乡镇中心小学25所、村级小学(教学点)216所(个);全县在校学生XXXX人,其中乡镇在校学生XX人,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升初比例98.16%;现有农村幼儿园XX所(公办5所),村小附设学前班145个,在园幼儿XX*人,农村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81.4%。  近年来,我县从着力改善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学校办学条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和做好扶贫济困助学工作入手,不断提升农村学校办学品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实施教育扶贫工作。  1.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以来,我县先后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教育园区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农村公办学前教育和全国营养餐工程、农村薄弱学校食堂改造等5个试点县,争取到项目资金7个多亿,先后改扩建学校校舍5.1万平方米,装备学校图书7.3万册,实验器材、音体美教学器材和现代教育技术设施等9.25万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先后有48所学校被义务教育合格学校;改建增设村小附属学前班89个;建设教师周转宿舍1万多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区学校教育教学条件。  2.着力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近三年来,全县招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全部分配到农村学校任教;同时,组织选派了近百名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偏远地区学校、薄弱学校支教援教,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援助农村学校开展兼职授课和教学交流活动,为农村学校教师进行示范指导和传、帮、带,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师能素养。  3.全力开展扶贫济困助学工作。积极落实教育惠民政策,不断加大济困助学力度。在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一免一补”普惠政策的同时,全力做好困难幼儿补助、义务教育困难寄宿生补助、中等职业教育助学金和免学费、贫困高中生补助以及贫困准大学生补助等工作,仅2014年发放各类助学资金XX万元,受惠学生XX多学生,解决了众多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  4.努力倡导社会捐资助学。在认真实施好政府层面的教育惠民政策的基础上,广泛宣传扶贫助学工作,努力在全社会营造捐资助学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行政、企事业单位与社会爱心人士开展慈善助学活动,汇聚社会正能量。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来,先后接受社会各界义工组织、爱心人士捐资建校助学金930多万元,其中助学金260多万元,惠及学生近3000人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一些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教育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制约着脱贫致富的进程。  1.部分村级学校基础设施薄弱、设备匮乏。①基础设施薄弱。全县农村小学有B、C级危房13万多平方米,大部分都集中在村小和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设的砖木结构瓦房,建设标准低,属于C级危房;配套设施差,生活用房、运动场地等紧缺。如,江口优新小学和河坑小学教室、教工宿舍等均为80年代建造的砖瓦房,现仍在使用。②教学设施匮乏。对比省定标准,全县边远乡镇尤其是贫困村的学校教学设施缺口很大,其余5所学校教学仪器配备不完善,课堂教学基本还停留在黑板加粉笔的模式上。简陋的教学条件和落后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教育需求,许多家长不惜花重金将子女转入城镇学校寄宿或者租房陪读,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边远村群众的教育开支,教育成本的增加在一些贫困山村则直接造成了一些孩子的辍学。  2.村级学校教师普遍年龄老化、结构失衡。由于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山村学校位置偏远、工作条件较差,大部分年轻教师不愿意到村小和教学点任教。现在主要是原来民办代课转正教师,或家在本地的中年教师在支撑村级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这部分教师大部分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基本为初高中学历。同时,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教非所学”问题突出,很多村小都没有专职英语教师,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或由中心小学派员走教。  3.扶贫助学政策针对不够强、缺乏精准。现有“一免一补”、困难寄宿生补助、学生营养餐等扶贫助学政策,带有“普惠性”,缺乏精准性,有“撒胡椒面”的现象,而且标准不高,如贫困寄宿生补助,受助率达30%多,这其中相当一部分非属贫困学生或者说非属特别贫困学生;同时,因为受助面偏大,导致人均受助资金偏少,小学为500元/学期/生,初中为620元/学期/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此,少数贫困生不能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爱心助学重物质资助、轻情感激励。当前不少学生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有自卑感、孤寂内向,存在腻学厌学心理,但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慈善机构以及爱心人士层面,对留守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注重给予物质资助,而忽略了情感交流、精神激励和心理关注。从调研情况看,一部分接受过捐助的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上进心不够强,而且少数学生还有被可怜、被施舍的感觉,有些甚至有依赖、等待等消极心理。  三、对策与建议  2013年元旦前夕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指出,治贫先治愚,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抓好,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是扶贫根本之策。针对我县教育扶贫的实际,特别是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我县教育精准扶贫要紧紧围绕“有标准化校舍读书,有专业化教师教书,让贫困生都读得起书,让学生阳光快乐更好读书”的思路,定向施策,精准发力,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不断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一)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让贫困村孩子有标准的校舍读书  1.推进村级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先支持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建设,全面改善其基本办学条件,使其与全县其他学校同步实现标准化,让山区孩子能就近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资源,减轻贫困家庭子女乘车、寄宿等经济负担。加强贫困村学校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和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器材的配备,开齐开足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大小规模村级小学(含教学点)的公用经费保障力度,对不足100人的学校按100人核发公用经费,切实保障村级小学的正常运转。  2.规划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点新学校。主动与乡镇、村对接协调,争取将学校(幼儿园)建设纳入乡镇、村精准扶贫整体规划,在整体搬迁的移民村和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中预留学校(幼儿园)建设用地,然后结合移民搬迁和集中安置区建设规划,优先予以布点、规划和建设移民集中安置点的标准化学校(幼儿园),确保移民家庭子女就近接受优质教育。  3.规划建设农村普惠性幼儿园(学前班)。充分利用现有村级学校(教学点)的富余校舍资源及其他资源改建公办幼儿园或附设学前班,建立学前教育巡回支教点,力争每一个贫困村、移民安置区都建有一所普惠性、低收费的幼儿园(学前班),让孩子能就近入园。  4.加快贫困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为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教学点)配置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卫星、电视、互联网等远程教育平台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边远山区学校,全面解决偏远山区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5.实施城区学校结对帮扶贫困村学校。每所城区学校都要结对帮扶若干个贫困村学校,一定五年,一包到底,一并考核,在教学设备、仪器、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全面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让农村学校有专业的教师教书  1.定向培养贫困村学校教师。改革农村教师培养机制,在科学测算偏远乡村教师需求及空编基础上,每年选拔一批农村贫困家庭出生的优秀初中应届毕业生,到师范学校进行定向培养,毕业后定向分配到生源地村级学校任教,既帮助贫困家庭实现就业脱贫,又为边远山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的优秀师资队伍,提高边远山区教育教学质量。  2.健全支教贫困村学校机制。所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新招聘教师均要到农村贫困村学校(教学点)进行为期至少一年的支教;所有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聘中高级职称必须有1年以上贫困村支教经历或5年以上农村教学经历;每年选派一批城区学校优秀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选派一批乡镇中学(中心小学)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学校走教,选送一批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顶岗实习;每年选派一批的城区骨干教师到结对帮扶的贫困村学校去送优秀课、示范课。  3.提高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待遇。严格执行边远山区教师津补贴政策,并根据教师工作、生活条件艰苦程度等因素合理分档,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确保受助教师津补贴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协调人社部门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外,按比例增加中、高职岗位用于偏远山区村小学和教学点。落实评先评优和绩效工资分配向农村学校(教学点)专任教师倾斜的政策。  4.加大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力度。结合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实际,选择距离学校较近、环境适宜、交通方便的地点,采取改建、新建、租借等形式建设农村周转宿舍,切实解决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特岗教师、支教教师的住宿问题。  (三)健全精准化的资助体系,让贫困家庭孩子都读得起书。  1.建立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管理全县学生资助工作;资助中心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准确掌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贫困生数量,分类掌握贫困家庭致贫原因,建立起以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的贫困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可靠依据。对贫困户子女享受资助情况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对已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村家庭要停止其在读子女的资助,对返贫的农村家庭,要按程序给予其在读子女相应资助。同时,要将贫困村学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尤其是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互联互通,实现全社会教育扶贫资源的精准化配置。  2.整合各类资助项目资金。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引导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贫困生资助资金;对全县教育、民政、妇联、社团和爱心人士等各种资助渠道的资助项目、资金进行合理整合,设立“县助学基金”,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帮扶,避免出现助学中的重复与遗漏现象;积极引导和推动社会慈善机构、爱心人士开展多形式“一对一”帮扶贫困学生活动,减少因学返贫现象发生;积极推进“救急难”工作,落实临时救助帮扶资金,对因病、因灾、因残等特殊原因致贫的困难家庭学生实施临时救助,帮助这些家庭孩子安心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3.落实贫困学生资助和入学政策。全面落实国家现有济困助学政策,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力度。①对符合入园年龄的在园贫困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并酌情减免保教费;②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③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④对考取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生一次性给予政府资助金,并一次性给予贫困大学新生入学省内路费补助;⑤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积极为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办理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4.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实施好国家、省、市关于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免学费、助学金的政策措施,给予中职助学补助;同时,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在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上给予倾斜,并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家庭孩子通过勤工助学减轻家庭经济压力,促进学业完成。  5.为贫困学生家庭提供校内公益岗位。全县教育系统开发出勤杂工、水电工、保安门卫、绿化保洁等各类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专项提供给符合条件又愿意从业的贫困学生家庭成员就业,实行托底帮扶,让贫困生家庭成员有活干,增加其经济收入。  6.定向采购贫困家庭学生营养餐食材。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膳食补助标准为4元/生/天;坚持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与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在保证国家补助资金使用安全、人员管理安全、食品供应安全的前提下,学生营养餐所需食材优先定点采购农村贫困家庭生产的食用农产品,促进贫困户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促进其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农村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双赢”。  (四)开展多元化的心理辅导,培育孩子好读书的健康心理。  健康的心态,良好的个性,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是每一个贫困学生摆脱贫困、建功立业、创造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法宝,也是青少年儿童必备的一些心理素质。为此,在开展扶贫助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物质上的贫困”,更要关注这部分学生“心理上的贫困”,要将物资资助与精神激励、情感交流和心理关怀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多元化的心理疏导,让所有贫困生生活学习有保障,情感心理无障碍。  1.科学宣传贫困生资助活动。学校和社会在对贫困生进行经济援助时,尽力避免把资助贫困生的过程做成对外宣传的工程,而应充分征得受助学生和家长的同意,在尽量保护贫困生隐私和自尊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不伤害贫困生心理的方式来彰显献爱心的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鼓励受助贫困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2.建立帮扶贫困生回访交流机制。资助者和学校教师要对受助贫困生进行常态化地回访、跟踪和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来自社会和他人的持续人文关怀,从而自觉地把社会的关心关爱化为学习成才、回报社会、传递大爱的动力。同时,要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让他们通过公益实践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扎实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以建好用好“学校心理咨询室”为依托,以活动为载体,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培养一批强有力的心理辅导师资队伍,扎实推进学生尤其是贫困学生、留守学生和后进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积极引导他们乐观豁达,勇敢自信地面对困难、挫折;同时,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探讨交流活动。  教育扶贫既任重道远,又大有作为,我们要深刻把握精准扶贫的精髓要义,瞄准重点,定向施策,精准制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打通孩子通过学习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广阔通道,为同步过上小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宁夏扶贫小额信贷专题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了解各地金融扶贫开展情况,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专题调研活动。2014年 9月24日至26日,调研组赴宁夏自治区彭阳、盐池两县开展专题调研,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座谈,了解金融扶贫开展情况,听取基层对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意见建议,实地了解农户贷款需求,入户考察家庭养殖项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做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宁夏自治区各级部门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快推进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为扎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品牌建设,自治区扶贫办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总结原有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制定了《宁夏金融扶贫·小额信贷“金扶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按照“1+N”模式集中打造宁夏“金扶工程”品牌(“1”指自治区扶贫办、“N”指多家金融机构),明确每家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重点打造一个金融扶贫产品。采取“1+1+5”方式,搭建全区“金扶工程”服务平台,即自治区扶贫办与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签署“金扶工程”合作总协议,再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四家金融机构的银川分行及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通过实施“金扶工程”的“互助资金”、“国开惠民”、“金穗惠农”、“好借好还”、“种子资金”、“千村信贷”六个产品,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市、县各级政府纷纷行动,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把金融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辟扶贫新路子,探索合作新模式,一些地方还制定了信贷资金捆绑实施办法及细则,从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产品创新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为扶贫小额信贷品牌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探索创新,形式多样。宁夏的金融扶贫工作总体是在互助资金、千村信贷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成的,“金扶工程”中推出的六个产品充分体现了宁夏金融扶贫模式的多样性。调研中,彭阳、盐池两县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不同的金融扶贫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破解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创新举措切实让我们体会到:智慧在民间,创新在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应转化为创新机制扎实推动扶贫开发工作 “接地气”的行动。  彭阳县探索出了“1+3+X ”金融扶贫模式,将政府、银行与贫困户连接为一个以扶贫开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1”是政府主导,县财政筹资10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县扶贫办负责担保基金的监督管理。“3”是政府与当地三家金融机构签订担保贷款合作协议,金融机构按照担保基金总额1:10的比例,以三户联保形式向贫困户发放2-5万元贷款。“X ”是贫困户,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发展种养产业。截止目前,各金融机构共为贫困户发放各类产业发展贷款达5500万元。  盐池县创新开展了“千村信贷、协议抵押、小额信贷、企业参与”四种金融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政、银、企、社、民联合推动的“五位一体”扶贫开发新格局。“千村信贷”是以互助资金为引子与农信社开展的合作。由互助社负责推荐有贷款需求的社员,农信社给予3-5万元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和利率优惠并行,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滩羊等特色优势产业,今年有2378户社员捆绑信贷资金1.57亿元。“协议抵押”是将“双到”财政扶贫资金存入农信社扶贫专户,作为“协议抵押”基金,农信社放大10倍的信贷资金贷款给“双到”贫困户,支持群众自选产业项目,将扶贫资金转化为贫困户的发展资金,创新了扶贫到户资金使用机制。2013年整合区、县两级财政扶贫资金1018.8万元,为5094户贫困户撬动信贷资金1.14亿元,户均贷款2.24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小额信贷”是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发挥互助社的熟人机制,实现小额信贷与分散农户的充分对接,将互助资金作为担保基金,小额信贷公司以放大10倍的贷款批发给互助社,由互助社根据社员需求放贷,既扩大了贷款规模,又延长了互助资金持续发展的“链条”。目前,该模式在两个村进行试点,已为208户社员发放贷款904万元,户均贷款4.35万元。“企业参与”是建立业缘关系为基础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模式。以盐池滩羊为纽带,互助社充当企业和农户的集体经纪人,组织贫困户和社员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养殖,发展资金由企业通过担保撬动银行贷款提供,产品由企业以市场价统一回收,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今年,县政府通过注入部分资金,与宁夏余聪清清真牛羊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拿出20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撬动宁夏银行1亿元的信贷资金,每户社员可获得5-20万元养殖贷款。贷款发放采取3+1(3个养殖大户+1户贫困户)、5+2(5户养殖大户+2户贫困户)的联保机制,实现企业和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  (三)多措并举,推动发展。宁夏金融扶贫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融资推动”原则,以农户联保为基础,发展“熟人金融”,通过运行评估、担保抵押、贴息保险、风险补偿等方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形成了“补、借、贷、贴、保”五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通过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产业项目扶持,积极推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补”就是扶贫产业项目资金补到户。今年,自治区安排专项扶贫1.5万元,对7.5万户30万人进行新一轮的到户扶持。“借”就是借予互助资金。今年,自治区安排资金8500万元,在100个重点贫困村和10个生态移民村新建互助资金,对200个互助社增资扩面,使互助资金项目村总数达到1230个,运行资金总量达到6亿元。“贷”就是互助资金与信贷资金捆绑,放大信贷资金规模,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信贷资金支持。“贴”就是给予信贷资金年利率5%的贴息支持,减轻农户贷款成本,缓解还贷压力。“保”就是把项目风险防控和小额保险相结合,利用互助资金占用费收益为农户购买人身保险,化解产业项目信贷风险。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宁夏金融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明显。政府支持强、金融机构多,信用环境好,产品设计新,群众基础牢,使宁夏具备了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较为成熟的条件。但目前一些金融扶贫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扶贫工作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和突破。  (一)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合作。调研中,一些金融机构对扶贫小额信贷提出的“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全额贴息”的观念看法不一,顾虑较多,积极性不太高。这些顾虑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零风险的考核体系和门槛政策,束缚了基层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做事已是一种习惯。这既有政策上难以突破的无奈,也有创新尝试带来的烦恼。当地农业银行反映,因向农户提供了基准利率上浮30%的贷款,违反了农行内部要求上浮利率不低于50%的明文规定,审计部门据此作为问题进行了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金融机构在没有得到尚方宝剑的前提下一般不会轻举妄动。二是金融机构对贫困农户的还贷能力有质疑。认为他们在产业选择、项目执行、还款意识等方面都令人担忧,因此,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更愿意贷给有能力、有产业基础的群体。三是政府部门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还不能激发金融机构的合作热情。虽然有风险补偿基金作最后的兜底,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想得到风险补偿金并非易事,只有走完法律追溯程序后,才能启动相关补偿手续,况且基金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执行周期较长,金融机构对最终得到的补偿额度心里没有底。  (二)风险补偿金筹措难度大。地方政府对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也是拥护的。一些县纷纷启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积极开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方筹措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撬动信贷资金,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金”作用。但要筹措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注入银行作为补偿金或担保金,对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基层政府压力很大。此外,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将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在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地方同志担心将来审计检查有麻烦。  (三)金融产品贫困户覆盖低。目前,普惠制金融依然是宁夏金融扶贫的主体。许多地方通过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开展了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环境。但被问到有多少贫困户能纳入到信用评级体系?贫困户的信用评级等次是哪一档?有多少贫困户能贷到款?在座的金融机构含糊其辞,无一人能答得上、说得清、道得白。但对信用评级各金融机构都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门槛政策把绝大多数贫困户排除在外,即便挤进来的,信用评级等次和授信额度也很低,贷款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普惠金融无法真正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四)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弱。贫困户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就是帮助贫困户“换穷业、找富路”。在入户考察家庭养殖项目时了解到,同样是养牛,贫困户5头牛的价格却不敌人家3头牛的售价,同样的付出,不一样的回报,现实的差距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虽然地方同志告诉我们,在养殖技术方面政府也组织过不少培训,花了大量精力,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贫困户在项目选择、品种改良、市场预测、风险防范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乏力,也正是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就是要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获得金融贷款,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做到“贷得上、用得好、还得上”。“贷得上”是关键,“用得好”是核心,“还得上”是目的。因此,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应从三个环节求突破,寻路径,找方法。  (一)解决“贷得上”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其中农村金融发展一直以来都金融改革的薄弱环节,虽然这些年金融机构纷纷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等一系列举措,但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大力推动特惠金融,让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真正惠及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我们扶贫部门的责任。要解决“贷得上”问题,必须从解决“贷款难”和“贷款贵”两方面入手。一是在顶层设计上求突破,给予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尚方宝剑的同时还要明确其所承担的扶贫责任,明文规定利用财政扶贫资金撬动的信贷资金用于建档立贫困户的比例,从政策上真正体现出特惠金融的实质;二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完善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授信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信用档案,能贷到款;三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机制,实现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与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系统的工作对接,有助于金融机构摸清底数,各记其功,算清扶贫账;四是建立多维度风险控制体系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可通过地方财政筹措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鼓励购买扶贫小额保险、农业保险,分散扶贫小额信贷的贷款风险;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作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降低信贷风险;五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力度,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额贴息支持,降低贷款成本,切实解决贷款贵的问题。  (二)解决“用得好”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贷到款只是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局篇,如何“用得好”才是大文章,是核心篇。从以往工作来看,各地普遍存在“重争取,轻管理”现象,因此,正确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用好贷款尤为重要。小额信贷的投放必须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扶贫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建立良好信用环境;二是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要打组合拳。政府部门在充分尊重建档立卡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他们选择好项目、发展好产业,提供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服务,帮助他们“换穷业,找富路”;三是要充分依靠驻村工作队这支密切联系群众的扶贫队伍,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办实事、办难事,落实好项目,发展好产业;四是加强风险补偿金管理,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制定严格规范的风险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扶贫部门和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分摊金融风险,落实双方责任。  (三)解决“还得上”问题。政府部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做起产业、发展产业只是完成了前半段工作,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产业发展的实践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收入不断增加,过上幸福美好生活,实现脱贫致富才是我们扶贫工作的神圣使命。因此,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做得好不好,不仅仅在于撬动了多少信贷资金,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了多少贷款,更多的在于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劳动收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加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能力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政府部门要下大力气帮助贫困户提高自身能力,让他们逐步学会和掌握应对市场、抵御风险的本领,使建档立卡贫困户也能参与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中,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与时俱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贫困户也是有信用的。党建引领 精准发力 服务保障脱贫攻坚——河南省新郑市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中组部2017年县委组织部长任职培训班第1期学员 黄卫东近年来,河南省新郑市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作为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的重要保障,发挥党建优势,抓住干部、组织、责任和机制等关键要素,聚焦脱贫攻坚精准发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2014年,新郑市经过建档立卡复核清洗,确定贫困村31个,贫困户2989户9353人,是河南省贫困人口较多的非贫困县。2015年完成16个贫困村出列,2474户7811人脱贫。2016年底,剩余15个贫困村全部达到1+7出列标准,560户1743人全部实现“两不愁四保障”,并通过第三方评估和河南省扶贫办验收。2017年,根据中央、河南省新要求,对全市非建档立卡农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情况进行重新排查统计,认定现有贫困户97户265人(含新纳入73户193人、返贫12户36人、误脱贫12户36人),全部建立档案手续,纳入脱贫攻坚计划。一、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抓干部强化担当,打造脱贫攻坚的“主心骨”。该市把把强化干部担当作为组织部门首要任务和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一是选优配强领导。在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换届中,结合脱贫攻坚任务,将74名政治坚定、工作思路清晰、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调整到脱贫任务重的领导班子,将12名干劲足、能力强、敢于克难攻坚的优秀干部调配到党政正职岗位。二是派驻精干力量。针对3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组建31支定点扶贫工作队,选派31名驻村第一书记,明确加强党建、精准扶贫等七项重点任务。以乡镇为单位,建立脱贫攻坚责任组,由乡镇包村科级干部任组长,整合力量,压实脱贫攻坚责任。三是提升能力素质。围绕扶贫政策、扶贫措施、富民项目对接等重点内容,对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贫困村“两委”干部进行集中轮训,提升扶贫能力;利用远程教育、电视、网络、微信等平台,定期对基层群众普及扶贫政策,营造参与、支持扶贫的社会氛围。(二)抓组织强化阵地,打造脱贫攻坚的“桥头堡”。该市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着力建强脱贫攻坚堡垒。一是配强村级班子。采取内选、外引、乡镇择优派等方式,按照“三有三带”(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能带对路子;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能带好发展;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能带正风气)标准,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能人、复转退军人中选配107名“两委”干部,建强了脱贫攻坚的一线阵地。二是谋划帮扶载体。深入开展“双联双包”活动,按照“专业对口、资源互补”的原则,采取单位联村、党组织联建、二级科室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方式,组织37个市直单位与31个贫困村开展强弱结对共建、组织联建,近2000名党员干部与560个贫困户、1743名贫困人口结成“1+1”帮扶对子,实现了精准脱贫全覆盖。三是加大投入力度。投入1070万元,新建、改扩建15个贫困村活动场所。加大市级财政对基层党建的投入力度,贫困村运转经费每年不低于7.4万元,党组织书记年工作报酬不低于3.4万元。同时,整合市管党费、部门帮扶资金、社会扶贫资金,每年向每个贫困村拨付2.3万元的党建扶贫经费。(三)抓责任强化落实,打造脱贫攻坚的“急先锋”。该市把脱贫攻坚的重点放在抓好责任落实上,坚持用“绣花”功夫做好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是精准识贫。坚持对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和2014年、2015年退出的贫困户等“四个必到”,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六定”工作法进村入户精准普查。对非建档立卡户新纳入73户193人,对已建档立卡户返贫12户36人,对误脱贫12户36人重新纳入,做到精准识别、不漏一人。二是精准扶贫。坚持因地制宜“开药方”,因人制宜“拔穷根”。开展易地搬迁扶贫,整合项目、财政、社会资金,成功搬迁6个山区贫困村。按照“一个社区一家企业、一个家庭两人就业”的思路,安置200余人就业脱贫。开展行业扶贫,推行“N+2”帮扶计划,整合行业资源,采取“转、扶、搬、保、就”五种方式,帮扶措施落实率达到90%以上;开展定点扶贫,依托科级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扎实开展“六送”和“四助”,帮办实事586件,发放资金106万元,帮扶259人。三是精准脱贫。按照“两不愁四保障”的要求,定期对扶贫工作进行“回头看”,查摆整改存在问题。同时,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动态督导,落实“十对照十检查”的标准进行考核验收,对存在问题的责令整改,对达到退出条件的巩固提升,健全完善档卡手续,确保稳定脱贫、精准退出。(四)抓机制强化保障,打造脱贫攻坚的“源动力”。该市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建立了一套责任明晰、运作高效、奖惩分明的推进机制,推动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是严明责任体系。实行市、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齐上阵、一起抓,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出台《关于改进作风 狠抓落实 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的意见》等配套文件,细化、硬化了健康脱贫、教育脱贫、兜底脱贫等16个职能部门的扶贫责任。同时,明确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为本乡镇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党委副书记、政府分管副职“一事双责”,责任组长、帮扶队长、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为直接责任人。二是完善推进机制。认真落实“一事双责”,加大工作力度,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同时,按照组织程序,整合市委、政府督查室、优化局效能监察中心和绩效考核办四个部门力量,成立新郑市委市政府督查考核办公室,落实“目标管理、工作督导、评优评差、绩效考核”四项职责,把脱贫攻坚作为近期督导重点,推动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三是强化考核奖惩。改进年度考核办法,提高脱贫攻坚在考评体系中的指标和权重,实行纪实管理,完善业绩档案,把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评先、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并实行“一票否决”,倒逼干部全身心履行脱贫攻坚职责。同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兑现奖惩措施,对脱贫攻坚推进不力、未能如期完成任务的干部,给予调离岗位、免职或党政纪处分;造成严重影响的,从严从重追究扶贫干部和相关领导的责任。二、存在问题我们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方面探索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由来已久,而且实际情况也千差万别,推进过程中有三个方面问题需要重视:一是识贫的精准度有待提高。一些干部对识贫的精准度重视不够,没有按照入户排查、规范档卡、实地核查的要求,把工作拓展到“最后一公里”,以致于识别出的贫困对象不够准确、客观。二是帮扶的参与度有待加强。部分贫困群众对扶贫的意义、识贫标准、扶贫政策、帮扶措施、退出程序不了解,主动参与度不高,缺乏内生动力,以致于扶贫工作靠外围“输血”“大漫灌”。三是脱贫的彻底性有待改进。少数贫困人口自生能力不强,在兜底救助下贫困状况能够暂时有所好转,但实际工作中每个人的意愿、病残程度等各不相同,对他们的长期稳定脱贫难以保证。三、对策建议我们坚持把抓党建脱贫攻坚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生大事,在巩固深化已有措施、抓好上级政策落实的基础上,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条对策建议:一是进一步抓实精准识别。坚持对标中央,在思想和工作上坚定看齐,严格按照精准识别的要求,沉下身心,较真碰硬,逐村、逐户、逐人开展“回头看”整改,确保应入尽入、应退尽退。二是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采取上门讲解、集中宣讲、新媒体、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使脱贫攻坚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激发贫困人口争相脱贫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进一步强化兜底脱贫。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建议各级政府从政策、财政、措施等方面,出台易于操作的集中供养、第三方购买服务等兜底性措施,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六盘水市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报告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腹地,辖4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9965平方公里,总人口328万 ,是一座“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煤炭工业城市,煤炭远景储量840亿吨,探明储量184亿吨,现已形成了以煤、电、钢、材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六盘水市4个县(市、特区、区)中有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贫困县,68个贫困乡镇,615个贫困村(162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至今还没有一个贫困县实现减贫摘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贫困人口从97.52万人降到去年底18.67万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8.8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38.3%下降到7.34%,首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全市计划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213个贫困村出列,盘州市、六枝特区按国家标准实现“减贫摘帽”。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将风险防范作为2018年扶贫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深入了解全市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的基本情况,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工作队伍深入六枝特区岩脚镇金星村半夏基地,盘州市盘关天富刺梨园、水城县百里猕猴桃产业长廊、钟山战区青林乡构树种植基地等30余处扶贫产业基地开展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经营主体座谈,听取项目实施乡镇意见建议,分析整理形成全市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对策建议,为下步工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一、扶贫产业发展现状六盘水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喀斯特山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禀赋,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党发〔2014〕2号),按照“宜果则果、宜茶则茶、宜药则药、宜菜则菜、宜牧则牧“的原则,编制了《六盘水市“3155工程”“三线六带”农业特色产业规划》,制定了《六盘水市“四高两快”沿线产业带打造实施方案》,推进特色产业的科学合理布局。2017年,全市农业生产总值达225.9亿元,农业增加值141.6亿元,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达到320.75万亩,粮经比调整到31:69,产业扶贫农民达233.4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0.81万人,带动脱贫9.3万人。通过“三变”促产业,全市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51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387个,家庭农场83户、种养大户2000户,直接带动50.95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67.79万人;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扶贫示范园区31个,辐射带动贫困人口达14.82万人,盘州市“哒啦仙谷”园区、普古娘娘山农业园区、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水城现代农业园区入选国家第一批11个农业产业园区之一。建成了全省最大猕猴桃基地、全省最大刺梨基地、全省最大车厘子基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局面初步形成。二、产业扶贫风险防控现状六盘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色扶贫风险防控和贫困农户利益保护问题,在推进特色扶贫产业过程中,牢牢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始终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探索和完善相关机制,积极化解产业扶贫面临的问题和风险。(一)建立了多渠道的风险分担机制。一是出台了《六盘水涉农资金整合使用管理指导意见》。2017年,累计整合涉农资金19亿元;建立了“凉都三变”产业扶贫基金,目前已投放56亿元,重点强化产业布局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管护,努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市县建立产业风险基金。并探索在入股经营主体年度收益中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弥补分配收益不足或经营亏损时对项目农户和贫困户的补助。三是出台《六盘水特色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将猕猴桃、刺梨两个特色产业纳入省的政策性保险范围,运用财政补贴撬动商业保险的方式,扩大保险的品种及范围,逐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全覆盖,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2017年全市投入特色农业保险资金为562.56万元,完成投保面积7.13万亩(刺梨2万亩、猕猴桃3.15万亩、茶叶1.98万亩),保额1.15亿元。(二)建立了“三变”改革运行机制。一是制定了“三变” 改革合同文本。针对“三变”环节和程序比较多,如果不规范,就会留下“后遗症”等问题,在充分调研、总结借鉴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市三变办制定了规范的合同文本,明确了程序和有关方面的权利义务,还邀请律师、公证员提供法律服务,帮助农民正确选择市场经营主体,规范完善法律手续,切实防范风险。二是出台了《农村贫困人口参与三变改革的进退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贫困农户在产业扶贫项目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落实贫困户在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的环节和分额,确保贫困农户通过“三变”成为项目实施的受益主体,公平享受利益分配的成果。(三)建立了常态化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为了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紧紧依托贵州省实施的“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行动,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积极培育和扶持电商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打通“黔货出山·凉都珍好”和“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让线上线下无缝对接,把外面的好产品引进来,把六盘水的农特产品、旅游产品卖出去,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2018年上半年开展了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强化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定向直通直销渠道,市、县、乡三级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食堂须在1个贫困村建立农产品直购点,学校食堂在贫困村贫困户采购农产品数量要达到学校食堂采购总量的40%以上,通过常态化的开展农超、农校等对接,培育了六枝呈祥农业、阳光营养餐配送等9家省内知名的营养餐配送中心,实现对1008所学校食堂农校与贫困地区农产品精准对接。如六枝特区把打造学生营养餐产业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开展农校对接,形成学校点单、基地育苗、公司配送,“学校+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完整产业链,不仅能让孩子们吃到可口、安全、放心的饭菜,还使得营养餐工程成为惠学富民、助力脱贫攻坚的大产业。(四)建立健全特色产业技术管护机制。制定了《六盘水市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后续管护暂行办法》,印制发放猕猴桃、茶叶、核桃、刺梨等产业的管护标准15万份,开展管护培训20万人次,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科技大学、贵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还探索创办了六盘水扶贫职业学校,专门针对贫困山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的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成为农业理念创新的“先锋”、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与“桥梁”,成为促进贫困山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生力军” 与“带头人”。  三、产业扶贫风险防控问题分析我市的猕猴桃、刺梨、茶叶、中药材、核桃等特色扶贫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在短时间、大规模的布局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风险。一是自然性风险仍是发展扶贫产业的“拦路虎”。自然风险指在产业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可能遭遇的旱灾、水灾、风灾、雹灾、雪灾等各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或来自对生物机体的入侵,比如植物病虫害、畜禽疫病等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危害。我市是一座没有平原支撑的城市,喀斯特地貌突出,耕地破碎,生态脆弱,石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2%,有耕地463.46万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7%,25度以上坡耕地中基本农田占85.7%。特色产业大多布局在25度以上坡耕地上,由于基础设施薄弱,有相当一部分产业处于“靠天收”的状态,容易遭受山洪、干旱、霜冻、冰雹等自然灾害影响。二是经营性风险仍是扶贫产业发展的“绊脚石”。近年来六盘水虽然通过“三变”改革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在山区贫困村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大市场”对接,除部分重点村有龙头企业产品订单不愁市场外,多数都存在农产品价格不高,市场销售难的问题。三是市场风险仍是扶贫产业发展的“阻断剂”。农业生产周期普遍较长,而市场需求情况变化较快。不少扶贫产业刚开始经营时,市场行情还很好,但等到农产品收获时,形势可能已经有了明显变化。因市场饱和、产品滞销、价格下跌导致出现扶贫产业亏损的现象。我市的猕猴桃、核桃、茶叶、刺梨等特色扶贫产业已初具规模,即将进入挂果投产期,目前大多特色农产品销售只是初级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和产出效益低,缺乏大型的储藏、加工、包装、宣传和营销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长,同时缺乏市场农产品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待产业大面积的投产后,仍面临不确定的市场风险。四是道德性风险仍是扶贫产业的“渗透剂”。道德风险主要指由于诚信问题,导致协议履行不到位,致使项目终止损害农户合法利益;或者是农户素质不高,认识不到位,私挖滥采,恶意破坏;或是疏于管护,任其扶贫产业自生自灭。各地在实施产业扶贫中,广泛采取了“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这有利于小农户更好地对接大市场。但是,在合作经营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未能充分发挥带动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作用。部分贫困户过分依靠企业的帮扶,而忽略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甚至习惯于等靠要,如果一味地让贫困户不劳而坐享其成,其他村民就会有意见,不患寡而患不均,很容易造成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五是技术性风险仍是扶贫产业“拦阻索”。扶贫产业技术风险主要是扶贫产业经营主体和农户对特定的种养技术熟悉程度不高,了解不透,缺少有针对性的培训,导致种植技术不规范或产出的农产品质量不佳,使项目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我市特色产业种类多,规模大,一些产业的技术要求较高,而我市懂农业的技术性人才严重不足,“三多三少”(即初级人才多、中高级人才少,普通技能型人才多、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少,继承型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问题突出。同时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老人不能胜任劳动强度大、技术性强的的农业生产,致使部分产业建设标准不高,管护粗放。 六是其它风险仍是扶贫产业的“潜因子”。在扶贫产业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部分领导由于不切实际的拍脑袋决策,导致项目难于实施或推进不力,影响项目建设出现决策风险。金融支持扶贫产业受农村扶贫固有的高风险、低收益特点制约,各商业银行过分偏好资产抵押,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资产抵押和保证担保等,扶贫贷款投入不足,出现影响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金融风险。扶贫产业还受制于经营主体和农户的思想认识,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扶贫产业疏于管理或管理粗放等导致扶贫产业效果不佳,成效不明显,还不同程度存在思想风险。四、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对策建议把产业扶贫风险防控融入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中,用“八要素”指导产业扶贫风险防控向纵深发展。(一)建立产业选择评估体系,防范决策风险。一是合理定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规划先行,依托专家团队,综合农业市场、科技、品种等方面的信息,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专家会诊把脉,切实摸清家底,明晰优劣,找准定位,确定主导产业。二是产业评估。对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实施的主导产业,要依据市场行情和光、热、水、气、土等立体条件科学评估,从空间上合理布局。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尽可能坚持一县一产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来统筹产业空间布局。避免相邻县(区)产业雷同产生同质竞争;在品种引进上,不能盲目冒进,要在专业机构论证的基础上,坚持试验、示范、推广三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三是科学论证。按照村申报、乡审核、部门论证、县审定的工作程序建立扶贫项目库,年度实施的项目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从项目库中优先选择,未入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安排扶贫资金,项目实施全部实行前期审批、过程监管、绩效评估管理。(二)加强教育培训力度,防范道德风险。一是强化技术培训。积极开展病疫情防控、虫害防治、修枝整形、培土施肥、采收加工等后续管护的技术培训,指导和监督农户开展后续管护,并出台后续管护办法,激励农户全程参与项目管护工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加大以产业管护为重点的宣传力度,让群众积极参与中耕除草、修枝整形、培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措施。三是开展教育惩戒。教育和引导经营主体和农户规范现有合同,规范订单合同条款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制止有损合作农户利益的“霸王条款”;禁止合作经营中享受到政策优惠却不履行责任的现象,甚至钻合同条款中途毁约行为,减少因协议履行不到位产生的人为风险;将恶意破坏、私挖盗采、粗放管护等处罚行为作为村规民约内容;加大对恶意破坏、私挖盗采等违法处罚力度;探索建立扶贫产业项目保证金制度。(三)建立技术服务体系,防范技术风险。坚持以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水平,建立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园区在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上取得新突破。一是搭建科研平台。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共建标准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大农产品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加快成果转化和运行,支撑县域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二是强化技术服务。加快引进特色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依托本土力量组建农业专家队伍,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培养一批熟知本土环境、熟练操作流程、熟悉专业技能的本土技术员、土专家等实用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推进标准化生产。编制县域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依托,着力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打造和建设农产品标准体系。四是强化新品种试验示范与推广。加大优新品种的试验和引进力度,筛选并培育适宜本地发展的当家品种,鼓励经营主体和科技人员到一线参与和从事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并出台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五是依托绿水青山资源,大力发展绿色化农业,走绿色、生态、环保产业新路,培育绿色农产品。(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防范金融风险。用活用好已有的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再贷款、产业扶贫基金等金融扶贫政策;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特色产业扶贫的 PPP 模式,鼓励私募、众筹、慈善等社会资本参与特色产业扶贫。以县为单位,因地制宜构建起由政府自建、企业自建、政府和企业共建、企业和农户共建以及政府、企业和农户共建等多种产业扶贫风险防范基金。(五)创新组织模式,防范自然风险。推进规模化生产、经营,坚持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小农生产引入大市场;尊重农民意愿,广泛采取“公司+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等生产经营模式,让贫困群众直接参与到市场经营中来,强化主体作用,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整合各级各部门涉农资金,重点投向产业基地公路、生产便道、机耕道、小水窖、小山塘、排灌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以小气候气象站等建设为重点,提高产地气象预警能力,预报洪涝、干旱、冰雹、凝冻等极端天气,超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鼓励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小拱棚、温控大棚、喷滴灌、基地管网等设施农业,建设集筛选、切断、晾晒、烘干、包装、仓储为一体的产地初加工基地,做好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六)建立销售平台,防范市场风险。坚持以市场需求、供给需求为导向,狠抓销售市场对接,建立长效销售机制。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按照发展一批、壮大一批、引进一批的工作思路,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通过订单生产、土地托管、股权合作、吸纳就业等方式,将农户利益联结到产业中,增强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二是抓好品牌创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设立专项资金,对认证企业实施奖补,通过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加工销售模式,努力打造区域性地标品牌。三是抓好市场信息服务。以县为单位,建立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贫困农户、专业技术公司共同参与,搭建专业化、综合性的产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气候变化、农产品市场供求、农产品价格走势、农业生产技术、产业扶贫政策等服务信息。四是线上线下同步营销。加强农校对接、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销售网格建设,深化东西扶贫协作,在对口帮扶城市建立产品直销窗口,设立直销网点,探索“互联网+精准扶贫”新机制,着力将电子商务作为特色农产品连接市场的重要渠道,解决农产品网上外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以订保销、以单促销的方法,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惠双赢。 (七)建立利益链接机制,防范经营风险。围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主体、企业带动的扶贫产业机制,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供销利益联结机制,强化贫困群众主体作用,实现村村有项目、户户有产业。深化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按照土地“三权分离”和财政扶贫资金“三权分置”方式,激活贫困户把山林、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到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中增加分红额,打造更多的股份农民。 (八)强化基层党建,防范思想风险。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产业脱贫与思想脱贫同步。选好配强“两委”班子,充分挖掘培养乡村各方面人才,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干部队伍,让干部带着群众干,激发出贫困户的干劲、志气。典型示范带动广大贫困户学着干、跟着干,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介入”,通过发展产业和辛勤劳动摘掉贫困帽子,建立稳定脱贫支撑体系。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完善贫困户与经济分配挂钩的村规民约,既要防止政策养懒汉,造成“福利陷阱”,也要防止争戴贫困户帽子为荣,影响社会公平。 县人大常委会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深入了解脱贫攻坚任务目标完成情况、政策效应如何、有哪些困难,XX县人大常委会从今年6月份开始,与各乡镇人大上下联动,通过走访贫困户、座谈交流等方法,对产业扶贫机制建立、项目推动、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精准扶贫组织领导体系逐步健全。建立完善了县乡村组织领导体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建立扶贫开发工作业绩评价、奖惩激励制度和日常调度机制,完善各部门联动帮扶和责任清单机制,开展县乡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明确脱贫攻坚时间表、作战图,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深入推进参与式扶贫,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引导贫困群众发挥主体能动性,确保帮扶成效落实到户、精准到人。专门开发建立了精准脱贫大数据系统,制定切合实际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路径和措施,明确了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精心实施“3115”脱贫攻坚计划,以“1+N”实施方案为基础,制订精准脱贫10大举措,积极推进脱贫攻坚10大工程,初步形成了合力推进的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体系。  (二)产业扶贫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县委县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着力构建扶贫开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推行土地流转和种养结构调整,组织实施清洁能源工程,积极推广“金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的多种模式,探索建立以资产收益扶贫方式,实现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长期收益,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实施光伏扶贫项目。采取贫困户、企业和政府共同筹资办法,为近万户特殊贫困家庭安装分布式光伏电站。改进光伏产业脱贫新模式,通过金融扶贫政策支持,实施“集成式电站+贫困户”精准扶贫,并将扩容至5千瓦,虚拟到户,实现发电收益精准、动态、可调整。采取企业捐资、政府投入的形式分乡镇建成容纳5000户、规模1.5万千瓦的集成光伏电站,产权归集体所有。目前,全县已建成7803户贫困户3千瓦分布式光伏电站;建成60千瓦218个村级集体光伏电站,全部实现并网发电,并将增容至100瓦,实现全县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脱贫。运用金融扶贫创业贷款,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产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带动机制,向贫困户提供参与经营、就业劳务、土地流转和产品合作等全产业链服务,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目前已向109个经营主体发放736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帮扶1473户贫困户发展茶叶、毛竹、石斛等特色产业。三是发展旅游项目带动脱贫。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百村千户旅游扶贫,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多业态“旅游+”融合和产业带动,推行农家小院“1+N”模式,鼓励贫困户参与乡村旅游,形成天堂寨、马鬃岭、汤家汇、小南京等近百个村、约1000户农家小院为补充的网格化全域旅游格局。目前,建成吴家店华润希望小镇、麻埠桂花村等32个“袖珍型”精品村庄,小南京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区成功创建4A级景区,六安茶谷2015年游客增加10万人次以上,带动300户900余人脱贫,全县授牌233家农家小院,推行“1+N”扶贫模式,每年带动1000户以上贫困户实现脱贫。四是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脱贫。制定出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奖励政策,落实财政贴息、以奖代补、“两免”小额贷款等多种帮扶举措,推动土地、林地流转,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扶持到户资金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增强贫困户持续增收能力。麻埠镇六安瓜片、果子园中药材、吴家店猕猴桃、汤家汇高山米、梅山小南京蔬菜、古碑特色养殖、张冲青山竹笋等示范基地初具规模,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另外,还积极探索实施“小额贷款+补贴”、“创业贷款+电子商务+”等方式,推进订单、回收产品等特色产业经营模式,实现稳定持续的产业脱贫。目前,申请1万元小额贷款4138户,落实78家电商主体帮扶156户贫困户。  (三)产业扶贫项目保障体系正在构建。近年来,我县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积极争取金融融资、鼓励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建立健全扶贫资金投入增长长效机制,保障精准扶贫项目快速建设。县财政部门增列预算2700万元,较2015年增加2200万元,重点保障农村道路、水利建设、村集体经济增收等十大脱贫工程;统筹涉农资金1.1亿元、设立贷款贴息和奖补资金2785万元,清理存量资金6300万元,设立旅游发展资金2000万元、特色产业发展资金2100万元,建立兜底保障和贫困人口补充保险资金4500万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光伏电站、特色产业和旅游脱贫等项目工程,以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补助、因病学灾致贫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基本解决了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另外,还积极开展农技人员结对帮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已有244名农技人员结对帮扶533户贫困户。  二、主要问题  (一)贫困程度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县贫困状况有着地域、农户、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不平衡,且不平衡状态还在进一步加大。一是地域之间不平衡。全县各乡镇、各村之间贫困程度各有所差异,条件相对便利地区贫困程度要低一些,贫困程度较为严重地区多在深山、库区一线,自然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二是农户之间贫困程度不平衡。同样是贫困户,条件好一点的地区要比高寒山区贫困程度要低,且贫困资源利用也有所区别,发展动力不足。返贫机制尚不健全,大病救助、灾害救助、农村低保、养老服务等社会保障标准不高,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三是产业之间不平衡。村与村之间产业发展差别较大,有主导产业的村贫困程度较弱,户与户之间较为均衡,没有主导产业的村贫富差距大,产业发展的规模也是小而散。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质量不高、项目分散,多是粗放经营,受市场波动影响大。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多数贫困村交通不便,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用电质量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到位,燕子河镇、全军乡等边远地区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居住条件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五是力量不平衡问题。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较好,但也有个别地方和单位对扶贫开发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不同,对扶贫政策把握不准,实际效果差异性也较大,扶贫对象准确界定也有所区别。  (二)贫困原因的精准度尚需提升。一是数据不够精确。全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数据仍不尽完善,部门之间没有形成数据共享机制,一些基础性的数据存在出入。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仍存在着不扎实、不细致,脱贫计划、帮扶措施不具体的情况。扶贫建档立卡信息缺乏动态管理,对扶贫对象的个人信息记录不全,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情况,不能公开查询,给扶贫立项、督查核实带来一定的困难。不少农户家庭条件相差不大,相互之间均等化思想较为严重,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二是贫困原因日益多样化。从全县来看,因病因残致贫所占比重较大,达到79%以上,发展能力不足只占0.053%,且贫困原因也向着多样化、复杂化迈进,不少贫困户是病残交织、劳力缺乏、能力不足,基本难以脱贫。如,铁冲乡李祖旺、邓正才两户一个是精神障碍与年老体弱交织、一个是父子俩都是重大疾病;长岭乡因重大疾病重大残疾致贫的就有1947人。三是内生动力不足。思想观念陈旧落后,安于现状,发展源力不足,有的只愿意在经营主体中打工,甚至有的两眼向上,坐等国家救助,“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有越贫越光荣、越贫越要救济的懒汉思想。  (三)产业扶贫联动机制尚未形成。一是产业带动能力弱。不少贫困村“一村一品”没有完全形成,小而散,品牌散而乱,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明显,优质品种比例较小,缺少能够长效增收、脱贫致富的特色效益产业,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还未能体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的产业带动模式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仍是劳务用工、参股分红,带动能力不强,技术指导不够,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如铁冲乡贫困户养殖黑毛种猪时,技术指导一时跟不上,面临着年底猪苗收益难的问题。二是社会参与度不高。部分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社会责任感不强,没有主动参与社会扶贫的意识,特别是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兴趣不浓。受自然条件限制和农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大等因素影响,部分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就业,不谋求发展,产业项目推进落实困难。三是技术、信息、市场等要素制约。基层农技人员少,专职开展普及农业技术上不够到位,尤其是发展的猕猴桃、养殖等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不力,菜单式的技术服务更是难以落实。如铁冲乡方贻龙等贫困户养殖山羊200余条,牲畜生病、防疫问题极难解决,难以想象的是羊生病了居然用柴油涂抹了事。产业没有形成规模,市场难以打开,市场信息不灵,运输成本高,难以推动产业发展。如铁冲乡出现的卖桃难和修枝管理技术难的问题,水蜜桃虽说品相好、质量好,在当地规模也算不小,但作为市场来讲每天出产的水蜜桃却不够一车。自发市场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堪忧。如油坊店乡朱堂茶叶市场自发形成了茶叶鲜叶和毛茶市场,市场管理上却存在死角死面,茶叶品质难以保证。另外,自然灾害对农林产业发展影响也较大。  (四)投入不足,持续发展能力弱。一是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群众需求。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多在深山库区一线,交通、水利等支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点多线长面广,加之今年洪灾水毁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二是金融资金发挥效益程度不强。金融资金额度较低,对经营主体扩大规模作用不大,对没有基础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帮助作用小。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生产、发展集约经济缺资金但有技术,而不少贫困户享有小额扶贫贷款却无技术无产业,虽有不少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开始联合,但紧密度不高、不系统、不完整。三是部门资金整合难,产业发展合力不够。扶贫资金整合度不高,部门之间合力不够,不少各自为阵,撒胡椒面,统筹协调能力弱,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如梅山镇徐冲村一些临时农业设施用房难以落实。互助资金量少且使用面小,发挥的作用有限。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缺乏稳定收入来源,不能有效带动群众受益。四是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多数贫困村经济结构单一,外出人口较多,土地抛荒严重,贫困户老弱病残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科技意识不强,生产经营能力弱,抵御风险和自我发展能力脆弱。  三、几点建议  (一)要打牢工作基础,提升产业扶贫的精准度。一是认识精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视,树立“扶持产业就是致富农民、就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理念,是第三方扶贫核查的重要内容,增强发展产业的紧迫感和主动性,真正让产业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之源,看得到、摸得着的实实在在成效。二是政策精准。要弄清群众需要什么,找准政策、项目和资金与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对接点,不搞一刀切,做到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做大做优产业,解决帮扶措施以全概偏、千篇一律、一概而论的问题。对出台的优惠政策不能朝令夕改、画饼充饥或是不管符不符合当地实情、一窝蜂的全上,从基础做起,让扶贫政策一个口子出入,做到政策公开透明,建立大小适宜的产业发展金融扶持激励政策,提高精准滴灌的准确度。三是精准帮扶。要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建立健全运作激励机制,提高扶持标准,集中力量优先扶持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立足本户优势资源,发展见效快、能持续增收的好项目。四是技术精准。要以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需求,与厂企联合、与就业从业相结合,点到点指导,增强实用性,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采取购买技术服务、远程教学、请进来等方法,注重培养本土技术人才力量,解决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五是精准资源。充分用好大数据平台,建立部门共享机制,实现数据准确、真实可信,探索建立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源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的优惠制度,引导帮扶资源准确投向,促进社会资源精准化配置。六是宣传精准。要以身边的人身边的成功事例教育和引导苦熬的贫困户,调动他们发展生产源动力,实现增收致富。要改变舆论导向,重视宣传先进帮扶、勤劳致富的典型事迹,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事业,激发贫困地区群众走出贫困的志向和内生动力,致力于产业发展增收致富。  (二)要细化产业规划,立足优势确立工作思路。一是立足优势产业建基地。对一些茶叶、灵芝、生姜等主导产业地区,要采取优惠举措推动龙头企业或产业协会做大做强,提高集约化规模化管理程度,整合产业项目和品牌,打造特色市场交易地,改变小农经营模式,带动和增加贫困对象收入。集中项目资金,投入到适宜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有发展前景的地区,实行连片集中帮扶和集中投入,有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的产业利益链接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优势产业项目,促进产业到户做大做强,实现产品的优质、高产、高效。二是注重长短结合抓规划。坚持以短养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长抓茶叶、油茶、核桃、蚕桑、中药材、笋用林等,短抓南瓜、蔬菜、畜禽养殖等短平快产业,积极推进抱团产业、抱团经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格局。三是细抓短平快项目促落地。要就10大举措中涉及产业发展方面进行再细化、再完善,落实到“农业+、林业+、旅游+、电商+”等具体项目当中去,快速推进畜禽、南瓜、蚕桑等见效快、持续增收的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整合发展、规模发展,延长产业链,强化其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切实让“金猪工程、金瓜工程”等系列致富项目落地生根,切实解决项目、产业、资金、市场分散和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单打一、效益不高的问题。  (三)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促进产业发展。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综合运用多种政策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统筹各类资源,优先解决贫困地区道路不畅通、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电力质量不高、信息化落后等突出问题,打通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运输、信息不灵瓶颈。将美丽乡村、易地扶贫搬迁、宅基地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整合资源、联合共建、分步实施,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基础能力。要加强市场和企业龙头的培育,特别是对有规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要科学合理地构建农产品初级销售市场,并加强管理,解决群众卖茶难、卖笋难、卖药难等系列问题。要采取菜单式农业保险方式,帮助农民减轻自然灾害损失。  (四)要完善扶贫机制,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投入。要进一步履行领导职责,合理划分各部门职责,积极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改变“碎片化”、各吹各号的现象,落实专项资金的倍增机制,整合资金使用,形成合力,提高扶贫工作的有效性。要明确脱贫攻坚的责任主体,突出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建立科学的扶贫考核激励措施,制定更具操作力、具体化的考核措施,实行考核积分制,增加扶贫减贫考核权重,切实提高扶贫队伍和技术人员待遇,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统筹协调、履责激励的工作机制。要充分发挥金融扶贫资金主体作用,积极用好各类扶贫资金贴息贷款政策,构建新型经营主体扶贫的风险分担机制、补偿机制和奖励考核机制,引导资金、技术和管理向贫困村倾斜,形成帮扶与协作、输血与造血、制度建设与项目实施相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要在符合条件前提下,加大争取重点项目、重点工程、新兴产业向我县安排,给予我县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自身造血功能。同仁县精准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全县扶贫攻坚工作,根据6月18日贵州讲话精神,按照“精准扶贫”和深、细、准、实的总体要求,县政协调研组扎实开展全县扶贫调研工作,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扶贫开发项目,走访农牧户了解贫困现状,召集乡村干部、群众代表、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和特困群众开展座谈,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此调研报告,供参考。  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总体情况  近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从影响贫困地区发展最紧迫、最突出、最薄弱的环节抓起,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十二五”期间,截至2014年底,共投入专项财政扶贫资金9987万元,先后在全县12个乡镇68个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互助资金、“雨露计划”、金融扶贫等扶贫项目,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底的3394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6325元;贫困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底的1107元增加到2014年底的2315元;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5645户、25400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2995户、12859人。扶贫开发为全县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县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水平、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但是全县经济总量较小、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仍然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  二、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状况、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分析贫困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区分因灾、因病、因学和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等不同致贫原因,准确掌握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需求。调研组发现重点亟需集中破解“五大难题”: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等难题。目前,我县重点贫困村主要分布在交通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严酷、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的高寒牧区、干旱浅脑山区和地质灾害严重地区,2014年建档立卡乡村贫困户共12个乡镇29个村,总户数5799户、28675人,分解到村的贫困户为1717户、7615人,贫困人口分别占贫困村总人口和全县贫困人口的26.56%和59.22%。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分布如下:曲库乎乡(古德村、索乃亥村、木合沙村、多哇村)205户、1070人;瓜什则乡(赛庆村、力吉村、阿旦村)215户、892人;多哇镇(东维村、直跃村)170户、693人,隆务镇(加查么村)22户、121人,保安镇(全都村、双处村、赛加村)75户、296人,加吾乡(俄毛村、加吾岗村、江日村)168户、737人,牙乡(依里村)41户、184人,年都乎乡(郭么日村、夏卜浪村、曲麻村)164户、794人,双朋西乡(协智村、环主村、宁他村)179户、761人,扎毛乡(立仓村、扎毛村)128户、554人,黄乃亥乡(群吾村、日秀么村)122户、539人,兰采乡(兰采村、土房村)228户、974人。  (一)基础设施支撑不够背景下水电路困难,公共服务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水利、交通、教育、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牧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通讯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如,多哇乡群众反映,各自然村牧业点道路仍然没有修通,现有电网没有实现全覆盖,全乡冬季草场仍有480余户没有通上电,塔哇地区1000余户中只有约30%的牧户通了水,其余70%的牧户生活用水主要依靠井水。同时,原有草场网围栏使用年限较长(1997年拉设),损坏严重,急需更新。其它牧业乡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又如黄乃亥乡人畜饮水工程尽管先后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各村群众吃水难问题至目前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仍然没有改变“人背畜驮”的历史,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尽快解决和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还有如保安镇全都村合苏、沙索玛、自行三个自然村村内只有一、两处取水点,仍然存在吃水难问题;加吾、黄乃亥等乡多数村庄除主干道外村内道路至今仍未实现硬化等。广大群众期盼国家和省上继续加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人才技能欠缺背景下贫困代际传递,贫困程度深,增收渠道窄。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社会发育程度、教育等各方面的原因,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由于交通闭塞、观念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市场信息获取方式狭窄等因素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加之受语言障碍和科技素质不高的影响,限制了外出劳务输出,贫困户增收解困难度较大。在调研时,各乡镇普遍反映,近年来就业、农牧、扶贫等部门开展的农牧民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如泥瓦工技术、挖掘机驾驶、汽车(摩托车)修理、牛肉拉面制作等深受群众欢迎,在农牧民增收致富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受资金、语言、培训时间等的限制,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有些乡镇的培训由于领导重视不够、组织不到位等原因而流于形式。他们希望,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农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整合各相关部门的培训资金,采取以乡为单位开展集中培训、以村为单位开展需求培训、赴周边地区开展观摩培训等,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把农牧民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驻村帮扶起步较晚、帮扶措施和项目落实困难,驻村帮扶参差不齐,帮扶效果不理想,对不管项目和资金的部门单位来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是省、州、县各级定点帮扶单位帮扶措施单一,对帮扶工作仅停留在对贫困户的物质帮扶上,在立足村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扶持、技术援助、人员培训等方面缺乏有效支持。定点帮扶工作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二是入乡驻村选派干部大多不熟悉基层工作,知识面不广,不懂藏语,年龄偏大,在开展工作中充当“客人”,存在“守院子、转圈子”现象,在协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制定村级扶贫规划等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因病因灾致贫现象突出。一是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年均气温低,地形复杂多样,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遇有大灾,群众口粮都成问题,农牧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被动局面。农业产量低而不稳,生产成本大,粮食作物亩均产量100公斤左右,油料作物亩均产量75公斤左右。牧区草场生长期只有150天,而枯草期长达210天。重点贫困村地质灾害隐患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共有9处,灾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农牧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二是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干旱浅脑山区和高寒牧区,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抗灾减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弱,因病、因灾、因学而返贫的现象突出,脱贫与返贫呈拉锯式状态,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基础还很弱,巩固和提高扶贫成果难度较大。据调查,很多重点贫困村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结构中采挖虫草收入占比达到50%至70%,但近年来因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大,采挖成本高,收益极不稳定。同时,种植业收入、劳务输出收入及其它产业收入占比仍较小,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增收难度仍然很大。  (五)精准识别数据录入质量有待提升,如何精准打贫困“七寸”是关键。扶贫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谁是真正的贫困人口、分布在哪里、致贫原因何在、怎样才能脱贫,还缺乏深度调查和科学分析。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贫困人口档案,但缺乏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瞄准贫困人口建立“一户一策”的帮扶机制不够完善。扶贫工作中存在 “漫灌式”扶贫,以往多采取广覆盖、大范围、宽领域的“漫灌式”扶贫,具体到每家每户,难免“漏人漏项”,针对性不强、精准度不高;“垒大户”,由于要增强项目辐射带动功能,一些扶贫资源投向了实施效果相对明显的“大户”身上,而“大户”与贫困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又不健全,导致部分扶贫项目最终未能落实到贫困户,局部造成“垒大户”和“扶富不扶贫”的怪象;“路边花”,由于要考虑示范,而扶贫资源又有限,有时就难免出现种好了“路边花”,却忽视了纵深居住的农牧户,点面不平衡。此外,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大,通过扶贫措施难以摆脱贫困的农牧户,主要是缺乏劳动力的伤、残、病和五保户中的贫困人口,他们想脱贫因受客观条件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  (六)重点贫困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依然落后。现有贫困村仍然沿袭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方式,农产品商品率低,畜牧业良种比例低,农畜产品开发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的形成尚需较长时间。尽管近年来,各类农牧区专业合作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支撑和必要的管理人才,中后期发展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调研中,多数重点贫困村的群众提出,对各类专业合作社今后的发展参股群众心中没有底,希望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经常性给予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指导,使已建的专业合作社能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真正使合作社在群众增收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生活习惯很多村存在早婚、未婚生子和走婚现象而造成贫困的问题。  (七)围绕提供健康、教育和致富信息、技术服务的乡村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如在各牧业乡调研时村干部和群众代表普遍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人员不足、医疗设备缺乏、住院床位严重缺少(如多哇乡卫生院只有四张床位),远远满足不了当地患病群众的就医和住院需求,有些乡镇由于路途遥远,遇到乡镇卫生院无法诊治的急诊患者,往往因得不到及时救治造成严重后果,也增加了群众负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越是边远、贫困乡村,越是留不住人才,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村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如在保安镇全都村、多哇镇东维村调研时群众代表反映,配备的双语教师主要偏重于用藏语教学,学生们对汉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还远远不够,希望各学校配备专门的汉语老师,直接用汉语授课,切实提高孩子们的汉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为孩子们今后走出“大山”做好长远准备;尽管目前各乡镇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一站一中心”,也配备了必要的工作人员,但由于受专业素养、服务技能等的限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不够。一是有部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些村干部思想观念保守,市场信息不灵,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有些村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习惯于张口要项目、要资金,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谋划项目、争取项目,有些村甚至几十年都没有实施过一个像样的项目。二是部分村干部在落实农村低保、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贫困户慰问救助等方面办事不公、优亲厚友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优惠政策没有真正落实到贫困户家中。三是村内很多特困户经济能力非常有限,往往因为拿不出自筹资金,致使无法享受项目资金,如危房改造、奖励性住房等,群众希望对这部分特贫户要采取政策支持、信贷支持、帮扶支持等方式,帮助实现建新房的愿望,切实改变居住条件。  (九)“城中村”的发展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在隆务镇调研时乡、村干部都反映,位于县城周边的隆务庄、加查么、霍尔加、铁吾、四合吉等村因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赖以生存的土地基本征用完,群众增收缺乏后续产业支撑。同时,大部分村民已实现了“农转非”的转变,因而享受不了农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如三江源助学补贴等,而四合吉社区享受不了任何农村扶贫项目。对此群众反映强烈,应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调整扶贫工作思路,对“城中村”给予更多关注。  如果这些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和解决,务必会影响扶贫的效果,就难以彻底消除贫困人口。因此,提高扶贫的精准度是当前乃至今后做好扶贫工作的主抓手。  三、今后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扶贫对象精准,决战目标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一是扶贫过程中,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等问题依然存在,全县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阶段,建议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变过去的“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全面做到“六个精准”,重点从治理贫困村“穷、乱、弱”入手,提出“大打一场藏区维稳前沿县精准扶贫攻坚战”,集中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集结号,创建“扶贫攻坚创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牧业建设区、减灾避灾产业示范区、农业观光生态示范区”五区,制定针对性强的扶贫细化配套措施,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群的精准认定,实现“扶真贫”“扶准贫”,让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共享新一轮社会发展的制度红利、改革红利,使扶贫开发工作精准、深入推进。二是要精准做到识别的贫困村、贫困户找得准不准,致贫原因分析得透不透,脱贫致富的规划和措施制定得实不实,项目资金和干部驻村是否落实到位等,切实把情况搞准、措施搞明、责任搞清,才能指导基层更加有力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下深水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找到问题才能精准打贫困“七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准确识别并建档立卡,全面掌握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致贫原因、脱贫门路、帮扶措施和帮扶责任等,使所有扶贫措施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对扶贫对象精准化识别、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对扶贫目标精细化管理、对脱贫责任精准化考核,确保如期稳定脱贫。建议细化贫困村和贫困户识别标准,统筹与社会救助政策相统筹,建立民政、社保与扶贫部门数据对接共享平台。三是将精准扶贫攻坚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提升到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谋划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根据贫困原因,实施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为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扶贫攻坚,有效整合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捆绑打包,统筹使用,综合施策,合力攻坚。四是按照“缺什么、扶什么”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综合扶贫、整体推进,实行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全方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强贫困人口素质与技能,不断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项目安排精准,脱贫项目到村到户,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我县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的实际,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大协调争取力度,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四通”、(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四有”(有学校、有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卫生室、村文化室)以及草原“四配套”建设等方面专项资金投资扶持力度。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信用担保平台建设,整合小额担保贷款、扶贫贴息、抵押贷款等金融扶持政策,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瓶颈难题,积极协调农村信用联社加大扶贫信贷资金的扶持力度,通过理顺体制关系、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额度、延长贷款年限等措施,切实提高扶贫贷款的覆盖面和效益,为各类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一是交通建设:贫困村村级道路硬化或油化1条以上;70%以上的自然村通硬化路;聚居20户以上的自然村通人行便道,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是人畜饮水:自然村或相对集中居住点农牧户饮用自来水率达到100%,基本解决人畜安全饮水问题。三是住房改善: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有条件的贫困村有集中安置点1个以上,安置农牧户20户以上,其中贫困户30%以上;有兜底户的贫困村兜底搬迁安置达到100%。四是农网改造: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切实推进“一户一表”升级改造,保障农牧区用电需求。  (三)资金使用精准,扶贫资金到村到户,规划保障攻坚。对扶贫攻坚项目资金全程跟踪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建议把全县所有部门用于行业扶贫的资金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使用,发挥资金的倍增效益、聚合效益。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在组织调研、科学论证、认真总结正反经验的基础上,科学编制“十三五”扶贫规划,明确主攻方向,科学谋划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并把“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一个年度计划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贯性,确保总体规划通过年度计划的分解落实得以顺利实施。明确部门责任,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建立规划实施督促检查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和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并根据形势变化和规划实施进度,进行相关内容的滚动修订,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议成立由扶贫、财政、农牧、监察、财政、审计、建设、交通、水利等有关部门和各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规划、综合协调项目实施,为精准扶贫提供组织保障。  (四)措施到户精准,多措并举,因户制宜因人施策。我县作为全国连片特困地区,目前仍有21.3%以上的农牧业人口属于贫困人口,要与国家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一是医疗救助一批。对大病慢病致贫、返贫等对象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及其他政策性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给予资助和实施医疗救助。实现贫困人口扶贫小额意外保险、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全覆盖。二是教育资助一批。对贫困家庭子女就读普惠性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普通高中每年给予一定生活费补助;对贫困子女上大学(含高职)的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产业扶持一批。结合贫困户劳动力、土地资源、村级特色支柱产业,因户施策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合作社务工等产业,让每户贫困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扶贫开发中,因地制宜抓好特色产业,隆务河流域继续抓好土地流转和集约经营这篇大文章,浅脑山区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牧区在发展有机畜牧业上做文章。四是培训就业一批。利用文化旅游等资源,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乡村旅游培训、资金互助业务培训、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培训、手工艺技能培训、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等各类培训,项目用工以及县内部分公益性岗位优先招录贫困人口。建议政府部门积极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政府协调,定向输出劳务,每年输送100名至200名初、高中毕业生到发达地区以打工的形式轮训一次,期间实行路费和生活费政府补贴,打工费自主,培训结束后去留自定的原则,使培训回来的打工人员带回先进的观念和技术,为建设家乡服务。五是民政兜底一批。将建卡贫困户家庭的残疾人、智障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对象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推进农村低保线与扶贫标准线“两线合一”。六是扶贫搬迁一批。全力推进保障性住房搬迁,探索创新扶贫搬迁示范点、集中安置点持续发展机制,按照“三三布局”,将牧区三分之一搬迁到县城定居,三分之一搬迁至各农牧业点小集镇,三分之一留居原草场,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完善县级领导、科级部门兜底帮扶深度贫困户搬迁机制,实现贫困人口应搬尽搬。  (五)因村派人精准,合力攻坚,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各行业涉农资源更精准向扶贫对象倾斜聚集;县级领导联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科级部门帮扶贫困村、结对帮扶贫困户,向贫困村派驻工作队,选派党组织“第一书记”;乡镇、村级结对帮扶贫困户。坚持和完善“三联三促”工作机制,开展以制定一个科学发展的好思路、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开辟一条增加集体经济致富路、解决一批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打造一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内容的“五个一”工程。尤其是各联建单位要以扶贫助困工作为总抓手,在充分掌握联建村基本情况、特色优势的基础上,做到长远联建规划和年度联建计划相衔接,保证联建工作的前瞻性和连续性,同时要创新帮扶形式,为村“两委”和群众选路子、上项目、教技术、筹资金、供信息,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联建工作的实效性。建议针对重点贫困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现有的部分“三联三促”单位进行及时调整,尽量将项目单位安排到重点贫困村,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和脱贫步伐。此外,建议采取“政府大投入、资金大整合、项目大集中、社会大参与、群众大建设”的思路,结合“三基”建设,按照“一河、两线、三点”分类实施,对贫困的原因分门归类,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采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将联村联户机制落实到位,在落实好国家扶贫项目的基础上,将贫困村集中帮扶,分散的贫困户因人因地施策,每个乡镇制定扶贫攻坚战方案,每村一方案,每户一策,每人一策,每个贫困村由一个项目部门联村帮扶,企业包村包户,协调安排每个企业联3-10户,效益好的企业也可联帮一个贫困村。坚持和完善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工作,在选派入乡驻村干部时,加强与选派单位的沟通联系,真正把优秀人才选出来、派下去,应充分考虑其自身特点和基层工作实际,将懂藏汉双语、善于做群众工作、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的年轻干部选派到基层,方便开展工作;强化用人导向,对出色完成工作、各方面反映良好的同志,大胆使用,优先提拔和晋级,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同时还要建立召回重派制度,对表现不佳、群众反映不好、工作难以胜任的干部,应由派出单位召回重派。同时,为有效解决各乡镇对选派干部管理约束以及因增员而产生的吃、住、行、取暖、办公等各种压力,建议将各级选派干部工资关系及人头经费随行转至派驻乡镇,便于统筹管理,更好地为群众增收脱贫提供人才支撑。  (六)脱贫成效精准,加强动态管理和队伍建设。精准管理,对扶贫对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测,建立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时反映帮扶情况,实现扶贫对象的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为扶贫开发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此外,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针对扶贫开发项目多、资金多,任务重、人员少、干部力量薄弱的实际,积极与省、州编办协调,适当对扶贫部门人员编制方面给予倾斜,增加部分事业编制,并在乡(镇)设立扶贫专干,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克难奋进的扶贫开发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水平。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村“两委”班子作用发挥如何,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村能否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在选人用人上将政治坚定、办事公正、清正廉洁、敢闯敢干,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党员推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征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点击查看更多

工图网提供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领导讲话汇编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脱贫攻坚调研报告领导讲话汇编,脱贫攻坚,公文范例,领导述职报告,机关公文写作 Array

本网站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
  • 价格 注册用户免费
  • 编号 11530664
  • 软件 Word
  • 格式 doc,docx
  • 大小 142.589KB
  • 比例 16:9
  • 页数 共92页
声明:工图网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权利。对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政治图案不享有权利,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的示例展示,禁止商用。另外您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方式,禁止以任何形式歪曲、篡改。
投诉
猜你喜欢
您当前未开通企业VIP 加入企业VIP即可获取商用授权书 立即加入企业VIP
您当前未填写企业信息 完善企业信息即可下载授权书 前往填写信息
在线客服
工作日:09:00-18:00
电 话:400-1600-950
联系在线客服
收藏成功
升级VIP后可收藏更多内容
继续浏览 加入VIP
工图网VIP
全站资源终身免费下载
立即加入
今天下载太多文件了
请明天再来
我再逛逛 升级VIP继续下载

举报作品

该作品违反相关法律规范
侵权/盗版问题

请详细描述并提供原作品链接

其他原因

请详细描述举报原因

提交

工作日:09:00-18:00

工作日:09:00-18:00

客服热线:400-1600-950

Ctrl+D
收藏工图网

建议反馈

联系方式

提交
微信登录 QQ登录

我已阅读并接受《用户协议》
工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