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精细治理精心服务构建共建共享的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
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材料——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
精准定位 精细治理 精心服务
构建共建共享的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
江宁区地处南京主城南部,区域面积1561平方公里,下辖10个街道,总人口超过160万,其中常住人口122万人。近年来,江宁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以群众需求为着力点,持续推进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治理经验。
一、坚持精准化定位,让街道权力真到位、职能更聚焦
(一)转变街道职能,推动经济职能“弱化”。按照“经济职能向园区集中、服务职能向街道下沉”的理念,逐步淡化街道经济发展责任,由直接承担招商引资、财税增长等经济发展“硬任务”,转向采集企业信息、保障项目推进、服务辖区企业等“软环境”的打造。系统梳理街道在统筹城市管理、指导社区建设、组织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服务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职责,制定完善街道工作职责清单。充分发挥政绩考核“风向标”作用,构筑导向鲜明的综合绩效考评办法和指标体系,引导街道干部把注意力放在改善民生、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工作中。
(二)精简工作机构,推动服务功能“集中”。按照“精简、统一、高效”原则,整合优化街道内设机构、归并相近职能,综合设置党群工作、经济服务、城市管理、社会管理等服务管理机构和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等“四机构一中心”,建立扁平化政务服务运行机制。依据相关规定和要求在街道设立的其他组织、专项工作机构统一纳入“四机构一中心”运行。强化街道综合协调职能,区级部门下沉到街道的行政职能和人员,由街道统一调配、统一管理。
(三)改革管理体制,推动执法权限“下放”。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原则,将执法权限、执法力量下沉到街道,强化街道组织协调综合执法的职能。赋予街道组织动员居民和辖区单位参与城市管理的职责,建立街道与辖区单位、物业服务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常态化城市管理机制。在重点街道试点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推动区级行政检查权及其他相关行政权力下放,促进区街两级执法力量整合,真正让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在一线落地。
二、坚持精细化治理,让基层网格真牢固、覆盖更全面
(一)实施“地网整合”工程。立足城乡区划实际,以功能区块、居民分布等为基本依据,以小区、院落、网格自我管理为发展方向,推动建立全覆盖的网格体系和责任体系。在网格之内,把责任落实到网、具体到人,并且明确管理服务、首问负责、考评问责等系列制度规范,实质上推动基层工作力量下沉到网格。以东山街道社会治理“网格化”信息系统为模板,启动建设涵盖全区人、事、地、物、组织等内容的数字地理信息系统(网格化治理信息系统),统筹整合综治、公安、民政、司法、城管等部门资源,构建全区网格化治理全域覆盖“一张网”,实现社会治理要素信息采集、各类治理对象管理服务、社会治理各项工作一网运转。
(二)实施“社网提升”工程。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专业运行、项目合作”模式,精心打造“1+10+N”社会组织发展服务平台(即1个区级社会组织总部基地、10个街道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N个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站),在资金、场地、项目、培训等方面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着力培育“千百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即一支1000人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一支100人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队伍和一支10个以上的社会工作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其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方面的专业优势。
(三)实施“微网延伸”工程。按照“小办公、大服务”理念,推动10个街道全部建立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服务中心,打造集政务服务、便民服务、社会组织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推动201个城乡社区全部建立6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民政、人社、警务、司法、文化、卫生、计生、体育等综合服务功能。通过3-4年打造500个“微服务”平台,开展以“微文化”、“微课堂”、“微餐桌”、“微志愿”等为主题的“微治理”试点,在居民聚居的村(居)民小组、自然村落、住宅小区设置服务点,就近就便提供养老、助餐、文娱、健身等群众需求突出的服务内容,切实提升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能力和水平。
三、坚持精心化服务,让服务体系真健全、机制更多元
(一)构建“均等服务”体系。按照区域覆盖、制度统筹、标准统一的要求,打破城乡界限和新老市民隔阂,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坚持费随事转原则,明确区级部门将职能下放到街道的同时,权限、经费等一并下放到位,切实增强街道统筹能力和财力保障。推动街道公共服务和“网格化”管理向商品房小区和企业自建房小区覆盖,实现管理服务向新市民、流动人口等群体的延伸,构建世居居民和新市民同等工作重视、同等组织覆盖、同等公共服务、同等信息掌握 “四个同等”,切实增强新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健全“政府购买”机制。制定完善街道政府购买服务清单,建立街道政府购买服务平台,对从街道法定职能分离出的或新增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凡涉及养老助残、社会救助、法律援助、慈善救济等范畴,坚持“政府负担、合同管理、评估兑现”,通过项目购买、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交由社会力量或市场主体承接。建立健全街道购买社会服务专项资金保障及增长机制,确保每个街道每年不少于200万元,创新公益创投、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逐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
(三)搭建“多元供给”平台。立足区内2个国家级、3个省级重点园区实际,依托辖区内26所高校和23万在校师生资源优势,发挥全区1700多家注册社会组织和一批持证社工人才积极作用,在街道社会治理中深化街区、社区、园区、校区“四区联动”。在街道试点建立公益小镇、睦邻中心、惠民驿站等特色载体,为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矛盾调解和便民惠民服务。创新思路汇聚社会力量,充分调动辖区内社工人才、社会组织、驻区高校社团等参与力量,设立法律服务社、矛盾调解站、妇幼关爱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服务载体,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困难帮扶等多种服务。
下一步,将在已有探索的基础上,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社会治理结构新变化,强化对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系统集成,坚持精准定位、精细治理、精心服务相统一,着力完善共建共享的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
工图网提供精准定位精细治理精心服务构建共建共享的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供会员免费下载。更多精彩公司介绍PPT素材,尽在工图网。
精准定位 精细治理 精心服务构建共建共享的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精准定位 精细治理 精心服务 构建共建共享的街道社会治理新机制 Array
- 价格 注册用户免费
- 编号 11565315
- 软件 Word
- 格式 doc,docx
- 大小 393.828KB
- 比例 16:9
- 页数 共7页